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丹溪手鏡》~ 卷之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1)

1. 喘(三)

因虛,氣虛火入肺;陰虛火起衝上;肺虛必咽乾無津,少氣不足以息也;腎虛,先覺呼吸短氣,兩脅脹滿,左尺大而虛者是,治宜補腎。

因實,有痰、有水氣乘肺;氣實肺盛,呼吸不利,肺氣壅滯,右寸沉實者是,其肺必脹,上氣喘逆,咽中如塞、如嘔狀,自汗,治宜瀉肺。

因邪,由肺感寒邪,伏於肺經,關竅不通,呼吸不利,右寸沉而緊,亦有六部俱伏者,發散則身熱退而喘定。

方:

氣虛,人參,黃柏(蜜炙),麥門冬,地骨皮。

陰虛,四物加黃連。有痰加枳殼、半夏(陰則血也)。

,二陳湯加南星、枳殼、皂角。

神秘方,治水氣逆,上乘肺,肺浮而氣不通,其脈沉大,不臥者是,臥則喘也。

紫蘇子,陳皮,桑白皮,生薑,茯苓,人參(五錢),木香(二錢)

上㕮咀煎服。

瀉白散,治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咳嘔喘逆。

桑白皮,地骨皮,青皮,五味,甘草,人參,茯苓,杏仁

痰加半夏、桔梗。

劫喘,治喘甚不可用苦寒藥者,以溫劫之。

椒目,為末薑湯下。

,蘿蔔子(炒),皂角(燒存性),薑汁丸噙化。

,大黃,牽牛(炒),蜜水下二錢。

豬䐗丸,治喘,年深或作或止。

雄豬䐗一個,如食法,入杏仁五兩,線縫其口,醋三碗煮乾,先食䐗,次以杏仁新瓦上焙乾,捻去皮,旋食,永不作。

分論咳嗽喘息

咳者,無痰有聲,喉中如癢,習習如梗,甚者續續不止連連不已,衝擊膈間,外有心咳一切血證肺咳上逆者是。

嗽者,有痰。外有勞瘵喘促嗽血者是肺痿。

喘者,促促而氣急,喝喝而息數,張口抬肩,搖身滾肚,外有腳氣。

氣逆者,但氣上而奔急。外有肺中風、肺中寒、肺中暑、肺水、肺熱、肝熱、膽寒、心熱、腸痹、痰水。

短氣者,呼吸雖數而不能相續,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外有脾中風、肺熱、腎熱虛、歷節風、憂氣、胸痞、痰飲、短氣。

脈寸口沉,胸中短氣,闢大而滑中有短氣;浮而絕者氣微弱者,少氣。

白話文:

[喘(三)]

因為虛弱導致的喘:氣虛時火氣進入肺部;陰虛時火氣上升;肺虛必定會使咽喉乾燥、缺乏津液,呼吸短促,氣力不足;腎虛時,最先感覺到的是呼吸困難、兩側肋骨間脹滿,左手脈搏大但虛弱,治療應當補腎。

因為實證導致的喘:有痰或水氣影響肺部;氣實肺盛,呼吸不順暢,肺氣阻塞,右手脈象沉實,肺部一定膨脹,氣喘逆流,咽喉像被堵住,像要嘔吐,自汗,治療應該清肺。

因為邪氣導致的喘:肺部感受寒邪,影響肺經絡,關竅不暢通,呼吸困難,右手脈象沉緊,也有全身六脈都沉伏的狀況,發散後身體熱度下降,喘息平穩。

處方:

氣虛的喘:人參,黃柏(蜂蜜炒),麥門冬,地骨皮。

陰虛的喘:四物湯加黃連。有痰再加枳殼、半夏(陰代表血液)。

痰多的喘:二陳湯加南星、枳殼、皁角。

神祕方:治療水氣逆行,影響肺部,肺部浮腫且氣不通,脈象沉大,無法躺著睡覺的人,躺下會喘。

紫蘇子,陳皮,桑白皮,生薑,茯苓,人參(五錢),木香(二錢)。以上藥材切碎煎服。

瀉白散:治療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咳嗽嘔吐氣喘逆流。

桑白皮,地骨皮,青皮,五味,甘草,人參,茯苓,杏仁。有痰再加半夏、桔梗。

劫喘:治療嚴重喘息不能使用苦寒藥物的人,使用溫和的方式治療。

椒目,研磨成粉,薑湯送服。

另一個方法:蘿蔔子(炒過),皁角(燒過保留性質),薑汁丸噙化。

另一個方法:大黃,牽牛(炒過),蜂蜜水送服兩錢。

豬脬丸:治療長期喘息,時好時壞。

一顆雄豬膀胱,按照食物方式處理,加入五兩杏仁,用線縫合口,用三碗醋煮乾,先吃膀胱,然後把杏仁放在新瓦上烘乾,去掉外皮,隨時食用,永遠不會再犯。

關於咳嗽和喘息的詳細討論:

咳嗽:無痰但有聲音,喉嚨像被搔癢,持續不斷,衝擊到膈膜,外部可能有心咳或各種血癥,肺咳逆流等。

嗽:有痰,外部可能有勞瘵、喘促、嗽血,這是肺萎縮的徵狀。

喘:呼吸急促,頻率加快,張開嘴巴,抬起肩膀,搖晃身體,外部可能有腳氣。

氣逆:只有氣上沖且急迫,外部可能有肺風、肺寒、肺暑、肺水、肺熱、肝熱、膽寒、心熱、腸痹、痰水等。

短氣:雖然呼吸頻率高但不能持續,類似喘但不搖晃肩膀,類似呻吟但沒有疼痛,外部可能有脾風、肺熱、腎熱虛、歷節風、憂鬱、胸悶、痰飲、短氣等。

脈象:寸口脈象沉,胸部短氣,脈象大且滑,其中包含短氣;浮而斷絕,氣微弱,這是少氣的表現。

2. 宿食留飲(痰飲六飲附第四)

脈寸口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宿食也。

脈寸口如轉索而緊,宿食也。

脈滑而數者,宿食也,當下之。

又浮而滑者,宿食也;脈沉,病若傷寒者,宿食留飲,當下之。

下利不欲食者,宿食。

脈短而滑酒病。脈浮而細滑者傷飲。

宿食狀

千金云,胃中有闢食冷物則痛,不能食,有熱物則欲食。

大腹有宿食,則寒凜如瘧發熱狀;小腹有宿食,即暮發熱,明旦復止。

又有云,病宿食則頭痛、惡風增寒,心腹脹滿下利,不欲食,吞酸噫氣腐氣,或腹脹泄瀉,及四肢浮腫。若胃實寒,食反留滯,其脈滑而數,宜下之愈;若虛,其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澀,宜溫消之。

痰飲狀

或咳、或喘、或嘔、或泄、暈眩、慒煩、悸忪、愪㦜、寒熱、疼痛、腫滿、攣癖、癃閉、痞膈、如風、如顛。

懸飲者,飲水留在脅下,咳唾引痛(治法當下)。

溢飲者,飲流於四肢,當汗不汗,身體疼痛(法當汗)。

支飲者,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隨證汗下之)。

痰飲者,其人素盛今瘦,腸間漉漉有聲(宜治濕從小便去之)。

留飲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疼,脅下痛引缺盆。

伏飲者,膈滿喘咳,嘔吐,發則寒熱、腰背痛,目淚惡寒,振振然。

李論,飲食腸胃乃傷,復加之,則胃化遲難,故宿食飲留。

食者物也,有形之血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為重,或嘔、或吐、或下利,甚則心胃大痛,犯其血也。宜分寒熱輕重而治之。如初得,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宜瓜蒂散吐之。輕則內消宿食,縮砂、神麯是也;重則除下,承氣類也;寒則溫之,半夏、乾薑、山稜、莪朮等也;熱則寒之,大黃、黃連、枳實、麥櫱等也。

飲者水也,無形之氣也,因而大飲則氣逆,形寒飲冷則傷肺,病則為咳、滿、水泄;重而為蓄積。輕者,宜取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解醒湯、五苓、半夏、朮、殼之類是也;重者三花神祐等也。又一云:凡傷西瓜、冷水、羊乳寒濕之物

白朮(二錢),川烏(二錢),防己(一錢),丁香,甘草(各五分)

凡傷羊肉、濕面濕熱之物:白朮,連(一錢),大黃(二錢),甘草,以上二證,腹痛白芍藥(一錢);心下痞加枳實;腹脹加厚朴;胸中不利加枳殼;胸中寒加陳皮;渴者加茯苓;腹中悶加蒼朮;及體沉重加酲術。大抵傷冷物巴豆為君,傷熱物大黃為君。

張論

飲食不消,分貧富而治之。富者乃膏粱太過,以致中脘停留,脹閉痞隔,酸心,宜木香導飲丸主之。貧者飲食粗,動作勞,酒食傷之,以致心腹滿悶,時吐酸水,宜進食丸主之。又重者,證太陽傷寒,止脈沉,宜導飲丸治之。

白話文:

宿食留飲(痰飲六飲附第四)

脈象如果寸口脈浮大,按下去反而覺得澀,尺部脈也微微澀,這表示是宿食積滯。

寸口脈象像轉動的繩索一樣緊繃,也是宿食的表現。

脈象滑而數的,代表有宿食,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脈象又浮又滑的,也是宿食;如果脈象沉,病情像傷寒一樣,其實是宿食和留飲,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拉肚子而且不想吃飯的,是宿食造成的。

脈象短而滑是喝酒引起的毛病。脈象浮而細滑,是受到飲水傷害。

宿食的症狀

《千金方》說,胃裡有積滯,吃了冷的食物就會疼痛,吃不下東西,但如果吃熱的食物就會想吃。

如果大腹有宿食,就會像瘧疾發作一樣發冷發熱;如果小腹有宿食,就會傍晚發熱,但隔天早上就停止。

另外也有人說,生病是由於宿食造成的,就會頭痛、怕風怕冷、肚子脹滿、拉肚子、不想吃飯、打嗝有酸腐味、腹脹腹瀉,甚至四肢浮腫。如果是胃實而且受寒,食物反而滯留,脈象滑而數,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好;如果是虛弱,脈象浮大,按下去反而澀,尺部脈也微微澀,應該用溫和消食的方法治療。

痰飲的症狀

可能會咳嗽、氣喘、嘔吐、腹瀉、頭暈目眩、心煩意亂、心悸、驚恐不安、憂慮、發冷發熱、疼痛、腫脹、抽筋、小便不暢、胸腹痞悶、感覺像風邪、像癲癇一樣。

懸飲,是指飲水停留在脅肋之下,咳嗽吐痰會引發疼痛(治療方法應該用瀉下的方式)。

溢飲,是指飲水流竄到四肢,本該發汗卻沒有發汗,導致身體疼痛(治療方法應該用發汗的方式)。

支飲,是指咳嗽氣逆、靠著東西才能呼吸、呼吸短促無法平躺,身體腫脹(應該根據症狀發汗或瀉下)。

痰飲,是指原本身體強壯的人現在卻變瘦了,腸胃裡發出漉漉的水聲(應該治療濕氣,使其從小便排出)。

留飲,是指背部像手掌大小的地方發冷,或者呼吸短促而且口渴,四肢關節疼痛,脅肋下疼痛牽引到鎖骨部位。

伏飲,是指胸膈脹滿、咳嗽氣喘、嘔吐,發作時會忽冷忽熱、腰背疼痛、眼睛流淚、怕冷發抖。

李氏的觀點

飲食傷了腸胃,又繼續吃,就會導致胃消化不良,所以產生宿食和飲留。

食物是有形的,屬於血的範疇,如果吃太飽,筋脈會鬆弛,腸胃負擔加重,可能導致嘔吐、腹瀉,嚴重的話會引起心胃劇痛,損傷血。應該根據寒熱輕重的情況來治療。如果剛發病,上部有脈象,下部沒有脈象,這種人應該用吐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無法吐出來就會有生命危險。可以用瓜蒂散來催吐。病情輕微的,可以用內消宿食的方法,例如縮砂、神麯;病情嚴重的,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例如承氣湯;如果是寒證,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例如半夏、乾薑、山稜、莪朮等;如果是熱證,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例如大黃、黃連、枳實、麥芽等。

飲水是無形的,屬於氣的範疇,如果大量飲水就會導致氣逆,如果身體受寒又喝冷飲就會傷肺,發病後會咳嗽、胸悶、腹瀉;嚴重的話就會蓄積在體內。病情輕微的,應該用發汗、利小便的方法,讓上下分消體內的濕氣,例如解酲湯、五苓散、半夏、白朮、枳殼等;病情嚴重的,應該用三花神祐等藥方。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凡是吃了西瓜、冷水、羊乳等寒濕之物所造成的疾病。

白朮(二錢)、川烏(二錢)、防己(一錢)、丁香、甘草(各五分)。

凡是吃了羊肉、濕麵等濕熱之物所造成的疾病:白朮、黃連(各一錢)、大黃(二錢)、甘草。以上兩種情況,如果腹痛要加白芍藥(一錢);心下痞滿加枳實;腹脹加厚朴;胸悶加枳殼;胸部受寒加陳皮;口渴加茯苓;腹部悶痛加蒼朮;身體沉重加酲術。總體來說,如果是吃了冷食導致的疾病,應該以巴豆為主要藥物;如果是吃了熱食導致的疾病,應該以大黃為主要藥物。

張氏的觀點

對於飲食不消化,應該根據貧富的情況來治療。富人是因為吃太多肥甘厚膩的食物,導致中脘停滯,脹滿痞塞,胃酸過多,應該用木香導飲丸來治療。窮人是因為吃的食物粗糙,勞動過度,加上飲酒傷身,導致心腹滿悶,時常吐酸水,應該用進食丸來治療。如果病情嚴重,而且有太陽傷寒的症狀,脈象沉,應該用導飲丸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