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手鏡》~ 卷之下 (4)
卷之下 (4)
1. 噯氣吞酸嘈雜(五)
因胃中有火有痰。三因云:中脘有飲則嘈,有宿食則痛。
二陳湯加南星、黃芩。治食鬱有熱吞酸。
面術丸,治吞酸嘈雜。
宿砂,陳皮,炒曲,蒼朮,曲丸。
方,治吞酸濕熱所郁。
黃連(薑汁炒),茱萸(炒),蒼朮,茯苓,湯浸。
吐清水,蒼朮(陳壁土炒),茯苓(一錢),活石(炒),白朮(一錢半),陳皮(五分),煎服。
燥飲丸,治痰飲心痛。
干螺殼(牆土上者),蒼朮,曲為丸。
木香丸,治腐氣者,宿食也。
木香,蓬朮,胡椒,半夏,乾漆(炒煙盡各五錢),宿砂,桂心,青皮(三兩),附子(炮去皮臍),山稜(醋炒),白姜(一兩)
上為末,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感應丸,治同前。
肉豆蔻,川薑,百草霜(各二錢),木香(一兩),蓽澄茄,山稜,油(各一兩),巴豆(百粒去皮),蠟(四兩),杏仁(百粒去皮)
上除巴豆、杏仁外,為末,次下別研,巴、杏和勻,先將油煎蠟溶化,傾在藥內和成劑,入舂內杵千餘下旋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溫湯送下。
白話文:
[噯氣吞酸嘈雜(五)]
內容如下:
這是因為胃裡有火和痰。根據「三因」理論,胃部中間位置如果有積水會感到嘈雜不適,若有未消化的食物就會疼痛。
服用二陳湯,再加入南星和黃芩。用於治療食物鬱結且伴隨熱度的吞酸症狀。
「面術丸」,能治療吞酸和嘈雜不適。
配方包括:宿砂、陳皮、炒麴、蒼朮,製成丸狀。
另有一個處方,用於治療由濕熱引起的吞酸症。
黃連(薑汁炒過)、茱萸(炒過)、蒼朮、茯苓,用水浸泡後服用。
若吐出清的水,可服用:蒼朮(用陳舊的牆壁土炒過)、茯苓(一錢)、活石(炒過)、白朮(一錢半)、陳皮(五分),煎煮後服用。
「燥飲丸」,能治療由痰飲引起的心痛。
幹螺殼(取自牆土上的)、蒼朮、麴,製成丸狀。
「木香丸」,能治療腐氣,即未消化的食物。
成分包括:木香、蓬朮、胡椒、半夏、乾漆(炒至煙盡各五錢)、宿砂、桂心、青皮(三兩)、附子(炮製去皮臍)、山稜(醋炒)、白薑(一兩)。
將以上成分磨成粉,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五十丸,用薑湯送下。
「感應丸」,治療效果與上述相同。
成分包括:肉豆蔻、川薑、百草霜(各二錢)、木香(一兩)、蓽澄茄、山稜、油(各一兩)、巴豆(一百粒去皮)、蠟(四兩)、杏仁(一百粒去皮)。
除了巴豆和杏仁之外,其餘成分磨成粉,再加入特別研磨的巴豆和杏仁,混合均勻。先將油煎至蠟融化,倒入藥粉內,攪拌成膏狀,再放入舂內搗上千次,製成綠豆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用溫水送下。
2. 積聚(六)
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見,積在胸;尺中見,積在氣衝;關上見,積在臍傍。左積左,右積右。脈二出,積在中央處其部。
脈浮而毛,按之辟易,脅下氣逆,背相引痛,名肺積。
脈沉而芤,上下無常處,胸滿悸,腹中熱,名心積。
脈弦而細,兩脅下痛,邪走心下,足腫寒重,名肝積。
脈沉而急,若脊與背相引痛,飢見飽減,名腎積。
脈浮大而長,飢減飽見,腹滿泄嘔,脛腫,名脾積。
寸口沉而橫,脅下及腹中為橫積。
脈小沉而實者,胸胃中有積聚不下食,食則吐。
脈沉而緊,若心下有寒時痛,有積聚。
關上脈大而尺寸細者,必心腹冷積。
脈弦,腹中急痛為瘕;脈細微者為癥。
遲而滑,中寒有癥結。駛而緊,積聚有擊痛。
脈沉重中散者,寒食成癥瘕;脈左轉沉重者,病癥在胸;脈右轉不至寸口者,內有肉癥。
蓋積者,繫於藏始終不移。聚者,繫於府發痛轉移,隨氣往來,如有坯塊。癥者,繫於氣;瘕者,繫於血。
因外有寒,血脈凝澀,汁沫與血相搏則氣聚而成積矣。
又因七情憂思傷心;重寒傷肺;憤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困力過度入房,汗出入浴傷腎。皆藏氣不平,凝血不散,汁沫相搏,蘊結成積。
又因食、酒、肉、水、涎、血、氣入積,皆因偏愛停留不散,日久成積塊,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血積。
又有息積者,乃氣息癖滯於脅下,不在臟腑榮衛之間,積久形成,氣不幹胃,故不妨食,病者脅下滿,氣逆息難,頻歲不已,名曰息積。
有肝積,名肥氣,在左脅下如杯,痎𤶀,連歲,中有血色。
有心積,名曰伏梁,起臍下,大如臂,上至心下,令人煩心,有大膿血在腸胃之外。
有肺積,名息賁,在右脅下,如杯,寒熱喘嗽。
有脾積,名痞氣,在胃脘,如盆,四肢不收,黃疸,飲食不為肌膚,其食冷物,陽氣為濕蓄。
有腎積,名賁豚,發於小腹,上至心下,如豚狀,上下喘逆骨痿。
寒者熱之;結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堅者削之;消摩之;咸以耎之;苦以瀉之;全真氣而補之;隨所利而行之。
五積丸
黃連(肝腎五錢;脾七錢;心肺一兩五錢。),厚朴(肝心脾五錢;肺腎八錢。),川烏(肝肺一錢;心腎脾五錢。),乾薑(肝心五分;肺腎錢半。),茯苓(一錢五分。),人參(脾肺肝二錢;心五錢。),巴豆霜(五分)
上為末,巴豆霜旋入蜜煉為丸如桐子大,初二丸,加至微溏。又有虛人不宜攻,以蠟匱其藥且久留磨積。
肝積加柴胡(二兩),皂角(二錢),川椒(四錢),昆布,莪朮(各二錢半。)
心積加黃芩(三錢),茯苓,桂,丹參,菖蒲(各一錢。)
肺積加桔梗,天門冬,山稜,青皮,陳皮,白豆蔻(各一錢),川椒,紫菀(各一錢半。)
白話文:
脈象細且貼近骨頭的,是身體有積聚。寸口脈出現這種情況,積聚在胸部;尺中脈出現,積聚在氣衝部位(肚臍下方);關脈出現,積聚在肚臍旁邊。左邊的脈象對應左邊的積聚,右邊的脈象對應右邊的積聚。如果脈象在兩個地方都出現,積聚就在身體中間對應的部位。
脈象浮而且毛糙,按下去感覺會避開,同時伴隨脅下氣逆、背部牽引疼痛的,稱為肺積。
脈象沉而且中間空虛,上下的位置不固定,同時伴隨胸部脹滿、心悸、腹部發熱的,稱為心積。
脈象弦而且細,同時伴隨兩脅下疼痛、邪氣竄到心下、腳腫且感覺寒冷的,稱為肝積。
脈象沉而且急促,同時伴隨像脊椎和背部互相牽引的疼痛,飢餓時感覺疼痛,吃飽後反而減輕的,稱為腎積。
脈象浮大且長,飢餓時疼痛減輕,吃飽後疼痛加劇,同時伴隨腹部脹滿、腹瀉嘔吐、小腿腫脹的,稱為脾積。
寸口脈沉而且橫向移動,積聚就在脅下和腹部,稱為橫積。
脈象小而沉實,表示胸胃有積聚,難以消化食物,吃了就會吐出來。
脈象沉而且緊繃,如果心下有寒冷時就會疼痛,這表示有積聚。
關脈粗大而寸脈和尺脈細小,必定是心腹有寒冷的積聚。
脈象弦,腹部劇烈疼痛,稱為瘕;脈象細微的,稱為癥。
脈象遲緩而滑利,是體內有寒而形成癥結。脈象快速而緊繃,積聚之處會有壓痛感。
脈象沉重但中間散開,是因寒食而形成癥瘕。脈象偏左且沉重,病癥在胸部。脈象偏右但無法到達寸口,表示體內有肉瘤。
積聚是附著在臟腑,始終不移動;聚是附著在六腑,疼痛會轉移,隨著氣的流動而往來,就像是有硬塊一樣。癥是附著在氣上,瘕是附著在血上。
由於外部有寒氣,導致血脈凝滯不通,汁液和血液相互搏結,氣聚結而形成積。
又因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憂思會損傷心臟;重寒會損傷肺臟;憤怒會損傷肝臟;酒後行房,出汗時吹到風會損傷脾臟;過度勞累後行房,出汗後洗澡會損傷腎臟。這些都會導致臟腑的氣不平和,凝血無法散開,汁液相互搏結,蘊結成積。
又因為食物、酒、肉、水、痰液、血液、氣等進入體內形成積聚,都是因為偏愛某些食物或習慣,積聚停留不散,久而久之形成積塊。在身體中間的稱為痰飲,在右邊的稱為食積,在左邊的稱為血積。
還有一種叫做息積,是氣息停滯在脅下,不在臟腑、營衛之間,時間久了形成。這種情況氣不影響胃,所以不影響進食。患者會感到脅下脹滿,呼吸困難,持續多年不癒,就稱為息積。
有一種肝積,稱為肥氣,在左脅下,形狀像杯子,堅硬而且疼痛,持續多年,裡面會有血色。
有一種心積,稱為伏梁,從肚臍下開始,大如手臂,向上延伸到心下,會讓人心煩,腸胃外會有膿血。
有一種肺積,稱為息賁,在右脅下,形狀像杯子,會出現寒熱、喘嗽等症狀。
有一種脾積,稱為痞氣,在胃脘,形狀像盆子,四肢無力,黃疸,吃東西無法轉化成肌肉,而且喜歡吃冷的東西,陽氣會被濕氣困住。
有一種腎積,稱為賁豚,從小腹開始,向上延伸到心下,形狀像小豬,會出現上下喘逆和骨頭萎軟的症狀。
對於寒性的積聚,要用熱藥來治療;對於結滯的積聚,要用散開的藥來治療;對於外來的積聚,要用去除的藥來治療;對於停留在體內的積聚,要用使其運行的藥來治療;對於堅硬的積聚,要用削磨的藥來治療;對於有形的積聚,要用軟化它的藥來治療;對於有實熱的積聚,要用苦寒的藥來瀉下它,同時要保護身體的正氣,補充身體的虧損,依照有利的方向來治療。
五積丸
黃連(肝腎用五錢;脾用七錢;心肺用一兩五錢),厚朴(肝心脾用五錢;肺腎用八錢),川烏(肝肺用一錢;心腎脾用五錢),乾薑(肝心用五分;肺腎用錢半),茯苓(用一錢五分),人參(脾肺肝用二錢;心用五錢),巴豆霜(用五分)。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巴豆霜最後加入,用蜂蜜煉成丸子,大小如桐子。開始吃兩顆,逐漸增加到大便微溏。對於體虛的人,不宜攻伐,可以用蠟包裹藥丸,讓藥效慢慢釋放,以達到磨積的效果。
肝積加柴胡(二兩)、皂角(二錢)、川椒(四錢)、昆布、莪朮(各二錢半)。
心積加黃芩(三錢)、茯苓、桂枝、丹參、菖蒲(各一錢)。
肺積加桔梗、天門冬、山稜、青皮、陳皮、白豆蔻(各一錢)、川椒、紫菀(各一錢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