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手鏡》~ 卷之下 (6)
卷之下 (6)
1. 斑疹(二十三)
川歸,甘草,吳茱萸,陳皮,地黃
治痘不透,紫草,紅花子,芍藥,川歸,胡妥子,煎服。
剪刀草汁調原蠶砂敷之
又豬心血,調片腦成膏,以紫草茸湯化,無腦以辰砂代,敷之;治斑瘡倒靨。
又論,自吐瀉者為吉,謂邪出也,治宜消毒解火;大便不利,當微利之。
身溫者順,身涼者逆,切忌熱藥。
又當分氣血。虛而補之。云惡血留於命門,待氣虛血虛脾虛相火生焉,其證呵欠嚏噴,足冷寒熱。氣虛四君子主之,血虛四物湯主之。
吐瀉少食為裡虛,陷白倒靨灰白為表虛。
不吐瀉能食為實,宜解毒芩連是也,實而更補,必結癰疽。
解毒方,絲瓜仁(單方亦可),升麻,芍藥(酒炒),甘草,唐球,黑豆,犀角,辰砂
白話文:
【斑疹(二十三)】
使用川芎、當歸、甘草、吳茱萸、陳皮、地黃等藥材來治療痘疹未能充分顯露的情況。紫草、紅花籽、芍藥、川芎、當歸、胡妥子等煎煮服用,也能用於治療痘疹不透。
可用剪刀草的汁液調和原蠶砂敷在患處。
另一種方法是使用豬心血調合片腦製成藥膏,用紫草茸湯溶解後敷在患處,如果沒有片腦可以用辰砂替代,用於治療斑疹和瘡口癒合不良。
此外,若病人出現嘔吐或腹瀉的情況,這通常代表病邪正在排出體外,是好的跡象,治療上應注重消毒和降火。若大便不暢,應輕微促進排便。
體溫正常表示病情順利,體溫過低則是不好的徵兆,此時應避免使用熱性藥物。
還需區分氣血情況,氣血虛弱時應補充。若惡血滯留在命門,待到氣血雙虛及脾虛時,就會引發相火,症狀包括打哈欠、噴嚏、腳冷、寒熱交錯。氣虛可用四君子湯治療,血虛則用四物湯。
嘔吐、腹瀉且食慾不佳表示裡氣虛弱,臉色蒼白、斑疹癒合不良、膚色灰白則是表氣虛弱。
若無嘔吐、腹瀉,但食慾旺盛則表示體內有實熱,應使用解毒藥如黃芩、黃連等,若實熱仍補充營養,可能導致膿腫。
解毒的藥方包含絲瓜仁(單獨使用亦可)、升麻、酒炒芍藥、甘草、唐球、黑豆、犀角、辰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