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丹溪手鏡》~ 卷之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中 (1)

1. 卷之中

2. 傷寒方論(一)

李論

太陽證,脈浮緊無汗,名傷寒,宜麻黃湯。脈浮緩自汗,名傷風,宜桂枝湯。

陽明證,不惡風寒,自汗,脈長,宜白虎湯,浮沉按之有力,宜大承氣湯。

少陽證,脈弦,宜柴胡湯。

太陰證同前脈沉細,宜四逆,浮宜桂枝湯。

少陰證,脈沉實,宜大承氣,脈細沉遲宜四逆湯。身涼脈沉細而虛,宜瀉心湯。身熱而煩躁,二便自利,脈浮洪無力,按之全無,宜附子瀉心湯。吐瀉不渴,脈微弱,宜理中湯。渴而脈沉有力而疾,宜五苓散。脈沉發熱當汗,宜麻黃細辛附子湯。下利青色口燥,宜下。不渴,溫之。

厥陰證,脈俱微沉實,按之有力,宜下。無力,宜溫。

劉論

表證宜麻黃湯發之。內證之外者,麻黃細辛附子湯

漬形以為汗,里證依方加大黃下之。

腎外證,脈浮,前方加姜附。內證泄利,後方加同。

肝外證,面青,脈弦,前方加羌活、防風。內證便秘淋溲,沉弦後方加同。

心外證,面赤,脈浮洪,前方加石膏、黃芩。內證煩心心痛而噦,脈沉,後方加同。

肺外證,面白,嚏悲,脈浮而澀,前方加桂姜。內證喘咳,脈沉,後方加同。

脾外證,面黃,善噫,脈浮緩,前方加白朮、防己。內證腹滿,脈沉,後方加同。

羌活湯,治一切傷寒及兩感。出劉。

羌活,防風,川芎,甘草,地黃,黃芩(各一兩),白朮(二兩),細辛(二錢五分)

如身熱加石膏四錢,腹滿加芍藥三錢,寒熱加柴胡一兩、半夏五錢,心下痞加枳實一錢,里證加大黃三錢,邪盡止之。

大羌活湯,治同上方。出李。

防風,羌活,川芎,甘草,黃芩,細辛,獨活,蒼朮,防己,白朮,黃連(各一錢),知母,地黃(各三錢),白芷(陽明加之)

雙解散,混治。出劉張。

春夏不服麻黃,秋冬不服桂枝

夏不服青龍,冬不服白虎

桂枝湯,解肌和衛也,治太陽中風自汗浮

桂枝(君也,風淫於內,平以辛),芍藥,甘草(臣也,酸收甘緩),薑棗(使也,辛散甘緩),各三錢

此方,西北可常行之,惟江淮間冬春可行之。自春末夏至前用,加黃芩,謂之陽旦湯,夏至後,加芩二錢半、知母半兩、石膏一兩。若病人素虛寒,不必加減。

加芍藥一兩,治腹痛下後脈浮。

加大黃,治大實腹痛。

加附子一枚,治風濕身疼,又治汗漏不止。

加乾薑治已汗、已下,又寒熱往來。

加栝蔞、葛根,治有汗柔痓。

加麻黃二錢、杏仁十二枚,治寒熱往來,名桂麻各半湯。

加麻黃二分、石膏三錢,治寒熱往來,脈微弱,不可汗,名桂枝三越婢一湯。

加厚朴、杏仁,治喘惡風無汗,表也。

去芍藥,治下後,脈促胸滿。

麻黃湯,治寒邪。

麻黃(君也,三錢散寒),桂枝(臣也,二錢解肌),甘草(佐也,一錢,寒傷榮,榮主肝,肝苦急,以甘緩之),杏仁(使也,利氣,二十個)

白話文:

傷寒方論(一)

李先生的論點

太陽病,如果脈象浮緊而且沒有汗,這就是傷寒,應該用麻黃湯治療。如果脈象浮緩而且有自汗,這就是傷風,應該用桂枝湯治療。

陽明病,如果不怕風寒,有自汗,脈象長,應該用白虎湯治療。如果脈象浮沉都能按到而且有力,應該用大承氣湯治療。

少陽病,脈象弦,應該用柴胡湯治療。

太陰病,如果脈象沉細,應該用四逆湯治療;如果脈象浮,應該用桂枝湯治療。

少陰病,如果脈象沉實,應該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脈象細沉而遲緩,應該用四逆湯治療。如果身體發涼、脈象沉細而虛弱,應該用瀉心湯治療。如果身體發熱而且煩躁,大小便順暢,脈象浮大無力,按下去完全沒有感覺,應該用附子瀉心湯治療。如果嘔吐腹瀉但不口渴,脈象微弱,應該用理中湯治療。如果口渴而且脈象沉實有力且快,應該用五苓散治療。如果脈象沉而且發熱,應該發汗,宜用麻黃細辛附子湯治療。如果腹瀉、大便青色且口乾,應該用瀉法治療;如果不口渴,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

厥陰病,如果脈象都微沉而且實,按下去有力,應該用瀉法治療;如果按下去無力,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

劉先生的論點

表證(指疾病在體表)應該用麻黃湯來發汗。內證(指疾病在體內)但病邪還在體表的,應該用麻黃細辛附子湯。

如果外在的症狀表現為出汗,內證則依據病情在原方基礎上加大黃來攻下。

腎臟的表證,脈象浮,原方基礎上加乾薑和附子。腎臟的內證表現為腹瀉,後面的方子也要加上乾薑和附子。

肝臟的表證,臉色發青,脈象弦,原方基礎上加羌活、防風。肝臟的內證表現為便秘、小便淋漓不暢,脈象沉弦,後面的方子也要加上羌活和防風。

心臟的表證,臉色發紅,脈象浮大,原方基礎上加石膏和黃芩。心臟的內證表現為煩躁不安、心痛、呃逆,脈象沉,後面的方子也要加上石膏和黃芩。

肺臟的表證,臉色發白,打噴嚏、悲傷,脈象浮而澀,原方基礎上加桂枝和乾薑。肺臟的內證表現為喘咳,脈象沉,後面的方子也要加上桂枝和乾薑。

脾臟的表證,臉色發黃,經常打嗝,脈象浮緩,原方基礎上加白朮和防己。脾臟的內證表現為腹脹滿,脈象沉,後面的方子也要加上白朮和防己。

羌活湯,治療各種傷寒和表里同時發病的疾病。出自劉先生的理論。

藥物組成:羌活、防風、川芎、甘草、地黃、黃芩(各一兩),白朮(二兩),細辛(二錢五分)。

如果身體發熱,加石膏四錢;如果腹脹滿,加芍藥三錢;如果有寒熱往來,加柴胡一兩、半夏五錢;如果心下痞塞,加枳實一錢;如果內證,加大黃三錢,病邪解除後就停止用藥。

大羌活湯,治療和上方相同的疾病。出自李先生的理論。

藥物組成:防風、羌活、川芎、甘草、黃芩、細辛、獨活、蒼朮、防己、白朮、黃連(各一錢),知母、地黃(各三錢),白芷(陽明病加用)。

雙解散,混合治療各種疾病。出自劉先生和張先生的理論。

春夏兩季不宜服用麻黃,秋冬兩季不宜服用桂枝。

夏天不宜服用青龍湯,冬天不宜服用白虎湯。

桂枝湯,能夠解肌膚、調和營衛,治療太陽中風、自汗、脈浮等症狀。

藥物組成:桂枝(君藥,針對風邪侵入體內,用辛味來平息),芍藥、甘草(臣藥,用酸味收斂、甘味緩和),生薑、大棗(使藥,用辛味發散、甘味緩和),各三錢。

這個方子,西北地區可以經常使用,只有在江淮一帶的冬春季節可以使用。從春末到夏至之前使用,加黃芩,稱為陽旦湯。夏至之後,加黃芩二錢半、知母半兩、石膏一兩。如果病人原本體質虛寒,就不必加減藥物。

加芍藥一兩,治療腹痛、瀉後脈浮。

加大黃,治療實證腹痛。

加附子一枚,治療風濕身痛,又治療汗出不止。

加乾薑,治療汗出過多、攻下過多後,又出現寒熱往來。

加栝蔞根、葛根,治療有汗、身體抽搐。

加麻黃二錢、杏仁十二枚,治療寒熱往來,稱為桂麻各半湯。

加麻黃二分、石膏三錢,治療寒熱往來、脈微弱、不能發汗,稱為桂枝三越婢一湯。

加厚朴、杏仁,治療氣喘、怕風、沒有汗,屬於表證。

去掉芍藥,治療攻下後,脈象急促、胸悶。

麻黃湯,治療寒邪入侵。

藥物組成:麻黃(君藥,三錢,發散寒邪),桂枝(臣藥,二錢,解肌膚),甘草(佐藥,一錢,寒邪傷及營血,營血歸於肝,肝臟喜歡舒緩,用甘味來緩和),杏仁(使藥,二十個,宣利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