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症治方

探析明代醫學遺珍:《脈症治方》

《脈症治方》作為明代醫家吳正倫的心血結晶,是一部在中醫診治領域極具價值的著作。其內容涵蓋了脈象的辨識、病症的診斷、治療原則的確立以及方藥的應用,體系分明,論述精闢,不僅是研究明代中醫學發展的重要文獻,更是後世醫者學習臨床思維的重要參考。本書的流傳過程亦充滿傳奇色彩,折射出古代醫者對醫道傳承的執著與付出。

本書作者吳正倫,字子敘,號春嚴,生於明朝。根據書中的多篇序言記載,吳公早年家境貧寒,然資質聰穎,熱衷於學,甚至不惜典當衣物以購書研讀。起初他志在儒業,期望能入仕途濟世利民,後體悟到懸壺濟世亦是廣濟生民之道,遂毅然棄儒從醫,專心精研醫術。吳公醫技高超,聲名遠播,尤其擅長診脈用方。其醫術不僅在民間受到推崇,甚至應詔入京,為罹患重疾的皇室貴族診療,屢獲奇效,名噪一時,深得明穆宗皇帝的讚賞與豐厚賞賜。

然而,吳公的輝煌醫途卻因庸醫的嫉妒而戛然而止。序言中詳述了他在太醫院受到同僚排擠,最終遭人投毒而英年早逝,年僅四十。這一悲劇令人聯想到醫學史上扁鵲遭李醯刺殺的典故,感嘆賢能醫者在名利場中的不易。吳公的逝世,無疑是醫學界的一大損失。幸而,他生前著述頗豐,留下了《養生類要》、《活人心監》、《虛車錄》等多部醫書,《脈症治方》便是其中之一。其曾孫吳沖孺、以及後來的子侄魯孫象先等人,感念先祖醫澤,不遺餘力地整理、校訂並梓行其遺著,使得這部寶貴的醫學文獻得以傳世,免遭湮沒,這也是對吳公醫學成就的最佳紀念。書前數篇序言和刻書小言,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對吳公的緬懷、對醫術精進的追求以及對書籍流傳的期盼,為這部醫書增添了深厚的人文情懷。

《脈症治方》全書共分三卷。第一卷聚焦於脈象的論述,這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也體現了作者對脈診的高度重視。如《凡例》中所強調,「治病,必以脈為先。脈不明,則無由識症」,可見作者將脈診視為臨床辨證的第一步,甚至是根本。書中對脈象的種類、分類和診斷方法進行了系統的闡述。作者參考了前代醫家的重要脈學著作,如崔真人《脈訣》和王叔和《脈經》,並在此基礎上融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與見解,對常見及病理脈象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與分析。《補充內容》提及,書中將脈象分為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滑澀、浮沉、長短、大小等十類,並列舉了洪脈、細脈、弦脈、緊脈等正常脈象,以及結代脈、促脈等病理脈象,展現了作者對脈象豐富多樣性的認知和分類體系。書中雖然提到了「望聞問切」四診法,但明確指出「切脈」是最重要的診斷方法,這與第一卷的重點內容相呼應,強調了脈診在臨床診斷中的關鍵地位。

第二卷主要論述各種疾病的症狀和治法。這部分內容是將診斷結果轉化為具體治療方案的橋樑。作者在論述病症時,遵循了《內經》的原則,並參酌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等金元四大家以及其他諸家之說,力求辨證精準、理法周全。書中收錄了豐富的疾病案例或病機分析,針對不同的病症表現,闡述其病因病機,並提出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這一卷體現了作者廣泛吸取前人經驗,並結合自身臨床實踐進行融會貫通的學術態度。

第三卷則探討了一些特殊的治療方法。雖然提供的資料並未具體列出這些特殊治法的內容,但通常醫學著作中的「特殊治法」可能包括針灸、推拿、外治法、或者某些獨特的用藥技巧等,這部分內容補充了前兩卷的診斷和常規治療體系,使全書內容更為全面和立體。

從體例上看,《脈症治方》的內在結構嚴謹而有條理。《凡例》中明確闡述了本書的編輯體例,即「按脈審症,因症酌治,因治定方,四者相承」。在每一門類或每一疾病的論述中,作者都依循「首論脈,次論症,次論治,次論方」的順序進行編輯,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跟隨作者的思路,從脈診入門,繼而辨識病症,確立治則,最終確定處方用藥。這種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結構安排,極大地便利了讀者的理解和掌握,也體現了作者將複雜的臨床診療過程條理化的努力。如刻書小言所讚揚的,「井井有條,意多辭簡,轍表轍里,至大至精」,便是對這種體例的高度肯定,認為它能夠引導初學者循序漸進,深入醫道。

在治療用藥方面,《凡例》指出,立方以「古之名方一二道為主」,並強調要「順四時變症,隨症加減」,這表明作者並非機械地套用古方,而是主張在經典方劑的基礎上,根據具體的季節變化和病症表現進行靈活調整,避免「膠柱之誚」(批評固守教條不知變通)。這也反映了古代醫家在繼承中求發展、在經典中求變通的學術思想。

《脈症治方》所依據的理論基礎,如《凡例》所言,專以「六氣四因」為主。六氣即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外感病邪;四因則指氣、血、痰、鬱這四種常見的內生病理因素。作者認為,雖然疾病的變化多端,但究其根本,大都離不開這內外致病因素的作用。這種理論框架簡明扼要,抓住了病機的關鍵,為後續的辨證論治奠定了基礎。

總體而言,《脈症治方》是一部內容精煉而實用性強的醫學著作。它將複雜的臨床診療過程條理化、系統化,特別是在脈學、辨證和方藥應用方面提供了清晰的指導。作者吳正倫的傳奇經歷和悲慘遭遇,為這本書蒙上了一層特殊的歷史色彩,也使得其能夠流傳下來顯得更為珍貴。本書不僅是後人了解明代醫學尤其是臨床醫學成就的重要窗口,其所倡導的「脈症治方」一體化的臨床思維模式,至今仍對中醫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它可以說是吳春嚴先生對醫學事業的傑出貢獻,也是其後人對先祖醫學遺產的成功守護與弘揚。


序 (1)

序 (2)

刻脈症治方序

刻脈症治方小言

脈症治方凡例

卷之一 (1)

卷之一 (2)

卷之一 (3)

卷之一 (4)

卷之一 (5)

卷之一 (6)

卷之一 (7)

卷之一 (8)

卷之一 (9)

卷之一 (10)

卷之一 (11)

卷之一 (12)

卷之一 (13)

卷之一 (14)

卷之一 (15)

卷之一 (16)

卷之一 (17)

卷之一 (18)

卷之一 (19)

卷之一 (20)

卷之一 (21)

卷之一 (22)

卷之一 (23)

卷之一 (24)

卷之二 (1)

卷之二 (2)

卷之二 (3)

卷之二 (4)

卷之二 (5)

卷之二 (6)

卷之二 (7)

卷之二 (8)

卷之二 (9)

卷之二 (10)

卷之二 (11)

卷之二 (12)

卷之二 (13)

卷之二 (14)

卷之二 (15)

卷之二 (16)

卷之二 (17)

卷之二 (18)

卷之二 (19)

卷之二 (20)

卷之二 (21)

卷之二 (22)

卷之二 (23)

卷之二 (24)

卷之二 (25)

卷之三 (1)

卷之三 (2)

卷之三 (3)

卷之三 (4)

卷之三 (5)

卷之三 (6)

卷之三 (7)

卷之三 (8)

卷之三 (9)

卷之三 (10)

卷之三 (11)

卷之三 (12)

卷之三 (13)

卷之三 (14)

卷之三 (15)

卷之三 (16)

卷之三 (17)

卷之三 (18)

卷之三 (19)

卷之三 (20)

卷之三 (21)

卷之三 (22)

卷之三 (23)

卷之三 (24)

卷之三 (25)

卷之三 (26)

卷之四 (1)

卷之四 (2)

卷之四 (3)

卷之四 (4)

卷之四 (5)

卷之四 (6)

卷之四 (7)

卷之四 (8)

卷之四 (9)

卷之四 (10)

卷之四 (11)

卷之四 (12)

卷之四 (13)

卷之四 (14)

卷之四 (15)

卷之四 (16)

卷之四 (17)

卷之四 (18)

卷之四 (19)

卷之四 (20)

卷之四 (21)

卷之四 (22)

卷之四 (23)

卷之四 (24)

卷之四 (25)

卷之四 (26)

卷之四 (27)

卷之四 (28)

卷之四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