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手鏡》~ 卷之下 (7)
卷之下 (7)
1. 三因論六證
寒,因胃寒傷食,四肢厥冷,脈弱,宜四逆湯。(又云,今吐先覺咽酸,然後吐食,脈滑小者,是傷寒汗下過多,食久反吐,亦屬於冷也。)
熱,食入即吐,煩躁,脈數,柴胡湯下主之。(又云:聞穀氣則嘔,藥下則吐,關脈洪,亦屬於熱,宜涼藥。)
痰,昔肥今瘦,腸間有聲,食與飲並出,宜半夏人參湯。(又云:痰食脈沉伏,宜吐之。)
食,因胃虛,寒氣在上,憂氣在下,朝食暮吐不消,宜養胃湯。
血,因瘀蓄,冷血聚於胃口,憂怒氣攻,血隨食出。宜茯苓湯。
氣,胃者陽明,合榮於足,今隨氣上逆,心膈脹滿,嘔吐卻快,宜人參茱萸。
噦,有二證,胃中虛甚,鬲上熱也,陳皮竹茹湯主之。
陳皮,竹茹,人參,甘草
痰則半夏湯主之;
嘔而心下痞,半夏瀉心湯;
嘔吐病在鬲上,豬茯苓湯;
乾嘔而利者,黃芩半夏湯;
胃反,吐而渴者,茯苓澤瀉湯;
嘔吐谷不得入者,小半夏湯;
似嘔不嘔,似噦不噦,無奈,薑汁半夏;
食已則吐者,大黃甘草湯;
先吐卻渴,為水停心下,五苓主之;
有傷寒瘥後嘔者,當去餘熱;
有酒嘔者,當解酒;
有腳弱脾疼而嘔者,依腳氣治;
有中毒而嘔者,解毒治之;
有懷孕惡阻者,從痰治。
有漏氣,病則身背熱,肘臂攣痛,其氣不續,鬲間厭悶,食入則先吐而後下,名曰漏氣。此由上焦傷風開其腠理,經氣失道,邪氣內著,麥門冬湯主之。
麥門冬,生蘆根,葳蕤,竹茹,陳皮,甘草,茯苓,參朮
有走哺,病者下焦實熱,大小便不通,氣逆不續,嘔逆不禁,名曰走哺,人參湯主之。前方內去竹茹、麥門冬,加知母、石膏、黃芩、山枝。
有人噁心吐蟲數條後,乃屢作,服殺蟲藥,吐蟲愈多,六脈皆細,此非蟲也,乃藏寒而蟲不安矣。
有人嘔,飲食皆不進,治嘔愈嘔,此胃風也。
白話文:
【對於寒證】,因為胃部受寒導致消化不良,四肢冰冷,脈搏微弱,適合服用四逆湯。(另說,若先感覺咽喉酸澀,接著開始嘔吐食物,脈象滑且微小,這是因為感冒或過度出汗,食物長時間後反吐,同樣屬於寒冷的情況。)
【對於熱證】,食物一入口就吐,伴有煩躁,脈搏快速,可用柴胡湯來治療。(另說:聞到穀物氣味就會嘔吐,藥物一吞下就吐,關脈洪大,這也屬於熱證,應使用涼性藥物。)
【對於痰證】,過去肥胖現在變瘦,腸胃間有聲音,食物和飲料一起吐出,適合服用半夏人參湯。(另說:痰食導致脈象沉伏,應進行催吐。)
【對於食證】,由於胃部虛弱,寒氣在上,憂慮在下,早上吃的食物晚上吐出且未消化,適合服用養胃湯。
【對於血證】,因為瘀血積聚,冷血在胃口處聚集,加上憂怒的氣攻,血液會隨著食物排出。適合服用茯苓湯。
【對於氣證】,胃部屬陽明,和足部的血液循環相連,現在氣隨之上衝,心膈脹滿,嘔吐後感覺舒暢,適合服用人參茱萸。
打嗝,有兩種情況,一是胃部極度虛弱,二是膈上有熱,可用陳皮竹茹湯來治療。
痰症則可用半夏湯來處理;
嘔吐且心下痞塞,可用半夏瀉心湯;
嘔吐病症出現在膈上,可用豬苓茯苓湯;
乾嘔且伴有腹瀉,可用黃芩半夏湯;
胃反,嘔吐且口渴,可用茯苓澤瀉湯;
嘔吐無法進食,可用小半夏湯;
類似嘔吐但又不是嘔吐,類似打嗝但又不是打嗝,無可奈何時,可用薑汁半夏;
飯後即吐,可用大黃甘草湯;
先嘔吐後口渴,是因為水停留在心下,可用五苓散來治療;
有感冒痊癒後仍嘔吐的,應去除體內殘留的熱氣;
有因酒精引起的嘔吐,應解酒;
有腳弱脾疼且嘔吐的,應按照腳氣病來治療;
有中毒而嘔吐的,應解毒治療;
有懷孕期間晨吐的,應按照痰症來治療。
【對於漏氣】,患者會感到身體背部發熱,肘臂抽痛,氣息短促,胸間悶堵,食物進入後先吐後下,稱為漏氣。這是因為上焦受風導致腠理受損,經氣運行失常,邪氣內侵,可用麥門冬湯來治療。
【對於走哺】,患者下焦實熱,大小便不通,氣逆不續,嘔吐不止,稱為走哺,可用人參湯來治療。前一個處方中去掉竹茹和麥門冬,加入知母、石膏、黃芩、山枝。
有人嘔吐出幾條蟲子後,病情頻繁發作,服用殺蟲藥後,吐出的蟲子反而增多,六脈都細微,這並非蟲害,而是臟腑受寒,蟲子不安所致。
有人嘔吐,飲食都無法進食,治療嘔吐卻越治越嘔,這是因為胃風所致。
2. 不治證
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死。
脈緊而澀者難治。
趺陽脈浮,胃虛不食,恐怖,死;寬,緩生。
白話文:
[無法救治的情況]
如果脈搏微弱且小便頻繁,身體又有輕微的發熱,一旦出現四肢冰冷的現象,這情況是致命的。
如果脈搏緊繃且帶有滯澀感,病情往往較難治療。
在足背(趺陽)處的脈象浮淺,代表胃部虛弱、食慾不振,加上有恐懼感,這預示了死亡;但若脈象寬大緩慢,則還有生存的可能。
3. 噎膈(十一)
脈澀小,血不足。大而弱,氣不足。又脈同胃反。
蓋因脈虛火起,氣虛火熾,血液既耗,腸胃津涸,傳化失宜。或因痰隔,妨礙升降,氣不交通,皆令食而復出也。大概因津血俱耗,胃脘亦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間或可入,入亦不多,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為近,食雖可進,難盡入胃,良久復出,曰膈,即翻胃也。
大便秘如羊屎,小便熱,各雖不同,病則一也。三陽結,謂之膈(三陽,大腸、小腸、膀胱也。)小腸結熱則血脈燥;大腸結熱則後不通;膀胱結熱則津液涸。三陽既結,前後閉,必反而上。
治宜,潤血降火解結。牛羊乳、韭汁、竹瀝、童便、蜜(潤燥),薑汁(去穢,)甘蔗汁(解酒毒),氣虛以四君子為君,血虛四物為君。或加桃仁、紅花,驢溺(防其生蟲)。
三因有五噎五膈
氣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噦不徹,胸背痛。
憂噎者,遇天陰冷,手足厥冷不能自溫。
勞噎者,氣上鬲,脅下支滿,胸中填塞,攻背痛。
思噎者,心怔忡,喜忘,目視慌慌。
食噎者,食無多少,胃中苦寒痛,不得喘息。
憂膈者,胸中氣結,津液不通,飲食不下,羸瘦短氣。
思膈者,中脘逆滿,噫則酸心,飲食不消,大便不便。
怒膈者,胸膈逆滿,噫塞不通,嘔則筋急,惡聞食臭。
喜膈者,五心煩熱,口舌生瘡,四肢倦重,身常發熱,胸痹引背,食少。
恐膈者,心腹脹滿,咳嗽氣逆,腹中逆冷雷鳴繞臍痛,不能食。
有人血耗,便如羊屎,病胃反半年,脈澀不勻,先服六君子湯,加甘蔗汁、附子、大黃、童便。便潤,服牛乳愈。
白話文:
[噎膈(十一)]
脈象細澀,表示體內血液不足。脈象大而弱,顯示氣力不足。另外,這種脈象類似胃反的症狀。
這通常是因為脈象虛弱導致火氣上升,氣力虛弱使火氣更旺,血液消耗過多,腸胃津液乾涸,消化功能失調。可能是痰阻塞,影響了氣的正常運行,氣血不流通,使得吃下去的食物又吐出來。總的來說,是因為津液和血液都消耗過多,胃部萎縮,接近喉嚨下方的地方,水可以通過,但食物難以進入,偶爾能進入一些,稱為噎。如果萎縮在下方,靠近胃部,食物雖然能進入,但難以完全進入胃中,長時間後又吐出來,稱為膈,也就是所謂的翻胃。
大便像羊糞一樣乾硬,小便灼熱,雖然症狀各不相同,但疾病本質是一樣的。三陽結,就是膈(三陽指的是大腸、小腸和膀胱)。小腸結熱會導致血脈乾燥;大腸結熱會導致排便困難;膀胱結熱會導致體內津液枯竭。當三陽結合,前後都會閉塞,只能向上反流。
治療應該是滋潤血液、降火、解除結滯。可以使用牛羊奶、韭菜汁、竹瀝、小孩尿液、蜂蜜(滋潤)、薑汁(去除異味)、甘蔗汁(解酒毒)。如果氣力虛弱,可以以四君子湯為主;如果血液虛弱,可以以四物湯為主。也可以添加桃仁、紅花,以及驢尿(防止生蟲)。
有五種噎和五種膈,由不同的原因造成:
氣噎,心悸且上下氣不通,打嗝不暢,胸部和背部疼痛。
憂噎,遇到天氣陰冷,手腳冰冷無法自我保暖。
勞噎,氣上沖,脅下脹滿,胸口堵塞,背部疼痛。
思噎,心悸不安,容易忘事,眼神散亂。
食噎,不管吃多少,胃部總是苦寒疼痛,呼吸困難。
憂膈,胸口氣結,津液不通,食物無法下嚥,身體消瘦,呼吸短促。
思膈,胃部逆滿,打嗝時感到心酸,食物不易消化,大便不順。
怒膈,胸口脹滿,打嗝不暢,嘔吐時筋骨緊繃,厭惡食物的味道。
喜膈,手腳心煩熱,口腔生瘡,四肢疲憊沉重,經常發燒,胸口疼痛連到背部,食慾不振。
恐膈,心腹脹滿,咳嗽氣逆,腹部冷痛如雷鳴,繞著肚臍痛,無法進食。
有人血液消耗過多,大便像羊糞一樣,胃反的病情持續半年,脈象細澀不均勻,先服用六君子湯,添加甘蔗汁、附子、大黃、小孩尿液。大便變得順暢,再服用牛羊奶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