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手鏡》~ 卷之下 (2)
卷之下 (2)
1. 婦人胎產(二十八)
胎水,即腫滿,俗名子腫。因冷濕。
川歸,芍藥,茯苓,白朮,陳皮(每四錢),用鯉魚修理水煮熟,去魚,以汁盞半,姜入藥同煎至七分,空心服。
胎婦寒熱,小柴胡去半夏。
胎痛,因血少。
四物加香附、紫蘇(能安胎)。
子懸,即胎湊上心腹,脹滿而痛,因胎氣不和也。
大腹皮,紫蘇,陳皮,白芍,川芎,川歸(酒洗各一兩),人參,甘草(各半兩),薑蔥白,煎服。
又治臨產驚恐氣結,連日不下。
心痛,因宿寒搏血,血凝其氣,氣與血並。
玄胡(醋炒),川歸,陳皮,酒糊丸。
又方加桂、赤芍藥、蒲黃、木香、乳香、沒藥。
又方,五靈脂,蒲黃(醋炒),醋湯下即失笑散。有寒加桂,有熱加梔子,氣加木香、枳殼,虛加川芎、川歸(祖按上二方治心痛則可,有胎則忌,或可施之產後心痛者。)
子煩,病若煩悶,因二火為之。
麥門冬,黃芩,茯苓,竹葉,煎服。
一方加人參、防風。
胎漏,膠艾湯治胎動不安下血,或胎奔上刺心短氣,及治頓僕,四物加膠艾。
無故下血,腹痛不甚,或下黃汁。
用野苧根(炒一兩),金銀(各五錢),水酒各一盞煎。
墜跌壓觸,胎動腹痛下血。
用縮砂炒透,末之酒下。
胞漏下血,用生地黃末,酒下。
一方加白朮、地黃、枳殼、芩,湯下,治血虛有熱胎漏。胎漏下血,用芎、歸,水酒煎服探之。若不損則痛止,或動已損則逐下。
宿有風冷,胎痿不長,動傷易致損墜
白朮,川芎(一兩),川椒(去口炒七錢半),牡蠣(煅五錢),酒下。
腹痛加芍藥。心下痛加川芎。
川歸,川芎,芍藥,乾薑,酒下。
又方,治惡露不散,臍腹堅脹。
川歸,川芎,牡丹皮(一兩),玄胡,桂,蜜丸。
陰脫,乃氣血下溜。
四物,黃芩(一兩),蝟皮(燒存性五錢),牡蠣(煅二兩),升麻,飲下。
又,硫黃,烏賊骨(五錢),五味子(一錢),末摻患處。
又,蛇床子(炒),熱布裹熨之。
陰腫
桃仁,枯礬,五倍子,等分末敷上。
諸淋
白茅根(一兩),瞿麥穗,茯苓(五錢),蒲黃,桃膠,活石,甘草(一錢),子目(十個燒),葵子,人參(各二錢),石首魚腦骨(二十個燒)
上薑、燈心、木通湯下。
虛煩
人參,川歸,熟地,麥門冬,桂,芍藥
論凡產間臨月,未誕者,凡有病,先以黃芩、白朮安胎,然後方用治病藥。
發熱及肌熱者,芩、連、參、耆主之。
腹痛者,宜白芍藥、甘草。
感冒者,依解利治之。
凡產後諸病,忌用白芍藥,宜黃芩、柴胡。
內惡物上衝胸脅者,宜大黃、桃仁。
血刺痛者,宜當歸。
內傷發熱者,宜黃連。
渴者宜茯苓,忌半夏。
白話文:
胎水腫脹,也就是俗稱的子腫,是因為寒冷潮濕引起的。
可用當歸、芍藥、茯苓、白朮、陳皮(各四錢),加鯉魚一起煮熟,去除魚肉,取藥汁約一杯半,加入生薑一起煎至七分,空腹服用。
孕婦寒熱,使用小柴胡湯時要去除半夏。
胎痛,是因為血虛。
可用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再加香附、紫蘇(有安胎作用)。
子懸,指的是胎兒上頂心腹,導致腹部脹滿疼痛,是因為胎氣不和。
可用大腹皮、紫蘇、陳皮、白芍、川芎、當歸(用酒洗過,各一兩),人參、甘草(各半兩),加上薑、蔥白,煎服。
此方也可用於治療臨產時因驚恐導致氣結,多日無法生產的情況。
心痛,是因為體內積久的寒氣與血液搏結,導致血凝氣滯,氣血不暢。
可用玄胡(醋炒)、當歸、陳皮,用酒糊製成藥丸服用。
另一方可加桂枝、赤芍藥、蒲黃、木香、乳香、沒藥。
還有一方是五靈脂、蒲黃(醋炒),用醋湯送服,即失笑散。有寒證加桂枝,有熱證加梔子,氣滯加木香、枳殼,虛證加川芎、當歸。(編者認為以上兩方治療心痛可以,但孕婦不宜,或許可以給產後心痛的人使用。)
子煩,指的是孕婦感到煩悶,是因為體內有兩種火熱所致。
可用麥門冬、黃芩、茯苓、竹葉,煎服。
另一方可加人參、防風。
胎漏,用膠艾湯治療胎動不安、下血,或者胎氣上衝刺痛心胸、氣短等症狀;也可用於治療跌倒摔傷。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加膠艾使用。
無緣無故下血,腹痛不劇烈,或者排出黃色分泌物。
可用炒過的野苧根(一兩),金銀花(各五錢),用水和酒各一碗煎服。
因跌倒撞擊導致胎動、腹痛、下血。
可用炒透的縮砂,研成粉末,用酒送服。
胞漏下血,用生地黃粉末,用酒送服。
另一方加白朮、地黃、枳殼、黃芩,用水煎服,治療血虛有熱引起的胎漏。若胎漏下血,可用川芎、當歸,用水和酒煎服,如果胎兒沒有損傷則疼痛會停止,如果胎兒已經損傷則會流產。
如果過去就有風寒,胎兒發育遲緩,容易因外力導致流產。
可用白朮、川芎(各一兩),川椒(去掉果實,炒過,七錢半),牡蠣(煅燒過,五錢),用酒送服。
腹痛加芍藥。心下痛加川芎。
可用當歸、川芎、芍藥、乾薑,用酒送服。
**另一方,**治療惡露不散、肚臍周圍脹硬。
可用當歸、川芎、牡丹皮(各一兩)、玄胡、桂枝,做成蜜丸服用。
陰脫,是因氣血下陷導致的。
可用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加黃芩(一兩),蝟皮(燒成灰,五錢),牡蠣(煅燒過,二兩),升麻,用水送服。
另一個方法,用硫黃、烏賊骨(五錢)、五味子(一錢),研成粉末,敷在患處。
再一個方法,用蛇床子(炒過),用熱布包裹熨燙患處。
陰腫
可用桃仁、枯礬、五倍子,等份研成粉末,敷在患處。
各種淋證
可用白茅根(一兩),瞿麥穗,茯苓(五錢),蒲黃,桃膠,滑石,甘草(一錢),車前子(十個燒過),葵子,人參(各二錢),石首魚腦骨(二十個燒過)。
用水煎服,用薑、燈芯草、木通的湯藥送服。
虛煩
可用人參,當歸,熟地,麥門冬,桂枝,芍藥。
關於孕婦臨產前,尚未生產者,若有疾病,應先用黃芩、白朮安胎,然後再用藥治病。
若發熱或肌膚發熱,用黃芩、黃連、人參、黃耆。
腹痛,宜用白芍藥、甘草。
感冒,應依據解表方法治療。
關於產後各種疾病,忌用白芍藥,宜用黃芩、柴胡。
若體內惡露上衝胸脅,宜用大黃、桃仁。
若血刺痛,宜用當歸。
內傷發熱,宜用黃連。
口渴宜用茯苓,忌用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