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卷之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0)

1. 噎膈

脈,沉緩無力。為氣虛。數而無力。帶澀。為血虛。洪數有力為火。寸關脈沉而滑為痰。兩關弦滑為吐逆。緩滑者可治。澀弱者難治。

白話文:

脈象沉緩無力,是氣虛;脈搏數而無力,伴有澀感,是血虛;脈搏洪數有力,是火;寸關脈沉而滑,是痰;兩關脈弦而滑,是吐逆。脈緩滑者可以治療,脈澀弱者難以治療。

症,內經曰:三陽結謂之格。注云。三陽者。大腸小腸膀胱也。結者。熱結也。小腸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後不通。膀胱熱結。則津液涸。三陽既結。則前後閉必反而上。此所以噎食不下。縱下而復出也。三因雖有五噎五膈之分。其實病本則一。雖按法施治。若不斷厚味。

白話文:

病症:內經說:三陽經絡閉塞不通稱為膈。註解說:三陽經指的是大腸經、小腸經、膀胱經。結,是指熱結。小腸熱結,則血脈乾燥;大腸熱結,則大便不通;膀胱熱結,則津液枯竭。三陽經絡閉塞不通,則前後閉塞,必定反過來向上衝逆,這是食物噎住下不去,縱然下去了,又吐出來的原因。三因雖然有五噎五膈之分,但其實病的根本原因是一樣的。即使按照方法治療,如果不戒除肥甘厚味,

戒惱怒。慎起居。縱服良劑。莫能為也。故張機峰云。膈當神思間病。惟內觀自養。可以治之。此言深中病情。可不信哉。

白話文:

不要生氣和發怒。謹慎地起居作息。即使服用了好的藥方,也不能治癒。所以張機說,隔膜一定會引起精神上的疾病,只有內觀自養才能治癒它。這句話深深地說中了病情的要害,難道可以不信嗎?

治,宜生津。養血。順氣。清痰。降火。開結。使陰陽和平。氣順痰下。則病無由而作矣。用童便、薑汁、竹瀝蘆根汁、韭汁、人乳、或牛羊乳、氣虛。入四君子血虛。入四物、有痰。入二陳、有熱。入解毒、切忌香燥之藥。古方用人參以補肺。御米以解毒。竹瀝以清痰。

白話文:

治療的方法,應該生津液,養血,順氣,化痰,降火,開通結節,使陰陽平衡,氣順,痰下,那麼疾病就沒有辦法發生了。可以用童便、薑汁、竹瀝汁、蘆根汁、韭汁、人乳或牛、羊乳等。氣虛,可加入四君子湯;血虛,可加入四物湯;有痰,可加入二陳湯;有熱,可加入解毒湯。切忌使用辛燥的藥物。古方中使用人參來補肺,用御米來解毒,用竹瀝來化痰。

當歸以養血。粟米以實胃。蜜以潤燥。姜以去穢。不比局方。悉用辛香燥烈之藥。一概混治。遇挾寒者。間或偶效。但今人悉因痰火七情所致。其無寒也明矣。若妄投前藥。咎將誰歸。

白話文:

當歸可以養血。粟米可以充實脾胃。蜂蜜可以潤燥。生薑可以去除污穢。這些藥物都不像局方(官方藥典)所記載的那樣,一概使用辛香燥熱的藥物,混在一起治療。偶爾遇到夾雜寒冷證的患者,可能會有效。但是,現代人的疾病大多是由痰火和七情所致,顯然沒有寒證。如果隨意服用上述藥物,後果將不堪設想。

方,清痰養血湯治噎膈。吞酸。吐酸水。

半夏曲(一錢五分),白茯苓(一錢),當歸(二錢),陳皮(一錢),甘草(三分),白扁豆(一錢),人參(一錢),白朮(五分),御米(炒八分),蘿蔔子(炒七分),黃連(吳萸同炒,去吳萸一錢)

白話文:

  • 半夏曲(1.5錢)

  • 白茯苓(1錢)

  • 當歸(2錢)

  • 陳皮(1錢)

  • 甘草(0.3錢)

  • 白扁豆(1錢)

  • 人參(1錢)

  • 白朮(0.5錢)

  • 炒過的御米(0.8錢)

  • 炒過的蘿蔔子(0.7錢)

  • 黃連和吳萸一起炒,去除吳萸(1錢)

上作一服。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服。臨服。加薑汁(五匙)、竹瀝(一盞)、蘆根汁(二盞)、同藥攪勻服。

白話文:

準備一劑藥,加上一杯半的水,煎至八成,遠離食物服下。要服藥時,加入五匙薑汁、一盞竹瀝、兩盞蘆根汁,與藥物攪勻後服用。

痰盛。加貝母(一錢)、枳實(五分)。

火盛。加山梔仁(薑汁炒)、黃芩(酒炒各八分)。

順氣。加木香(五分)、檳榔(八分)。

開鬱。加香附(童便浸炒一錢五分)、神麯(七分)。

養血。加麥門冬(一錢)、桃仁(二十粒)、生地黃(八分)、牛羊乳(各一盞)。

白話文:

補養血液。添加麥門冬(一錢)、桃仁(二十粒)、生地黃(八分)、牛或羊的乳(各一碗)。

生津。加同上、再加烏梅(一個)。

潤燥。加麻仁、杏仁(各一錢)、郁李仁(一錢)、人牛羊乳(各不拘多少)。

抑肝。加白芍藥、橘葉(各一錢)、青皮(五分)。

白話文:

抑肝。加白芍一錢、橘葉一錢、青皮五分。

補脾。加蓮子(五枚)、倍用參朮。

止嘔。加藿香砂仁(各七分)。

消膨。加枳實、砂仁(各七分)。

止瀉。加白芍藥、肉果(各一錢),去當歸。

吞酸吐酸。加藿香(八分)、砂仁(五分)、倍用茱萸、炒黃連、心腹痛。加木香(五分)檳榔(七分)、青皮(五分)、白芍藥(一錢)、桂(三分)、白豆蔻仁(五分),去參朮、當歸(減半)。

白話文:

吞酸吐酸。加入藿香(八分)、砂仁(五分)、倍量茱萸、炒黃連,可治心腹疼痛。加入木香(五分)檳榔(七分)、青皮(五分)、白芍藥(一錢)、桂皮(三分)、白豆蔻仁(五分),去除人參、白朮、當歸(減半)。

2. 大便閉結

脈,兩關脈實數。右寸澀數。兩尺弦澀。蓋數者火盛也。澀者血枯也。由火盛而血衰。服藥而脈變緩滑者。易治。反結促者。難治。集成云:脾脈沉數。下連於尺。為熱結。兩尺脈虛。或沉細而遲者。為陰結。右尺浮。為風結也。

白話文:

脈象是,兩關脈實數。右寸脈澀數。兩尺脈弦澀。蓋數者是火盛的緣故。澀者是血枯的緣故。由火盛而血衰。服藥而脈變緩滑者。容易治癒。反覆結促者。難以治癒。集成中提到:脾脈沉數。向下連於尺脈。為熱結。兩尺脈虛。或沉細而遲者。為陰結。右尺脈浮。為風結。

症,內經云:腎主大便。大便難取足少陰。東垣曰:腎主五液。津液潤。則大便如常。若飢飽勞逸。損傷胃氣。及食辛熱味厚之物。而助火邪伏於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結燥。竊詳燥之為病不一。有熱燥有風燥。有陽結。有陰結。吐瀉後。腸胃虛。服熱藥多者。

白話文:

便祕症狀,《黃帝內經》說:腎臟主管大便。如果大便不通暢,多是因為腎陰虛、腎氣不足所引起。張元素說:腎臟主管五種體液。當體液充足,大便就會正常。然而,飢飽勞逸、損害脾胃之氣,或食用辛熱厚味的食物,都會助長體內的火邪,耗損腎陰,導致體液不足,從而引起大便乾燥。

我詳細研究了造成乾燥的病症,發現它不只一種。有的是熱性乾燥,有的是風性乾燥,有的是陽氣鬱結,有的是陰氣鬱結。此外,嘔吐腹瀉之後,腸胃虛弱,服用過多熱性藥物的人,也容易引起大便乾燥。

為熱結。宜承氣湯下之。肺受風邪入腸中。為風結。宜麻仁丸。年老氣弱。津液不足。或產後內亡津液。而結為氣血虛也。六味地黃丸主之。大便閉。小便數則為脾約。脾約者。脾血耗散。肺金受火。無所攝脾。津液故竭。宜養血潤燥。若能食。小便赤。為實閉。麻仁七宣等藥主之。

白話文:

  • 感受熱邪引起的實熱便祕,應該服用承氣湯來瀉下。

  • 肺部被風邪侵襲,風邪進入腸中,導致風熱便祕,應該服用麻仁丸來治療。

  • 年老體弱,津液不足,或者產後津液內耗,導致氣血虛弱便祕,應該服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

  • 大便乾結,小便頻繁,是脾約便祕。脾約便祕是指脾氣虛弱,肺金受熱,不能制約脾臟,津液因此耗竭。應該服用養血潤燥的藥物,比如八珍湯來治療。

  • 如果能吃飯,小便發紅,是實閉便祕。應該服用麻仁七宣等藥物來治療。

不能飲食。小便清。為虛閉。為氣閉也。厚朴湯主之。小腸移熱於大腸。為宓瘕。是便澀閉也。醫者不究其源。一概用巴豆牽牛等藥下之。損其津液。燥結愈甚復下復結。極則以致引導於下。而不能通者。遂成不救之症。可不謹哉。

白話文:

不能飲食,小便清澈,這是由於虛閉,也是由於氣閉。可以用厚朴湯治療。小腸的熱氣移到大腸,就會形成宓瘕,也就是大便乾結不通暢。醫生如果不探究病情的根源,一味地使用巴豆、牽牛等藥物瀉下,會損耗津液,燥結更加嚴重,反復瀉下又反復結實。最後會導致腸道完全不通暢,無法排便,最終形成無法挽救的疾病。所以醫生在治療時一定要慎重。

治,內經云: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結者散之。治法云:如少陰不得大便。以辛潤之。太陰不得大便。以苦瀉之。陽結者散之。陰結者溫之。有物結者下之。久病腹中有實熱。大腸閉者。以潤腸丸治之。慎勿峻利。脾約者。謂胃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輪膀胱。故小便數而大便難。

白話文:

治療的原則,內經說:腎臟厭惡燥熱,所以服用辛味的食物可以潤澤。有結塊的現象就把它分散。治療方法如腎陽虛證患者大便不通,應使用辛溫藥物來潤通腸道;如果是脾胃虛寒證患者大便不通,應當使用苦寒藥物來瀉下。陽證便祕以辛涼藥散結,陰證便祕以溫通藥通腑。有大便結塊的時候,應該用通便藥治療,尤其是有些病人患病時日已久,腹中有實熱、大腸閉結的時候,應服用潤腸丸來通治,但不能使用峻瀉藥。脾約是指脾胃虛弱,津液被阻,不能四處分佈,而只運行在膀胱部位,所以小便次數增多而大便困難。

名曰脾約。與脾約丸以下脾之結燥。使腸潤結化。津液入胃而愈。然既曰脾約。必陰枯槁。內火燔約。熱傷元氣。故肺金受火爍而津竭。必竊母氣以自救。金耗則土受木傷。脾失轉輸。肺失傳送。宜大便難。小便數。而無藏蓄也。理宜滋養陰血。使陽火不熾。肺金行清化。而脾土清健。

白話文:

病名叫做脾約。病機是脾約丸以下脾臟燥結,使腸道乾澀不通,津液不能入胃,所以病情加重。然而既然叫做脾約,必定是陰精枯竭,內熱灼燒收斂,使元氣受損耗。因而肺金受火氣灼燒,津液消耗殆盡,故而必須竊取母親的精氣以自救。肺金耗傷,則脾土受到肝木的傷害,脾臟失去運化功能,肺臟失去佈散津液的功能。所以症狀是大便困難,小便次數多,並且沒有儲蓄的能力。治療方法應該滋養陰血,使陽火不會過於旺盛。使肺臟能夠順利地散佈津液,而脾土也能夠健康運化。

津液入胃。腸潤而通矣。今此丸用之於熱甚而氣實。與西北人稟壯實者。服無不安。若用之於東南方人。與熱雖盛而氣血不實者。雖得暫安。將見脾愈弱而腸愈燥矣。惟知西北以開結為主。東南以潤燥為主。斯無誤矣。

白話文:

津液進入胃中,腸道就能夠得到潤澤而通暢。現在這丸藥用在火熱之邪盛極,而身體強壯的人身上。與天生體質強壯的西北人服用,沒有不感到安適的。如果用在東南方人身上,即使火熱之邪盛極,但體質虛弱的人。雖然能暫時得到緩解。但是會出現脾臟越來越虛弱,腸道越來越乾燥的現象。只要知道西北人以疏通鬱結為主,東南方人以滋潤乾燥為主。這樣就不會出錯了。

方,滋血潤腸湯治大便秘結。或血虛秘。氣滯秘。風秘。熱秘。並治之。

白話文:

一方叫做滋血潤腸湯,用來治療嚴重的便祕。或者血虛導致的便祕,氣滯導致的便祕,風導致的便祕,熱導致的便祕。都可以用它來治療。

當歸(身尾一錢五分),桃仁(一錢五分),麻仁(去殼一錢五分),大黃(一錢五分),羌活防風(各一錢),生地黃枳殼檳榔(各八分),甘草(生五分),皂仁(七分),紅花(二分),木香(一分)

白話文:

當歸(身體和尾部各一錢五分),桃仁(一錢五分),麻仁(去殼一錢五分),大黃(一錢五分),羌活,防風(各一錢),生地黃,枳殼,檳榔(各八分),甘草(生五分),皁仁(七分),紅花(二分),木香(一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棗一枚。煎。食前服。

又方,脾約丸治大便難。而小便數。名脾約。以此丸治之。

枳實(去穰麩炒),厚朴(薑汁製),芍藥(各二兩酒炒),大黃(酒蒸四兩),麻仁(去殼淨一兩三),杏仁(去皮尖一兩二錢)

白話文:

枳實(去除裡面的囊衣,用麩炒),厚朴(用薑汁浸泡後製成),芍藥(各二兩,用酒炒過),大黃(用酒蒸過四兩),麻仁(去除外殼,淨重一兩三錢),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淨重一兩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量虛實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