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丹溪手鏡》~ 卷之上 (2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25)

1. 自利(五十八)

自利,有熱,腸垢也。有寒,鴨溏也。有濕毒,利膿血也。有合病自利。

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利,在表也,以葛根湯發之。

太陽與少陽合病,必自利,在半表半裡也,以黃芩湯和之,嘔加半夏。

陽明與少陽合病,必自利,邪入府也,以承氣下之。

有熱利者,不應下而下,表邪乘虛入里,內虛協熱遂自利。又下利慾飲水者,熱也。發熱復重,泄色黃赤者,熱也。大熱內結,注泄不止,治宜寒療,結伏雖除,以寒下之,又熱則分利之。

有寒利者,自利不渴屬太陰,以藏寒故也。又小便色白,少陰病形悉俱,寒也。又惡寒脈微,自利清穀,寒也。並宜理中溫之。又大寒凝內,久痢溏泄,綿歷歲年,宜熱下之。

有濕毒利,膿血,宜地榆散。

有結積利者。

少陰病自利清水,心下必痛,口乾燥,必下利,三部皆平,按之心下硬,或脈沉而滑,或不欲食而譫語,或作復年月,宜攻之、逐之。

治下利,雖有表證不可發汗,為邪內攻,走津液而胃虛,表之必脹滿。

白話文:

[自行腹瀉(五十八)]

自行腹瀉的情況,如果是因熱所致,那便是腸道有積垢。如果是因寒所導致,那便像鴨子的糞便般稀薄。若是因為濕毒,便會排出血膿。還有的是因為兩種病症同時發生而導致的自行腹瀉。

當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生,必定會自行腹瀉,這是因為在表層,應該用葛根湯來發汗治療。

當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生,必定會自行腹瀉,這是在半表半里的位置,應該用黃芩湯來調和,如果伴有嘔吐,則加半夏。

當陽明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生,必定會自行腹瀉,這是因為邪氣進入腑臟,應該用承氣湯來瀉下。

如果是熱性腹瀉,不應該用瀉下法而用瀉下法,表面的邪氣會趁虛而入,內部虛弱且伴隨熱氣,因而自行腹瀉。如果腹瀉時想喝水,那便是因為熱。如果發熱再加重,排泄物顏色黃紅,也是因為熱。如果體內有大熱結塊,持續的腹瀉不止,治療應該用寒涼藥物,即使結塊已經消除,還是要用寒涼藥物下瀉,如果還是熱,那就應該用分利法。

如果是寒性腹瀉,自行腹瀉但不渴,這屬於太陰病,這是因為內臟寒冷。如果小便顏色是白色的,少陰病的所有症狀都出現,這也是因為寒。如果畏寒脈搏微弱,自行腹瀉且排泄物像清谷,這也是因為寒。這些情況都應該用理中湯溫暖身體。如果是極大的寒冷凝聚在體內,長期的痢疾和稀便,持續數年,應該用熱性藥物下瀉。

如果是濕毒導致的腹瀉,有膿血,應該用地榆散。

還有的是因為結塊積聚導致的腹瀉。

如果是少陰病自行腹瀉清水,心下一定疼痛,口乾燥,必定會腹瀉,三個診脈部位的脈象都是平和的,但是按壓心下部位卻感覺到硬,或者脈象沉而滑,或者不想吃東西卻胡言亂語,或者病情反覆多年,應該進行攻擊、驅逐。

治療腹瀉,即使有表面的症狀也不能發汗,因為邪氣在體內攻擊,消耗津液導致胃虛,如果強行發汗必定會導致脹滿。

2. 不治證

下利身涼脈小為順。身熱脈大為逆。下利脈反實者死。

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直視譫語下利者死。

手足厥冷無脈,灸之不溫,脈不還者死。

少陰證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以上皆邪擁盛,正氣下脫而死者也。

曰六腑氣厥於外,手足寒;五臟氣絕於內,下利不禁。

又下利右關脈弦者死,是胃虛不勝也,治以理中輩,得胃脈緩者生。

又傷寒六七日,脈遲下利而熱,當與黃芩湯徹其熱。

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名曰除中死。能食者是熱,熱未去也,此脾經邪熱未去,而胃氣去矣。

白話文:

標題:[無法治療的情況]

內容:如果病人有下痢的情況,但身體涼、脈搏微弱,這是病情順利的表現。相反的,若病人身體發熱且脈搏強大,這就是病情惡化的跡象。下痢卻脈搏異常堅實的,這代表病情已到了危險的地步。

發燒並嚴重下痢到四肢冰冷且不停止的,預後不佳。

目光呆滯,胡言亂語並且下痢的,情況危急。

手腳冰冷,找不到脈搏,即使經過艾灸治療,身體仍無法回暖,脈搏也未能恢復的,預後極為不良。

屬於少陰證狀的患者,若出現下痢,同時伴有煩躁不安,無法安睡的症狀,這也是病危的信號。

以上這些情況,都是因為邪氣過盛,導致正氣下脫,從而致死的。

可說是六腑的氣血在體外失調,導致手腳冰冷;五臟的氣血在體內衰竭,進而無法控制下痢。

再者,若下痢且右關脈(代表脾胃)呈弦狀的,預示著病情危急,這是因為胃部虛弱無法承受病情的緣故,應以理中湯等方劑進行治療,若能感到胃部脈搏緩和,則有生存的機會。

另外,若感染風寒六七天,脈搏遲緩,同時伴有下痢及發熱的,應服用黃芩湯以清除體內熱毒。

若腹部本應冰涼,應該沒有食慾,但反而胃口大開,這種現象稱作“除中死”。胃口好表示體內仍有熱毒,熱毒未消,這代表脾經的邪熱尚未去除,而胃氣已經衰竭。

3. 筋惕(五十九)

筋惕,跳也,肉瞤動也。

由發汗過多,津液枯少,陽氣大虛,筋肉失養。

太陽病脈微弱,汗出惡風,不可服青龍,服之則筋跳肉動。

又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仍發熱頭眩,身動振振欲擗地,真武主之。動氣在左右不可汗,汗則頭眩身動,治宜溫經益陽。

有吐下後發汗,表裡俱虛,此又甚也。

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筋脈動惕,久而成痿,此逆甚也。

又太陽病發汗復下之,膚動胸煩,面青黃者,難治。此陽氣太虛也。若面黃手足溫者,易治,此陽氣復也。

白話文:

【筋惕(五十九)】

筋惕,就是肌肉不自主的跳動。

這是因為出汗過多,導致身體的水分和津液減少,陽氣大為虛弱,筋肉得不到足夠的滋養。

當太陽病(一種感冒類型)出現脈搏微弱,大量出汗且怕風的症狀時,不能服用青龍湯(一種中藥方),如果服用的話,會造成肌肉和筋絡不自主的跳動。

同樣的,太陽病發汗後,如果汗出而病情未見好轉,仍然持續發燒、頭暈、身體抖動,好像要倒在地上一樣,這種情況應該用真武湯來治療。如果動氣(一種中醫概念,指身體內的氣流動)在身體左右側,更不能出汗,出汗會使頭部昏眩和身體抖動,應以溫補經絡、增強陽氣的方法來治療。

有時候,在嘔吐或瀉肚後再發汗,會導致表裡皆虛的嚴重狀態。

嘔吐或瀉肚後再發汗,會出現心煩、脈搏極細微、八九天後胃部有痞滿感、脅下疼痛、氣上衝到咽喉、頭暈眼花、筋脈不自主的跳動,長時間下來可能會發展成痿證,這是非常嚴重的情況。

另外,太陽病發汗後再進行瀉下,皮膚會出現波動、胸部煩悶,臉色青黃,這是很難治療的。這是因為陽氣太虛弱。但如果臉色是黃色,但手腳還是溫暖的,就比較容易治療,這是因為陽氣正在恢復的徵兆。

4. 熱入血室(六十)

熱入血室,血室乃經脈留止之處,血海也,衝脈也。

男子,由陽明內熱,方得而入,感則下血譫語。

婦人,由太陽經便得,而入則有月水適來適斷為異。

中風發熱,經水適來,熱除脈遲,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此乃邪留於胸脅不去,當刺期門。

中風七八日,經水適斷,寒熱有時如瘧,此乃血不行也,小柴胡散之。

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以血自下無留,邪熱隨血散,必自愈也。

白話文:

[熱進入血室(六十)]

血室是經脈停留的地方,可以說是血的海洋,也是衝脈所在的位置。

對於男子來說,是由於陽明腸胃內部有熱,熱氣才會進入血室,受影響的話會出現下血及神志不清的情況。

對於婦女而言,熱氣能通過太陽膀胱經進入血室,如果正值月經來或剛停,這種情況就比較特殊。

若是受到風邪後發燒,又正好遇上月經來潮,熱退後脈搏變慢,胸部和側腹部有種像結胸的飽脹感,且出現神志不清的狀態,這說明邪氣留在胸脅間不走,應當針刺期門穴治療。

受到風邪七八天後,月經剛好停止,出現類似瘧疾的寒熱交替現象,這是血液流動不順所致,可用小柴胡散治療。

感冒發燒時,如果正值月經來潮,白天意識清楚,到了晚上卻開始神志不清,像是見到鬼一樣,因為月經自行排出,沒有淤積在體內,邪熱隨著血液散去,病情自然就會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