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卷之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5)

1. 濕門

(傷濕,腫脹,黃疸,諸痛,喘嗽)

白話文:

(因為濕氣造成的傷害,導致身體腫脹、出現黃疸、各種疼痛、以及氣喘咳嗽等症狀。)

2. 傷濕(附痞脾腳氣)

脈,沉細微緩。或澀或濡。皆為濕脈。浮濡為風濕。沉澀為寒濕。滑疾。身熱。煩喘。胸滿。口燥。發黃。為濕熱自甚。洪而動。濕熱為痛。

症,內經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又云: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土。按戴氏云:東南地下。多陰雨。地濕。凡受多從外入。多從下起。腿腫腳氣者多。治當汗散。久者宜疏利。滲泄。西北地高。多食生冷。濕面乳酪魚肉辛香炙爆之物。或飲酒後。寒氣拂鬱。濕熱之邪。

不能發越。故作腫脹。甚則水氣脹滿。通身浮腫如泥。按之不起。此則自內出也。辯其多少。通利二便而滲泄之。賈氏云濕為土氣。火熱能生濕土。故夏熱而萬物濕潤。秋涼則萬物乾燥。濕本不自生。因熱拂鬱而不能宣行。故停滯而生濕也。況脾脆弱之人。易於感冒。豈必水不流而後為濕哉。

人只知風寒之威嚴。不知暑濕之炎暄。感人於冥冥之中也。治濕之法。宜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上。故曰治濕不利小便。非知治也。

治,丹溪云: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居八九。濕有自外入者。謂陰雨地濕。皆自外入。宜微汗散。經曰: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防風、羌活、白朮、蒼朮、茯苓、甘草、微汗為動而已。不欲汗多。故不用麻黃桂枝等劑。濕在中下。宜淡滲利小便也。在下宜升提。

賈氏謂治濕用葶藶木香散。煎下神芎丸。下水濕。消腫脹利小便。理脾胃。無出乎此。亦妙法也。

方,加味五苓散治諸濕身重。小便不利。

白朮(二錢),白茯苓(一錢五分),豬苓(一錢),肉桂(五分),澤瀉,蒼朮(各二錢),羌活(一錢五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棗一枚。煎服。

如濕在上。肩背疼。頭重項強者。加防風、白芷(各一錢)、升麻(五分)、微汗之。

濕在中。腹脹臍突。小便不利。加木通、姜皮(各一錢五分)、濕在下。腰膝痛。足重不能移。加薏芯仁(二錢)、木瓜、漢防己、黃柏(各一錢)。

濕熱鬱成黃疸。兩服及遍身如金色者。加茵陳、石膏(各二錢)。

寒濕在下。腰重足痛。加酒防己、附子(各一錢)。

濕症汗多者。加黃耆(一錢)、桂枝、當歸(各七分)、麻黃根(一錢五分)、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手足緩弱。肌體不仁。加防風防己當歸、牛蒡子、威靈仙(各等分)。

諸痿因肺熱所致。加人參、黃耆、生地黃、麥門冬、防己、黃柏(各一錢)、五味子(十五粒)、薏芯仁(一錢五分)。

風濕相摶。一身盡痛。手足痿痹。加防風、白芷(各一錢)、當歸(一錢五分)、烏藥、五加皮(各一錢二分)、木香(五分)。

臂痛。加當歸(一錢五分)、白芍藥、防風、川芎、白芷(各一錢)、升麻(五分),去豬苓、澤瀉、桂。

腳氣。防己、當歸、木瓜(各一錢五分)、黃柏、防風、白芷(各一錢)、檳榔、蘇葉(各七分),去豬苓、澤瀉、忌補劑。並洗。

諸濕浮腫。並水氣上多者。加防風、白芷(各一錢五分)、麻黃(一錢)、以汗之。下多者。加茯苓皮、生薑皮、大腹皮、五加皮(各一錢)、木通(一錢五分)、以利之。

暑濕熏蒸。令人燥悶。自汗煩渴。加香薷(二錢)、黃連、扁豆、厚朴(各一錢),去羌活、名薷苓湯。

麻木屬氣虛濕痰及死血。加人參、黃耆、當歸(各一錢二分)、白芍藥、防風、白芷(各八分)、柴胡、升麻(各五分)、黃柏、半夏(各一錢)。四肢百節走痛。名痛風。在上。加川芎、白芷、酒芩、桔梗(各八分)、當歸(一錢)、威靈仙(一錢)、桂枝(七分),去豬苓、澤瀉、在下。

加當歸(一錢五分)、牛膝、陳皮、桃仁、木通、黃柏、防己(各一錢),去羌活,加川獨活(七分)。

兩手攣急。加半夏、當歸、防風、天麻、白芷(各一錢),去豬苓、澤瀉桂。

兩腳攣急。加當歸、杜仲、黃柏、木瓜、牛膝、薏苡仁(各一錢五分),去羌活。

走注疼痛。加當歸、川芎、威靈仙(各一錢)、木香、枳殼(各七分)。

腳跟痛。加當歸、白芍藥、薏苡仁(各一錢五分)、知母、黃柏、牛膝(各一錢),去羌活,加獨活。

白話文:

標題翻譯爲:[傷溼(附脾痞腳氣)]

內容翻譯爲: 脈象,若出現沉細微緩,或是澀或濡的情況,都屬於溼脈。浮濡表示風溼,沉澀則代表寒溼。如果脈象滑疾,伴隨身體發熱、煩躁喘息、胸滿、口乾、發黃,則是溼熱過盛的症狀。脈象洪大且活動,說明溼熱引起疼痛。

症狀方面,《內經》提到:地上的溼氣,一旦感應到就會傷害人的皮膚、肌肉和筋脈。又說:各種溼氣引起的腫脹和滿脹,都與脾土有關。根據戴氏的說法:東南地區地勢較低,陰雨較多,地面溼氣重。所有溼氣大多從外部侵入,從下部開始,因此腿腫和腳氣的問題很常見。治療時應當出汗散熱,長期的溼氣則需適當疏利,滲透排出。西北地區地勢較高,人們飲食中生冷食物較多,比如溼面、乳酪、魚肉、辛辣香料和燒烤食品。飲酒後,寒氣鬱結,溼熱邪氣無法散發,從而導致腫脹。嚴重時,體內水分過多,全身浮腫如泥,按壓不會彈起,這是由內部產生的問題。需要根據情況的嚴重程度,通利大小便,促進滲透和排泄。賈氏認爲溼氣源自土氣,火熱可以產生溼土,所以夏天炎熱而萬物溼潤,秋天涼爽則萬物乾燥。溼氣本身不會自行生成,而是因爲熱氣鬱結無法擴散,導致停滯併產生溼氣。尤其是脾臟脆弱的人,容易感冒,難道一定要等到水不流動纔算是溼氣嗎?

人們只知道風寒的威力,卻不知道暑溼的炎熱潮溼,它們在無形中影響着人體。治療溼氣的方法,應該調理脾胃,清熱利尿,這是最優先考慮的。因此,有句話說:治療溼氣如果不利尿,就不是真正的治療方法。

治療上,丹溪提到:在六氣之中,溼熱引發的疾病佔了大多數。溼氣可能從外部侵入,如陰雨天氣和潮溼環境,這都是從外界進入的溼氣。應該微微出汗散熱。《內經》說:溼氣過重且伴有熱,應該用苦溫藥治療,輔以甘辛藥,使用防風、羌活、白朮、蒼朮、茯苓、甘草等藥材,輕微出汗即可,不希望汗出太多,所以不用麻黃、桂枝等藥劑。溼氣位於中下部,應該用清淡的食物利尿。位於下部的溼氣,應該提升並排泄。

賈氏主張用葶藶木香散治療溼氣,煎煮後服用神芎丸,以消除水腫,利尿,調理脾胃。沒有比這更好的方法了,也是一種妙法。

藥方上,加味五苓散用於治療各種溼氣引起的體重增加,小便不暢。

藥材包含:白朮(二錢),白茯苓(一錢五分),豬苓(一錢),肉桂(五分),澤瀉,蒼朮(各二錢),羌活(一錢五分)

將上述藥材製作成一份藥劑,加入一片生薑和一枚紅棗,煎煮後服用。

如果溼氣在上部,如肩背疼痛、頭重項強,可添加防風、白芷(各一錢)、升麻(五分),輕微出汗。

溼氣在中部,腹部脹滿,臍部突出,小便不暢,可加木通、姜皮(各一錢五分)。

溼氣在下部,腰膝疼痛,腳步沉重難以移動,可加薏苡仁(二錢)、木瓜、漢防己、黃柏(各一錢)。

溼熱鬱結形成黃疸,全身呈現金黃色,可加茵陳、石膏(各二錢)。

寒溼在下部,腰部沉重,腳部疼痛,可加酒防己、附子(各一錢)。

溼症出汗過多,可加黃芪(一錢)、桂枝、當歸(各七分)、麻黃根(一錢五分)。

風寒溼三氣合併成爲痹症,手足無力,肌肉感覺減退,可加防風、防己、當歸、牛蒡子、威靈仙(各等分)。

各種痿症因肺熱引起,可加人參、黃芪、生地黃、麥門冬、防己、黃柏(各一錢)、五味子(十五粒)、薏苡仁(一錢五分)。

風溼相互作用,全身疼痛,手足痿痹,可加防風、白芷(各一錢)、當歸(一錢五分)、烏藥、五加皮(各一錢二分)、木香(五分)。

手臂疼痛,可加當歸(一錢五分)、白芍藥、防風、川芎、白芷(各一錢)、升麻(五分),去除豬苓、澤瀉、肉桂。

腳氣,可使用防己、當歸、木瓜(各一錢五分)、黃柏、防風、白芷(各一錢)、檳榔、蘇葉(各七分),去除豬苓、澤瀉,避免補益藥物,並進行清洗。

各種溼氣引起的浮腫,以及水氣過多,可加防風、白芷(各一錢五分)、麻黃(一錢),以促進出汗。下部水氣過多,可加茯苓皮、生薑皮、大腹皮、五加皮(各一錢)、木通(一錢五分),以利尿。

暑溼燻蒸,使人燥熱煩悶,自汗煩渴,可加香薷(二錢)、黃連、扁豆、厚朴(各一錢),去除羌活,名爲薷苓湯。

麻木症狀與氣虛、溼痰和死血有關,可加人參、黃芪、當歸(各一錢二分)、白芍藥、防風、白芷(各八分)、柴胡、升麻(各五分)、黃柏、半夏(各一錢)。

四肢百節疼痛,稱爲痛風。在上部,可加川芎、白芷、酒芩、桔梗(各八分)、當歸(一錢)、威靈仙(一錢)、桂枝(七分),去除豬苓、澤瀉;在下部,可加當歸(一錢五分)、牛膝、陳皮、桃仁、木通、黃柏、防己(各一錢),去除羌活,加川獨活(七分)。

雙手攣急,可加半夏、當歸、防風、天麻、白芷(各一錢),去除豬苓、澤瀉、肉桂。

雙腳攣急,可加當歸、杜仲、黃柏、木瓜、牛膝、薏苡仁(各一錢五分),去除羌活。

走注疼痛,可加當歸、川芎、威靈仙(各一錢)、木香、枳殼(各七分)。

腳跟疼痛,可加當歸、白芍藥、薏苡仁(各一錢五分)、知母、黃柏、牛膝(各一錢),去除羌活,加獨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