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卷之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3)

1. 傷寒

本經與陽明合病。加葛根(二錢)、芍藥(一錢五分)。

婦人熱入血室。加當歸(一錢五分)、紅花(一錢)。男子加生地黃(一錢五分)。

又方,大柴胡湯治陽明內實。大便難。不惡寒。反惡熱。

柴胡(三錢),黃芩,芍藥,枳實(各二錢),半夏(錢半),甘草(五分),大黃(壯者五錢虛者三錢)

上作一服。姜三片。棗一枚。水二鍾。將諸藥先煎。將熟。再下大黃。煎四五沸。約一鍾。熱服以微利為度。若大滿大實者。依後加減利之。

本方加桂枝(二錢)、名桂枝大黃湯。去黃芩。

本方加芒硝(二錢)、厚朴(一錢五分),去柴胡、黃芩、半夏、甘草,名大承氣湯。

只加厚朴、名小承氣湯。加桃仁(二錢)、名桃仁承氣湯。此數方皆宜量虛實斟酌用之。

又方,理中湯治太陰自利不渴。實多而嘔。腹滿鴨溏霍亂。

人參(二錢),白朮(二錢),乾薑(二錢),甘草(一錢)

上作一服。水一鍾半。煎服。或丸。名理中丸。

諸結胸。或太陰症下之。胸而鞭。加黃芩(一錢五分)、枳殼(一錢五分)、桔梗(一錢)、寒實結胸本方加枳實。名枳實理中湯。

腹滿下利。加附子(二錢)名附子理中湯。

動氣。左右上下。加桂(二錢),去水。

吐多者。加生薑,去朮、下多者。倍術。

小便不利。加茯苓(二錢)。

渴。加烏梅(三個)。

腹痛。加桂枝(一錢五分)、芍藥(二錢)。

又方,四逆湯治直中陰經寒症。以此溫之。

附子(五錢),乾薑(四錢),甘草(二錢)

上作一服。水煎溫服。附子若加至一兩。名通脈四逆湯。厥逆下利。脈不至。附子加至六七錢。面赤。加蔥白九莖。嘔。加生薑五片、痢止。脈不出。加人參(三錢)、麥門冬(二錢)、五味子(一錢)。上仲景先生正傷寒方也。六經正治。宜依此加減用之。兼有變症。須參全書。茲不備錄。

又方,易老九味羌活湯治春夏秋傷寒通用。太陽陽明經藥也。

羌活,防風,蒼朮(各一錢五分),川芎,白芷,黃芩(各一錢),細辛(五分),生地黃(八分)甘草(三分)

上作一服。用生薑三片。蔥白三根。水二鍾。煎熱服。夏月。本方加石膏、知母、名神朮散、如服此湯後。再不作汗。本方加蘇葉、喘而惡寒。身熱。加杏仁、生地黃、汗後不解。宜服。汗下兼行。本方加大黃、如釜底抽薪之法。

其春夏秋。感冒非時傷寒。亦有頭疼身熱惡寒之症。脈浮緩。自汗。宜實表。本方去蒼朮。加白朮、汗不止。加黃耆(一錢五分)、再不止。以小柴胡,加桂枝芍藥(各一錢)、如神。

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去生地黃(結胸加同)。

身熱不退。加柴胡(一錢五分)、倍黃芩。

燥渴。加石膏、知母(各一錢五分)、粳米(一撮)。夾內傷。加白朮、陳皮、半夏、藿香、厚朴(各一錢),去生地黃、潮熱似瘧。加柴胡(一錢五分)、青皮(八分)。

白話文:

[傷寒]

這個病如果同時影響到陽明經和本經(可能是指太陽經),可以加入葛根二錢、芍藥一錢五分。

女性如果發熱導致血分受到影響,可以加入當歸一錢五分、紅花一錢。男性則可以加入生地黃一錢五分。

另外有個方子,大柴胡湯,是用來治療陽明經內裡有實熱,導致大便困難,不覺得怕冷反而怕熱的情況。

組成是:柴胡三錢,黃芩、芍藥、枳實各二錢,半夏一錢半,甘草五分,大黃(身體強壯的人用五錢,虛弱的人用三錢)。

以上藥材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用水兩碗煎煮成一服。先煎煮其他藥材,快好的時候再加入大黃,煎煮四五滾,大約剩下一碗藥汁,趁熱喝下,以微微腹瀉為度。如果體內積滯很嚴重,就根據後面的加減方法來幫助排泄。

這個方子加入桂枝二錢,就叫做桂枝大黃湯。如果去掉黃芩。

這個方子加入芒硝二錢、厚朴一錢五分,去掉柴胡、黃芩、半夏、甘草,就叫做大承氣湯。

只加入厚朴,就叫做小承氣湯。加入桃仁二錢,就叫做桃仁承氣湯。這幾個方子都應該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來斟酌使用。

另外有個方子,理中湯,是用來治療太陰經病症,出現腹瀉但不口渴,實證偏多而且嘔吐,腹部脹滿像鴨子一樣溏稀的霍亂。

組成是:人參二錢、白朮二錢、乾薑二錢、甘草一錢。

以上藥材加水一碗半煎煮成一服服用,也可以製成藥丸服用,叫做理中丸。

各種結胸的病症,或者太陰病使用瀉下藥後,胸部會更加脹痛,可以加入黃芩一錢五分、枳殼一錢五分、桔梗一錢。寒實結胸的病症,則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入枳實,就叫做枳實理中湯。

腹脹而且腹瀉,加入附子二錢,就叫做附子理中湯。

如果體內氣機不順暢,上下左右竄動,可以加入桂枝二錢,去掉水。

如果嘔吐嚴重,加入生薑,去掉白朮,腹瀉嚴重,就加倍使用白朮。

小便不利,加入茯苓二錢。

口渴,加入烏梅三個。

腹痛,加入桂枝一錢五分、芍藥二錢。

另外有個方子,四逆湯,是用來治療直接傷到陰經的寒症,用這個方子來溫補。

組成是:附子五錢、乾薑四錢、甘草二錢。

以上藥材加水煎煮後溫服。如果附子增加到一兩,就叫做通脈四逆湯。如果出現手腳冰涼、腹瀉不止、脈搏微弱的情況,附子可以增加到六七錢。如果臉色發紅,加入蔥白九根。如果嘔吐,加入生薑五片。如果腹瀉停止,但脈搏仍然微弱,加入人參三錢、麥門冬二錢、五味子一錢。以上是張仲景先生正治傷寒的方子,六經的治療原則應該根據這個方子來加減使用。如果出現其他變證,需要參考整個醫書,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另外有個方子,易老九味羌活湯,是用來治療春夏秋季的傷寒的通用方子,是太陽和陽明經的藥。

組成是:羌活、防風、蒼朮各一錢五分,川芎、白芷、黃芩各一錢,細辛五分,生地黃八分,甘草三分。

以上藥材加生薑三片、蔥白三根,用水兩碗煎煮後趁熱服用。夏天的時候,這個方子可以加入石膏、知母,叫做神朮散。如果服用了這個湯劑後仍然不出汗,可以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入蘇葉。如果出現喘氣、怕冷、身體發熱的情況,可以加入杏仁、生地黃。如果出汗後病情沒有緩解,可以服用這個方子,要汗法和瀉法並用。這個方子可以加入大黃,像釜底抽薪一樣去除病邪。

春夏秋季,如果感冒引起非時令的傷寒,也會出現頭痛、身體發熱、怕冷的情況,脈象浮緩,有自汗。應該用藥來固表,在這個方子中去掉蒼朮,加入白朮。如果汗仍然不止,加入黃耆一錢五分,如果還是止不住汗,就用小柴胡湯,加入桂枝、芍藥各一錢,就會很有效。

如果胸中飽悶,加入枳殼、桔梗,去掉生地黃(結胸的情況也一樣)。

如果身體發熱不退,加入柴胡一錢五分,黃芩加倍。

如果口乾舌燥,加入石膏、知母各一錢五分、粳米一小撮。如果夾雜內傷,加入白朮、陳皮、半夏、藿香、厚朴各一錢,去掉生地黃。如果出現潮熱類似瘧疾,加入柴胡一錢五分、青皮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