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丹溪手鏡》~ 卷之中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中 (2)

1. 傷寒方論(一)

加知母(一錢五分),石膏(三錢),治夏至前後無汗熱病。

加杏仁五十枚、麻黃半兩、甘草二錢、石膏八錢半,治喘。

加麻黃、薏苡二錢、甘草一錢、杏仁十枚,治風濕相搏身疼。

加麻黃細辛二錢、附子十枚,治少陽證脈沉。

加芍藥、葛根、薑棗,治剛痓無汗,名葛根麻黃湯。

解肌湯,治春溫,又治疫。

葛根(二錢),麻黃(三錢),桂枝,甘草(一錢),芍藥,黃芩(二錢),棗同煎。

升麻葛根湯,治春冬時行。

升麻,葛根,甘草,芍藥(各等分)

又治太陽陽明合病自利,葛根(一兩),黃芩,黃連,甘草(各二錢)湯,治喘汗出里也。又治誤下協熱利不止。

陽毒升麻

升麻(二錢),犀角,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一錢)

大青龍湯,治風寒兩傷,寒脈浮緊中風證,風脈浮緩傷寒證是也。

麻黃(君也,六錢,散寒。),桂枝(臣也,二錢,祛風。),甘草(二錢),杏仁(四十枚,甘苦助之佐麻黃也。),薑棗(辛甘合之佐桂枝也。),石膏(使也,使榮衛之氣俱和而又專達肌表者也。)

上一服止,若再服汗多則亡陽也,若脈微弱汗出惡風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也,大青龍不可誤服,誤服則厥逆。

小青龍湯,治風寒兩傷,加之心下有水氣,乃除表裡之邪耳。

麻黃(君也,發散表之風寒。),芍藥,五味(佐也,寒飲傷肺咳逆而喘以酸收肺逆也。),乾薑,細辛,半夏(辛熱心下有水,津液不行,則腎氣燥,以辛潤之,以熱散之。)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渴者氣燥也,栝蔞根苦寒潤燥也,若微利去麻黃,加芫花,水入腸間則利下,不可攻表,芫花下水,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噎者水寒與虛,麻黃非宜,附熱溫氣辛散寒,若小便不利、小腹滿,去麻黃,加茯苓,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泄逆氣。

大承氣湯,治邪結入胃,又治陽明少陽合病自利,治久痢熱利腹脹。

枳實(君也,十枚,苦寒潰堅破結為之主。),大黃(使),厚朴(臣也,苦濕泄滿除燥。),芒硝(佐以治熱。)

桃仁承氣湯,治蓄血。

桃仁(五十枚),桂枝,芒硝,甘草(六錢),大黃(一兩三錢)

大柴胡湯,治春溫。

柴胡(君也),黃芩(臣也),芍藥(佐也,苦酸湧瀉為陰),枳實(佐也,苦寒泄實折熱也),大黃(使也),半夏,薑棗(辛散甘緩)

小柴胡湯,治春溫熱多嘔曰胎。

柴胡(君也),黃芩(臣也),人參,甘草(佐也,甘平也。邪氣傳裡,裡氣則不治,甘以緩之,以扶正氣而復之。),半夏(佐也,以辛散之。)

若胃中熱而不嘔,去半夏、參,加栝蔞根,不嘔無逆氣,故去半夏;人參恐助熱,亦去之;栝蔞根苦寒,以通胸中鬱熱。若渴者,燥也,去半夏,加人參生津、栝蔞根潤也。

白話文:

傷寒方論(一)

  • 加入知母一錢五分、石膏三錢,治療夏天至秋天之間,沒有汗的發熱疾病。
  • 加入杏仁五十枚、麻黃半兩、甘草二錢、石膏八錢半,治療氣喘。
  • 加入麻黃、薏苡各二錢、甘草一錢、杏仁十枚,治療風濕相結合導致的身體疼痛。
  • 加入麻黃、細辛各二錢、附子十枚,治療少陽證導致的脈象沉伏。
  • 加入芍藥、葛根、薑、棗,治療肌肉強直無汗的症狀,這叫做葛根麻黃湯。
  • 解肌湯,治療春季的溫病,也治療瘟疫。 葛根二錢,麻黃三錢,桂枝,甘草一錢,芍藥,黃芩二錢,加棗一起煎煮。
  • 升麻葛根湯,治療春天和冬天流行的疾病。 升麻、葛根、甘草、芍藥(各等分)。 又治療太陽和陽明合併的病症,導致腹瀉,用葛根一兩、黃芩、黃連、甘草各二錢煮湯。治療氣喘出汗,是屬於身體內部的問題。又治療因為錯誤的瀉下藥導致的協熱(發熱)腹瀉不止。
  • 陽毒升麻 升麻二錢、犀角、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一錢。
  • 大青龍湯,治療風寒同時侵襲身體,寒邪導致脈象浮緊的中風證,風邪導致脈象浮緩的傷寒證。 麻黃(作為君藥,六錢,用來發散寒邪),桂枝(作為臣藥,二錢,用來驅散風邪),甘草(二錢),杏仁(四十枚,味甘苦,輔助麻黃發散),薑棗(味辛甘,輔助桂枝驅風),石膏(作為使藥,使身體的氣血調和,並且將藥力引導到肌肉表面)。 服用一次藥後就應該停止,如果再次服用導致大量出汗,會使陽氣耗盡。如果脈象微弱,出汗並且怕風,就不能服用此藥,服用後會導致手腳冰涼,筋脈抽搐,肌肉跳動。大青龍湯不能隨意服用,誤服會導致手腳冰涼。
  • 小青龍湯,治療風寒同時侵襲身體,加上胸腔內有水氣的情況,用來解除身體內外邪氣。 麻黃(作為君藥,用來發散身體表面的風寒),芍藥、五味子(作為佐藥,因為寒飲傷肺導致咳嗽和氣喘,用酸味收斂肺氣),乾薑、細辛、半夏(辛熱的藥物,因為胸腔內有水,津液無法正常運行,導致腎氣乾燥,用辛熱的藥物來潤燥,用熱性藥物來散寒)。 如果口渴,去掉半夏,加入栝蔞根。口渴表示身體燥熱,栝蔞根味苦性寒,用來潤燥。如果輕微腹瀉,去掉麻黃,加入芫花,水進入腸道就會導致腹瀉,不應該再發散體表,芫花有下水的作用。如果出現吞嚥困難,去掉麻黃,加入附子,吞嚥困難表示身體虛寒,不適合用麻黃,附子性熱,可以溫補陽氣,並且辛散寒邪。如果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去掉麻黃,加入茯苓。如果氣喘,去掉麻黃,加入杏仁,用來宣洩逆氣。
  • 大承氣湯,治療邪氣進入胃部,也治療陽明和少陽合併的病症導致的腹瀉,也治療長期痢疾、熱性腹瀉、腹部脹滿。 枳實(作為君藥,十枚,味苦性寒,用來破除堅硬的結塊),大黃(作為使藥),厚朴(作為臣藥,味苦性濕,用來消除脹滿和乾燥),芒硝(作為佐藥,用來清熱)。
  • 桃仁承氣湯,治療身體內有瘀血。 桃仁(五十枚),桂枝,芒硝,甘草(六錢),大黃(一兩三錢)。
  • 大柴胡湯,治療春季的溫病。 柴胡(作為君藥),黃芩(作為臣藥),芍藥(作為佐藥,味苦酸,可以湧瀉陰液),枳實(作為佐藥,味苦性寒,用來消除實熱),大黃(作為使藥),半夏、薑、棗(辛散和甘緩的藥物)。
  • 小柴胡湯,治療春季溫病,發熱嚴重並伴有嘔吐,這叫做胎(孕婦生病)。 柴胡(作為君藥),黃芩(作為臣藥),人參、甘草(作為佐藥,味甘性平,邪氣傳入體內,如果體內的氣沒有問題,可以用甘味來緩和,以扶助正氣而使身體康復),半夏(作為佐藥,用辛味來發散)。 如果胃部有熱但不嘔吐,去掉半夏、人參,加入栝蔞根。因為沒有嘔吐,所以不需要用半夏;因為人參會助長熱邪,也去掉它。栝蔞根味苦性寒,用來疏通胸中的鬱熱。如果口渴,表示身體燥熱,去掉半夏,加入人參來生津,加入栝蔞根來潤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