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症治方》~ 卷之一 (10)
卷之一 (10)
1. 傷寒
加附子以溫之。如表寒裡熱,身寒厥冷,脈滑數,口燥渴,白虎湯主之。如裡寒表熱者,面赤,煩躁,身熱,自利清穀,脈沉者,以四逆湯溫之。如表裡俱寒,而自利清穀,身疼惡者,此內外皆寒也。先以四逆救里;後以桂枝治表。如陰症發熱,則脈洪數而爆渴矣。
大抵麻黃桂枝之類,汗而發之;葛根升麻之類,因其輕而揚之;承氣陷胸之類,引而竭之;瀉心十棗之類,因中滿而泄之。在表者汗之;在裡者下之;半表半裡者和之。表多里少者,和而少汗之;里多表少者,和而微下之。在上者吐之;中氣虛而脈微者溫之。全在活法以施治也。
若表裡汗下之法,一或未當,則死生系反掌之間,可不深思而明辨哉?
按陶氏傷寒啟蒙云: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則知病在太陽經也。身熱,目痛,鼻乾,不得眠,則知病在陽明經也。胸脅痛,耳聾,口苦,舌乾,往來寒熱而嘔,則知病在少陽經也。腹滿,咽乾,手足溫,或自利,不渴,或腹滿時痛,則知病在太陰經也。引衣倦臥,惡寒,或舌乾口燥,則知病在少陰經也。煩滿囊縮,則知病在厥陰經也。潮熱自汗,譫語發渴,不惡寒,反惡熱,揭去衣被,揚手擲足,或發斑黃,狂亂,五六日不大便,則知病在正陽明胃府也。
設若脈症不明,誤用麻黃,令人汗多亡陽;誤用承氣,令人大便不禁;誤用姜附,令人失血發狂。正為寒涼耗其胃氣;辛熱損其汗液;燥熱助其邪熱。庸俗狐疑,莫此為甚。蓋傷寒之邪,實無定體。或入陽經氣分,則太陽為首,其脈必浮;或入陰經血分,則少陰為先,其脈必沉。浮而有力無力,是知表之虛實;沉而有力無力,是知里之虛實;中而有力無力,是知表裡緩急。
脈有浮沉虛實;症乃傳變不常。全在活法二字,不可拘於日數。但見太陽症,在直攻太陽;但見少陰症,在直攻少陰;但見真寒,直救真寒。見此三症,便作主張,不必悉具。當知如何處治,此為活法。若同而異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在表者,汗之,散之;在裡者,下之,利之;在上者,因而越之;陷下者,升而舉之;從乎中者,和解之;直中陰經者,溫補之。
若解不開,不可攻裡。日數雖多,但有表症而脈浮者,尚宜發散。此事不明,攻之為逆。經云: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若表症解而里症具者,不可攻表。日數雖少,但有裡熱症而弦實者,急當下之。此事不明,禍如反掌。經云:邪熱未除,復加燥熱,猶抱薪積火矣。如直中陰經真寒症,無熱惡寒,不渴,只宜溫補,切禁寒涼之藥。此事不明,殺人甚速。經云:非從無益,而反害之。陰症似陽者,溫之;陽症似陰者,下之;陽毒者,分輕重下之;陰毒者,分緩急溫之。
白話文:
如果病患需要加用附子來溫熱身體,表示可能偏寒。如果出現表寒裡熱的情況,身體發冷、四肢冰涼、脈搏滑數快速、口乾舌燥,則應該使用白虎湯來治療。如果出現裡寒表熱的情況,臉色潮紅、煩躁不安、身體發熱、腹瀉不止且大便清稀、脈搏沉緩,則應該使用四逆湯來溫熱身體。如果表裡都是寒,而且腹瀉不止、身體疼痛,這就代表內外都是寒症。應該先用四逆湯來溫暖內部,再用桂枝湯來治療表面的寒症。如果陰性疾病出現發熱,則脈搏洪大快速且口渴嚴重。一般來說,麻黃、桂枝等藥物,是利用發汗的方式來驅除病邪;葛根、升麻等藥物,是利用其輕浮的特性來提升陽氣;承氣湯、陷胸湯等藥物,是利用其瀉下的力量來排除病邪;瀉心湯、十棗湯等藥物,是針對腹部脹滿而使用瀉下的方式來排除病邪。病邪在體表的,就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病邪在體內的,就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病邪在半表半裡的,就用和解的方式來治療;如果病邪主要在體表,而體內較少,就用和解的方式,並稍微發汗;如果病邪主要在體內,而體表較少,就用和解的方式,並稍微瀉下。病邪在上部的,就用催吐的方式來治療;如果中氣虛弱、脈搏微弱的,就用溫補的方式來治療。總之,治療方法要靈活運用。如果使用發汗、瀉下的方法不正確,則病人的生死就在一念之間,不可不深入思考並明辨。
陶氏的《傷寒啟蒙》說,發熱惡寒、頭頸疼痛、腰背僵硬,表示病在太陽經;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腔乾燥、無法入睡,表示病在陽明經;胸脅疼痛、耳鳴耳聾、口苦、舌頭乾燥、忽冷忽熱且有嘔吐,表示病在少陽經;腹部脹滿、咽喉乾燥、手腳溫熱、或腹瀉、不口渴、或腹脹時痛,表示病在太陰經;喜歡蜷縮身體、感到疲倦想睡、怕冷、或舌頭乾燥口渴,表示病在少陰經;煩躁不安、睪丸收縮,表示病在厥陰經;潮熱、自汗、胡言亂語、口渴、不怕冷反而怕熱、喜歡掀開被子、手腳亂動、或出現斑疹或黃疸、精神狂亂、五六天不大便,表示病在正陽明胃腑。如果脈象和症狀不明確,誤用麻黃會導致病人大量出汗、氣虛陽脫;誤用承氣湯會導致病人大便失禁;誤用薑附類藥物會導致病人失血發狂。這些錯誤的治療方法,是因為寒涼藥物耗損了胃氣,辛熱藥物損害了汗液,燥熱藥物助長了邪熱。庸醫的迷惑不解,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傷寒邪氣的侵入,實際上沒有固定的位置。如果進入陽經的氣分,太陽經會首當其衝,脈象必定是浮的;如果進入陰經的血分,少陰經會率先受侵,脈象必定是沉的。脈象浮而有力或無力,可以判斷體表的虛實;脈象沉而有力或無力,可以判斷體內的虛實;脈象不浮不沉而有力或無力,可以判斷表裡之間的緩急。
脈象有浮沉虛實的變化,症狀也會不斷轉變。關鍵在於靈活運用治療方法,不能拘泥於發病的天數。只要看到太陽經的症狀,就應該直接治療太陽經;只要看到少陰經的症狀,就應該直接治療少陰經;只要看到真寒症,就應該直接救治真寒症。只要出現這三種情況,就應當採取治療措施,不必等到所有症狀都出現。治療原則是,相同情況中要找出不同點,相似的情況中要加以辨別。病邪在體表的,就用發汗的方式來散邪;病邪在體內的,就用瀉下的方式來排邪;病邪在上面的,就用催吐的方式將其排除;病邪在下面的,就用提升的方法將其上舉;病邪停留在中間的,就用和解的方式來治療;病邪直接侵入陰經的,就用溫補的方式來治療。如果病情沒有得到緩解,就不能使用攻下的方法,即使病程持續多天,只要有表證且脈象浮,仍然應當發散。如果沒有理解這一點,使用攻下的方法是錯誤的。醫書說,一次錯誤的治療會延長病程,再次錯誤的治療則會加速死亡。如果表證已經解除而出現裡證,則不能再使用發散的方法,即使病程很短,只要有裡熱症且脈象弦實,就應該立即使用攻下的方法。如果沒有理解這一點,造成的危害如同翻手一般容易。醫書說,邪熱還沒有清除,又加上燥熱,如同抱著柴火去積累火勢。如果直接侵入陰經導致真寒症,沒有發熱、怕冷、不口渴,則只適合溫補,嚴禁使用寒涼的藥物。如果沒有理解這一點,會導致病人快速死亡。醫書說,非但無益,反而有害。陰症類似陽症的,用溫補的方式治療;陽症類似陰症的,用瀉下的方式治療。陽毒病症,要根據輕重程度來使用瀉下的方法;陰毒病症,要根據緩急程度來使用溫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