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丹溪手鏡》~ 卷之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中 (1)

1. 瘧(七)

瘧脈弦數者多熱,又風痰也。弦遲者多寒。風宜汗之;寒宜溫之;痰宜吐之。弦小緊者可下之;緊數者可汗之灸之。浮大者可吐之。

太陽經謂之風,宜汗。陽明經謂之熱,宜下。少陽謂之風熱,宜和解之。三陽經謂之溫瘧,宜從太陰論之

不可早截,寒之不久,腎之虛,熱之不久,心之虛,截之早,其邪不盡,正氣愈勝矣,當先服小柴胡一二帖,扶正散邪,方可截。夜間發者屬陰,加升麻、桔梗開提之,至於陽分截。

補發丹,治久瘧痰邪相合者帶虛。

小柴胡,二陳湯,蒼朮,葛根,常山

虛加人參,白朮

老瘧丹,治風水入陰在臟用氣血間日發。

川芎,臺芎,白芷,蒼朮,桃仁,紅花,川歸,白朮,黃柏,甘草,露星月飲

常山飲,黎蘆散

白話文:

[瘧疾(七)]

患有瘧疾且脈象呈現弦數的,通常表示體內有較多的熱氣,也可能夾雜風邪與痰濕。若脈象呈現弦遲,則多半是因為寒氣過重。對於風邪引起的瘧疾,宜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寒氣引起的瘧疾,應使用溫熱的療法;痰濕引起的瘧疾,則應該採用催吐的方法。脈象細小且緊繃的患者,可以考慮使用瀉下療法;脈象緊而數的,可以透過發汗或艾灸來治療。脈象浮大者,則可用催吐法。

如果瘧疾發生在太陽經,這是風邪所致,應採用發汗療法。如果發生在陽明經,是因為體內有熱,適合用瀉下法。若在少陽經,這是風熱交加,應採取調和的方法治療。若是三陽經都受影響,稱為溫瘧,這種情況應從太陰經的角度去分析治療。

治療瘧疾時,不宜過早地進行截斷療法。寒氣短暫,可能代表腎氣虛弱;熱氣短暫,可能表示心氣不足。如果過早進行截斷療法,體內的邪氣未必能完全清除,反而會讓正氣更受損。應先服用一兩帖的小柴胡湯,以扶正氣散邪氣,之後再考慮截斷療法。夜晚發病的,屬於陰性,需添加升麻、桔梗,以提升陽氣,然後再進行截斷療法。

補發丹,適用於長時間患有瘧疾,且痰濕與虛弱並存的情況。

小柴胡湯、二陳湯、蒼朮、葛根、常山,這些是基本藥方。若體虛,可加入人參、白朮。

老瘧丹,適用於風水進入陰臟,影響到氣血,間隔一天發作的情況。

川芎、臺芎、白芷、蒼朮、桃仁、紅花、川芎、白朮、黃柏、甘草,這些藥材可配合露星月飲使用。

常山飲,以及黎蘆散,也是常用的療法。

2. 中暑(八)

中暑脈虛身熱,頭痛惡熱,躁熱大渴,自汗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弱,煩躁,狀如傷寒。辛苦之人,動而火勝,熱傷氣也,脈洪而大,白虎加參主之,安佚之人,靜而濕勝,頭痛惡寒,拘急支節疼,大熱無汗,火勝金位,脈沉而實,白虎加蒼朮主之。

陰勝陽之極,甚則傳腎肝,為痿厥,清暑益氣湯主之,虛也。

黃連香薷飲,治暑身熱。

挾痰加半夏,虛加參耆。

清暑益氣湯,治暑傷金虛甚,五苓散

白話文:

[中暑(八)]

中暑後,脈搏顯得虛弱且身體發熱,有頭痛並對熱度感到不適,心情煩躁且非常口渴,易出汗、疲倦想躺著,四肢無力,精神不佳,雙腿無力,心情煩躁,症狀類似感冒。對於勞碌工作的人來說,活動過多會導致火氣旺盛,熱氣損傷了體內的氣血,脈象顯得洪大,這種情況下可用白虎加人參湯來調理。

對於生活閒逸的人來說,即使在靜止狀態下,濕氣也可能占上風,表現為頭痛畏寒,關節僵硬疼痛,雖然天氣炎熱但不出汗,這是火氣過盛,影響到肺部功能,脈象顯示深沉且結實,這時可使用白虎加蒼朮湯來治療。

當陰氣勝過陽氣到極點,嚴重時可能影響到腎臟和肝臟,導致肢體無力,甚至昏厥,這時可服用清暑益氣湯,這是因為體質虛弱所導致。

黃連香薷飲可以治療因中暑引起的身體發熱。

若併有痰多問題,可加入半夏;若是體質虛弱,可加入人參和黃耆。

清暑益氣湯用於治療中暑後,肺部虛弱的情況非常嚴重,五苓散則是另一種治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