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卷之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4)

1. 瘧疾

脈,脈訣云:瘧脈自弦。弦遲多寒。弦數多熱。弦小緊者宜下。弦遲宜溫。弦數宜汗。浮大而滑宜吐。洪數無力為虛。代散則死。

白話文:

脈象,脈訣裡說:瘧疾患者的脈象往往是弦脈。弦脈而遲緩的多是因為受寒,弦脈而快速的則多是因為受熱。弦脈而細小緊澀的宜瀉下,弦脈遲緩的宜溫補,弦脈快速的宜發汗。浮大而滑利的宜催吐。洪數無力的多是氣血虛弱。脈代、散亂則將會危急生命。

症,內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痢瘧。蓋先熱後寒。名曰溫瘧。但熱不寒。名曰癉瘧。經年不瘥。結成癥瘕。名為老瘧。亦曰瘧母。寒熱身重。骨節煩疼。脹滿自汗。為濕瘧。寒熱不除。但慘慼振慄。病以時作。為牝瘧。因傷食而得為食瘧。一歲之中。長幼相似。謂之疫瘧。愚按內經、明言夏傷於暑所致。

白話文:

病症:內經說:夏天被暑熱所傷,秋天一定要得痢疾和瘧疾。因為先有熱,後有寒,這種病就叫做溫瘧。如果只有熱沒有寒,就叫做癉瘧。如果這種病經年累月不治癒,就會結成癥瘕,就叫做老瘧,也叫做瘧母。病人會感到寒熱,身體沉重,骨節痠痛,腹脹滿,自汗。這是濕瘧。如果寒熱不除,只是感到憂愁驚恐,發抖,病會按時發作,這是牝瘧。如果因為飲食不當而得的病,叫做食瘧。一年之中,大人小孩都得同樣的病,叫做疫瘧。愚按:內經明確地說,這是由於夏天受到了暑熱的傷害所引起的。

何世醫悉謂脾寒。而用溫熱之藥。蓋戰慄惡寒者。火極似水。亢則害。承乃制故也。又按丹溪云:瘧因暑邪舍於榮衛之間。腠理不密。復遇風寒。閉而不出。舍於腸胃之外。與榮衛煎行。晝行於陽。夜行於陰。並則病作。離則病止。並於陽則熱。並於陰則寒。淺則日作。深則間日。

白話文:

何世醫都說這是脾寒,於是使用溫熱的藥物。因為戰慄惡寒的人,火氣極盛卻類似水氣,過度旺盛就會造成危害,承就用這個方法來克服它。又參考丹溪所說:瘧疾是因為暑邪停留在榮衛之間,腠理不密,又遇到風寒,於是閉塞不出,停留在腸胃以外,與榮衛一起循行。白天在陽氣中運行,晚上在陰氣中運行,遇合在一起就會發病,分離開來就會停止發病。遇合在陽氣中就會發熱,遇合在陰氣中就會發冷。淺的每天發作,深的隔天發作。

在氣則早。在血則晏。渴者燥勝。不渴者濕勝也。機要云:在太陽經為寒瘧。治多汗之。陽明經為熱瘧。治多下之。少陽經為寒熱瘧。治多汗之。此三陽經受病。謂之暴瘧。發在夏至後處暑前。乃傷之淺者。在三陰經。則總謂之溫瘧。發在處暑後冬至前。乃傷之重者。此說良是。

其三陰經則作於子午卯酉日。少陰瘧也。作於寅申巳亥日。厥陰瘧也。辰戌丑未日。太陰瘧也。臨症宜詳辨之。

白話文:

在陽氣盛的季節容易得瘧疾,在陰血旺盛的季節則較不易得瘧疾。會覺得口渴的人,是燥邪多;不會覺得口渴的人,是濕邪多。機要篇中說:在太陽經得到的是寒性瘧疾,治療時多用發汗法。在陽明經得到的是熱性瘧疾,治療時多用攻下法。在少陽經得到的是寒熱交替的瘧疾,治療時多用發汗法。這三種陽經受到疾病侵犯,稱為暑瘧。在夏至後處暑前發作,病邪侵犯較輕微。在三陰經得到的一般都叫做溫瘧。在處暑後冬至前發作,病邪侵犯較嚴重。這種說法是很正確的。

治,丹溪云:瘧得於暑。當以汗解。或汗不得出。鬱而成痰。宜養胃化痰。發汗為主。邪氣得出。自然和也。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小柴胡,加川芎、蒼朮、升麻、葛根之類。有汗要無汗。扶正為主。帶散。以參、耆、歸、朮、芍藥、黃柏、麥冬、五味、之類。補而收之。

白話文:

治療瘧疾,丹溪說:瘧疾是由暑邪引起的,應該通過發汗來治療。有些病人汗不出,積鬱成痰,應該通過調理脾胃、化痰來治療,但主要的還是要發汗,只要邪氣排出體外,自然就會痊癒。沒有汗的病人要發汗,以驅散邪氣為主,同時兼顧益氣補虛。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川芎、蒼朮、升麻、葛根等藥。有汗的病人要止汗,以扶助正氣為主,同時兼顧祛邪散熱。可以用參、耆、歸、朮、芍藥、黃柏、麥冬、五味等藥,以補益機體,使汗液收斂。

虛者。必用參朮一二帖托住。其氣不使下陷。後隨症用他藥。大渴大熱。頭疼如破。小柴胡,去半夏,加川芎、石膏、知母主之。暑瘧。宜人參白虎湯。有痰者。二陳加常山吐之。不食者。必從食上得。當以食治。平胃散。加山楂、神麯、草果、青皮主之。瘧母在左脅下。令人自汗作痛。

白話文:

虛弱的人,一定要用人參和白朮等藥物來扶助,使氣不死沉陷。然後再根據症狀使用其他藥物。大渴大熱,頭疼如裂,可以用小柴胡湯,去除半夏,加入川芎、石膏、知母等藥物來治療。暑熱引起的瘧疾,可以用人參白虎湯治療。有痰的人,可以用二陳湯加常山來祛痰。不思飲食的人,一定要從飲食方面著手治療,可以用平胃散,加入山楂、神麯、草果、青皮等藥物來治療。瘧母在左脅下,會讓人自汗作痛,可以用柴胡疏肝散治療。

以青蒿、鱉甲為主。佐以三稜、莪朮、香附、青皮、桃仁、治之。凡瘧數發之後。便宜小柴胡,加常山、草果、青皮、烏梅、截之。久則中氣虛弱。病愈深而難治矣。

方,柴苓二陳湯治諸瘧。熱多寒少者宜服。

白話文:

主要以青蒿、鱉甲為藥。輔以三稜、莪朮、香附、青皮、桃仁,來治療。凡是瘧疾反覆發作之後,適當用小柴胡,加上常山、草果、青皮、烏梅,來截斷它。時間久了,中氣就會虛弱。病情會越來越嚴重,難以治癒。

柴胡,白朮,蒼朮(各一錢五分),人參,半夏(薑製),黃芩(各一錢),藿香,川芎,茯苓,陳皮青皮(各八分),甘草(三分),厚朴(七分)

上作一服。薑三片。棗一枚。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服。

白話文:

柴胡、白朮、蒼朮(各 15 公克),人蔘、半夏(用薑汁製過)、黃芩(各 10 公克),藿香、川芎、茯苓、陳皮、青皮(各 8 公克),甘草(3 公克),厚朴(7 公克)。

初發陰陽未分。加豬苓、澤瀉(各八分)、桂(四分)。

白話文:

開始的時候陰陽沒有辦法區分,可以加入豬苓、澤瀉(各八分)、桂(四分)。

若一日一發。午前者邪在陽分。加黃耆(一錢)、添茯苓、半夏(各五分)。

熱甚。頭痛。加石膏(一錢五分)、蔥白汁(二匙)。

口渴。加石膏(一錢五分)、知母(一錢)、麥門冬(一錢)。

白話文:

如果一天大便一次,而且是在早上,就代表邪氣在陽氣分佈的地方。要加黃耆一錢、茯苓和半夏各五分。

如果發熱很厲害,還有頭痛,就要加石膏一錢五分、蔥白汁兩匙。

如果口渴,就要加石膏一錢五分、知母一錢、麥門冬一錢。

間日。或三日。午後。或夜發者。加當歸、芍藥、地黃、知母(各一錢)、酒紅花、酒柏、升麻(各四分)、此邪在陰分。提起陽分。方可截。

白話文:

間隔一天或三天。午後或夜間發作。加上當歸、芍藥、地黃、知母(各一錢)、酒紅花、酒柏、升麻(各四分)。此邪在陰分。提升陽分。治療纔能有效。

若間一日。連二日。或日夜各發者。氣血俱病。加黃耆(一錢)、添人參、茯苓(各五分)、以補氣。加當歸、芍藥、地黃(各一錢五分)、以補血。

白話文:

如果間隔一天發病,連續兩天或白天夜晚各自發病的,氣血俱虛。加入黃耆一錢、人參、茯苓各五分,以補氣。加入當歸、芍藥、地黃各一錢五分,以補血。

陽瘧多汗。加黃耆(一錢五分)、以斂之。無汗。加葛根(一錢五分)、以發之。

陰瘧多汗。加當歸、芍藥、地黃、黃柏、知母(各二錢)、以斂之。

無汗。倍柴胡、蒼朮,加升麻(七分)、葛根(一錢五分)、以發之。

白話文:

陽性瘧疾伴隨大量出汗,可以加黃耆(1.5錢)來止汗。如果沒有出汗,可以加葛根(1.5錢)來促進出汗。

陰性瘧疾伴隨大量出汗,可以加當歸、芍藥、地黃、黃柏、知母(各2錢)來止汗。

如果沒有出汗,可以加倍柴胡、蒼朮,並加入升麻(0.7錢)和葛根(1.5錢)來促進出汗。

胃弱食少。或服截藥。傷脾胃。食少者。添人參(五分)、芍藥(酒炒)、麥芽(各一錢)、砂仁、(五分)、扁豆(八分)。

白話文:

胃部虛弱,食慾不振。或者服用截瘧藥。損傷脾胃。食慾不振的人。加入人參(五分)、芍藥(用酒炒過的)、麥芽(各一錢)、砂仁、(五分)、扁豆(八分)。

若因食積者。加山楂、神麯、枳實、草果(各一錢)、黃連(四分)、瘴瘧。加檳榔、知母、葛根、白芷(各一錢)、烏梅(三個)。

白話文:

如果因為飲食積滯引起的。加入山楂、神曲、枳實、草蔻(各一錢),黃連(四分)。如果瘴疫引起的。加入檳榔、知母、葛根、白芷(各一錢),烏梅(三個)。

瘧後變痢疾。補虛清熱為主。添人參(五分),加砂仁(七分)、扁豆、黃連(各一錢)、木香、(七分)、當歸(一錢二分)、芍藥(一錢五分)、檳榔(七分)、烏梅(二個)。

若欲截之。加常山(一錢五分)、檳榔、草果(各一錢)、烏梅(七個)、水二鍾煎空心服。

白話文:

瘧疾痊癒後轉為痢疾。以補虛清熱為主要治療原則。在原有藥方中,加入人參(五分)、砂仁(七分)、扁豆、黃蓮(各一錢)、木香(七分)、當歸(一錢二分)、芍藥(一錢五分)、檳榔(七分)、烏梅(二個)。

若日久虛瘧。或痎瘧。連歲不已。本方。去厚朴、蒼朮、川芎、藿香、青皮、減柴胡、黃芩、一半。加黃耆、當歸(各一錢五分)、白芍藥、知母、青蒿、地骨皮(各一錢)、鱉甲、(九稜或七稜者炙二錢)。

白話文:

如果患有長期虛瘧或痎瘧,連續幾年都未能治癒,則可以使用此方:除去厚朴、蒼朮、川芎、藿香、青皮,減少柴胡、黃芩的一半。加入黃耆、當歸(各一錢五分)、白芍藥、知母、青蒿、地骨皮(各一錢)、鱉甲(九稜或七稜者炙二錢)。

熱多棗少者。或大渴者。加石膏(一錢五分)、知母、葛根(各一錢)、麥冬、山梔(各八分)、添黃芩(五分)。

白話文:

體溫過高、口乾舌燥、常感到口渴、排尿量少的人。或是有嚴重口渴症狀的人。可以添加石膏(1.5公克)、知母、葛根(各1公克)、麥冬、山梔(各0.8公克)、增加黃芩(0.5公克)。

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加丁香(七分)、官桂(一錢)、乾薑(一錢)、草果(一錢)、甚者。加附子(一錢)、減柴芩一半。

春瘧。加防風、乾葛、白芷(各一錢)。

白話文:

偏寒少熱。或只有寒而無熱。在此基礎上加丁香(七分)、官桂(一錢)、乾薑(一錢)、草果(一錢)。病情嚴重者,加附子(一錢),減少柴芩一半。

夏瘧。加黃連、扁豆(各一錢)、香薷(一錢五分)、麥冬(一錢)、五味(五分)。

白話文:

夏季瘧疾。加入黃連、扁豆(各一錢)、香薷(一錢五分)、麥冬(一錢)、五味子(五分)。

秋瘧。加知母、歸身、貝母、杏仁、麥冬(各一錢)。

冬瘧。加杏仁(一錢)、桂枝(八分)、乾薑(七分)、寒多。更加丁香(五分)。

白話文:

秋天的瘧疾,加入知母、當歸身、貝母、杏仁、麥冬(各一錢)。

冬天的瘧疾,加入杏仁(一錢)、桂枝(八分)、乾薑(七分),如果寒冷嚴重,再加丁香(五分)。

若日久寒熱不多。或無寒而但微熱者。邪氣已盡。夏月。用清暑益氣湯。余月。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黃柏、短母(各八分)、滋補氣血。截後調理。亦同此條。

白話文:

如果經過一段時間,寒熱症狀減少,或者沒有寒症,只有輕微的熱症,表明邪氣已經消除。在夏季,使用清暑益氣湯。在其他月份,使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麥冬、黃柏、短母(各八分),以滋補氣血。截後調理的方法也與本條相同。

又方,截瘧丹截諸瘧神效。歷試有驗。

人參(二兩去蘆),雄黃(一兩六錢另研),辰砂(六錢另研)

白話文:

還有一個方子,叫做截瘧丹,用來治療各種瘧疾非常有效,經過多次試驗都證明有效。

人參(二兩,去掉根部),雄黃(一兩六錢,單獨研磨),辰砂(六錢,單獨研磨)。

上三味各為末。稱定。於五月五日取五家粽為丸。豆大。大人十丸。小兒五丸。發日。五更空心無根水煎青蒿湯送下。忌生冷雞魚一月。

白話文:

將上述的三種藥各研磨成細末,將藥末調和均勻,捏成藥丸。於五月五日取五戶人家包的糉子,將藥丸塞入糉子內。藥丸大小如豆子,大人服十丸,小兒服五丸。在發病當天,於五更天時空腹以未曾燒煮過的泉水煎煮青蒿湯送服藥丸。服用後忌食生冷、雞肉和魚肉,時間為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