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丹溪手鏡》~ 卷之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6)

1. 不治證

脈微小者死。小疾者死。虛者死。四肢逆冷脈長者死。

榮衛俱絕,面目浮腫者死。

腹滿青筋起,為腎敗者死。

手掌腫無紋為心敗死。

臍突出為脾胃敗死。

卒腫面蒼黑者死。陰囊莖俱腫者死。口張足腫脈絕者死。足趺腫膝如斗死。面腫黑點肺敗死。

腳跟腫肝敗死。

唇黑傷肝;背平傷心;足平傷胃;喘急傷肺。

唇腫齒焦者死。

有腸覃,乃寒氣客於腸外與胃傷相搏,氣不得榮,因而所繫癖而內著,其始大也,如雞子,至其成,如懷胎,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不以時下,為腸覃。

有石瘕,乃寒氣結於子門,子門閉塞不通,惡血當瀉不去,血以留止,日以益大如胎,月事不時,此生於胞中,為石瘕,此二證生於女子,治法可導而去。

有腹脹而且泄,乃胃寒腸熱也,故胃寒則氣收不行為脹,腸熱則水穀不聚為泄,宜木香萸連、大黃厚朴茯苓青皮

有痛而且脹,乃胃熱腸寒也。

有氣分者,病為涎結水飲所鬲,榮衛不利,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則身冷;陰氣不通則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而不仁。陰陽得其氣乃行,實則失氣,虛則遺溺。寸口脈遲則澀,遲則氣不足,澀則血不足,氣故涎結水飲所作,曰氣分。

有血分,婦人先經斷,後病水,曰血分。既病水,後經斷,曰水分。

有結陽者,腫四肢。夫熱勝則腫,四肢為諸陽之本,大便閉澀是熱也,非水也。犀角玄參連翹升麻木通麥門冬芒硝主之。

有脅支滿或腹滿痛或腹脹,亦有經氣聚而不行,如脅肢滿,小陽經不行也(余仿此)。

有頭腫、膺腫、胸脹,皆氣不順,有餘於上。

有身腫而冷,胸塞不能食,病在骨節,汗之安。

䐜脹,有胃中風、脾中寒、中濕、脾傷、肝虛、心痹、飲聚、女疸。

小腹脹,有腎熱、腸癰、三焦虛寒、女勞疸。

面腫,有肺中風、胸中風、肺水、胃寒。

2. 嘔吐噦(十)

脈數故吐(汗令陽微,鬲氣空虛;數為客熱,不能消殳,胃中虛冷,故使吐也。)

關上脈數,故吐。陽緊陰數,食已即吐,陽浮而數亦然,或浮大(皆陽偏勝,陰不能配之也,為格,主吐逆,無陰則嘔故也。)

脈緊而滑者,吐之。關上浮大,風在胃中,食欲嘔。

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寸緊尺澀,胸滿不食而吐,吐止者,為下之未止者,為胃反。

趺陽脈微而澀,微則下利,澀則吐逆。或浮而澀,浮則虛,虛傷脾,脾則不磨,朝食暮吐,名曰胃反。

寸口微而數,微則血虛,血虛則胸中冷。

脈小弱而澀者胃反(血不足也)。

寸口緊而芤(緊為寒,芤為虛,虛寒相搏,脈為陰結而遲,其人則噎。)

脈大而弱,噎鬲(氣不足也)。

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蛔蟲。關上緊而滑者,蛔動。

蓋嘔吐因胃口有熱,膈上有痰。亦有寒氣客於腸胃,故痛而嘔也。

噦(吃逆也),因胃中虛,鬲上熱,亦有痰水滿塞而噦者,必心下堅痞眩悸。

李論,三者皆因脾胃虛弱,客氣寒之,加之飲食所傷,治宜二陳湯丁香藿香、薑汁主之。

痰飲必下之導之。

火者,二陳湯加芩連降之。

劉論,吐有三,氣、積、寒也。

上焦吐者,皆從於氣。脈浮而洪,食已暴吐,渴欲食水,大便結燥,氣上衝而胸發痛,治宜降氣和中。

中焦吐者,皆食,從於積。脈浮而匿,或先吐而後痛,或先痛而後吐,治宜毒藥行積,木香檳榔去其氣。

下焦吐者,從於寒也。脈沉遲,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不通,治宜毒藥通其閉塞,溫其寒氣。

治方

安胃散,治嘔吐噦胃寒所致。

茱萸,草豆蔻,人參蒼朮(各一兩),甘草(炙),黃耆(二錢),川歸(一錢半),升麻(七分),柴胡,丁香,陳皮(五分),黃柏(五分)

嘔吐痰涎痰飲為患,加二陳湯。

二陳湯加黃連梔子(炒)、薑汁、香附,治痰嘔吐。虛加蒼朮。

桔梗湯,治上焦熱氣所沖。

半夏面(二兩),陳皮,茯苓枳殼(炒),厚朴(制各一兩),白朮桔梗(一兩五錢)

上煎調檳榔木香末一錢。

荊黃湯,治前證甚者。

荊芥穗(一兩),人參(五錢),甘草(炙),大黃(三錢)

上調下檳榔木香末二錢,大府燥結加承氣。

清鎮丸,治前證頭痛、有汗脈弦。

柴胡(二兩),黃芩(七錢半),半夏,甘草(一兩半),人參(五分),青黛(二錢半),薑汁炊餅丸

紫沉丸,治中焦積氣相假,故吐而噦。

半夏曲代赭石烏梅,宿砂(各三錢),杏仁(去殼皮),沉香(一錢),木香(一錢),檳榔(二錢),丁香(二錢),陳皮(五錢),術(一錢),白豆蔻(五分),巴豆霜(五分另入),醋糊丸米大,薑湯下五十丸。

木香白朮散,治前證腹中痛,是脾實擊強,宜和之。

木香(一錢),白朮(五錢),半夏曲(一兩),檳榔(二錢),茯苓(五錢),甘草(四錢)

上濃煎,芍藥薑湯下,無積者宜之。

附子丸,治下焦吐,大便不通。

附子(炮五錢),巴豆霜(一錢),砂(五分另研)

黃蠟丸,桐子大,每二丸,以利為度,更服紫沉丸,不令再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