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手鏡》~ 卷之下 (2)
卷之下 (2)
1. 瘡瘍(二十)
脈沉實發熱煩躁,外無焮赤痛,其邪深在內,故先疏通,以絕其源。
脈浮大數,焮腫在外,當先托裡,恐邪入於內。
脈不沉不浮,內外俱無證,知其在經,當和榮衛。
浮者宜行經,黃芩、黃連、連翹、人參、木香、檳榔、澤瀉、黃柏,在上半加枳殼。
沉者,里,疏通臟腑,利後,用前藥中加大黃,痛當歸、黃耆止之。
緩者,身重當除濕。
大者心脈有熱。
弦者,眩運,當去肝風。
澀者,氣滯血虛。
弦細為膀胱寒水,小便溺多,宜瀉寒水。
蓋瘡瘍諸症,皆營(營運也)氣偏盛,助火邪而生,濕熱相搏,肌肉敗壞而為膿,故從虛而出經絡也,如太陽經從背而出,少陽虛從鬢而出,陽明虛從髭而出,督脈虛從胸而出。微濕則癢,熱甚則痛,又甚則痛,血虛則痛甚。
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營氣逆而不行,其原在經。)濕氣外傷,害人皮肉(皆營氣之下行也,其在外盛則內行。)
膏梁之變,足生大丁(皆營氣逆行,凝於經絡,其原在裡,發於表。)
治法,外者宜辛涼發之,通聖、涼膈、解毒是也。內者,宜苦寒下之,三黃、玉燭是也。中者,宜調經涼血等是也。
腫瘍宜解毒下之,潰瘍宜托裡補之。
如顯經宜加通經之藥。
夫邪氣內搐腫熱,宜砭射之也。氣勝血聚者,宜石而泄之。
瘡家嘔吐有二,凡腫瘍年壯謂伏熱在心,宜降其火。如潰瘍年老謂虛,宜大補之。
內疏黃連湯,治嘔吐啘,發熱,脈沉而實,腫哽色不變,根深,臟腑秘澀。
黃連,芍藥,川歸,黃芩,梔子,薄荷,桔梗,木香,檳榔,甘草,連翹
便秘加大黃。
復煎散,治腫焮於外,根槃不深,脈浮,邪氣盛則必侵於內,宜托之。
地骨皮,四君子湯,桂,川歸,芍藥,黃芩,防風(二兩),黃耆,防己(一兩),熱加黃連
上以蒼朮一斤,水五升,煎至半,去滓入藥煎服。便秘加大黃。
黃連消毒湯,治一切瘡疽背腦。
黃連(一錢),黃芩,黃柏,地黃,知母(四錢),羌活(一錢),獨活,防風,藁本,歸尾,桔梗,連翹(四錢),黃耆,人參,甘草(三分),蘇木,澤瀉(二分),防己(五分)
千金內托散,治癰疽使氣血先實則膿如推出也,即前方加大黃、五加子。
驗方,有人五十,形實,背生紅腫,近骨下痛甚,脈浮數而洪緊,嘔食。正冬月。
又,有婦七十,好酒形實,腦生疽,脈急切澀。
大黃,人參(各酒炒一錢)
又,麻黃,桂枝(冬月用之),附子(脈緊用之),黃柏(酒炒),栝蔞,甘草節,
羌活,青皮,半夏,人參,黃耆,姜煎
又,初生一切瘡疽發背服之而效,云能下死血。
大黃,甘草,辰砂,血竭,酒下。
解毒丹,治一切發背癰疽、金石毒,散腫消毒,輕者可服。
白話文:
瘡瘍(二十)
如果脈象沉而有力,同時發熱煩躁,但體表沒有紅腫熱痛,代表病邪深入體內,應該先疏通經絡,從源頭斷絕病根。
如果脈象浮大而數快,體表出現紅腫,應該先扶助正氣,避免病邪進一步侵入體內。
如果脈象不沉不浮,體內體表都沒有明顯症狀,代表病邪在經絡中,應該調和營衛之氣。
脈象浮的,適合用疏通行經的藥物,像是黃芩、黃連、連翹、人參、木香、檳榔、澤瀉、黃柏等,如果是上半身的症狀,可以再加枳殼。
脈象沉的,代表病邪在裡,要疏通臟腑,排泄後再用之前的藥方,但要加大黃,疼痛時加當歸、黃耆來止痛。
脈象緩的,身體沉重,要祛除體內的濕氣。
脈象大的,代表心脈有熱。
脈象弦的,代表有眩暈,要平息肝風。
脈象澀的,代表氣滯血虛。
脈象弦而細的,代表膀胱有寒水,小便次數多,要用藥來排出寒水。
總體來說,瘡瘍的各種症狀都是因為營氣過盛,助長火邪而引起的,濕熱互相搏擊,導致肌肉腐爛形成膿液,所以瘡瘍從虛弱的經絡產生,像是太陽經的瘡從背部發出,少陽經虛的從鬢角發出,陽明經虛的從鬍鬚部位發出,督脈虛的從胸部發出。稍微有濕氣就會發癢,熱盛就會疼痛,熱更盛則會更痛,血虛則會痛得更厲害。
營氣不順,逆向進入肌肉紋理,就會產生癰腫(營氣逆行,源頭在經絡)。濕氣從外侵犯,會傷害人的皮膚肌肉(都是營氣下行的表現,營氣在體表旺盛,就會往體內流動)。
吃太多肥膩食物,容易導致腳部出現大丁(都是營氣逆行,凝結在經絡,病根在裡,發於體表)。
治療方法上,體表的瘡瘍適合用辛涼的藥物來發散,像是通聖散、涼膈散、解毒散等。內部的瘡瘍適合用苦寒的藥物來攻下,像是三黃湯、玉燭丸等。中間部位的瘡瘍適合用調經涼血的藥物。
腫大的瘡瘍適合用解毒攻下的藥物,潰爛的瘡瘍適合用托裡補虛的藥物。
如果瘡瘍明顯沿著特定經絡發展,要加入通經絡的藥物。
如果邪氣內陷導致腫熱,可以用砭石刺破來治療。如果是氣盛血聚,可以用砭石來泄氣。
瘡瘍患者出現嘔吐,有兩種情況。如果是腫瘍患者,而且年輕力壯,表示伏熱在心,應該用藥來降火。如果是潰瘍患者,而且年紀大,表示虛弱,應該用大補的藥物來治療。
內疏黃連湯,治療嘔吐、呃逆、發熱、脈象沉而有力,腫脹堅硬但顏色沒有改變,病根深,臟腑排泄不暢的症狀。
藥方組成:黃連、芍藥、當歸、黃芩、梔子、薄荷、桔梗、木香、檳榔、甘草、連翹。
便秘的患者要加大黃。
復煎散,治療體表紅腫,病根不深,脈象浮,病邪旺盛但還沒有侵入內部的症狀,應該用藥來托舉正氣。
藥方組成:地骨皮、四君子湯、桂枝、當歸、芍藥、黃芩、防風(二兩)、黃耆、防己(一兩),熱盛的患者要加黃連。
以上藥材加入蒼朮一斤,用水五升煎煮到一半,去除藥渣,再把其他藥物加入一起煎煮服用。便秘的患者要加大黃。
黃連消毒湯,治療各種瘡瘍,包含背部、頭部的瘡瘍。
藥方組成:黃連(一錢)、黃芩、黃柏、生地黃、知母(四錢)、羌活(一錢)、獨活、防風、藁本、當歸尾、桔梗、連翹(四錢)、黃耆、人參、甘草(三分)、蘇木、澤瀉(二分)、防己(五分)。
千金內托散,治療癰疽,使氣血充足,膿液就像被推出一樣排出。藥方就是在黃連消毒湯的基礎上,加大黃、五加子。
驗方,有一個五十歲的男性,體格壯實,背部生出紅腫,靠近骨頭的地方疼痛劇烈,脈象浮數而洪緊,會嘔吐。正值冬天。
又,有一個七十歲的婦人,喜歡喝酒,體格壯實,頭部生出瘡,脈象急促而澀。
藥方:大黃、人參(各用酒炒過一錢)。
又,麻黃、桂枝(冬天使用),附子(脈象緊的時候使用),黃柏(酒炒),栝蔞,甘草節。
又,羌活、青皮、半夏、人參、黃耆,用生薑煎煮。
又,剛開始長瘡癰等,服用此藥有效,據說可以排出死血。
藥方:大黃、甘草、辰砂、血竭,用酒送服。
解毒丹,治療各種背部癰疽、金石中毒,可以消腫解毒,輕微的症狀可以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