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手鏡》~ 卷之中 (2)
卷之中 (2)
1. 下利(二十五)
茯苓,豬苓,澤瀉(一錢),川歸,桂(五分),蒼朮(五分),甘草,芍藥(二錢),升麻,柴胡,黃芩(五分)
李先生和血湯,治腸澼下血,另作一派,腹中大痛,此乃陽明熱毒也。
生地,熟地(五分),甘草(生五分炙五分),芍藥(一錢半),黃耆(一錢),升麻(一錢),牡丹皮(五分),蒼朮,秦艽,桂,當歸,陳皮(三錢),作一服。
腹中不痛,腰沉,謂之濕毒下血,加羌活,獨活,防風,葛根,槐花(各三錢)
益智和中湯,治前證腹痛皮惡寒,脈俱弦,按之無力,關甚緊弦,內寒明矣。
升麻,芍藥(錢半),川歸,黃耆,甘草(一錢),葛根,柴胡,牡丹皮,肉桂,半夏,乾薑,益智(一錢五分)
噤口利,謂下利而嘔、不納食,是謂噤口,痢止口不納,食下便又不利。
人參薑汁煮焙乾,半夏半之,入香附末丸。
又縮砂蜜調抹口上,嘔不納食謂之噤口。
又人參、黃連濃煎細呷之。
凡利下外有滯下、疳利、勞瘵利、濕食瘡利。
血利則有瘀血、血枯、肺痿、風。
白話文:
下痢(二十五)
用茯苓、豬苓、澤瀉各一錢,川芎、桂枝各五分,蒼朮五分,甘草、芍藥各二錢,升麻、柴胡、黃芩各五分,這個方子叫做李先生和血湯,是用來治療腸道下血的病症。
另外,如果腹部劇烈疼痛,這就屬於陽明經的熱毒所導致。
用生地、熟地各五分,生甘草五分,炙甘草五分,芍藥一錢半,黃耆一錢,升麻一錢,牡丹皮五分,蒼朮、秦艽、桂枝、當歸、陳皮各三錢,這些藥材合在一起煎煮服用。
如果腹部不痛,但是腰部感到沉重,這就屬於濕毒下血,可以加入羌活、獨活、防風、葛根、槐花各三錢。
另一個方子叫做益智和中湯,是用來治療前面提到的病症,但伴隨腹痛、怕冷、脈象呈現弦脈,按壓時感覺無力,特別是關脈顯得非常緊弦,這表明體內有明顯的寒邪。
用升麻、芍藥各一錢半,川芎、黃耆、甘草各一錢,葛根、柴胡、牡丹皮、肉桂、半夏、乾薑、益智各一錢五分。
還有一種情況叫做「噤口痢」,指的是腹瀉且伴隨嘔吐,無法進食,也就是所謂的「噤口」。如果痢疾停止了,但仍然無法進食,即使勉強吃下去,又會再次腹瀉。
可以用人參和薑汁一起煮,然後烘乾,再將半夏磨成粉末,和人參粉末混合,加入香附末製成藥丸。
或者用縮砂和蜂蜜調成糊狀,塗抹在嘴唇上,治療這種嘔吐無法進食的狀況。
另外,也可以用人參和黃連煎煮濃汁,慢慢地啜飲。
一般來說,腹瀉還有一些其他種類,像是滯下痢、疳痢、勞瘵痢、濕食瘡痢。
如果是血痢,則可能有瘀血、血枯、肺痿、風邪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