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症治方》~ 卷之一 (9)
卷之一 (9)
1. 傷寒
但略輕耳。冬溫者。因冬時有非節之暖。即時行之氣也。若發斑者。亦曰溫毒也。中暍。即中熱也。蓋傷大陽經與傷寒相似。故曰中暍。必汗出身熱而渴。或身重而疼也。中暑者。熱傷於心脾之經。而不在大陽。其候面垢。自汗。身熱。煩渴。脈虛。或背微寒。蓋暑喜傷心。
心不受邪。則包絡受之。包絡本相火也。以火助火。故熱甚而昏也。或小便不利。或嘔吐頭疼。胸膈痞滿。或腹痛。又有傷暑之症。雖屬外感。卻類內傷。與傷寒大異。蓋寒傷形。寒邪客表。有餘之症。故宜汗之。暑傷氣。元氣為熱所傷而耗散。乃不足之症。故宜補之。東垣所謂清暑益氣是也。
又有因時暑熱。而過食冷物以傷其內過取涼風以傷其外。此則非暑傷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宜辛熱解表。或辛溫理中之劑。卻與傷寒治法相類者也。風濕者。春夏之交。病如傷寒。肢體重痛。轉側則難。小便不利。因陰雨畢濕。或引飲多。有此症。宜五苓利之忌汗下。有瘡瘍者。
凡瘡瘍初生。必寒熱交作。必須視其身體有無瘡頭。仔細詳辨。不可便作傷寒治之。凡脈浮數。當發熱而漉浙惡寒。若飲食如常。而有痛處。必生惡瘡。常見俗醫。妄名流注。傷寒褊考諸書。並無此名。何其謬哉。凡此之類外形相似。內實不同。治法多端。不可或謬。必須審其果為溫病。
熱病。及溫疫也。則用河間法。果為氣虛。傷食。及內傷也。則用東垣法。果為陰虛。及痰火也。則用丹溪法。果為正傷寒例病也。則遵用仲景法。如此則庶無差誤以害人性命矣。世俗但見發熱之症。一概認作傷寒治之。悉用汗藥以發其表。汗後不解。遽用下藥以疏其里。設是虛症。
豈不死哉。故經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仁者鑑此。豈不痛歟。
治,愚考仲景治傷寒。著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要。無出乎表裡虛實。陰陽寒熱。八者而已。若能明究其的。則三百九十七法。瞭然於胸中也。何以言之。有表實。有表虛。有裡實。有裡虛。有表裡俱實。有表裡俱虛。有表寒裡熱。有表熱裡寒。有表裡俱熱。
有表裡俱寒。有陰症。有陽症。病各不同。要辨明而治之。其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而無汗者。表實也。宜麻黃湯以汗之。若脈浮緩。發熱惡風。身疼而有汗者。表虛也。宜桂枝湯以和之。設腹中鞭滿。大便不通。譫語潮熱。脈實者。裡實也。宜大柴胡大小承氣之類。看虛實下之。
或腹鳴自利。有寒有熱者。裡虛也。如表裡俱實者。內外皆熱也。脈浮洪。身疼無汗。宜防風通聖散汗之。若口渴飲水。舌燥脈滑者。人參白虎主之。若弦大而滑者。小柴胡合白虎主之。如表裡俱虛。自汗自利者。宜人參三白湯。或黃耆建中湯。加人參白朮主之。脈微細。足冷者。
白話文:
傷寒
但病情稍微輕微一些。所謂「冬溫」,是因為冬天時節出現不正常的溫暖氣候,就是指當時流行的傳染病。如果出現皮疹,也稱作「溫毒」。中暍,就是中暑的意思,這種病與傷到太陽經脈的症狀相似,所以稱作中暍。患者一定會出現汗出、身體發熱、口渴,或者身體沉重疼痛的症狀。中暑,是熱邪侵犯到心脾的經脈,而不是太陽經。患者會出現面色污垢、自汗、發熱、煩躁口渴、脈象虛弱,或者背部微微發冷的症狀。因為暑熱容易傷害心,心不受邪時,就會影響到心包絡。心包絡本屬相火,以火助火,所以熱邪會更加嚴重而導致昏迷。還可能出現小便不暢、嘔吐頭痛、胸膈痞悶、腹痛等症狀。
另外,還有因暑熱引起的疾病,雖然屬於外感,症狀卻類似內傷,與傷寒大不相同。寒邪傷人,會侵犯身體表面,屬於邪氣有餘的實證,所以適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暑邪傷人,會耗散元氣,屬於正氣不足的虛證,所以適合用補益的方式治療,就像李東垣所說的清暑益氣法。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天氣暑熱,過食寒涼食物而傷到內臟,或者過度貪涼而受風,導致外邪入侵。這種病不是暑邪直接傷人,而是因暑熱而自己造成的疾病。適合用辛熱的藥物來解表,或者用辛溫的藥物來調理脾胃,這種治療方法反而和治療傷寒的相似。風濕病,在春夏交接之際容易發生,症狀像傷寒,會出現肢體沉重疼痛、難以轉動、小便不暢等症狀,這是因為陰雨天濕氣重,或者過多飲水導致的。這種病適合用五苓散來利水,忌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
如果身上長瘡瘍,在剛開始發作時,一定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必須仔细查看身上是否有瘡頭,仔細辨別,不能輕易當作傷寒來治療。如果脈象浮數,同時發熱且怕冷,像被冷水淋濕一樣,但飲食正常,且身上有疼痛的部位,這一定是長了惡瘡。常見庸醫胡亂說是「流注」,查遍醫書都沒有這個名稱,真是荒謬至極。
凡是以上這些情況,外在的症狀相似,但內在的病因卻不同,治療方法也很多樣,不可隨意混淆。必須仔細審查,如果確實是溫病、熱病或溫疫,就要使用河間學派的治療方法;如果是氣虛、食積或內傷,就要使用東垣學派的治療方法;如果是陰虛或痰火,就要使用丹溪學派的治療方法;如果確實是正傷寒的典型症狀,就要遵從張仲景的治療方法。這樣做才能避免錯誤,不危害人的性命。世俗之人,只要看到發熱的症狀,就一概當作傷寒來治療,都用發汗藥物來疏散表邪。如果發汗後病情沒有緩解,就又立即用攻下藥物來疏通腸胃。如果患者是虛證,這樣做豈不是會喪命?所以《黃帝內經》說:「實則瀉之,虛則補之。」,不該瀉的反而瀉,不該補的反而補,這樣死的人,都是被庸醫殺死的!有仁心的人看到這種情況,難道不會感到痛心嗎?
我研究張仲景治療傷寒,著有三百九十七種治法,一百一十三個方劑,但究其根本,都不出表裡、虛實、陰陽、寒熱這八個方面。如果能夠徹底理解這些要點,那麼三百九十七種治法也就了然於胸了。怎麼說呢?有表實證,有表虛證,有裡實證,有裡虛證,有表裡俱實證,有表裡俱虛證,有表寒裡熱證,有表熱裡寒證,有表裡俱熱證,有表裡俱寒證,還有陰證和陽證,病情各有不同,需要仔細辨別後才能治療。
脈象浮緊、發熱怕冷、身體疼痛而無汗,屬於表實證,適合用麻黃湯來發汗。如果脈象浮緩、發熱怕風、身體疼痛且有汗,屬於表虛證,適合用桂枝湯來調和營衛。如果腹部脹滿、大便不通、胡言亂語、發熱如潮、脈象洪實,屬於裡實證,適合用大柴胡湯、大承氣湯等攻下,根據虛實情況來選擇。如果腹鳴腹瀉,時而怕冷時而發熱,屬於裡虛證。如果表裡俱實,即內外都有熱,脈象浮洪、身體疼痛無汗,適合用防風通聖散發汗。如果口渴想喝水、舌頭乾燥、脈象滑數,適合用人參白虎湯。如果脈象弦大而滑,適合用小柴胡湯合白虎湯。如果表裡俱虛,自汗腹瀉,適合用人參三白湯,或者黃耆建中湯加人參白朮。如果脈象微細、四肢冰冷,則屬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