朱震亨

《丹溪手鏡》~ 卷之中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中 (9)

1. 不治證

脈急數而大數者死。

鼻下赤黑相兼,吐沫身直者死。

汗出不流如珠與汗出不止,呼吸有聲者死。

口如魚口,氣粗麵紅者死。

口開目開,手撒,聲如鼾者死。

髮直口吐沫,鬲滿,咽如鋸,喘急搖頭者死。

晝惡寒,夜煩躁者死。

中風寒,一如中風證,止牙車緊不動為異。

中風濕,一如中風證,止兼腹滿身重,便利不禁。

中寒,手足攣急疼痛,四肢冷,口噤失音吐沫,挾風則暈眩,兼濕則腫疼也。

中濕,脹滿,四肢關節疼痛,久則浮腫,挾風眩暈嘔吐,兼寒則攣拳掣痛、脈沉而細微緩。

中風暑,如一中風證,止四肢緩弱。

白話文:

脈搏快速而有力,而且數目多,就會死亡。

鼻下呈現紅色和黑色,吐口水,身體直挺,也會死亡。

流汗卻不流出,像珍珠一樣,或者不停地流汗,呼吸有聲音,也會死亡。

嘴巴像魚嘴一樣張開,呼吸粗重,臉色發紅,也會死亡。

嘴巴張開,眼睛睜開,手不停地揮動,聲音像鼾聲一樣,也會死亡。

頭髮直立,嘴巴吐口水,胸腹脹滿,吞咽困難,呼吸急促,頭部搖晃,也會死亡。

白天怕冷,晚上煩躁不安,也會死亡。

中風寒的症狀與中風相似,但牙關緊閉,無法移動是其特徵。

中風濕的症狀與中風相似,但還會伴隨腹脹、身體沉重、大便失禁。

中寒的症狀包括手腳攣縮、疼痛、四肢冰冷、口噤失聲、吐口水、伴隨風邪則會頭暈眼花、伴隨濕邪則會腫痛。

中濕的症狀包括腹脹、四肢關節疼痛、久病則浮腫、伴隨風邪則會頭暈眼花、嘔吐、伴隨寒邪則會手腳攣縮、疼痛、脈沉細緩。

中風暑的症狀與中風相似,但四肢會無力。

中寒濕,濕寒二證相兼。

中暑濕,一如中風手足軃曳,入浴暈倒骨解。

中氣,一如中風於七情中發,宜順其氣,脈沉伏,大法風浮而氣沉也。

中痰,素有蓄痰,隨氣上厥。

中屍,口開目直、手撒形脫者死,脈緊而急者死,堅而細者死,弦而數者死。

中惡,如醉如狂,乃心氣虛有恐,治宜鎮心神以降火。唇青身冷脈小者死。

筋急者,肝中虛、肝中寒、筋實熱、筋虛。

轉筋者,筋虛、關節痛、筋寒、肝寒。

腳心痛,筋實、十指甲痛、筋虛。

曲蜷不伸,肝中虛、舌卷囊縮、肝中寒、筋虛。

白話文:

體內寒濕,是指寒證和濕證同時存在。

中暑濕,就像中風一樣,手腳麻痺,泡澡後暈倒,骨骼痠痛。

中氣,就像中風一樣,由於七情所致,應順其氣,脈象沉伏,治療原則是風邪在上,而氣虛在下。

中痰,指的是平時就積聚痰液,隨著氣往上衝而導致昏厥。

中屍,指的是口張開,眼睛直視,手腳鬆弛,身體虛脫而死亡。脈象緊而急者死亡,脈象堅硬而細小者死亡,脈象弦緊而數者死亡。

中惡,就像喝醉酒或發狂一樣,是因為心氣虛弱,並且害怕,治療應鎮定心神,降火。嘴唇青紫,身體冰冷,脈象微弱者死亡。

筋急,指的是肝氣虛弱、肝寒、筋絡實熱、筋絡虛弱。

轉筋,指的是筋絡虛弱、關節疼痛、筋絡寒涼、肝寒。

腳心疼痛,指的是筋絡實熱,十個指甲疼痛,筋絡虛弱。

肢體蜷縮不能伸展,指的是肝氣虛弱、舌頭捲縮、肝寒、筋絡虛弱。

喑不言,心中虛、中風濕、脾痓。

頭目瞤動,肝中虛、皮肉瞤動、脾中虛。

四肢關節痛,有中風、中寒、中濕、肝虛、有留飲、歷節。

白話文:

「喑不言」,心中虛、中風濕、脾痓。

「頭目瞤動」,肝中虛、皮肉瞤動、脾中虛。

「四肢關節痛」,有中風、中寒、中濕、肝虛、有留飲、歷節。

「喑不言」:表示心臟功能不足,可能伴有風濕或脾臟病變所引起的語音問題。

「頭目瞤動」:可能是肝臟功能不足,或者皮膚和肌肉有震顫現象,同時也可能脾臟功能不佳。

「四肢關節痛」:這可能由風邪、寒邪、濕邪侵入,或者是肝臟虛弱,存在滯留的飲食物質,以及歷節病(一種關節炎)等多種原因引起。

2. 腳氣(十九)

身體疼。有溢飲。虛寒搏之。有濕傷血也。

亦有血虛而痛者。

3. 歷節風(二十)

歷節風,疼痛不可屈伸,體魁瘰腫如脫,痛掣流注骨節,自汗短氣,頭眩欲吐,由風濕寒相搏而成。痛者寒多,腫者濕多,汗出歷節者風多。

歷節風痛走注不定;痛風有定,夜甚,鶴膝風膝大,或痹,或痛不痛,筋動難,或仁不仁。飲痹往來如歷節風;白虎飛屍痛淺按之便,附骨疽痛深按之無益。

白話文:

症狀:

患有歷節風的人,關節會疼痛,無法彎曲伸展。身體上會出現瘰癧,腫塊像要脫落一般。疼痛會蔓延至骨節,並且伴隨自汗、氣短、頭暈想吐。

病因:

歷節風是由風、濕、寒三者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疼痛明顯者,寒氣較重;腫脹明顯者,濕氣較重;汗出關節者,風氣較重。

其他相關疾病:

  • 歷節風痛: 疼痛會游走不定,位置變化無常。
  • 痛風: 疼痛部位固定,夜間加重。鶴膝風則膝蓋腫大,有時會麻木,有時會疼痛,筋骨難以活動,有時感覺麻木,有時感覺無感。
  • 飲痹: 疼痛部位不定,與歷節風類似。
  • 白虎飛屍: 疼痛較淺,輕輕按壓就會痛。
  • 附骨疽: 疼痛較深,用力按壓也無效。

4. 吐衄(二十一)

吐衄,脈澀濡弱,細弦而澀,按之虛皆為亡血。沉弦,面無血色,無寒熱者,必衄。沉為在裡,榮衛內結,胸滿必吐血。

因熱則淖溢妄行,有勞則血不歸經,大怒則氣逆血莞於上。

腎病則咳唾而有血。

衄者出於肺。

嘔吐者出於胃。

鬲上伏熱,寸脈洪數。

榮血妄行,左手洪大。

陽毒傷寒,脈洪數。

虛勞吐血出於肺,脈洪。

飽食大飲,屈身勞力而吐血,出月,肺洪,怒傷肝,氣逆也。

傳屍注病吐血,兩尺弦細。

治衄涼血行血。

犀角地黃湯,加鬱金、黃芩、柴胡、人參、丹參,治嘔血咯血。因血上錯經火載而嘔,因血虛痰盛而咳,四物湯、梔子、鬱金、童便、薑汁、韭汁、山茶花;痰加竹瀝;喉中痛是氣虛,加參朮耆柏。

白話文:

吐血、鼻出血

患者出現吐血或鼻出血,脈象沉澀濡弱,細小而滑澀,按之虛浮,這都是由於失血造成的。脈象沉而弦,面色蒼白,無寒無熱,必會鼻出血。沉脈代表病在內,營衛氣血在內部凝結,胸部脹滿則會吐血。

病因分析

因為熱氣上炎導致血脈失控而妄行,勞累過度導致血不歸經,大怒則氣逆血上涌。

腎臟病變會引起咳嗽或吐出帶血的唾液。

鼻出血源於肺部。

嘔吐源於胃部。

其他症狀與脈象

胸部上部有熱邪,寸脈洪數。

營血妄行,左手脈洪大。

陽毒傷寒,脈洪數。

虛勞吐血源於肺部,脈象洪大。

飽食飲酒後,彎腰勞累而吐血,這是由於肺氣過盛,怒傷肝氣,氣逆所致。

傳染病導致吐血,兩尺脈弦細。

治療原則

治療鼻出血應以涼血止血為主。

方劑

犀角地黃湯,加入鬱金、黃芩、柴胡、人參、丹參,治療嘔血、咯血。因為血上逆導致嘔吐,血虛痰盛導致咳嗽,可使用四物湯,加入梔子、鬱金、童便、薑汁、韭汁、山茶花。痰多者加竹瀝。喉嚨疼痛是氣虛,可加人參、白朮、黃芪、側柏。

咯血血虛痰盛,加青黛、栝蔞仁。嗽加訶子、海石、杏仁。

咯唾血出於腎

天門冬,麥門冬,黃柏,熟地,桔梗,知母,貝母,遠志,有寒加薑桂。

嘔吐血出於胃

犀角(一錢),地黃(三錢),牡丹皮(二錢),芍藥(三錢),名犀角地黃湯,治胃實及有瘀血。

白話文:

如果咳嗽咳血是因為氣血虛弱,痰液過多,可以加上青黛和栝蔞仁;如果咳嗽時痰多,可以加上訶子、海石和杏仁。

如果咳出來的痰血是來自腎臟,可以用天門冬、麥門冬、黃柏、熟地、桔梗、知母、貝母、遠志,如果體質偏寒可以加生薑和桂枝。

如果嘔吐血是來自胃部,可以用犀角、地黃、牡丹皮、芍藥,這叫做犀角地黃湯,可以治療胃實和瘀血。

人參飲子,治脾胃虛弱衄血,又治吐血久不愈。

人參(三錢),黃耆(一錢),芍藥(一錢),川歸(三錢),五味子(五個),甘草,麥門冬(二錢)

救肺散,治咳血,六脈大,按之虛,心脈也,此氣盛而亡血,以瀉火補氣以墜氣。

四物湯,人參,黃耆,升麻,柴胡,牡丹皮,陳皮,甘草,多加地黃,又名三黃瀉血湯。

白話文:

「人參飲子」用來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的鼻出血,以及久治不愈的吐血。方劑包含人參三錢、黃耆一錢、芍藥一錢、川歸三錢、五味子五個、甘草適量、麥門冬二錢。

「救肺散」用來治療咳血,脈象沉細,按之虛弱,屬於心脈虛弱,氣盛而失血。方劑以瀉火補氣,以墜氣止血。

「四物湯」包含人參、黃耆、升麻、柴胡、牡丹皮、陳皮、甘草,並加重地黃用量,也稱作「三黃瀉血湯」。

益陰散,治陽浮陰翳,咯血衄血。

黃柏,黃芩,黃連(並以蜜水浸炒),芍藥(一兩),人參,白朮,乾薑(三錢),甘草(六錢),茶(一兩),谷(一兩,香油釜炒),米飲下五錢。

三黃丸,治衄不止,大便急燥者下之。

梔子,黃芩,黃連,地黃,大黃,朴硝

上蜜丸。

清心蓮子飲,治咯痰血。

白話文:

益陰散,用於治療陽氣浮越、陰氣隱藏,出現咯血、鼻出血的症狀。

藥材包括:黃柏、黃芩、黃連(用蜜水浸泡後炒製)、芍藥(一兩)、人參、白朮、乾薑(各三錢)、甘草(六錢)、茶葉(一兩)、米(一兩,用香油炒製)。將藥材煎煮成藥液,每次服用五錢。

三黃丸,用於治療鼻出血不止,同時伴有大便急燥的症狀。

藥材包括:梔子、黃芩、黃連、地黃、大黃、朴硝。將藥材製成蜜丸服用。

清心蓮子飲,用於治療咯血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