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症治方》~ 卷之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8)

1. 傷寒

虛煩。陰虛陽乏,亦皆發熱。狀似傷寒,故世俗不辨,悉以傷寒治之,殺人多矣。且溫病、熱病,乃因伏寒而變;既變,不得復言為寒也。其寒疫,乃天之暴寒,與冬時嚴寒,又有輕重不同。時氣是天行疫癘之氣,又非寒比也。溫病乃山澤蒸氣;暑乃炎日之火;風乃天之賊邪。

皆傷於人者也。有中者為重,傷者猶輕也。溫瘧、風溫,又系傷寒壞症,更感異氣所變,治亦不同。且諸症似傷寒者,各有其因,豈可通謂傷寒而混治之耶?且名不正,則言不順;名尚不正,豈可以言治乎?幸東垣發內外傷辨之論,救千古無窮之弊,其功盛已哉!

又按東垣《內外傷辨》曰:「夫傷寒者,其寒邪多傷於太陽之經,而後傳變,故先頭疼身痛而發熱。其脈見於左手,人迎脈必緊盛,或浮緊而無汗。其寒熱齊作而無間,晡時必劇,乃邪氣盛潮作之時。精神有餘,語言壯厲,口鼻之氣俱盛,手背熱而手心不熱,乃邪氣勝此為有餘。」

當瀉不當補也。內傷則見於右手,氣口脈必緊盛;手心熱而手背不熱。燥作寒已不相併,但有間耳;日晡時必減,乃胃氣得令潮作之時。精神困倦,少氣懶語,身無大熱,脈不緊數,但大而無力,是陽氣自傷,不能升達,降下陰分而為內熱,是陽虛也。此為不足,宜補不宜瀉也。

若勞心好色,內傷真陰,陰血既傷,則陽氣偏勝而變為火矣,是為陰虛火動。或盜汗遺精、咳嗽寒熱,或於午後發熱,身無痛處,惟覺困倦。其脈細數無力,宜補陰降火。傷食者,因飲食停滯而發熱;氣口脈亦緊盛,或右關短滑。太抵傷食則惡食,理必然也。又或噫氣吞酸。

或惡食氣,或欲吐不吐,或噁心痞悶,按之則痛,或胃口作疼。或停食而復感寒者,則氣口、人迎之脈俱大也。亦頭痛發熱,惡寒拘急,中脘痞悶,或吐或嘔,或痛者,為傷食也。若發熱脈浮緩而有汗者,謂之傷風也;必口氣粗,合口不開,面光不慘,惡風不惡寒也。虛煩者,

謂虛熱,心中鬱鬱不安,故謂之煩。但只不惡寒,頭身不痛,脈不緊數,此為異耳。痰症者,乃停痰留飲,凝結中脘,亦令人寒熱,狀如傷寒。若痰在上焦,則寸沉滑,或沉伏;痰在中焦,則右關滑大。兼氣鬱,則沉而滑;挾食,則短而滑也。凡關脈滑大者,膈上有痰,可吐之。

腳氣之症,亦發寒熱,或嘔逆,或舉體轉筋。足脛焮赤而腫者,是有瘀血;症為跌撲損傷,初時不覺,過七八日或十餘日,則寒熱始作。但脅下及小腹必疼,手不可近。若血上衝,而昏迷不省,良久復甦,此瘀血也。溫病者,春時地天道和暖;若壯熱煩渴而不惡寒者,溫病也。

若夏至以後,時令炎暑,患壯熱煩渴而不惡寒者,熱病也。時氣乃天行溫疫,四時不正之氣,人感之,則長幼一般病也。亦與傷寒相似,蓋傷寒因寒而得之,此乃瘟疫之氣,不可與傷寒同論也。寒疫者,乃天之暴寒為病,四時之中,或有風寒之作,感而即病者,寒疫也。亦與傷寒相似。

白話文:

虛煩是指身體虛弱引起的煩躁,陰虛陽氣不足也會發熱,這些症狀都像傷寒,所以一般人難以分辨,全部都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醫治,導致很多人死亡。而且溫病、熱病都是因為體內潛藏的寒氣變化而來,既然已經變化,就不能再說是寒邪引起的。至於寒疫,是上天突然降下的寒氣,跟冬天的嚴寒又有所不同,有輕有重。時氣是上天流行的疫病之氣,跟寒氣更是不同。溫病是山林水澤蒸發的濕熱之氣,暑是炎熱太陽的火氣,風是上天的賊邪之氣。

這些都會傷害人體,如果被侵入,情況會很嚴重;如果只是受到影響,情況還比較輕。溫瘧、風溫,又屬於傷寒病情惡化的症狀,因為感受了不同的邪氣而變化,治療方法也不同。而且各種症狀像傷寒的病,各有其原因,怎麼能都說是傷寒而用同樣的方法治療呢?如果名稱不正確,說法就不順暢,名稱都不正確,又怎麼能談治療呢?幸好東垣提出了內傷和外傷的辨別理論,才解救了千百年來無窮的弊病,他的功勞真是太大了。

根據東垣的內外傷辨別理論,傷寒的寒邪大多侵犯太陽經,然後才開始傳變,所以先出現頭痛、身體痛、發熱,脈象會出現在左手,人迎脈一定會緊而有力,或者浮緊而沒有汗,寒熱同時出現,沒有間斷,到了傍晚一定會加重,這是邪氣旺盛的時候,精神還很好,說話聲音很大,口鼻的氣息都很強,手背熱而手心不熱,這是邪氣太盛,屬於實證,應該用瀉法,不應該用補法。內傷則會表現在右手,氣口脈一定緊而有力,手心熱而手背不熱,燥熱和寒冷不會同時出現,只是間隔出現,到了傍晚一定會減輕,這是胃氣開始發揮作用,精神會疲憊、懶得說話,身體沒有太大的發熱,脈象不緊不數,只是脈大而無力,這是陽氣自己受損,不能上升,反而下降到陰分而產生內熱,這是陽虛,屬於虛證,應該用補法,不應該用瀉法。

如果過於勞心或沉溺於美色,會損傷體內的真陰,陰血受損,陽氣就會偏盛而變成火,這就是陰虛火旺。或者會出現盜汗、遺精、咳嗽、忽冷忽熱,或者在午後發熱,身體沒有疼痛,只是覺得疲倦,脈象細數無力,應該用補陰降火的方法。因為飲食停滯而發熱,氣口脈也會緊而有力,或者右關脈短而滑,大概來說,因為飲食停滯而生病,一定會討厭食物,這是必然的道理。或者會打嗝、吐酸水、討厭食物的氣味、想吐又吐不出來、噁心、胸悶、按壓會痛、胃部疼痛,或者因為食物停滯又感受寒邪,這時氣口和人迎的脈象都會變大,也會出現頭痛、發熱、怕冷、身體拘緊、胸口痞悶,或者吐或嘔,或者疼痛,這就是因為飲食停滯引起的。如果發熱、脈象浮緩而且有汗,就叫做傷風,一定會口氣粗,嘴巴緊閉,面色光澤不憔悴,只怕風不怕冷。虛煩,指的是虛熱,心中煩躁不安,所以叫做煩,只是不怕冷,頭身也不痛,脈象不緊不數,這跟傷寒是不同的。痰症,是因為痰飲停留在身體中,凝結在胸腹,也會讓人發冷發熱,症狀像傷寒。如果痰在上焦,寸脈就會沉而滑,或者沉伏,痰在中焦,右關脈就會滑而大,如果同時有氣鬱,脈象就會沉而滑,如果同時有食積,脈象就會短而滑。凡是關脈滑大的,表示橫膈膜上有痰,可以考慮用吐法來治療。

腳氣病也會發冷發熱,或者嘔吐,或者全身抽筋,腳脛紅腫,這是因為有瘀血,是跌打損傷造成的,剛開始沒有感覺,過個七八天或十幾天,才會開始發冷發熱,而且脅下和下腹部一定會疼痛,手不能靠近,如果血衝到頭部,會昏迷不醒,過很久才會甦醒,這也是因為有瘀血。溫病,是因為春天天氣溫和,如果出現高熱、口渴、但不怕冷,就是溫病。如果夏至之後,天氣炎熱,出現高熱、口渴、但不怕冷,就是熱病。時氣,是上天流行的溫疫,是四季不正之氣,人感染了,無論老少都會得病,也跟傷寒相似。傷寒是因為受寒而得病,時氣是瘟疫之氣,不能跟傷寒相提並論。寒疫,是上天突然降下的寒氣引起的疾病,在一年四季中,可能會出現風寒,感染後馬上發病,這就是寒疫,也跟傷寒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