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症治方》~ 卷之二 (6)
卷之二 (6)
1. 腫脹(腫即水腫。脹即腫滿。)
脈,脈沉而濡。或浮而數者。為水腫。弦而實。洪而數者為脹滿。兩關弦緩。兩尺緊澀。皆為腫脹。浮大者可治。沉細而濡者難治。唇腫齒焦。臍腫凸出。掌內無紋者。皆不治。
白話文:
脈搏:脈搏沉穩而濡潤。或浮而數者。是水腫的病狀。脈搏緊繃而有力。洪大而數者是脹滿的病狀。兩關脈弦緩。兩尺脈緊繃而澀滯。都是腫脹的病狀。脈搏浮大者可治。沉細而濡潤者難治。嘴脣腫大,牙齒焦黑。臍部腫脹突出。手掌內沒有紋路者。皆不治。
症,內經曰:諸濕腫滿。口屬於脾。又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蓋腫脹之症。起自中宮。由土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故通身面目手足皆浮腫。名曰水腫。或腹大如豉。而面目四肢不浮者。名曰脹滿。又名鼓腫。皆脾上濕熱為病。腫輕而脹重也。
白話文:
症狀:內經上說:各種濕症腫滿。口屬於脾。又說各種肚子脹大。都屬於熱症。一般腫脹的症狀。起因於體內中焦。由脾虛不能控制住水。水漬妄行。所以全身的面目手足都會浮腫。起名叫水腫。或者肚子大得像豉。而臉色和四肢不浮腫的。叫做脹滿。也稱鼓脹。都是因為脾胃上的濕熱引起的疾病。腫的症狀比較輕微,而脹的比較嚴重。
治,按丹溪云:宜補脾。又須養肺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患。滋腎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源。卻鹽味以防助病。邪斷妄想以保母氣。無有不安。仲景云腰以上腫者。宜汗之。麻黃桂枝之類。腰以下腫者。宜利小便。五苓散之類。大概宜補中。行濕。利小便。切不可下。當以人參、白朮、茯苓為主。
白話文:
治療水腫,丹溪說:應該補益脾臟。同時還要滋補肺臟以制約肝臟。使脾臟不受病邪的侵襲。滋養腎水以制約火邪。使肺臟得到清氣化生的來源。少吃鹽味以防止助長病勢。戒除妄想以保護元氣。使精神安定。仲景說,腰以上腫大的人,應該發汗治療。可以使用麻黃、桂枝之類的藥物。腰以下腫大的人,應該利小便。可以使用五苓散之類的藥物。總的來說,水腫的治療應該補益脾胃,祛除濕邪,利小便。切不可用瀉下法治療。應該以人參、白朮、茯苓為主要藥物。
佐以陳皮、黃芩、麥門冬、以制肝木、厚朴、蒼朮、以消脹氣。不運。加木香、木通、以行之。氣下陷。加升麻、柴胡、以提之。血虛。加補血藥。痰盛。加利痰藥。隨症加減。用無不效。
方,索矩三和湯治腫脹
白話文:
在基本處方中,再加入陳皮、黃芩、麥門冬,用來剋制肝火。再加入厚朴、蒼朮,用以消解腹脹氣。若患者沒有腹脹氣的情形,則不須加入。再加入木香、木通,用以調理氣。若患者的氣下陷,則再加入升麻、柴胡,用以提升。若患者血虛,則再加入補血藥。若患者痰盛,則再加入化痰藥。依照患者的症狀調整藥方,治療起來十分有效。
白朮(二錢),陳皮(一錢),厚朴,蒼朮(各一錢五分),甘草(二分),木通(一錢五分),紫蘇檳榔(各七分),海金砂(一錢)
白話文:
白朮(六公克),陳皮(三公克),厚朴、蒼朮(各四點五公克),甘草(零點六公克),木通(四點五公克),紫蘇、檳榔(各兩點一公克),海金砂(三公克)。
上作一服。水一鍾半。燈心二分。同煎。食遠服。
氣虛。加人參、白茯苓(各一錢五分)。
血虛。加當歸、白芍藥(各一錢五分)。
白話文:
服用一次。用水一碗半,燈心草兩分,一同煎煮。飯後一段時間服用。
如果是氣虛,加入人參、白茯苓(各一錢五分)。
如果是血虛,加入當歸、白芍(各一錢五分)。
腰以上腫者。加麻黃(二錢),杏仁(一錢),防風(一錢)、以汗之。腰以下腫者。加茯苓(一錢五分)、豬苓、澤瀉、木通(各一錢)、以利之。
白話文:
如果腫脹在腰部以上,加入麻黃(二錢)、杏仁(一錢)、防風(一錢),讓身體出汗,疏散水分。
如果腫脹在腰部以下,加入茯苓(一錢五分)、豬苓、澤瀉、木通(各一錢),將體內過多的水分排出。
惱怒。加香附(一錢五分)、青皮(五分)、木香(三分)。
白話文:
生氣惱怒。加入香附(1.5錢)、青皮(0.5錢)、木香(0.3錢)。
小便不利。加澤瀉、山梔(各一錢)、木通(一錢五分)。
大便溏。加人參、厚朴(各一錢)、蒼朮、白芍藥(各一錢五分)。
腹脹大而堅者。加蘿蔔子、莪朮(各一錢)。
有痰。加半夏、茯苓(各一錢五分)。
有熱。加黃芩、山梔、麥門冬、木通(各一錢)。
元氣下陷。加升麻、四分、柴胡(五分)。
又方,中滿分散丸治中滿氣脹水腫。
白話文:
如果小便不順暢,可以加澤瀉、山梔各一錢,木通一錢五分。
如果大便稀溏,可以加人參、厚朴各一錢,蒼朮、白芍藥各一錢五分。
如果腹部脹大且硬,可以加蘿蔔子、莪朮各一錢。
如果有痰,可以加半夏、茯苓各一錢五分。
如果有發熱,可以加黃芩、山梔、麥門冬、木通各一錢。
如果元氣下陷,可以加升麻四分、柴胡五分。
另外,還有中滿分散丸可以治療腹部脹滿、氣脹、水腫。
黃芩(酒炒),黃連(薑汁炒),枳實(麩炒),半夏(薑製),白朮,白茯苓(不去皮),人參,陳皮,厚朴,蒼朮(各一兩),豬苓,澤瀉(去毛),薑黃,乾薑,砂仁,知母(各五錢)
上為末。炊餅為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滾白湯送下。
白話文:
-
黃芩:用酒炒製。
-
黃連:用生薑汁炒製。
-
枳實:用麩皮炒製。
-
半夏:用生薑製備。
-
白朮:直接使用。
-
白茯苓:不削去外皮,直接使用。
-
人參:直接使用。
-
陳皮:直接使用。
-
厚朴:直接使用。
-
蒼朮:直接使用。
-
豬苓:直接使用。
-
澤瀉:去掉毛,直接使用。
-
薑黃:直接使用。
-
乾薑:直接使用。
-
砂仁:直接使用。
-
知母:直接使用。
以上藥材各取一兩的量,另外豬苓、澤瀉、薑黃、乾薑、砂仁、知母各取五錢的量。
2. 黃疸
脈,脈多沉數。渴欲飲水。小便不利。皆發黃也。脈浮緊。乃因暴熱入冷水。熱伏胸中。身面目悉如金色。名曰黃疸。脈緊數。乃飢發熱。大食傷胃。食則腹滿。名曰旻疸。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者。小便難。欲作谷疸。脈沉弦。或緊細。因酒百脈熱。當風入水。
白話文:
脈,大都沉數,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都是因為黃疸.脈浮而緊,是由於暴熱後進入冷水中,熱伏在胸中,身上和臉都像金色.稱做黃疸.脈緊而數,是由於飢餓引發熱症,暴飲暴食傷胃,吃了東西,肚子就脹滿.稱做旻疸.陽明病脈遲緩,吃飯難以吃飽,吃飽就煩躁,頭暈,小便困難.想得谷疸.脈沉而弦脈,或緊而細,是因為喝酒致使百脈發熱,當風進入水中.
懊憹。心煩。足熱。名曰酒疸。脈浮者。先吐之。脈沉弦者。先下之。寸脈微而弱。微則惡寒。弱則發熱。當發不發。骨節疼痛。當煩不煩。而極汗出。趺陽脈緩而遲。胃氣反強。飽則煩滿。滿則發熱。客熱消穀。食已則飢。谷強肌瘦。名曰谷疸。尺脈緊為傷腎。跌陽脈緊為傷脾。
白話文:
焦躁煩悶,手腳發熱,叫做「酒疸」。如果脈象浮起,就要先催吐;如果脈象沉細而緊,就要先瀉下積熱。寸脈微弱,微弱就會怕冷;弱就會發熱。應該發作卻沒有發作,骨節疼痛。應該煩躁卻不煩躁,汗出很多。趺陽脈脈搏緩慢,胃氣反而旺盛。吃完東西後會覺得煩悶飽脹,飽脹就會發熱。客熱消耗穀氣,吃完飯後很快又餓了。穀氣壯盛肌肉卻消瘦,叫做「穀疸」。尺脈緊是腎臟受傷;跌陽脈緊是脾臟受傷。
風寒相摶。食已則眩。穀氣不消。胃中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脈浮緊。乃大熱交接入水腎。氣虛流濕於脾。額黑。日晡熱。小腹急。足下熱。大便黑。時溏。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
白話文:
-
風寒交結,吃了東西就頭暈。
-
穀食不能消化,胃中的濁氣下行,小便不通。
-
陰部受到寒邪侵襲,熱氣流向膀胱,身體皮膚發黃。
-
這種病症稱為谷疸。脈象浮緊,這是由於大熱之邪交接進入水腎,氣虛濕邪流入脾臟所致。
-
額部發黑,下午發熱,小腹急迫,足底發熱,大便發黑、有時稀溏。
-
這種病症稱為女勞疸,腹中積水,無法治癒。
症,內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夫黃疸為病。肌必虛腫而色黃。蓋濕熱鬱積於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其土色形於外。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虛。母病子亦病矣。丹溪云:不必分五疸。同是濕熱。如盒曲相似。外有傷寒熱。病陽內實。當下而不得下。當汗而不得汗。當分利而不得分利。故使濕熱拂鬱內甚。皆能令人發黃也。
白話文:
中醫經典《內經》中說:脾臟屬土,屬黃色,與中央相通。黃疸病的症狀表現為,肌膚虛腫,顏色發黃。這是由於濕熱之氣鬱積在脾胃之中,長時間不能消散,導致脾土的顏色表現在體表。脾臟主導肌肉,肺臟主導皮毛。母親能讓孩子虛弱,母親生病了,孩子也會生病。丹溪先生說,不必將黃疸病分成五種,它們都是濕熱造成的,就像曲線一樣相似。外面有傷寒熱,病邪在身體內部積聚。應該瀉下,卻不能瀉下;應該發汗,卻不能發汗;應該分清利害,卻不能分清利害。所以使濕熱鬱積在體內越來越嚴重,都能導致人發黃。
治,病雖有五。同是濕熱。治宜滲濕清熱。五苓散。加茵陳黃連之類。食積者。量其虛實下之。其餘但利小便。小便利。則黃自退。在上者。尤宜發汗為佳。
方茵陳五苓散治濕熱發黃
白話文:
治療雖然有五種,但都是由於濕熱引起的。治療時應該著重於去濕和清熱。可以用五苓散,並加入茵陳或黃連等藥材。對於吃多了造成的不適,應根據虛實程度進行調理。其餘的情況主要是促進小便。如果小便通暢,黃疸就會自然減輕。而且如果病情在上方,發汗的治療會更有效。
方劑:茵陳五苓散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黃疸。
白朮(二錢),茯苓(一錢五分),豬苓(一錢),澤瀉(一錢),桂枝(八分),茵陳(三錢)
白話文:
白術 (12 公克),茯苓 (7.5 公克),豬苓 (6 公克),澤瀉 (6 公克),桂枝 (4.8 公克),茵陳 (18 公克)
上作一服。用薑三片。棗一枚。燈心一彈丸。煎服。
濕甚。加蒼朮(二錢)、厚朴(一錢)。
熱甚。加黃連(一錢五分)、山梔(一錢)。
白話文:
上方煎成一劑。使用薑三片、大棗一枚、燈心草一團。煎煮後服用。
若濕氣重,加入蒼朮兩錢、厚朴一錢。
若熱象明顯,加入黃連一錢五分、山梔一錢。
痰甚,加半夏(一錢五分)、枳實(一錢)、或用吐法。
白話文:
痰多時,可加用半夏 (1.5錢)、枳實 (1錢),或使用吐法。
食積。加山楂、神麯、三稜、莪朮(各一錢五分)、針砂枳實(各一錢共為丸妙)。
白話文:
積食。加入山楂、神麴、三稜、莪朮(各一錢五分)、針砂、枳實(各一錢,合計為丸劑,效果很好)。
酒疸。加葛根、黃連(各一錢五分)、鬱金、石膏(各一錢)。
白話文:
酒疸。加入葛根、黃連(各 1.5 克)、鬱金、石膏(各 1 克)。
谷疸。加厚朴、枳實、梔子(各一錢)、大黃(二錢五分)。
白話文:
谷疸。加入厚朴、枳實、梔子(各一錢)、大黃(二錢五分)。
脾胃不和。黃腫。小便赤澀。加滑石(一錢五分)、厚朴、蒼朮、陳皮(各一錢)。
腎疸。目黃、小便赤澀。加黃柏、蒼朮(各一錢五分)、桂(五分)。
白話文:
脾胃功能失調。身體浮腫,小便赤熱疼痛。再加入滑石(1.5錢)、厚朴、蒼朮、陳皮(各1錢)。
黃疸。脈沉細而遲。肢體逆冷。腰以上冷汗。本方。去豬苓。澤瀉。加乾薑、附子(各一錢五分)、甘草(五分)。
白話文:
黃疸病。脈搏沉細且遲緩。四肢冰冷。腰部以上出冷汗。原來的藥方去除豬苓和澤瀉,加入乾薑、附子(各1錢5分)、甘草(5分)。
發黃而喘。加桑白皮、黃芩(各一錢五分)、葶藶子(炒一錢)。
白話文:
發黃且有喘氣的症狀。加入桑白皮、黃芩(各 4.5公克)、葶藶子(炒過的 3公克)。
瘀血發黃。加當歸、桃仁(各一錢五分)、犀角(一錢),去豬苓、澤瀉。
白話文:
瘀血變成黃色時,將處方加當歸、桃仁(各1.5錢)、犀角(1錢),而將豬苓、澤瀉去除。
諸黃。小便自利。不渴。加黃耆、桂枝、白芍藥、甘草(減半余各等分),去豬苓、澤瀉。
白話文:
治療諸黃症,小便自然通暢,不感到口渴。加入黃耆、桂枝、白芍藥、甘草(用量減半,其他藥材用量相等),去掉豬苓、澤瀉。
諸黃。小便不利而渴。加麥門冬、山梔、木通(各一錢五分)、滑石(一錢)。
婦人小兒諸疸同。大人加減用。
白話文:
各種黃疸。小便不利而口渴。再加上麥門冬、山梔、木通(各1.5錢)、滑石(1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