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手鏡》~ 卷之上 (23)
卷之上 (23)
1. 振(四十七)
振,謂森然,若寒聳然,振動皆虛寒也。至於欲汗之時,其人必虛,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比戰為之輕者。
下後復發汗,必振寒者,謂其表裡俱虛也。
亡血家發汗則寒慄而振,謂其血氣俱虛也。
發汗過多亡陽,經虛不能自主持,故身為振搖也,宜茯苓桂枝甘草白朮湯。
有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二者皆溫經益陽滋血助氣。
白話文:
"振動"這詞指的是身體感覺到一種如寒冷般的顫抖感,這通常是由於虛弱和寒氣所導致的。當病人想要出汗時,這代表他的身體一定處於虛弱狀態,會先感到全身發熱然後開始顫抖,接著才會發汗,這個過程相較於戰慄來說是比較輕微的。
在經過瀉下治療後再發汗,如果病人出現顫抖和寒冷的反應,這表示他的內外都處於虛弱的狀態。
失血過多的人如果發汗,會感到極度寒冷並伴隨顫抖,這顯示他的血液和氣力都已經非常虛弱。
發汗過多導致陽氣耗損,經絡虛弱無法自我調節,因此身體會不由自主地顫抖,這種情況應該使用茯苓桂枝甘草白朮湯來治療。
有些病人的顫抖嚴重到似乎要倒在地上,這種情況應該使用真武湯來治療。這兩種藥方都有溫暖經絡、補充陽氣、滋養血液和輔助氣力的效果。"
2. 戰慄(四十八)
戰者,身搖,外也。慄者,心戰,內也。微則振,甚則戰,又甚則慄。其人本虛,邪與正爭。邪與外正氣爭則戰,邪與內正氣爭則慄。
白話文:
「戰慄」這個現象,「戰」指的是身體搖晃,這是外在的表現。「慄」則是指內心的恐懼或不安,這是內在的反應。病情輕微時會有微微顫抖的現象,病情加重就會出現明顯的戰慄,若病情再加劇,就會有強烈的戰慄感。這通常發生在原本身體就比較虛弱的人身上,是因為邪氣和正氣在作鬥爭。當邪氣在外和正氣對抗時,我們可以看到身體搖晃的『戰』;當邪氣在內和正氣對抗時,我們感受到的是內心的『慄』。」
3. 四逆(厥附,四十九)
四逆,四肢厥冷也。
若手足自熱而至溫,自溫而至厥,傳經之邪也。治宜寒冷四逆散柴胡芍藥枳殼甘草。
若始得之手足便冷而不溫,而陽氣不足,陽經受邪,宜四逆湯溫之,姜附是也。
厥,厥冷甚於四逆也。厥有陰陽氣不相順接。
先熱而後厥者,熱伏逆於內也,陽氣內陷也。
陽厥,身熱便秘,宜下之。
先厥而後熱者,陰近而陽氣得復也。
陰厥逆冷脈沉細,宜溫之。
若始得之便厥者,則是陽氣不足,陰氣勝也,主寒多矣。
厥小熱多,其病則愈;厥多熱小,其病為逆。至於下利,先厥後熱,利必自止,陽氣得復,見厥複利,陰氣還勝,有邪結胸中,陽氣不得敷布而手足冷,當吐之,為陰盛矣,加之惡寒而蜷陰極也。
白話文:
【四逆】指的是四肢冰冷的情況。
如果手腳原本溫暖,後來逐漸變得冰冷,這是由於疾病在身體各部位間傳播所導致。治療上,應使用具有寒涼性質的「四逆散」,其成分包括柴胡、芍藥、枳殼和甘草。
如果一開始手腳就冰冷且無法回暖,這可能是因為體內的陽氣不足,陽經受到病邪侵擾。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四逆湯」來溫暖身體,其主要成分是薑和附子。
【厥】比【四逆】更嚴重,指的是四肢極度冰冷,並伴隨著陰陽二氣不能順利交換。
如果先是感到身體發熱,然後纔出現四肢冰冷,這表示熱氣被困在體內,導致陽氣內陷。
對於「陽厥」的患者,他們的身體會發熱並且有便祕的症狀,應採取瀉下的療法。
如果先是四肢冰冷,然後才開始感到身體發熱,這表示陰氣已退,陽氣得以恢復。
對於「陰厥」的患者,他們的手腳冰冷,脈搏微弱,應採取溫補的療法。
如果一開始就四肢冰冷,這表示體內的陽氣不足,陰氣過剩,通常代表體內寒氣較多。
如果四肢冰冷伴隨微熱,那麼病情可能就會好轉;反之,如果四肢冰冷且伴隨高熱,則病情可能正在惡化。
對於下痢的患者,如果先是四肢冰冷,之後才開始發熱,那麼下痢的症狀可能會自行停止,表示陽氣已經恢復。然而,如果四肢冰冷的情況再次出現,並且伴有下痢,這表示陰氣又重新佔據優勢。如果同時存在胸中的邪氣,使得陽氣無法正常運行,導致手腳冰冷,應採取嘔吐的療法,因為這表示陰氣過剩。如果還伴有畏寒和蜷縮的情況,則表示陰氣已經達到極點。
4. 不治證
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厥冷者不治。
又少陰病,但厥無汗,不當發汗,強發之則真陽之氣絕,陽無所養,血上溢矣。故兩足逆冷,名曰下厥上竭,尺脈得微有宜臍下灸千壯,服回陽輩,脈不回,人不省死。
白話文:
在少陰病的情況下,如果患者感覺極度畏寒,身體蜷縮且有腹瀉,同時手腳冰冷,這種情況是難以治療的。
同樣地,若是在少陰病中,只有四肢冰冷而無汗,這時不應該強行發汗。如果強制發汗,會導致體內真正的陽氣枯竭,陽氣失去養分,血液就會上溢。因此,患者雙腳冰冷,這種現象被稱為下部虛冷、上部枯竭。在診斷時,如果在手腕後方的尺脈處發現微弱的脈象,應在肚臍下方進行大量艾灸,服用回陽藥物。然而,如果脈象沒有恢復,患者意識不清,那就是死亡的徵兆。
5. 鄭聲(五十)
鄭聲,乃聲轉而不正也,以身涼脈小,自利不渴而多言者,為鄭聲,虛也,宜涼補之。
譫語,乃妄有所見而言,皆真氣昏亂,神識不清之所致。
並熱在胃中,上乘於心也,有言語差謬,睡中呢喃,獨語不休亂言皆熱,分輕重。
有被火劫譫語者,大熱入胃中,水竭水燥,又腹滿微喘,口乾咽爛不便,久必譫語。
有汗出譫語者,風也,須過經,可下之,若下之早,言語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
有下利譫語者,有潮熱譫語者,皆胃中有燥屎,可下之,承氣湯。
有下血譫語者,熱入血室,當刺期門,宜小柴胡桃仁承氣輩。
有三陽合病譫語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中不仁,面垢遺屎。
有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以桂枝柴胡湯,和其榮衛也。
白話文:
【鄭聲】指的是聲音轉變而不正常的情況。如果病人身體發涼、脈搏細弱,自己排便但不口渴且多話,這就是所謂的鄭聲,是虛證,應採用涼補的方式治療。
【譫語】是指病人在神智不清的情況下,說出一些無緣由的話,這都是因為體內真氣混亂,精神意識不清所導致的。
通常這是因為胃部有熱,向上影響到心臟。表現為語言錯亂,睡夢中喃喃自語,不停獨自說話,這些都是因為體內有熱,嚴重程度不同。
有些是在高燒後出現譫語,是因為極大的熱進入胃中,使體內水分耗盡,又加上腹部脹滿,呼吸微微急促,口乾舌燥,咽喉破損,長時間下來必然會出現譫語。
有些是在大量出汗後出現譫語,這是因為風邪入侵,必須等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進行治療,如果治療太早,可能會使語言更加混亂,這是由於表面虛弱而內部實熱的原因。
有些是在腹瀉後出現譫語,有些是在發燒後出現譫語,這都是因為胃部有乾燥的糞石,可以使用瀉下法治療,如承氣湯。
有些是在出血後出現譫語,這是因為熱進入血液,應針刺期門穴,適合使用小柴胡湯加桃仁和承氣湯這類藥方。
有些是三陽合併病出現譫語,會有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口裡無味,臉部污穢,失禁等症狀。
有些是發汗過多,導致陽氣流失出現譫語,這種情況不能使用瀉下法,應該使用桂枝柴胡湯,調和營養和衛氣。
6. 不治證
脈短者死。
逆冷脈沉細者死。
上氣喘滿直視者死。
自痢下奪者死。
白話文:
[無法救治的情況]
脈搏微弱短促的人,預示生命即將終結。
四肢厥冷且脈象沉細的人,情況危急,無法救治。
呼吸困難、氣喘、腹部脹滿且目光呆滯無法轉動的人,生命跡象衰竭,無法救治。
自行出現嚴重腹瀉,導致身體極度虛弱的人,狀況無法逆轉,無法救治。
7. 短氣(五十一)
短氣,乃氣急而短促,呼吸頻數而不能相續,似喘而不能搖肩,似呻吟而無痛,腹心滿脹而短氣者,里也,實也。又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十棗、陷胸也。心腹濡滿而短氣者,表也,虛也。
有水飲短氣者,食少,飲多,水停心下,宜五苓。
白話文:
【短氣(五十一)】
短氣,就是呼吸急促且短,換氣頻繁但無法順利接續,類似喘氣但不至於到肩膀搖晃的程度,類似呻吟但並無劇烈疼痛,如果腹部或胸口感到脹滿並且伴隨短氣,這是由於內臟問題,屬於實證。
再者,如果短氣到連呼吸都覺得不夠,這也是實證,可用「十棗湯」或「陷胸湯」來治療。如果心臟或腹部有軟弱脹滿感並伴有短氣,這屬於表證,是虛證。
另外,因水飲導致短氣的情況,通常食慾不佳,喝水量卻多,水分停留在心臟下方,適合用「五苓散」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