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丹溪手鏡》~ 卷之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4)

1. 婦人室女搐搦(二十九)

凡婦人無病,一旦忽感手足搐溺,痰涎壅塞,精神昏憒,不省人事,似癇非癇也。此肝為病也。婦人乃血虛七情感而生風;室女乃血實七情感而生熱。

白話文:

凡是女性,即使平時沒什麼疾病,有一天突然出現手腳抽搐、口吐大量口水,且意識模糊,陷入昏迷狀,這種情況看起來像是癲癇但又不是典型的癲癇症狀。這是由肝臟問題所引起的病症。對於女性來說,這是因為血液不足,受到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影響而產生風症;而未出嫁的女子則是因為血液過盛,受到同樣的情緒影響而產生熱症。

2. 帶(三十)

因濕熱結於帶脈,津液泛溢,入小腸為赤,入大腸為白。

又云:熱者血也,血積多日不流,從金之化,即為白淫,治宜同濕證,以十棗、禹功導水降火流濕之劑主之。

脈浮惡寒不治。

因痰積流下滲入膀胱,宜升宜吐,調以半夏、茯苓、陳皮、蒼朮、白朮輩。

肥人多濕痰

海石,半夏,南星(治痰),黃柏(治濕熱),蒼朮(燥濕),活石(流濕熱),川芎(升之),椿皮(濕之),香附(調氣),風痛加牛膝。

瘦人多熱

黃柏,黃連,活石,椿皮,川芎

滑者加龍骨、赤石脂;滯者加葵花;血虛四物湯。

小胃丸,治濕熱帶下,下之後,以苦楝丸調之。

苦楝(酒浸),茴香(炒),川歸(各一錢)

酒糊丸,桐子大,酒下。

腰腿痛加四物、羌活、防風;虛甚加參耆、甘草、白芍藥。

白話文:

[對於帶下病(三十)]

這是因為濕熱在帶脈部位凝結,導致身體的津液過度泛濫,當這些津液進入小腸時會呈現紅色,進入大腸則會變為白色。

另外也有這樣的說法:熱是源自血液,如果血液在體內積聚多日無法流通,就會轉化成金屬般的性質,進而形成白色的分泌物。治療上應該採用處理濕熱的方法,使用如十棗、禹功等能引導水分下降,降低體內火氣,排除濕氣的藥材來進行治療。

如果脈搏浮動且感到寒冷,這種情況下不易治療。

若是因為痰積累流下滲入膀胱的情況,應該要提升體內的運作機能,或是嘔吐出痰積,可以調理使用半夏、茯苓、陳皮、蒼朮、白朮等藥材。

肥胖的人通常有較多的濕痰

可以使用海石、半夏、南星(能治痰)、黃柏(能治濕熱)、蒼朮(能去除濕氣)、活石(能排解濕熱)、川芎(能提升體內機能)、椿皮(能處理濕氣)、香附(能調節氣血),若感到風痛可以再加入牛膝。

瘦弱的人通常較易有熱症

黃柏、黃連、活石、椿皮、川芎

如果分泌物滑膩可以再加入龍骨和赤石脂;如果分泌物阻滯不通可以加入葵花;若血氣不足可以服用四物湯。

小胃丸,用於治療由濕熱引起的帶下病,在使用後,可再搭配苦楝丸來調整。

苦楝(需先浸泡在酒中)、茴香(需先炒過)、川歸(各一錢)

將藥材混入酒糊中製成丸狀,大小如桐子,服用時配酒送下。

若有腰腿疼痛,可以再加入四物、羌活、防風;若身體非常虛弱,可以加入參耆、甘草、白芍藥。

3. 經水(三十一)

血為氣引而行,血未來而先有病,皆氣之患也。血來而後有病者,皆血之虛也,有血之熱者。

將來作疼,乃氣實也。桃仁,紅花,香附,連。

不及期者,乃濕熱也。四物加連。

過期有二,一者血少也,芎歸參湯,紫黑成塊乃有熱也,加連;二者多痰,二陳湯加蒼朮、香附、川芎,肥人多痰也。

閉而不行,乃虛而熱。

來而成塊,乃氣之滯。

錯經妄行,乃氣之亂。

經脈不行有六

血生於心,憂愁思慮則傷心,心氣停結故血閉不行,左寸沉結,宜調心氣、通心經;使血生而自通。

或因墮胎,或產多,其血先少,而後不通,此血枯也,脈兩尺弱少,宜生血。

血為氣滯,結而成塊,日漸增長,宜攻之。

久盜汗,致血乾枯而經不通,宜補血,是汗出於心,血生於心。

久患潮熱則血枯燥,蓋血為熱所消,治熱退則血自生。

脾胃不和,飲食少則血不生。血者,飲食所化。經云:二陽之病發心脾,女子不月。

白話文:

[經血(三十一)]

血液的運行受氣的影響,如果在月經來臨前就有異常,這通常是氣的問題。若月經來後纔出現異常,大多是因為血液不足,或是血液過熱。

如果月經來臨時感到疼痛,這表示氣太旺。可用桃仁、紅花、香附等藥材治療。

如果月經提前來臨,可能是因為濕熱的問題。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一些特定藥材來調理。

月經延遲來臨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血液量少,可服用芎歸參湯。如果月經呈現紫黑色且成塊狀,代表血液過熱,需要加入清熱藥材。另一種是體內痰多,這在體型較豐腴的人身上較常見,可使用二陳湯,並加入蒼朮、香附、川芎等藥材。

如果月經完全停止,可能是因為身體虛弱且有熱象。

如果月經來臨時呈現塊狀,可能代表氣滯。

如果月經週期紊亂,可能是因為氣的失調。

月經無法正常運行的情況有六種:

血液由心臟產生,過度憂慮會傷害心臟,導致心氣凝結,進而影響血液流通,這種情況下左側脈搏會顯得沉結。治療方式是調理心氣,疏通心經,讓血液自行恢復流通。

或者曾經流產,或者生產次數過多,導致血液先減少,之後無法順利流通,這就是所謂的「血枯」,雙手脈搏會顯得微弱。治療方式是補充血液。

血液因為氣滯,形成塊狀,且日漸增大,需要採取攻擊性治療。

長期盜汗,導致血液乾枯,月經無法順利流通,需要補充血液。因為汗液是由心臟排出,血液也是由心臟產生。

長期患有潮熱,會導致血液乾燥,因為血液被高溫消耗。治療潮熱後,血液自然會恢復。

脾胃不協調,飲食攝取不足,導致血液無法正常生成。血液是由飲食轉化而來。古籍中提到,二陽病發生在心脾,女性可能會因此無法正常來月經。

4. 崩漏(三十二)

因熱。因虛。由脾胃有虧,下陷於腎,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脈洪數而實,先見寒熱往來,心煩不得眠臥,宜大補脾胃,升舉氣血。

由心氣不足,其火大熾,旺於血脈之中,形容似不病者,此心病也。四物湯加鎮墜心火之藥,補陰瀉陽。

由腎水真陰虛,不能鎮守胞絡相火,故血走而崩,是氣血俱脫,為大寒之證,輕手其脈數實,舉手弦緊或澀,皆陽脫也,陰火亦亡,或渴,皆陰燥,宜溫之、補之、升之。

方,防風,羌活,升麻,柴胡,川芎(一錢升陰散火),黃芩,黃連,黃柏,知母(五分涼血瀉相火),川歸(五錢),黃耆(補血涼血)

胃客寒心痛,加草豆蔻、神麯;氣短加參耆朮;冬寒加麻黃、桂枝;久不止加膠艾;血氣俱脫,大寒證加附子、肉桂,乾薑。

治本,四物。

虛加參朮;熱加芩連;寒加薑桂。香附行氣。

治標,白芷湯調棕櫚灰,五靈脂(亦治),鹿角灰,蒲黃(炒黑亦治),凌霄花,發灰用荊芥四物湯下大妙。

白話文:

[崩漏(三十二)]

這段古文主要在講述崩漏的成因和治療方式,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 因熱、因虛: 由於體內過熱或體質虛弱導致。脾胃功能減弱,影響腎臟,與體內的相火結合,造成濕熱下壓,出現脈象洪大且實的症狀。患者可能先後出現寒熱交替,心煩難以入眠。對此,應著重補充脾胃,提升氣血。

  2. 心氣不足: 心臟功能不夠強健,體內火氣旺盛,影響血液循環。雖然外觀看似無病,實際上是心臟問題。治療時可在四物湯中加入能鎮定心火的藥材,達到滋補陰液、調節陽氣的效果。

  3. 腎水真陰虛: 腎臟的真陰不足,無法控制胞絡中的相火,導致出血崩漏。這時氣血兩虛,屬於嚴重的寒冷證狀。脈象表現為快速且實,抬手時感覺緊繃或阻滯,顯示陽氣正在流失。也可能感到口渴,代表體內陰液乾燥。治療應以溫補、滋養、提升為主。

  4. 藥方: 包含防風、羌活、升麻、柴胡、川芎、黃芩、黃連、黃柏、知母、川芎、當歸、黃耆等藥材,用於提升陰氣、散火、清血、降相火、補血涼血。根據不同症狀,可加入草豆蔻、神麴、人參、黃耆、白朮、麻黃、桂枝、阿膠、艾葉、附子、肉桂、乾薑等藥材。

  5. 治本: 基本上使用四物湯作為基礎調理。若體虛可加人參、白朮;體熱可加黃芩、黃連;體寒可加薑、桂。香附有助於行氣。

  6. 治標: 使用白芷湯調和棕櫚灰、五靈脂、鹿角灰、蒲黃、凌霄花、發灰等藥材,或以荊芥四物湯送服,效果更佳。

以上是古文中描述的崩漏治療原則和方法,具體藥方和劑量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