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丹溪手鏡》~ 卷之下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13)

1. 斑疹(二十三)

川歸,甘草,吳茱萸,陳皮,地黃

治痘不透,紫草,紅花子,芍藥,川歸,胡妥子,煎服。

剪刀草汁調原蠶砂敷之

又豬心血,調片腦成膏,以紫草茸湯化,無腦以辰砂代,敷之;治斑瘡倒靨。

又論,自吐瀉者為吉,謂邪出也,治宜消毒解火;大便不利,當微利之。

白話文:

川芎、甘草、吳茱萸、陳皮、地黃,這些藥材可以治療痘疹不透。

紫草、紅花子、芍藥、川芎、胡桃子,將這些藥材煎煮服用。

剪刀草汁液調和生蠶砂敷在患處。

另外,用豬心血調和片腦製成膏狀,用紫草茸湯化開,沒有片腦可以用辰砂代替,塗抹患處,可以治療斑瘡和倒靨。

此外,從口中吐瀉者是吉兆,代表邪氣排出體外,治療應該以消毒解毒為主;大便不通暢,應當以微利的方法治療。

身溫者順,身涼者逆,切忌熱藥。

又當分氣血。虛而補之。云惡血留於命門,待氣虛血虛脾虛相火生焉,其證呵欠嚏噴,足冷寒熱。氣虛四君子主之,血虛四物湯主之。

吐瀉少食為裡虛,陷白倒靨灰白為表虛。

不吐瀉能食為實,宜解毒芩連是也,實而更補,必結癰疽。

解毒方,絲瓜仁(單方亦可),升麻,芍藥(酒炒),甘草,唐球,黑豆,犀角,辰砂

白話文:

身體溫熱代表順氣,身體冰冷代表逆氣,切忌使用溫熱藥物。

還要區分氣血虛實,虛者補之。例如,如果惡血積聚在命門,導致氣虛、血虛、脾虛、相火生旺,就會出現打呵欠、噴嚏、腳冷、寒熱交替的症状。氣虛可以用四君子湯治療,血虛可以用四物湯治療。

如果出現吐瀉、食慾不振,屬於裡虛;如果出現面色蒼白、眼圈發白,屬於表虛。

如果沒有吐瀉,食慾正常,屬於實證,可以用芩連等解毒藥物治療。實證如果再補,容易導致癰疽。

解毒方可用絲瓜仁、升麻、酒炒芍藥、甘草、唐球、黑豆、犀角、辰砂等藥材。

2. 不治證

黑陷耳尻熱者死;

斑痘疹喘者死;凡丹從四肢入腹者死。

3. 小兒科(二十七)

脈小,大便赤青飧泄,手足溫者生,寒者難已。

小兒一十六歲前,純陽為熱多也。肝只有余,腎尚不足,腸胃尚脆,飲食難化,食則為痰為積。其病有四:曰驚、曰疳、曰吐瀉。其原有二,曰飽暖。

張皆歸之濕熱,常以牽牛、大黃、木通、以治小兒諸病。

,熱痰主急驚,當瀉,降火下痰丸(養血藥作湯下。)

脾虛主慢驚,用補。硃砂安神丸(參朮湯下)。生人血研辰砂、蟬蛻,治急慢驚風。

白話文:

脈小,大便赤青飧泄,手足溫者生,寒者難已。

脈搏微小,大便呈現赤紅色或青色並伴有稀泄,手腳溫暖者可以存活,手腳冰冷者則難以救治。

小兒一十六歲前,純陽為熱多也。肝只有余,腎尚不足,腸胃尚脆,飲食難化,食則為痰為積。其病有四:曰驚、曰疳、曰吐瀉。其原有二,曰飽暖。

十六歲以前的小孩,體內陽氣旺盛,容易出現熱證。肝臟功能尚未完全發展,腎臟功能不足,腸胃嬌嫩,消化功能差,飲食難以完全消化,容易形成痰積。小兒常見病症有四種:驚風、疳積、吐瀉。這些病症的根源有兩個:飲食過飽或過於溫暖。

張皆歸之濕熱,常以牽牛、大黃、木通、以治小兒諸病。

張氏認為小兒疾病大多由濕熱引起,常以牽牛、大黃、木通等藥物治療小兒各種病症。

,熱痰主急驚,當瀉,降火下痰丸(養血藥作湯下。)

驚風,熱痰引起的急驚,應當瀉火降痰,可用下痰丸(配以養血藥物煎湯服用)。

脾虛主慢驚,用補。硃砂安神丸(參朮湯下)。生人血研辰砂、蟬蛻,治急慢驚風。

脾虛引起的慢驚,應當補脾安神,可用硃砂安神丸(配以參朮湯服用)。生人血研磨辰砂、蟬蛻,可用於治療急驚或慢驚風。

,因土濕(或積或蟲。)

黃連(炒二錢),胡黃連(去果子積五錢),阿魏(去肉積醋煮),神麯(各一錢五),丸如米大。

一方加蘆薈、胡黃連、神麯、麥櫱、使君子、肉果(半兩,)木香、檳榔(二錢,)糊丸治蟲積、一切疳。

,因肝熱。

黃連(薑汁炒),甘草,竹葉,煎服。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古代醫學對“疳”和“啼”的理解,並給出了相應的治療方法。

“疳”

是指兒童常見的消化不良、營養不良等疾病,表現為面色萎黃、消瘦、腹瀉等。古代醫學認為,疳病主要是由於脾土濕困、積食或蟲積引起的。

“啼”

是指兒童啼哭不止,古代醫學認為這是肝火熾盛引起的。

治療方法

則使用了多種中藥材,通過不同的炮製方法,以達到清熱解毒、健脾消積、驅蟲等功效。

吐瀉,因脾虛,食積痢。

炒神麯,蒼朮,活石,芍藥,黃芩,白朮,甘草,陳皮,茯苓

上下保和丸。

,胡黃連,黃連,蕪荑,神麯(炒),山楂,青皮,陳皮,蘆薈,丸服。

血痢,三黃丸

白話文:

嘔吐腹瀉,是因為脾胃虛弱,食物積滯引起的痢疾。

可以用炒神曲、蒼朮、活石、芍藥、黃芩、白朮、甘草、陳皮、茯苓等藥材,製成上下保和丸來治療。

另外,也可以用胡黃連、黃連、蕪荑(炒)、山楂、青皮、陳皮、蘆薈等藥材製成丸劑服用。

如果是血痢,則可以用三黃丸來治療。

4. 不治證

頭髮上逆者死。

汗出不流者死。

陷胸唇乾目直視者死。

口氣冷,掌冷者死。

身強頭低者死。

便門腫起作坑者死。

鼻乾黑燥者死。

肚大青筋,爪甲黑,舌出咬牙,魚口氣急皆死。

啼不作聲,或作鴉聲,或忽然大叫作聲,皆死證。

白話文:

頭髮逆著生長的人會死。

出汗卻流不出來的人會死。

胸部凹陷、嘴唇乾燥、眼睛直視的人會死。

口氣冰冷,手掌冰冷的人會死。

身體強壯但頭部低垂的人會死。

肛門腫起凹陷的人會死。

鼻子乾燥發黑的人會死。

肚子鼓脹、筋脈突出、指甲發黑、舌頭伸出、牙齒緊咬、呼吸急促的人都會死。

哭泣卻沒有聲音,或是發出烏鴉叫聲,或是突然大聲叫喊,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

5. 婦人胎產(二十八)

脈平而虛者乳子。

心脈洪大而滑,肺脈微而不浮;肝脈微橫不絕皆妊。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搏者,逼近於下。別者,別出於上,氣和血調,陽施陰化,謂之有子。)

少陰脈動甚者,妊子(少陰脈,心脈也。)

尺中按之不絕者,妊子。

三部浮沉正等,按之無絕者妊。

寸微關滑,尺數流利,往來如雀啄者妊。

妊娠初時,寸微小,呼吸五至;三月而尺數滑疾,重以手按之散者,是三月也;重手按之不散,但實不滑者,五月也。

男女法

左沉,實,疾,大者為男,縱者主雙。

右沉,實,疾,大者為女,縱者主雙。

注云:縱則橫也。

白話文:

脈象平穩但虛弱的人,容易生孩子。心脈強勁而滑利,肺脈細微而不浮,肝脈微弱橫行而不斷,這些都表示懷孕。陰氣搏擊陽氣,呈現出不同的脈象,就表示懷孕。少陰脈跳動頻繁,也表示懷孕。在尺脈部位按壓,脈象不斷,表示懷孕。三部脈象浮沉正常,按壓時脈象不斷,表示懷孕。寸脈細微,關脈滑利,尺脈流暢,往來如雀啄,表示懷孕。懷孕初期,寸脈微弱,呼吸每分鐘五次;懷孕三月,尺脈滑利而快,用力按壓後散開,這是懷孕三月的表現;用力按壓後不散開,只有實而無滑,這是懷孕五月的表現。

判斷男女的方法:左側脈象沉、實、快、強,表示懷男胎,脈象橫行表示雙胞胎。右側脈象沉、實、快、強,表示懷女胎,脈象橫行表示雙胞胎。

離經

脈一呼三至,曰離經;沉細而滑曰離經;尺脈轉急如切繩曰離經。

脈浮,腹痛引腰脊,為欲生。

妊三月而渴,脈反遲,欲為水分,復腹痛者墮。

妊五月、六月,脈數必壞,脈緊必胞漏,脈遲必腹滿而喘,脈浮必水壞腫也。

妊六七月,脈弦發熱惡寒,其胎逾腹,腹痛小腹如扇,子藏閉故也,當溫之附子。

妊六七月,暴下水斗余,必倚而墮。

妊七月、八月,脈實大牢強,弦者生,沉細者死。

妊月足,身熱脈亂者吉。

新產,脈沉小滑者生,實大弦急者死,焱疾不調者死;新產得熱病,脈懸小,四肢溫者生,寒清者死;新產因傷寒中風,脈實大浮者生,小急者死。

白話文:

脈搏一呼三至,叫做離經;脈象沉細而滑也叫做離經;尺脈快速急促像切繩子一樣也叫做離經。

脈象浮,腹部疼痛連帶腰脊,想要生產。

懷孕三月口渴,脈象卻遲緩,想要小產,又腹痛者會流產。

懷孕五、六月,脈象數則必定要流產,脈象緊則必定胎兒會漏,脈象遲則必定腹脹喘不過氣,脈象浮則必定水腫。

懷孕六、七月,脈象弦,發熱怕冷,胎兒超出肚子,腹部疼痛小腹如扇子一樣,是孩子被阻擋在裡面,需要溫補。

懷孕六、七月,突然大量流出水,必定要靠著東西才會生產。

懷孕七、八月,脈象實大牢強,弦則會生,沉細則會死。

懷孕足月,身體發熱脈象紊亂者吉利。

產後,脈象沉小滑者會生,實大弦急者會死,發燒脈象不調者也會死;產後得熱病,脈象懸小,四肢溫暖者會生,四肢冰冷者會死;產後因傷寒中風,脈象實大浮者會生,小急者會死。

脈微澀為無子;弦大為無子;皆血虛氣弱故也。

漏血下赤白,日下數升,脈急實者死;緊大者死;遲者生;虛小者生。

寸關調如故,尺絕不至者,月水不利,引腰絞痛,氣積聚,上搶胸脅也。

脈得浮緊當身痛,不痛腹鳴者,必陰吹。寸口浮而弱(浮為虛,浮短氣弱有熱而無血,)趺陽浮而澀(浮氣滿,澀有寒,)少陰弱而微(微少血,弱生風,)胃氣下泄,吹而正喧,此穀氣之實也,以發煎導之。

少陰滑而數,陰中必瘡。

少陰脈弦,白腸必挺核。

少陰脈浮而緊,緊則疝瘕,腹中痛,半產而墮傷,浮則亡血,絕產惡寒。

少陰浮而動,浮為虛,動為痛,必脫下。

白話文:

脈象微細或沈澀,表示可能有生育困難;脈象弦硬或大,也表示同樣情況,這都是因為血虛氣弱所導致的。

若出現漏血,且血色為紅白相間,每日出血量多達數升,脈象緊實,表示預後不佳,可能死亡;脈象緊硬,也可能死亡;脈象緩慢,表示有生存的機會;脈象虛弱,則可能生存。

寸脈和關脈如果正常,但尺脈消失不來,表示月經不順暢,可能引起腰部疼痛,以及腹部積聚的氣體上沖胸脅。

脈象表現為浮緊,表示會引起全身疼痛,若不疼痛但腹部有響聲,可能出現陰道異常排氣現象。寸口脈浮弱(浮代表虛弱,浮短氣弱有熱而無血),趺陽脈浮而澀(浮代表氣體過多,澀代表有寒邪),少陰脈弱而微(微代表少量血液,弱則可能引起風邪),胃氣下洩,排氣時聲音大,這是穀氣的實證,需要使用煎藥進行導引治療。

少陰脈滑而快,表示陰部可能會出現創傷。

少陰脈表現為弦狀,可能引起白腸突出,形成結節。

少陰脈浮而緊,緊張則可能引起疝氣或癥瘕,腹部疼痛,可能因產後出血而導致產程中斷,浮脈則可能表示失血過多,影響生育能力,並伴有畏寒症狀。

少陰脈浮動,浮代表虛弱,動代表疼痛,可能出現脫肛的情況。

凡婦人脈,常欲濡弱於丈夫。

胎墮,因虛而熱

四物湯,四君子湯,加阿膠,烏梅,桑寄生,黃芩,治胎常轉動無時,下血疼痛。

枳殼(麩炒),川芎(各一兩),熟地(二兩),糯米(二合),薑棗金銀同煎,治傷胎。

白話文:

一般來說,女人的脈象比男人要柔弱。胎兒流產,是因為虛弱且有熱氣。可以用四物湯、四君子湯,加上阿膠、烏梅、桑寄生、黃芩來治療胎兒常在肚子裡翻滾、下血疼痛的情況。用麩炒枳殼、川芎各一兩,熟地二兩,糯米二合,與薑、棗、金銀一起煎服,可以治療傷胎。

轉胎,因血虛有痰。

其狀胎滿逼胞,致小便不利,尿出不知時。

胎滿逼胞者,蓋因痰,胎避而下。又因血氣不足,不能升舉,四物加活石、貝母,有痰加二陳湯,甚者服藥後探吐。

惡阻,因痰血相搏,二陳湯加減主之。

胎婦腹脹,因脾虛有熱而氣不利。

枳殼(炒),白朮,黃芩

治氣急胎驚,兩脅膨脹,腹滿連臍,急痛,坐臥不寧,睡驚。

四君子湯,加茯苓,木香,川芎,川歸,麥門冬

白話文:

轉胎

由於血虛有痰導致。

症狀表現為胎兒充滿子宮,壓迫膀胱,導致小便排泄不順暢,甚至不知不覺尿出。

胎兒充滿子宮壓迫膀胱的原因,主要是痰阻礙了胎兒下降,再加上氣血不足,無法將胎兒向上托舉。治療方法是使用四物湯加入活石、貝母,如果有痰則加入二陳湯,病情嚴重者服用藥物後可以進行催吐。

惡阻

由於痰血互結,可以使用二陳湯加減治療。

胎婦腹脹

由於脾虛有熱,導致氣機不暢。

治療方法:使用枳殼(炒)、白朮、黃芩。

治氣急胎驚,兩脅膨脹,腹滿連臍,急痛,坐臥不寧,睡驚。

治療方法:使用四君子湯,加入茯苓、木香、川芎、川歸、麥門冬。

胎水,即腫滿,俗名子腫。因冷濕。

川歸,芍藥,茯苓,白朮,陳皮(每四錢),用鯉魚修理水煮熟,去魚,以汁盞半,姜入藥同煎至七分,空心服。

胎婦寒熱,小柴胡去半夏。

胎痛,因血少。

四物加香附、紫蘇(能安胎)。

子懸,即胎湊上心腹,脹滿而痛,因胎氣不和也。

大腹皮,紫蘇,陳皮,白芍,川芎,川歸(酒洗各一兩),人參,甘草(各半兩),薑蔥白,煎服。

白話文:

「胎水」就是腫脹,俗稱子腫,是因為身體受到寒濕的侵襲。

取川芎、芍藥、茯苓、白朮、陳皮(每種藥材四錢),用鯉魚修理乾淨煮熟,去魚肉,取魚湯半盞,加入薑片和藥材一起煎至七分熟,空腹服用。

孕婦出現寒熱症狀,可以服用小柴胡湯,但要減去半夏。

孕婦感到疼痛,是因為血虛。

可以服用四物湯再加上香附和紫蘇,紫蘇可以安胎。

「子懸」就是胎兒向上靠近心腹,造成腹脹疼痛,這是因為胎氣不和。

取大腹皮、紫蘇、陳皮、白芍、川芎、川歸(每種藥材一兩,用酒洗淨)、人參、甘草(每種藥材半兩)、薑和蔥白,煎服。

又治臨產驚恐氣結,連日不下。

心痛,因宿寒搏血,血凝其氣,氣與血並。

玄胡(醋炒),川歸,陳皮,酒糊丸。

又方加桂、赤芍藥、蒲黃、木香、乳香、沒藥。

又方,五靈脂,蒲黃(醋炒),醋湯下即失笑散。有寒加桂,有熱加梔子,氣加木香、枳殼,虛加川芎、川歸(祖按上二方治心痛則可,有胎則忌,或可施之產後心痛者。)

白話文:

心痛

,是因體內長期寒氣與血氣搏鬥,導致血液凝滯,氣血交織在一起所致。

藥方

玄胡索(醋炒)、川芎、陳皮,製成酒糊丸服用。

另一方

在此基礎上添加桂枝、赤芍、蒲黃、木香、乳香、沒藥。

再一方

五靈脂、蒲黃(醋炒),用醋湯送服失笑散。若有寒症者加桂枝,有熱症者加梔子,氣滯者加木香、枳殼,虛弱者加川芎、川歸。

以上兩種藥方可治療心痛,但懷孕婦女忌用,可考慮在產後心痛時使用。

子煩,病若煩悶,因二火為之。

麥門冬,黃芩,茯苓,竹葉,煎服。

一方加人參、防風。

胎漏,膠艾湯治胎動不安下血,或胎奔上刺心短氣,及治頓僕,四物加膠艾。

無故下血,腹痛不甚,或下黃汁。

用野苧根(炒一兩),金銀(各五錢),水酒各一盞煎。

墜跌壓觸,胎動腹痛下血。

用縮砂炒透,末之酒下。

胞漏下血,用生地黃末,酒下。

一方加白朮、地黃、枳殼、芩,湯下,治血虛有熱胎漏。胎漏下血,用芎、歸,水酒煎服探之。若不損則痛止,或動已損則逐下。

白話文:

「子煩」這個病症,症狀是煩躁不安,原因是體內的兩股熱氣導致的。

可以用麥門冬、黃芩、茯苓、竹葉煎水服用。

另外一種方法可以加人參、防風。

「胎漏」這個病症,可以使用膠艾湯治療胎兒不安、出血,或者胎兒上衝刺痛、呼吸短促,以及治療跌倒撞傷。膠艾湯的配方是四物湯加上膠艾。

如果無故出血,腹部沒有明顯疼痛,或者排出黃色的液體,可以用野苧根(炒一兩)、金銀花(各五錢),加水和酒各一碗煎服。

如果因為跌倒撞傷導致胎動、腹痛、出血,可以用縮砂炒透,磨成粉末,用酒送服。

如果出現「胞漏」導致出血,可以用生地黃研成粉末,用酒送服。

另外一種方法可以加白朮、地黃、枳殼、黃芩,用湯水送服,治療血虛有熱引起的胎漏。胎漏出血可以使用川芎、當歸,加水和酒煎服,然後探查胎兒情況。如果胎兒沒有損傷,疼痛就會停止;如果胎兒已經受損,就需要用藥物幫助排出。

宿有風冷,胎痿不長,動傷易致損墜

白朮,川芎(一兩),川椒(去口炒七錢半),牡蠣(煅五錢),酒下。

腹痛加芍藥。心下痛加川芎。

川歸,川芎,芍藥,乾薑,酒下。

又方,治惡露不散,臍腹堅脹。

川歸,川芎,牡丹皮(一兩),玄胡,桂,蜜丸。

陰脫,乃氣血下溜。

四物,黃芩(一兩),蝟皮(燒存性五錢),牡蠣(煅二兩),升麻,飲下。

,硫黃,烏賊骨(五錢),五味子(一錢),末摻患處。

白話文:

若體內有風寒積聚,導致胎兒萎縮不長,容易因為外力而造成流產,可用白朮、川芎、川椒(去皮炒)、牡蠣(煅燒)等藥材,以酒送服。若伴隨腹痛,可加芍藥;若伴隨心口疼痛,可加川芎。

另外,可用川歸、川芎、芍藥、乾薑等藥材,以酒送服。

若產後惡露不淨,臍腹堅硬脹痛,可用川歸、川芎、牡丹皮、玄胡、桂等藥材,製成蜜丸服用。

若出現陰脫症狀,乃是氣血下垂,可用四物湯、黃芩、蝟皮(燒存性)、牡蠣(煅燒)、升麻等藥材,用水煎服。

另外,可用硫黃、烏賊骨、五味子等藥材研末,敷於患處。

,蛇床子(炒),熱布裹熨之。

陰腫

桃仁,枯礬,五倍子,等分末敷上。

諸淋

白茅根(一兩),瞿麥穗,茯苓(五錢),蒲黃,桃膠,活石,甘草(一錢),子目(十個燒),葵子,人參(各二錢),石首魚腦骨(二十個燒)

上薑、燈心、木通湯下。

虛煩

白話文:

另外,把蛇床子炒熟,用熱布包裹熨燙患處。

陰腫

桃仁、枯礬、五倍子,等量研磨成粉末,敷在患處。

各種淋病

白茅根一兩,瞿麥穗、茯苓五錢、蒲黃、桃膠、活石、甘草一錢、子目十個燒成灰、葵子、人參各二錢、石首魚腦骨二十個燒成灰,

以上藥材用薑、燈心和木通湯煎服。

虛煩

人參,川歸,熟地,麥門冬,桂,芍藥

論凡產間臨月,未誕者,凡有病,先以黃芩、白朮安胎,然後方用治病藥。

發熱及肌熱者,芩、連、參、耆主之。

腹痛者,宜白芍藥、甘草。

感冒者,依解利治之。

凡產後諸病,忌用白芍藥,宜黃芩、柴胡。

內惡物上衝胸脅者,宜大黃、桃仁。

血刺痛者,宜當歸。

內傷發熱者,宜黃連。

渴者宜茯苓,忌半夏。

喘嗽去參,腹脹去甘草。

產後身熱血證,一同傷寒,若傷寒當有痛處,脈弦而遲宜解傷寒;血虛者無痛,脈弱而澀,宜補其血。

白話文:

產婦臨產前若有病症,需先以黃芩、白朮安胎,之後再用針對病症的藥物。發熱或肌膚發熱,可用黃芩、黃連、人參、黃耆治療。腹痛則宜用白芍藥、甘草。感冒需依照解表利濕的方法治療。產後諸病忌用白芍藥,宜用黃芩、柴胡。噁心嘔吐上衝胸脅,宜用大黃、桃仁。血刺痛,宜用當歸。內傷發熱,宜用黃連。口渴宜用茯苓,忌用半夏。產後喘嗽需去除人參,腹脹需去除甘草。產後身熱伴隨血證,若如同傷寒症狀,則會有疼痛部位,脈象弦而遲,宜解傷寒;若血虛則無疼痛,脈象弱而澀,宜補血。

酒煮當歸丸,治一切虛證下脫,脈洪大無力,按之空虛不鼓,此中寒之證。

川歸(一兩),茴香(炒五錢),附(炮),良薑(各七錢)

上四味銼,以酒一升半,煮至酒盡,焙乾。

黃鹽(炒),丁香,苦楝,甘草(各五分),蟬蛻(三錢),柴胡(二錢),升麻,木香(一錢),玄胡(四錢)

上九味,同前酒煮四味,俱末,酒煮麵糊丸,空心醋湯下。

白話文:

酒煮當歸丸用於治療各種虛證導致身體下垂無力,脈象洪大而無力,按壓時感覺空虛不充實,屬於內寒的症狀。將當歸一兩、炒茴香五錢、炮附子七錢、良薑七錢切碎,用酒一升半煮至酒乾,再焙乾。然後將炒黃鹽、丁香、苦楝、甘草各五分,蟬蛻三錢,柴胡二錢,升麻、木香各一錢,玄胡四錢,與之前酒煮過的四味藥材一起研磨成粉,用酒煮麵糊做成丸藥,空腹用醋湯送服。

固真丸,治帶久不止,臍腹冷痛,目中溜火,此皆寒濕乘其胞內,肝經伏火也。

白石脂(一錢燒赤水飛研),白龍骨(二錢此二味枯澀),乾薑(炮瀉寒水四錢),黃柏(五分引用),柴胡(一錢本經),芍藥,虛加人參,黃耆

上末,麵糊丸,空心下,血竭將枯加葵花、郁李仁。

紅葵丸,治白膿帶下,此腸胃有膿也,膿去儘自安。

白話文:

固真丸主要針對女性因寒濕和肝火引起的帶下病、腹痛、眼火等問題。其藥方以白石脂、白龍骨等燥濕止帶藥為主,輔以乾薑溫中散寒,黃柏清熱燥濕,柴胡疏肝解郁,芍藥養血柔肝。

紅葵丸主要針對因腸胃有膿引起的帶下病,藥方可能以清熱解毒、化膿止帶的藥物為主,但沒有明確的配方記載。

葵根(一兩),白芷(五錢),赤芍,枯礬(二錢半)

上蠟丸米飲下。

,黃荊子(炒焦,米酒下,亦治白帶白濁。)

白話文:

葵根一兩、白芷五錢、赤芍、枯礬二錢半,混合製成蠟丸,用米湯送服。另外,黃荊子炒焦,用米酒浸泡服用,也能治療白帶白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