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丹溪手鏡》~ 卷之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2)

1. 咳逆痰嗽(一)

或先因傷寒傷濕,解利不盡,雖病退人起,飲食減少,不生肌肉,身倦無力,勞力則熱,身體痠疼如勞狀,但不吐血、不發潮熱,經二三年,醫無驗,此是餘毒伏在經絡,其脈弦也,再發即愈。

治法論,咳嗽痰嗽分而為二。

咳者,謂無痰而有聲,乃肺氣傷而不清,關於肺也,宜以辛潤其肺,青陳皮以散三焦之氣壅。

嗽者,謂有痰而無聲,乃脾濕而為痰,而以嗽,皆積於肺也。蓋因傷於肺氣,動於脾濕咳而為嗽也,蓋脾無留濕,雖傷肺氣而不為痰。然寒暑燥濕風火皆令人嗽,獨濕病痰飲入胃留之而不行,上入於肺則為咳嗽也。宜以化痰為先,下氣為上。假令濕在心經謂之熱痰,濕在肝經謂之風痰,濕痰濕在肺經謂之氣痰,濕在腎經謂之寒痰。

能食者下之;不能食者厚朴湯主之。

痰而熱者,柴胡湯加石膏主之。

痰而寒者,小青龍加杏仁主之。

張之治風痰,以通聖散加半夏。

暑痰以白虎、涼膈。

火痰以黃連解毒。

濕痰以五苓白朮。

燥嗽以木香葶藶散。

寒嗽以寧神寧肺散,更分吐、汗、下也。

又大熱大飲,凝於胸中而成濕,故作痰矣。宜吐之。

,南星,半夏,枳殼,陳皮

風痰脈弦加通聖散,

熱痰脈洪,加小柴胡、青黛、黃連;

濕痰脈緩,加蒼朮、防己;

寒痰脈沉,加桂、杏仁、小青龍;

氣痰脈澀,加青皮、陳皮;

氣上逆,加苦葶藶;

氣促加人參、桔梗;

發熱加黃芩、桔梗;

熱上喘湧,加寒水石、石膏;

痞加枳實,重加茯苓;

浮腫加郁李仁、杏仁、澤瀉、茯苓;

大便秘,加大黃;能食,加承氣;不能食,加川樸。

利膈丸,治胸中不利,痰嗽喘促。

木香,檳榔(各一錢),枳殼(麩炒一兩),厚朴(三兩),大黃(酒製一兩),川歸,人參(各三錢)

紫蘇飲子,治脾肺受寒痰涎嗽。

紫蘇子,桑白皮,青皮,陳皮,杏仁,麻黃,半夏,五味,炙甘草,人參

千緡湯,治痰。

半夏(一兩),皂角(去皮弦子半兩),雄黃

上以水三升,姜八片,煎至半,以手揉洗之絹袋取清汁服。

秘方,治風寒,行痰,開腠理。

二陳湯,加麻黃、杏仁、桔梗。

治火嗽,黃芩,黃連,栝蔞,海石

治勞嗽,四物湯加竹瀝、薑汁。

治肺脹及火鬱

訶子,杏仁,半夏,栝蔞,青黛,香附子

治痰積方

南星,半夏,栝蔞,青黛,石咸

肝痛疏肝氣加青皮;

上半日嗽,多屬胃火,加貝母、石膏;

下半日嗽,多屬陰虛,加知母、黃柏、川芎、川歸,虛甚好色者,加人參膏、陳皮、生薑。

酒病嗽

白礬(研一兩),杏仁(一升)

上以水一升,煎乾,攤瓦上,露一宿,炒乾,夜飯後嚼杏仁十五個。

鵝管石散,治風入肺脘。

南星,雄黃,款冬花,鵝管石

白話文:

咳逆痰嗽(一)

有些人是因為先前感染風寒或濕邪,病癒後卻沒有完全恢復,雖然病情好轉,人也能活動,但食慾不佳、肌肉消瘦、身體虛弱無力,勞累就容易發熱,全身痠痛像過度勞累一樣,但不至於咳血或發潮熱。這種情況持續兩三年,看醫生也沒效果,這通常是殘餘的病邪潛伏在經絡之中,脈象會呈現弦脈,再次發作時就會好轉。

治療原則,咳嗽和痰嗽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 :指的是只有聲音而沒有痰,這是肺氣受損而無法清暢的表現,與肺有關。治療應以辛潤的方式來潤肺,使用青皮和陳皮來疏通三焦之氣的壅滯。
  • :指的是有痰卻沒有聲音,這是因為脾濕而產生痰,痰液積聚在肺部。通常是因為肺氣受損,又受到脾濕的影響,才會從咳嗽轉為痰嗽。脾如果沒有濕氣滯留,即使肺氣受損也不會產生痰。然而,寒、暑、燥、濕、風、火等因素都可能導致咳嗽,只有濕邪引起的痰飲停留在胃中無法排出,向上侵入肺部時才會形成咳嗽。治療應該先化痰,然後降氣。假設濕邪在心經,就稱為熱痰;在肝經,稱為風痰;在肺經,稱為氣痰;在腎經,稱為寒痰。

能正常飲食的人,可以用瀉下的方式治療;不能正常飲食的人,可以用厚朴湯治療。

痰屬於熱性,用柴胡湯加石膏治療。

痰屬於寒性,用小青龍湯加杏仁治療。

張氏治療風痰,用通聖散加半夏。

暑濕引起的痰,用白虎湯或涼膈散治療。

火熱引起的痰,用黃連解毒湯治療。

濕邪引起的痰,用五苓散加白朮治療。

燥邪引起的咳嗽,用木香葶藶散治療。

寒邪引起的咳嗽,用寧神寧肺散治療,同時也要區分採用催吐、發汗或通下的方法。

此外,大量吃熱性食物或飲酒,也會使濕氣凝結在胸中而形成痰,這種情況應該用催吐的方式治療。

藥方:南星、半夏、枳殼、陳皮

風痰脈象呈現弦脈,用通聖散治療。

熱痰脈象呈現洪脈,用小柴胡湯加青黛和黃連治療。

濕痰脈象呈現緩脈,用蒼朮和防己治療。

寒痰脈象呈現沉脈,用桂枝、杏仁和小青龍湯治療。

氣痰脈象呈現澀脈,用青皮和陳皮治療。

氣機上逆,加苦葶藶子。

呼吸急促,加人參和桔梗。

發燒,加黃芩和桔梗。

熱邪上衝,喘息嚴重,加寒水石和石膏。

胸腹脹悶,加枳實,嚴重時加茯苓。

身體浮腫,加郁李仁、杏仁、澤瀉、茯苓。

大便不通暢,加大黃;能吃東西,加承氣湯;不能吃東西,加川朴。

利膈丸:治療胸中不適、痰多咳嗽、喘息。 藥材:木香、檳榔(各1錢)、枳殼(麩炒,1兩)、厚朴(3兩)、大黃(酒製,1兩)、川芎、人參(各3錢)

紫蘇飲子:治療脾肺受寒引起的痰涎咳嗽。 藥材:紫蘇子、桑白皮、青皮、陳皮、杏仁、麻黃、半夏、五味子、炙甘草、人參

千緡湯:治療痰。 藥材:半夏(1兩)、皂角(去皮弦子,半兩)、雄黃 用法:將以上藥材加入三升水,放入八片生薑,煎煮至一半水量,用手揉洗過的絹布袋過濾取汁服用。

秘方:治療風寒、化痰、開毛孔。 藥材:二陳湯,加麻黃、杏仁、桔梗。

治療火熱咳嗽:黃芩、黃連、栝蔞、海石

治療勞損性咳嗽:四物湯加竹瀝、薑汁。

治療肺脹和火鬱:訶子、杏仁、半夏、栝蔞、青黛、香附子

治療痰積:南星、半夏、栝蔞、青黛、石咸

肝區疼痛,疏肝氣,加青皮;

上午咳嗽較嚴重,多屬於胃火,加貝母、石膏;

下午咳嗽較嚴重,多屬於陰虛,加知母、黃柏、川芎、當歸。虛弱嚴重且好色者,加人參膏、陳皮、生薑。

酒病引起的咳嗽: 藥材:白礬(研末,1兩)、杏仁(1升) 用法:將以上藥材加一升水煎乾,攤在瓦片上,露天放置一晚,炒乾,晚上飯後嚼食杏仁15個。

鵝管石散:治療風邪侵入肺脘。 藥材:南星、雄黃、款冬花、鵝管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