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手鏡》~ 卷之下 (12)
卷之下 (12)
1. 瘰癧(二十一)
因食味之厚,鬱氣之積,曰毒、曰風熱。實者易治,虛者可慮。
夫初發於少陽,不守禁戒,延及陽明。蓋膽經主決斷,有相火而氣多血少,治宜瀉火散結。虛則補元氣,千金散主之;實則瀉陰火,玉燭散主之。
化堅湯
升麻(一錢),葛根(五分),漏蘆(足陽明),牡丹皮(三錢去留血),生熟地黃(各三分),連翹(一錢),黃耆(護皮毛,生血脈),芍藥(三分),桂(散結,寒因熱用),柴胡(八分),黍黏(消腫),羌活,獨活,防風(散結),昆布(軟堅),廣朮,三稜(削堅),參
腹脹加樸;氣不順加木香、陳皮;便秘加大黃。
大黃湯
大黃(煨),皂角刺,甘草
煎服,以麝香、栝蔞仁敷之。
周用火針刺核,即用追毒膏,點苧線頭上,內針孔。
又杜牛膝黏敷其上,一日一易,膿將盡。
又用生玄參、地榆、活石,寒水石、大黃等末縛其瘡。又同白厄菜、墨斗草同敷其上。又用寒水石、朴硝、大黃、木香、檳榔、龍骨末收口,後又用竹茹,亦長肉。白膏藥收後,紅不退,用蠮螉窠敷。如已潰久不收口,用鐵烙,香油燈燒,烙其腐盡,依前治。
去瘰癧毒
皂角子(五兩),大黑豆(一升),甘草(一兩),青葉汁(一斤),煮汁,可常食,不過二斗。
瘰癧(太陽經少陽經。)
癭(在隱僻處。)
結核(按之走痛。)
勞瘵結核(耳後連有數介,或聚或散。)
耳後項上生塊核,五倍子,香白芷,末蜜調敷。
有人用雄黃、砒、乳香三味,入米粽內捻餅,盦癧瘤,自能開腐。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瘰癧(淋巴腺結核)的形成與治療方法。內容如下:
瘰癧的形成,往往由於飲食過於濃厚,導致鬱氣積聚,進而產生毒素和風熱。如果病況是實證,比較容易治療;如果是虛證,就比較令人擔憂。
瘰癧最初出現在少陽經,如果患者沒有遵守禁忌,病情會蔓延到陽明經。膽經負責判斷和決定,帶有相火,氣多血少,治療應以清火散結為主。若屬虛證,應該補充元氣,可以使用千金散;若是實證,應清陰火,可用玉燭散。
接下來介紹了化堅湯的配方,以及根據不同症狀調整藥方的方法。
另外也介紹了一個名為大黃湯的處方,並說明瞭如何配合外用藥物和特殊療法進行治療。
最後,提供了一個去除瘰癧毒素的食療方,並簡要說明瞭其他類似疾病的治療方法。
2. 肺痿肺癰腸癰(二十二)
脈數應當發熱而又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
脈數而虛,咳唾涎沫,為肺痿。
脈數而實,或滑,咳而胸隱隱痛,為肺癰。
脈緊而數,膿為未成;緊去但數,膿為已成。
脈滑而數,小腹堅滿,小便或澀,或汗或寒,為腸癰。
設脈遲緊聚,為瘀血,下血則愈。
設脈洪數,膿為已成。滑為實,數為熱,衛數下降,榮滑上升,榮衛相干,血為敗濁,甚者腹脹轉側聞水聲。
肺痿,熱在上焦,其病多涎唾,小便反難而數,大便如豚腦,欲咳不咳,咳出干沫,唾中出血,上氣喘滿,或燥而渴,寸口脈數而虛,按之澀。
甘草(四兩),乾薑(二兩),人參(一兩),姜(三片),棗(三枚),同煎。
肺癰,乃風傷於衛,熱過於榮,血為凝滯,蓄熱癰肺,其病咳唾膿出,口燥胸中隱隱痛,喘滿不渴,唾沫腥臭,時時振寒,吐出米粥,寸口數而實,按之滑。
小青龍湯,治肺癰先解表之邪也,此治腫瘍之法也。
葶藶大棗瀉肺湯,治肺癰喘不得臥也。
葶藶炒黃,研丸彈子大,水三升入棗先煎二升,入葶藶煎至一升,頓服之。先進小青龍三服後,進此。
桔梗湯,治咳胸滿,唾如米粥,當吐膿血。
甘草,桔梗,水煎。
葦葉湯,治咳有微熱煩,胸心甲錯,此治潰瘍之法也。
葦葉(二升切),薏苡仁(八兩),栝蔞仁(八兩),桃仁(五十個去皮尖),煎服。
秘方,栝蔞仁連穰一個煎服。
腸癰,乃濕熱所為也。
薏苡仁(七分),附(煨削),敗醬(各二分),散,治腸癰腹皮急,身甲錯,如脹,本無積聚,身無熱,脈數者是,水煎服之。
大黃牡丹湯,治腸癰未成膿,可下之。
大黃(四兩),牡丹皮(三兩),芒硝(二兩),瓜子(一升),桃仁(五十個),水煎頓服。
雲母膏,有一女子腹痛,百方不治,脈滑數,腹皮急,脈當沉細,今反滑數,以此下之。
雲母膏丸梧桐大,百丸,阿膠烊入,酒下之,下膿血為度。
囊癰,乃濕熱下注也,濁氣流入滲道,因陰道虧,水道不利而然,膿儘自安。
當歸甘草防風湯,李方治便癰。
桃仁承氣湯,張方治便癰。
便毒方,胡蘆巴(末服),又川楝灰(亦好。)
乳癰奶房,因厚味,濕熱之痰停蓄膈間,與滯乳相搏而成。
又有怒氣激其滯乳而成。
又兒口吹噓滯乳而成。
蓋乳房為陽明所屬,乳頭為厥陰所經。凡病皆陽明經也,深者為岩,治宜疏厥陰之滯,清陽明之熱,行汗血、散腫結。
石膏(煅清陽明),青皮(疏厥陰),樺皮(燒),白芷,栝蔞皮(消腫),甘草節(行血),蜂房,氣鬱加臺芎、香附,葛根(引經)
上姜酒飲。
又方,大黃,天花粉,川歸,甘草節(一兩),栝蔞子,穿山甲(陳壁土炒各一兩半)酒丸。
骨疽,因厚味及酒後涉水後,寒攻,熱邪深入髀樞穴左右,痰積瘀血相搏而成附骨疽。
方,蒼朮,川柏,青皮(行),虛加牛膝,薑汁(辛散),甘草,發不動加麻黃,冬加桂,夏加芩
又,防風通聖去芒、黃,入生犀角末、浮萍末,治骨疽。
附骨疽與白虎飛屍歷節皆相似
歷節走注不定;白虎飛屍,按之亦能作膿;著骨而生附骨疽,痛,按之無益。
內疽,因飲食之火、七情之火,相鬱而發,在腔子而向里,非十腸胃肓膜也,以其視之不見,故名之曰內,治宜四物加涼劑。
師云:有人性急味厚,左脅下一點痛,每服熱燥之藥,脈輕則弦,重則芤,知其痛處有膿,因作內疽治。
癭狀,多著肩項,如堅硬不可移,名石癭。皮色不變,名內癭。赤脈交絡,名血癭。筋脈露結,名筋癭。隨憂怒消長,名氣癭。
瘤狀,隨氣凝結,有骨脂膿血肉
口瘡,焰硝,硼砂,含口不開,醋磨南星敷湧泉穴。
飲酒入口糜,導赤散,五苓散
風寒結絕陽氣,聲不出,半夏(一兩),草烏,桂(各一錢),煎服。
赤口瘡,白礬(飛),沒藥,乳香,銅綠,末摻。
白口瘡,雄黃,沒藥,乳香(各一錢),輕粉(五分),巴豆,末摻。
唇緊燥裂生瘡,青皮(燒灰),豬脂調敷。夜臥頭垢亦可。
口瘡痛,五倍子(一兩),黃柏(蜜炙),活石(各五錢),銅綠末摻。
又白薔薇根汁嗽之。
有小兒口瘡不食,以礬湯浸腳上半,頓寬;用蜜炙川黃柏(炒),殭蠶同為末,敷之,立下乳而安。
腳足上生毒瘡,蜜佗僧,黃連,俱末敷。
又杜牛膝鹽䕋。
又旱蓮草即墨汁草也,以鹽䕋,以桑白皮打細作餅蓋,干則易。
又無名異,又黃柏末、龍骨末敷。
陰瘡,臘茶,五倍子(等分),膩粉(少許),同敷。
又雄黃敷。
手癡瘡,皂角,輕粉,枯礬,黃連,黃柏
沙瘡,塌地藤(燒灰敷。)
惡瘡,霜後凋殘芭蕉葉乾末,香油調敷,油紙掩。先洗,用忍冬藤、金絲草、蔥、椒煎。
又松上白蟻、黃丹(各燒黑),香油調敷,外有油紙掩上,日易,後用龍骨為末,摻口上收肉。
又黃丹、香油煎,入朴硝抹上。
金絲瘡,如繩線鉅細不一,上下至心即死,可於瘡頭刺之出血後,嚼萍草根塗之安。
瘍家不治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