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卷之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7)

1. 傷風

房勞傷風。加當歸、白朮(各一錢)。

痰多。嗽不止。加貝母、南星、栝蔞仁、杏仁(各八分)。

白話文:

因為性生活過度導致的感冒,可以加入當歸和白朮(各一錢)。

如果痰很多,咳嗽不止,可以加入貝母、南星、栝蔞仁、杏仁(各八分)。

2. 寒門

(傷寒,中寒,瘟疫大頭病附,內傷脾胃附)

白話文:

(關於因寒冷引起的疾病,包括外感風寒、身體受寒、以及附帶的瘟疫大頭病,還有內在的脾胃損傷。)

3. 傷寒

脈,人迎脈必緊盛。或浮或緊。無汗。太陽尺寸俱浮。陽明尺寸俱長。少陽尺寸俱弦。太陰尺寸俱沉細。少陰尺寸俱沉。厥陰尺寸俱微緩。又浮大。屬陽。沉細屬陰。傷寒熱盛。脈大者生。沉小者死。已汗。沉小者生。浮大者死。脈訣云。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變為溫瘧。陽脈浮滑。

陰脈濡弱。更遇於風。變為風濕。陽脈洪數。陰脈實大。更遇濕熱。變為濕毒。病發熱。脈沉細。表得太陽。名曰痓。(痓有剛柔二種、有汗名柔痓、無汗名剛痓、)病太陽。關節即痛而煩。脈沉。名曰濕痹病太陽。身熱疼痛。名曰中暍。病。發汗身內熱。名曰風溫。其症脈陰陽俱浮。

自汗身重多眠。小便不利。

症,謹按內經曰。凡傷於寒者。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也。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尺寸俱弦者。

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此三陽經受病。未入於府者。可汗而已。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以其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此三陰經皆受病。已入於府。可下而已。若更感異氣變為他病。當依舊壞症病而治之。若兩感於寒者。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而渴。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大陰俱病。則腹滿身熱。

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則榮衛不行。臟腑不通。即死矣。

又按仲景傷寒論曰。冬氣嚴寒。萬類潛藏。君子當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者。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癘之氣也。自霜降後。至春分前。感寒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若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若天令溫暖而感之。是為冬溫。如春時天令溫暖而壯熱為病者。

乃溫病也。如天氣尚寒。冰雪未解。感寒而病者。亦曰傷寒。若春末夏秋之間。天氣暴寒。而感之為病者。此乃時行寒疫也。如夏至後,壯熱脈洪者。謂之熱病也。然又有溫瘧。風溫。溫毒。溫疫。中寒。中風。傷風。中濕。中暑。中暍。濕毒。濕溫。痰症。腳風。內傷。食積。

白話文:

傷寒

脈象,人迎脈必定緊而有力,有時浮有時緊,沒有汗。太陽經脈寸口脈都浮,陽明經脈寸口脈都長,少陽經脈寸口脈都弦,太陰經脈寸口脈都沉而細,少陰經脈寸口脈都沉,厥陰經脈寸口脈都微弱緩慢,脈浮大屬陽,脈沉細屬陰。傷寒熱盛,脈大者活,脈沉小者死;已經出汗,脈沉小者活,脈浮大者死。脈訣說:陰陽脈都盛,再次感受寒邪,會變成溫瘧;陽脈浮滑,陰脈濡弱,再遇到風邪,會變成風濕;陽脈洪數,陰脈實大,再遇到濕熱,會變成濕毒。疾病發熱,脈象沉細,表證屬於太陽經,稱為痓(痓分為剛性和柔性兩種,出汗的稱為柔痓,不出汗的稱為剛痓)。病在太陽經,關節就會疼痛且煩躁,脈象沉,稱為濕痹;病在太陽經,身體發熱疼痛,稱為中暑。疾病發汗,但身體內部仍然發熱,稱為風溫,其症狀脈象陰陽都浮,自汗、身體沉重、嗜睡、小便不利。

謹按《內經》所說:凡是受寒邪侵害的,都會發熱生病,即使熱得很厲害,也不會死。如果兩次受寒邪侵害而生病,必定會死。寸口脈都浮,是太陽經受病,大約一、二日發病,因為其脈向上連接著風府穴,所以頭項疼痛,腰脊僵硬;寸口脈都長,是陽明經受病,大約二、三日發病,因為其脈經過鼻旁,絡於目,所以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不能臥床;寸口脈都弦,是少陽經受病,大約三、四日發病,因為其脈循行於脅肋,絡於耳,所以胸脅疼痛而耳聾。這三陽經受病,還沒有深入臟腑,只要發汗就可以了。寸口脈都沉細,是太陰經受病,大約四、五天發病,因為其脈佈於胃中,絡於咽喉,所以腹部脹滿而咽喉乾燥;寸口脈都沉,是少陰經受病,大約五、六天發病,因為其脈貫穿腎臟,絡於肺,連接著舌根,所以口乾舌燥而口渴;寸口脈都微弱緩慢,是厥陰經受病,大約六、七天發病,因為其脈循行於陰部,絡於肝,所以煩躁滿悶而陰囊收縮。這三陰經都受病,已經深入臟腑,只要瀉下就可以了。如果再感受別的邪氣,變成其他的疾病,就要根據舊有的症狀和疾病來治療。如果兩次受寒邪侵害,第一天太陽經受病,就會與少陰經同時生病,則頭痛口乾,煩躁滿悶而口渴;第二天陽明經受病,就會與太陰經同時生病,則腹部脹滿、身體發熱、不想吃東西、胡言亂語;第三天少陽經受病,就會與厥陰經同時生病,則耳聾、陰囊收縮而厥冷,水液不能入口,不認識人,六天就會死。如果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受病,則營衛運行不暢,臟腑不通,就會死亡。

又按《傷寒論》所說:冬季氣候嚴寒,萬物潛藏,君子應該注重保暖,就不會受寒邪侵害。觸犯寒邪的,才叫做傷寒。受四時之氣的侵害,都能致病。以傷寒為最毒的,是因為它是最致命的邪氣。從霜降以後,到春分以前,受寒邪侵害而立刻生病的,叫做傷寒;沒有立刻生病的,寒邪毒氣藏在肌膚裡,到春天變成溫病,到夏天變成暑病。所以辛苦勞累的人,春夏多患溫熱病,都是因為冬季觸犯寒邪造成的,不是時行之氣。如果春天應該溫暖卻反而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卻反而涼爽,秋天應該涼爽卻反而炎熱,冬天應該寒冷卻反而溫暖,這是不合時令卻出現這種氣候,所以一年之中,老少疾病大多相似,這就是時行之氣。如果天氣溫暖而感受寒邪,是為冬溫;如果春天天氣溫暖而出現壯熱的疾病,就是溫病;如果天氣仍然寒冷,冰雪還沒有融化,感受寒邪而生病,也稱為傷寒;如果春末夏秋之間,天氣突然寒冷,而感受寒邪而生病,這是時行寒疫;如果夏至以後,壯熱脈洪,稱為熱病。然而還有溫瘧、風溫、溫毒、溫疫、中寒、中風、傷風、中濕、中暑、中暍、濕毒、濕溫、痰證、腳風、內傷、食積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