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手鏡》~ 卷之下 (1)
卷之下 (1)
1. 金瘡(二十四)
2. 火燒(二十五)
3. 癲狗(二十六)
4. 小兒科(二十七)
脈小,大便赤青飧泄,手足溫者生,寒者難已。
小兒一十六歲前,純陽為熱多也。肝只有余,腎尚不足,腸胃尚脆,飲食難化,食則為痰為積。其病有四:曰驚、曰疳、曰吐瀉。其原有二,曰飽暖。
張皆歸之濕熱,常以牽牛、大黃、木通、以治小兒諸病。
驚,熱痰主急驚,當瀉,降火下痰丸(養血藥作湯下。)
脾虛主慢驚,用補。硃砂安神丸(參朮湯下)。生人血研辰砂、蟬蛻,治急慢驚風。
疳,因土濕(或積或蟲。)
黃連(炒二錢),胡黃連(去果子積五錢),阿魏(去肉積醋煮),神麯(各一錢五),丸如米大。
一方加蘆薈、胡黃連、神麯、麥櫱、使君子、肉果(半兩,)木香、檳榔(二錢,)糊丸治蟲積、一切疳。
啼,因肝熱。
黃連(薑汁炒),甘草,竹葉,煎服。
吐瀉,因脾虛,食積痢。
炒神麯,蒼朮,活石,芍藥,黃芩,白朮,甘草,陳皮,茯苓
上下保和丸。
又,胡黃連,黃連,蕪荑,神麯(炒),山楂,青皮,陳皮,蘆薈,丸服。
血痢,三黃丸
白話文:
【小兒科(二十七)】
如果小孩脈搏細小,大便顏色呈現赤青,有消化不良性腹瀉,但若手腳溫暖則病情較易恢復,手腳冰冷則病情難愈。
在孩子十六歲以前,體質純陽,容易發熱。肝臟功能旺盛,腎臟尚未發育完全,腸胃較爲脆弱,食物不易消化,進食後易形成痰溼或積滯。常見的疾病有四種:驚嚇、疳積、嘔吐與腹瀉。病因大致可歸納爲過飽或保暖不當。
醫家張仲景將這些病症歸咎於溼熱,常用牽牛子、大黃、木通等藥材治療兒童各種疾病。
-
對於「驚嚇」,熱痰是引發急性驚風的主要原因,治療方法爲清瀉,使用降火下痰丸(搭配養血藥湯服用)。
-
脾虛則引發慢性驚風,治療方法爲補益,使用硃砂安神丸(搭配參術湯服用)。亦可用新鮮人血研磨辰砂、蟬蛻,治療急性或慢性驚風。
-
「疳積」,因脾胃溼氣重引起(可能是積滯或寄生蟲)。 黃連(炒制,用量二錢)、胡黃連(去除果子積滯,用量五錢)、阿魏(去除肉積,醋煮)、神曲(用量各一錢五),製成米粒大小的丸劑。
另一方添加蘆薈、胡黃連、神曲、麥芽、使君子、肉果(半兩)、木香、檳榔(各二錢),製成糊丸,治療寄生蟲積滯及所有類型的疳積。
-
「啼哭」,因肝熱引起。 使用黃連(薑汁炒制)、甘草、竹葉,煎煮服用。
-
「嘔吐腹瀉」,因脾虛,食積引起的痢疾。 炒神曲、蒼朮、礞石、芍藥、黃芩、白朮、甘草、陳皮、茯苓,製成上下保和丸。
另方:胡黃連、黃連、蕪荑、炒神曲、山楂、青皮、陳皮、蘆薈,製成丸劑服用。
- 「血痢」,使用三黃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