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症治方》~ 卷之二 (9)
卷之二 (9)
1. 燥門
(燥症,痿症,消渴,膈噎)
2. 燥症(大便閉結附)
脈,脈緊細而微。或澀而數。為火燥。短澀。為血虛而燥。浮數而弦。為風燥。黃柏緊數。為火盛水枯。燥極之候也。
白話文:
脈搏,脈搏緊繃細小而微弱。或者澀滯而急促。是火燥所致。脈搏短促、澀滯。是血虛而燥。脈搏浮數而弦緊。是風燥所致。黃柏脈緊數。是火盛水枯。是燥極的徵候。
症,按內經云: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易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蓋干為天而為燥金。坤為地而為濕土。天地相反。燥濕異用。故燥金主於緊斂。而濕土主於縱緩也。譬猶長夏地濕。則縱緩滑澤。秋干則緊縮燥澀。皴揭之理。顯可見焉。
治,內經云: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古方以血藥治燥者。
白話文:
中醫的經典著作《內經》中說:各種澀而枯燥、幹硬粗糙的問題,都屬於燥證。正如《易經》中所說的,使萬物變得乾燥的東西,沒有比火更厲害的了。天是乾的,是燥金;地是坤的,是濕土。天地相反,燥濕不同。因此,燥金主於緊縮,而濕土主於放鬆舒緩。就好像長夏時節,地面潮濕,就會表現出放鬆舒緩、光滑滋潤的樣子;而秋季乾燥,就會表現出緊縮乾燥、粗糙皴裂的樣子。皴裂的道理,由此顯而易見。
甘辛以潤之也。熱者清之。黃芩、山梔、麥門冬、槐實之類。燥者。當歸、生地黃、桃仁、麻仁、之類。風者平之。天麻、防風、荊芥、之類。凡治燥藥。必以清金為主。養血疏風佐之。
方,清金潤燥湯治諸燥。
白話文:
甘辛的藥物可以滋潤。熱性體質的人要清熱。黃芩、山梔、麥門冬、槐實等便是。燥性體質的人,用當歸、生地黃、桃仁、麻仁等藥物。風熱體質的人,用天麻、防風、荊芥等藥物。凡是治療燥證的藥物,一定要以清金為治療原則。輔以養血疏風的藥物。
麥門冬(一錢五分),黃芩(一錢),當歸(一錢五分),生地黃(一錢),黃柏(一錢),五味(五分),人參(八分),黃耆(八分蜜灸),防風(五分),枸杞子(一錢)
上作一服。水煎。食遠服。
白話文:
-
麥門冬(15 公克)
-
黃芩(10 公克)
-
當歸(15 公克)
-
生地黃(10 公克)
-
黃柏(10 公克)
-
五味子(5 公克)
-
人參(8 公克)
-
黃耆(8 公克,用蜂蜜炙過)
-
防風(5 公克)
-
枸杞子(10 公克)
皮膚燥癢。加白芷、牛蒡子(各二錢),去參、耆五味、枸杞、辰舌生瘡燥裂。加黃連(八分)、白芍藥(一錢),去參、耆、五味。
白話文:
皮膚乾燥、發癢。加入白芷、牛蒡子(各二錢),去除人參、黨參、五味子、枸杞子。舌頭生瘡、乾燥、龜裂。加入黃連(八分)、白芍藥(一錢),去除人參、黨參、五味子。
大便閉結。亦由肺經燥熱。移於大腸所致。亦有血虛秘結。亦有熱生風而結血秘者。加桃仁、麻仁、大黃、倍當歸、甚者。桃仁承氣湯下之。風熱秘者。加皂仁、麻仁、槐實、大黃、倍防風、並減參耆、枸杞、五味、下並用蜜導法。
白話文:
大便祕結。也有由肺臟燥熱移於大腸所造成的。也有血虛而導致祕結的。還有熱邪化風,凝聚血液而造成祕結的。加桃仁、麻仁、大黃、加倍量的當歸,甚至可用桃仁承氣湯治療。風熱祕結的,加皁仁、麻仁、槐實、大黃、加倍量的防風,並且減少人參、黃耆、枸杞、五味子的用量,服用此藥方時要同時使用蜂蜜導便的方法。
皮肉燥濕。毛髮焦枯。加天麻、荊芥穗、地骨皮、槐實(各一錢)。
白話文:
皮膚肌肉潮濕。毛髮乾枯。加上天麻、荊芥穗、地骨皮、槐實(各一錢)。
3. 痿症
脈,脈浮洪。緩滑。右寸浮大而澀。浮緩為虛。洪大為熱。滑則多痰澀而少血。
白話文:
脈象浮大,緩滑。右手寸脈浮大而澀。浮緩表示虛弱,洪大表示有熱,滑則表示痰多,澀則表示血少。
症,丹溪云:內經言諸痿生於肺熱。又謂治痿獨取陽明胃。蓋肺金體燥。居上。而主氣。畏火者也。脾土性濕居中。而主四肢。畏木者也。火性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金肺得火邪而熱矣。火性剛急。肺受熱。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
白話文:
病症:丹溪說:內經說各種痿症都生於肺熱。又說:治療痿症單獨運用陽明胃經。肺屬金,體質乾燥,位於人體上方,主導氣。肺懼怕火,脾屬土,性質濕潤,位於人體中央,主導四肢。脾懼怕木。火勢炎上,如果嗜慾無節制,水就會失去滋養,火便沒有什麼懼怕,反而侵害脾。肺因火邪氣而燥熱,火性剛烈急躁。肺受熱,則金失去滋養,木沒有什麼懼怕,反而侵害脾。
土脾得木邪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作矣。經雖有筋脈骨肉之分。一皆主於肺熱。臨症宜詳審之。
白話文:
脾臟受到肝木邪氣的侵犯而受傷了。肺臟有熱,就不能控制全身。脾受傷,四肢就不能發揮作用,從而出現了各種痿證。經絡雖然可以區分筋脈、骨骼和肌肉,但它們都由肺熱所主導。在診治時,應該仔細審察。
治,東垣取橫柏蒼朮為君。黃耆當歸為佐。以治諸痿。無一定之方。有溫多者。有熱多者。有溫熱相伴。有挾風者。臨病制方。其善於治痿者歟。又云: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
白話文:
針對痿症的治療,東垣以橫柏蒼朮為君藥,黃耆、當歸為佐藥。從治痿的療效來看,並沒有一定固定的方子。有溫病較多的患者,有熱病較多的患者,有溫熱病兼併的患者,還有夾雜風邪的患者。所以醫師應根據患者的病情,臨機制訂用方。大概,應該善於辨證論治痿症的醫師,才能如此吧。另外,他還說:如果南方陰熱,需讓肺金清涼,則東方木氣就不會虛弱,那脾臟還會有什麼損傷呢?如果北方陰寒,需讓心火下降,則西方金氣就不會虛弱,那肺臟還會有什麼熱症呢?所以,陽明經氣如果充足,宗筋就會滋潤,就能束縛骨骼而活動關節了。
治痿之法。無出於此。雖然。天產作陽。厚味發熱。凡病痿者。若不淡薄食味。必不能保其全安也。
方,加減清燥湯治諸痿通用。
白話文:
治療痿症的方法,沒有超出這裡所說的範圍。雖然如此,天然的食物能補充陽氣,濃厚的食物會引起熱氣。凡是患有痿症的人,如果不吃清淡的食物,必定無法保持健康平安。
處方,調整清燥湯來治療各種痿症,通用。
人參(七分),黃耆(一錢五分),歸身(一錢五分),麥門冬(一錢),黃柏(一錢),蒼朮(一錢)黃芩(八分),五味(九粒),生地黃(七分),升麻(二分),柴胡(三分),甘草(三分),白朮,陳皮,白茯苓(各八分),澤瀉(五分)
白話文:
人蔘(七分),黃芪(一錢五分),當歸(一錢五分),麥冬(一錢),黃柏(一錢),蒼朮(一錢),黃芩(八分),五味子(九粒),生地黃(七分),升麻(二分),柴胡(三分),甘草(三分),白朮,陳皮,白茯苓(各八分),澤瀉(五分)
上作一服。薑一片。棗一枚。煎。食遠服。
兼風者。加薑活、獨活、桑寄生。
白話文:
上方做成一次的劑量。薑一片。棗一枚。煎煮後,在飯後一段時間服用。
如果伴有風邪,加入薑活、獨活、桑寄生。
兼濕者。加木瓜、防己、薏苡仁。
白話文:
兼濕體質:加入木瓜、防己、薏苡仁。
4. 消渴
脈,兩寸脈滑者為上消。兩關洪數者為中消。兩尺浮大為下消。濡散為氣實血虛。洪大為陽盛陰虛。脈沉小有力者可治。實大浮澀者皆難治。
白話文:
脈象:
- 兩寸脈滑動的人,屬於上焦消渴病。
- 兩關脈洪大而數快的人,屬於中焦消渴病。
- 兩尺脈浮大的人,屬於下焦消渴病。
- 脈搏濡散無力的人,屬於氣實血虛。
- 脈搏洪大的人,屬於陽盛陰虛。
- 脈搏沉小而有力的人,可以治療。
- 脈搏實大浮澀的人,都很難治療。
症,內經云:二陽結謂之消。東垣云:二陽者。手足陽明也。手陽明。大腸主津。病則目黃口乾。是津不足也。足陽明。胃主血。熱則消穀善飢。胃中伏火。火爍而血乾涸也。津血不足。而消渴生矣。雖有三者之分。因於火則一也。上消者心移熱於肺。多飲而渴。少食而嘔。
白話文:
症狀,根據《內經》記載:二陽受結就叫做消渴。東垣說:二陽是指手陽明和足陽明。手陽明大腸主津液,如果生病了就會眼睛發黃,並且嘴巴乾燥。這是津液不足造成的。足陽明胃主血,如果胃熱了就會消化食物,而且容易飢餓,胃裡鬱積火,火燒血乾涸。津液和血都不足了,因此就產生了消渴。雖然有上消、中消和下消三種不同的類型。但都是因為火引起的,所以是一樣的。上消是指心將熱傳給肺,多喝水卻還是口渴,少吃東西卻一直嘔吐。
中消者。脾移熱於胃也。善食而瘦。大便燥。而小便黃。下消者。腎移熱於膀胱也小便淋濁。如脂膏之狀。大抵渴症皆因膏粱甘肥之變。或過服金石熱藥。致陽盛陰虛。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責於火也。
白話文:
消瘦:脾臟的熱氣轉移到胃部,食慾好卻很瘦,大便乾燥、小便發黃。下消:腎臟的熱氣轉移到膀胱,小便渾濁,呈油脂狀。概括而論,各種口渴的症狀都是因為過度食用肥甘油膩食物所引起的,或者過度服用金石藥材等熱藥,導致陽氣旺盛、陰氣虛弱,體內津液不足,無法滋潤身體,這些都是因為身體內部的火氣造成的。
治,宜養肺降火生血為主。或曰上消渴。是心火刑煉肺金所致。治宜降火清金。以黃連、麥門冬、蘭草、白豆蔻、仁梨、藕汁,加升麻、黃柏、之類。清氣上升。而渴自止矣。中消渴者。胃中伏火。不生津液。食已則飢。不營肌肉。宜芩、連、石膏、治之。甚者。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治療上,宜以養肺降火生血為主。另一種說法是上消渴,是心火刑煉肺金所導致的。治療宜降火清金。使用黃連、麥門冬、蘭草、白豆蔻、仁梨、藕汁,加入升麻、黃柏之類的藥物。清氣上升,而口渴自然停止。中消渴者,胃中伏火,不生津液,吃過飯後還是飢餓,不滋養肌肉。宜用芩、連、石膏來治療。嚴重的,可以用調胃承氣湯。
下消渴者。煩躁引飲。耳輪焦。小便如膏。正所謂焦煩水易虧是也。此為腎消。宜六味地黃丸主之。聖濟總錄云:未傳能食者。必發癰疽背瘡。不能食者。必得中滿豉脹。背為不治之症。潔古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朮散。倍加乾葛治之。
上下既平。則不復傳下矣。
方,五汁飲總治三消
白話文:
那些得了糖尿病的。煩躁不安想喝水。耳朵輪廓焦枯。小便像糖漿一樣黏稠。這正是所謂的焦煩,津液容易虧損。這是由於腎臟消癉造成的。應該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聖濟總錄中說:那些沒有完全康復的人。一定會發生癰疽和背瘡。那些不能飲食的人。一定會得中滿鼓脹。背瘡是無法治癒的。潔古分別治療。能吃能喝感到口渴的。用白虎加人參湯。不能吃喝感到口渴的。用錢氏白朮散。加倍乾葛來治療。
川黃連(一錢五分),麥門冬(一錢五分),天花粉(一錢),生甘草(三分),人參(八分),石膏(一錢五分),知母(一錢五分),歸身(一錢),白芍藥(八分),黃柏(七分),梨汁(以下臨服加入),藕汁,生地黃汁,人乳汁(各一盞),薑汁(二匙),竹瀝(半盞)
上作一服。加蘭草葉一錢。同煎。食遠服。臨服時。將五汁加入。連藥服之。外無加減。
白話文:
-
川黃連(7.1公克):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功效。
-
麥門冬(7.1公克):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
-
天花粉(4.9公克):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的功效。
-
生甘草(1.4公克):具有益氣補脾、清熱解毒的功效。
-
人參(3.7公克):具有補氣生津、益氣健脾的功效。
-
石膏(7.1公克):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
-
知母(7.1公克):具有清熱滋陰、潤肺生津的功效。
-
歸身(4.9公克):具有補血活血、溫經通絡的功效。
-
白芍藥(3.7公克):具有養血調經、緩急止痛的功效。
-
黃柏(3.3公克):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
梨汁、藕汁、生地黃汁、人乳汁(各40毫升):具有滋陰生津、潤燥清熱的功效。
-
薑汁(10毫升):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瀉的功效。
-
竹瀝(20毫升):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