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丹溪手鏡》~ 卷之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7)

1. 煩熱(十九)

無時而歇,非比發熱時發時止。

煩熱與發熱,二者俱表也。

曰病人煩熱汗出而解;又曰發熱已解,半日許復煩,再與桂枝;又曰,服桂枝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再與桂枝。

2. 汗後熱(二十)

發汗不入格病不解,宜再汗,汗後再傷風寒而熱,宜再汗。

汗後溫溫而熱,脈弦小而數,有餘熱也,宜和解之。

汗後溫溫而熱,脈靜身無痛處,虛熱也,宜平補之。

汗後溫溫而熱,或渴,或胸滿,或腹急,有里證,脈沉數,宜下之。

3. 自汗(二十一)

風邪干衛,自汗表虛,脈浮而無力,桂枝和之。

暑邪干衛,中暍自汗,惡寒身熱而渴,脈虛,白虎主之。

濕邪干衛,多汗而厥,脈濡沉,此其風濕甚者,白虎加蒼朮

風濕自汗,脈弦,宜葳蕤湯,徹其熱也。

寒漸入里,傳而為熱,亦使自汗。

以上皆表邪未解也。

漏不止而惡風自汗亡陽,脈沉細,宜桂附湯溫經,此表之虛也。

陽明發熱,其汗如雨,則胃汁內干,急下之,下遲津液內涸,黑斑而死。

自汗脈沉數有力,宜下之。

柔痓自汗,脈沉,宜小續命,散其風邪。

霍亂自汗,脈細緊,宜四逆回陽也。

少陰病反自汗,脈沉細,宜四逆湯,補其腎也。

4. 不治證

汗出發潤及如油,或大如貫珠,著身出而不流者死。

發濕溫汗,名曰重暍死。乃人素有濕,因而中暑,暑溫相搏。

自汗屬太陰脾經,脾之真氣隨汗而泄,復以熱藥汗之,兩熱相攻,熱旺脾脫,口不能言,而耳聾身不知痛,身青面變而死,有白虎加蒼朮,救其在表裡者,可保十死一生。

5. 盜汗(二十二)

睡中出,曰盜汗。

盜汗,邪氣在半表半裡也。

睡則衛氣行於里,乘表中陽氣不密,故自汗,覺則氣散於表,故汗止。

6. 頭汗(二十三)

頭汗,邪熱內蓄不得越,蒸於陽經,且頭汗為裡虛表實,玄府不開則陽氣上蒸於頭。頭汗則五臟枯乾,心包絡中空虛,至此則津液竭也,切勿下之,下之則腸胃真氣大泄,津液外亡,故曰重虛,凡頭汗忌下。

一表也,頭汗,往來寒熱,宜柴胡桂枝幹薑湯。

一半表半裡,頭汗,名曰陽微結則陽氣衰而腸胃燥,大便秘結矣,宜小柴胡,次與脾約丸潤之。

又有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嘔而渴,但頭汗,往來寒熱,及微惡寒、手足冷、大便硬,脈細,亦是也。

一里也,頭汗,名曰純陰結,不熱但煩渴,便秘不通,宜大柴胡下之,不熱者,熱在內。

熱入血室,頭汗,譫語,宜小柴胡加生地黃

瘀熱在裡,渴而小便不利,發黃,頭汗,宜茵陳五苓散

陽明病,心下懊憹,宜梔子豆豉湯,吐其胸胃之邪也。

水結胸,頭汗,心下緊滿,宜小半夏茯苓

寒濕相搏,頭汗,欲得被覆向火。

陽明被火。

虛煩。

7. 不治證

小便不利,頭汗者死(陽脫也)。

濕家誤下,額上汗,微喘者死(陽脫也)。

8. 手足汗(二十四)

手足汗屬陽明胃。

熱聚於胃,是津液傍達,必大便硬,或譫語,可下。

寒中於胃,陽明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大便初硬後溏,不可下。

9. 無汗(二十五)

邪在表無汗,六脈浮而有力。

太陽,無汗,脈浮緊,宜麻黃

陽明,無汗,小便利,嘔而咳,手足厥逆。

剛痓,無汗,脈弦,宜葛根湯

邪內傳。

陽明,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發黃。

傷寒發熱,無汗,大渴,無表證,白虎加人參主之。

冬陽明,無汗,脈洪實,下其熱也。大便不通,口噤胸滿者,下之。潮熱譫妄便秘,脈沉數而洪大,下之。

太陰,無汗,脈沉細,宜桂枝汗之。

少陰,無汗,脈沉,宜四逆溫之。

厥陰病,無汗,脈微緩,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以和其榮衛也。

水飲內蓄而不行,則津液不足,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

亡陽,無汗,陽虛則津液少,脈浮而遲,其身必癢,又云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陰陽易,無汗,脈緊則陽虛,無陽作汗,宜燒裩散、鼠屎湯以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