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卷之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1)

1. 傷寒

陽狂者。下之。陰厥者。溫之。濕熱發黃者。利之。下之。血症發黃者。潰之。下之。譫語者。下之。溫之。中滿者。消之。瀉之。結胸者。解之。下之。太陽症以少陰者。溫之。少陰症似太陽者。汗之。衄血者。解之。止之。發喘者。汗之。下之。咳嗽者。利之。解之。正傷寒者。

大汗之。大下之。感寒或冒寒者。微汗之。微下之。勞力感寒者。溫散之。溫極病者。微解之。大下之。此經常之大法也。有病一經已用熱藥。而又用寒藥如少陰症用白虎湯四逆散寒藥者。又少陰用四逆湯真武湯熱藥者。庸俗狐疑。拒能措手哉。嗚呼。能發傷寒之症名。而得傷寒之方脈。

如此視切。乃為良醫。始在寒藥如少陰。乃傳經熱症也。熱藥治少陰。乃直中陰經。真寒症也。辨名定經。明脈識症。驗症用藥。真知在表而汗。真知在裡而下。真知直中陰經而溫。如此而汗。如彼而下。又如彼而溫。辛熱之劑。投之不瘥。寒涼之藥。用之必當。病奚逃乎。

須分輕重緩急。老少虛實。久病新發。婦人胎產。室女經水。大凡有胎產傷寒。不與男子傷寒同治法。無胎產者治相同。婦人經水適來適斷。即是熱入血室。但宜和解表裡。久病者過經不解。壞症也。新發者。始病也。老者血氣衰。少者血氣壯。緩者病之輕。急者病之重。寒藥熱服。

熱藥涼服。其中和之劑。則溫而服之戰汗分為四症。要知邪正盛衰類傷寒。四症照常法例治之。雖云發蒙。實登仲景之楷梯也。又按陶氏傷寒見症識病條云。傷寒之邪。從表入里。里必達外。見症之由。所屬必相應。庶無誤也。且如頭痛項強。身熱者。太陽症也。無汗。麻黃湯。

有汗。桂枝湯。頭搖者。里病也。隨症治之。頭汗者。里有瘀血。必發黃也。犀角湯。茵陳湯。面戴陽者。下虛也。姜附湯。面慘不光。傷寒也。麻黃湯。面光不慘。傷風也。桂枝湯。面上乍黑乍白。唇口生瘡。狐惑也。治以桃仁雄黃之類。面如錦紋者。陽毒也。大青一物湯。

或陽毒。升麻隨機選用。舌上有黃白胎。內熱也。或黑者。熱極也。並用黃連解毒湯。鼻燥。漱水不下。或目䁚。溺血也。犀角地黃湯。目睛黃。小腸熱也。茵陳五苓散。加木通。懊憹者。胃虛也。梔子豉湯微吐之。喜怒如狂。蓄血也。桃仁承氣湯下之。肉瞤筋惕汗下。虛也。

宜溫經益陽。身如被杖。陰毒也。正陽散。甘草湯。一身盡痛。多眠。或微腫難轉者。風濕也。甘草附子湯。蒼朮白虎湯。身目俱黃。濕熱疸病也。茵陳五苓散。身如蟲行。表虛也。黃耆加桂湯。背惡寒。陰勝陽也。人參附子湯。不眠。因汗下多而神虛也。酸棗仁湯。坐而伏者。

短氣也。宜補之。下利清穀。內(寒也)、附子理中湯。咽中生瘡。上實下虛也。黃連加桂治之。舌生刺。熱甚也。黃連解毒湯。又手冒心。因汗多而血虛也。黃耆建中湯。腹滿自利。手足溫者。邪入太陰也。理中湯。舌卷濃縮。邪入厥陰也。大便實承氣湯。手足厥。茱萸四逆湯溫之。

白話文:

陽證發狂的,要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陰證手足冰冷的,要用溫熱的方法治療。濕熱引起的黃疸,要用利尿或瀉下的方法治療;血症引起的黃疸,要用攻破瘀血或瀉下的方法治療。胡言亂語的,要用瀉下或溫熱的方法治療。腹部脹滿的,要用消食或瀉下的方法治療。胸部硬結的,要用疏解或瀉下的方法治療。太陽病症狀卻表現出少陰病徵象的,要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少陰病症狀卻表現出太陽病徵象的,要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流鼻血的,要用疏解或止血的方法治療。氣喘的,要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咳嗽的,要用利尿或疏解的方法治療。真正的傷寒,要用大發汗、大瀉下的方法治療。感受寒邪或冒寒的,要用微發汗、微瀉下的方法治療。勞累後感受寒邪的,要用溫散的方法治療。病到極度發熱的,要用微疏解或大瀉下的方法治療。這些是經常使用的大原則。

有一種情況,病初已經用了熱藥,又使用寒藥,例如少陰病用白虎湯或四逆散等寒藥;或是少陰病用四逆湯、真武湯等熱藥,這是庸俗無知的醫生猶豫不決造成的,實在沒有辦法。唉!能夠說出傷寒的病名,並掌握傷寒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如此仔細診察,才是良醫。病初用寒藥,例如少陰病,之後卻轉為熱症,這是經絡傳變造成的。如果用熱藥治療少陰病,是直接針對陰經的真寒證。要辨明病名、確定病位經絡,明確脈象、認識症狀,驗證症狀、使用藥物。真正知道病邪在表就用發汗的方法,真正知道病邪在裡就用瀉下的方法,真正知道病邪直中陰經就用溫熱的方法。如此發汗,如此瀉下,又如此溫熱。如果用辛熱的藥物治療無效,而用寒涼的藥物卻有效,病怎麼會逃脫呢?

必須區分病情的輕重緩急、病人的老少虛實、久病新發、婦女懷孕生產及處女經期等情況。大凡有懷孕生產的傷寒,不能與男子的傷寒用相同的治療方法,沒有懷孕生產的則治療方法相同。婦女月經來潮或剛結束,往往是熱邪進入血室,但適合用和解表裡的方法治療。久病的人,病情已過經絡未解,屬於壞病;新發病的人,屬於初病。老年人氣血衰弱,年輕人氣血強壯。病情緩慢的,屬於病情輕微;病情急迫的,屬於病情嚴重。寒性藥物宜熱服,熱性藥物宜涼服。中和性質的藥物,宜溫服。

發汗可能分為四種情況,要知道邪氣和正氣的盛衰,與傷寒症狀相似的,按照常規方法治療。雖然是啟蒙的基礎,卻是登入張仲景醫學殿堂的階梯。另外,按照陶氏傷寒辨證條文所說,傷寒病邪從表入裡,最終也會從裡到外表現出來,所見的症狀必定與其病位相對應,這樣才不會有誤。例如頭痛、頸項僵硬、身體發熱的,屬於太陽病,無汗的用麻黃湯,有汗的用桂枝湯。頭部搖晃的,屬於裡病,要根據症狀治療。頭部出汗的,表示體內有瘀血,一定會出現黃疸,用犀角湯或茵陳湯治療。臉色發紅的,表示下虛,用薑附湯治療。臉色蒼白沒有光澤的,是傷寒,用麻黃湯治療。臉色光潤不蒼白的,是傷風,用桂枝湯治療。臉色時黑時白的,口唇生瘡的,是狐惑病,用桃仁、雄黃之類的藥物治療。臉色如錦紋的,是陽毒,用大青一物湯治療。或是陽毒,用升麻隨機選用。舌苔黃白,表示內熱,舌苔黑色,表示熱到極點,都用黃連解毒湯治療。鼻腔乾燥,漱口後水嚥不下去,或眼睛發紅,小便帶血的,用犀角地黃湯治療。眼睛發黃的,是小腸有熱,用茵陳五苓散加木通治療。心煩不安的,是胃虛,用梔子豉湯稍微催吐。喜怒如狂的,是蓄血,用桃仁承氣湯瀉下。肌肉抽搐,筋脈跳動,汗出的,屬於虛症,應該用溫經益陽的方法治療。身體像被棍棒打過的,是陰毒,用正陽散或甘草湯治療。全身疼痛,嗜睡,或稍微腫脹難以轉動的,是風濕,用甘草附子湯或蒼朮白虎湯治療。全身和眼睛都黃的,是濕熱性黃疸,用茵陳五苓散治療。感覺身上有蟲爬的,是表虛,用黃耆加桂湯治療。背部怕冷的,是陰勝陽衰,用人參附子湯治療。失眠的,是因為汗出或瀉下過多導致精神虛弱,用酸棗仁湯治療。坐臥不安的,是氣短,應該用補益的方法治療。大便清稀如水,是體內寒冷,用附子理中湯治療。咽喉生瘡的,是上實下虛,用黃連加桂治療。舌頭生刺的,是熱到極點,用黃連解毒湯治療。手心發熱的,是因為汗出過多導致血虛,用黃耆建中湯治療。腹部脹滿,大便自利,但手足溫暖的,是病邪進入太陰經,用理中湯治療。舌頭捲縮的,是病邪進入厥陰經,大便實結,用承氣湯治療。手足冰冷的,用吳茱萸湯或四逆湯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