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症治方》~
1. 卷之三
2. 火門
(火熱顛狂附,潮熱陰虛火動附,上部,下部,瘡瘍)
白話文:
(火熱引起的精神錯亂、癲狂病症,以及像潮水般發作的發熱,多為陰虛導致虛火妄動的病症,又可分為上部、下部的病症,以及各種瘡瘍。)
3. 火熱(顛狂附)
脈,脈洪大而數。或燥疾而急。來往緊大堅實者。為火。左寸洪滑為心火。洪數為小腸火。左關弦大而長為肝火。弦小而數為膽火。左尺沉數為腎膀胱火。右寸浮數為肺火。洪大而數為大腸火。右關洪數為胃火。洪實為脾火。右尺沉數為命門火。沉微為命門火衰。浮數為三焦火。
沉細浮數為陰虛火動。六部脈洪有力者易治。反沉難細者難治。脈訣云:脈浮弦而數為發熱。洪數為煩熱。滑數為心下壅熱。弦緊而數為寒熱往來。沉細數疾為熱兼寒。寸緊數。尺沉微。為上熱下寒。浮緊而滑。為外熱內寒。輕手微遲。重按緊滑。為外寒內熱。兩寸浮大而數。
熱在心肺。兩關弦滑而數。熱在肝脾。兩尺洪實。或沉數。皆為熱在下焦。右寸關洪實。熱在脾肺。右關滑數。溢過寸口。為熱在胃口。主嘔吐。六脈短澀而數。或沉細而數。皆熱在陰分。洪大而長。或浮洪滑數。皆為熱在陽分。經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王注云:病熱而脈數。
按之不鼓動。乃寒盛格陽而致之。非熱也。形症是寒。按之而脈氣擊於指下盛者。此為熱盛拒陰。而生病。非寒也。又曰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傷寒論曰:寸口脈微為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尺脈弱為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與難經云:覆溢相乘。
及浮損小沉實大之義相同。皆診法之至要。於熱症大宜。
症,按丹溪云:素問病機一十九條。屬火者五。而河間推廣其說。火之致病者甚多。深合內經之意。其曰諸病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渾濁。腹脹大。鼓之有聲。癰疽瘡瘍。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閉身熱。惡寒戰慄。或悲笑譫妄。衄衊血汙之病。
皆少陰君火之火。乃心小腸之氣所屬也。若瞀瘈暴喑。冒昧燥擾。狂越罵詈。驚駭胕腫疼酸。氣逆衝上。禁慄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痹耳鳴。及聾。嘔湧。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瘈。暴病暴死。皆少陽(相火)之熱。乃心胞絡三焦之氣所屬也。原病式云:諸風掉眩。
屬於肝火之動也。諸痛癢瘡瘍。屬於心火之用也。諸濕腫滿。屬於脾火之勝也。諸氣憤郁病痿。屬於肺火之升也。此皆火之為病。出於臟腑者然也。若夫五志之交攻。七情之妄動。其火隨起。如大怒則火起於肝。醉飽則火起於脾。房勞則火起於腎。悲哀動中。則火起於肺。心為君火。
自焚則死矣。辨疑錄云:人稟五行各一。惟火有二。有君相之分。君不主令。相火代之。寄於肝腎之內。附於脾肺之間。凡諸經動者。皆屬於火。起於肝。謂之風火。生於脾。謂之痰火。入於氣為無根之火。動於腎為消陰伏火。存於心肺。入於血分。為有餘之火。散於各經。
為浮游之火。故曰火者化也。善行數變。莫測其機。經又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注云:取之陰者,所以補腎水之不足。而制心火之有餘也。東垣云:發熱之症、有元氣虛損。而熱有五臟。熱有內中外熱。是故輕手捫之而熱。熱在皮毛血脈也。心肺主之。重按至骨。蒸手而熱。
熱在筋骨也。腎肝主之。不輕不重而熱。熱在肌肉也。脾主之。又云: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為熱入血室。晝夜不分。是重陽無陰也。亟瀉其陽。峻補其陰。難經云:重陽者狂。六脈洪實。宜以苦寒藥瀉之。
重陰者癲。六脈沉微。宜以甘溫藥補之。仲景云:病人身大熱反欲近衣者。此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此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治宜詳別。
治,戴氏云:火之為病。其害甚大。其變甚速。其勢甚彰。其死甚暴。何者。蓋能燔灼飛走。驀越燒爍。於物莫能御之。遊行於三焦虛實之兩途。曰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濕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惟黃連之屬可以制之。曰相火者。龍火也。不可以水濕。不可以直折。從其性而伏之。
惟黃柏之屬。可以降之。噫,瀉火之法。豈止如此。虛實多端。不可不察。以臟氣加之。如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芍藥瀉脾火。柴胡瀉肝火。知母瀉腎火。柴胡黃芩瀉三焦火。木通瀉小腸火。石膏瀉胃火。黃柏瀉膀胱火。此皆苦寒之味。能瀉有餘之火耳。若飲食勞役。內傷元氣。
火不兩立。為陽虛之病。以甘溫之劑降之。如參朮歸耆之屬。若心火亢極。鬱熱內實。為陽狂之病。以寒咸之劑折之。如硝黃之屬。若腎水受傷。真陰失守。無根之火妄炎。為陰虛之病。以壯水之劑制之。如黃柏地黃玄參之屬。若右尺命門火衰。為陽脫之病。以溫熱之劑制之。
如姜附之屬。若胃虛過食冷物。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為火鬱之病。以升散之劑發之。如升麻葛根之屬。又治法云: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甚熱之氣。汗而發之。發之不盡。則逆取之。又云:暴熱病在心肺。積熱病在腎肝。虛熱不能食。自汗。氣短。屬脾虛。
以甘寒溫而行之。實熱能食。口乾舌燥。便難。屬胃實。以辛苦大寒藥下之。火鬱而熱。乃心火下陷脾土。抑而不伸。五心煩熱。宜汗之發之。心神煩亂。血中伏火。蒸蒸然不安。宜鎮心火。硃砂安神丸治之。骨蒸勞熱。乃五臟齊損病。憔悴發熱。盜汗失血。宜滋陰養血。苟不明此諸火熱之病。
施治何所依據。故集其略以備參考。庶免實實虛虛之禍也。
方,三補湯治實熱實火通用。虛者不宜。
黃芩(酒炒二錢五分),黃連(薑汁炒一錢五分),黃柏(鹽酒炒二錢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遠熱服。兼有他症。依後加減。
心火實熱。加生地黃。麥門冬(各一錢五分)、生甘草(五分),加黃連(一錢)
肝火實熱。加川芎(一錢)、赤芍藥(一錢)、龍膽草(一錢五分)、大黃(三錢)。
脾火實熱。加白芍藥(一錢)、山梔(一錢五分)。
肺火實熱。加石膏、天門冬(各一錢五分)、桑白皮(一錢)、山梔(一錢五分)。
腎火。加熟地黃、知母(各一錢五分)、玄參(一錢)、澤瀉(八分)、減芩連。
小腸火加木通(二錢)、活石(一錢五分)、甘草梢(五分)、赤茯苓(一錢)。
膽火。加柴胡(一錢五分)、竹茹(八分)、青皮(七分)。
胃實火輕者。加石膏、知母(各二錢)、甘草(七分)、粳米(一錢五分)。甚者。加大黃(三錢或五錢)、芒硝(一錢)。
大腸火。加當歸(一錢五分)、連翹、槐實(各一錢五分)。
膀胱火。加澤瀉(一錢)、白茯苓(一錢五分)、細辛(五分)。
三焦火。加連翹、防風、荊芥、山梔(各一錢五分)。
命門火盛。以四制黃柏丸降之。火衰。以茸附丸溫之。
鬱火。去芩柏,加香附、山梔(各一錢五分)、青黛、川芎(各一錢)。
心肝肺熱甚。兩目紅腫疼痛。加赤芍藥、川芎(各一錢)、當歸、生地黃(各一錢五分)、龍膽草、甘菊花(各一錢二分)、防風、荊芥、薄荷(各七分)。
心火亢極。胃肝火盛。狂亂譫妄。加石膏(二錢)、山梔(一錢五分)、大黃(三錢或五錢)、芒硝(一錢),即三黃石膏湯也。
中上二焦火熱。涼膈散主之。本方去黃連、黃柏,加山梔、連翹、大黃(各二錢)、朴硝、薄荷、甘草(各七分)。
上焦火熱。喉痛喉痹。舌腫口瘡。加山豆根(一錢五分)、玄參(一錢)、桔梗、甘草(各八分)。
陽明火盛攻上。頭面腫。或腮頰腫。牙齦腫。齒痛。加升麻(五分)、白芷(八分)、防風(一錢)、細辛(五分)、石膏(二錢),去黃柏一半。
少陽火盛。耳腫痛。頸項腫痛。加川芎(一錢)、柴胡(一錢五分)、夏枯草、牛蒡子、連翹(各一錢五分)、防風(八分)、甘草、青皮(各五分)。
太陽火盛。頭痛痰盛。加石膏(二錢)、升麻(五分)、羌活(一錢)、半夏、南星(膽制各一錢五分)、川芎(一錢)、本方各減半。
熱結下焦。大小便秘不通。加山梔、木通(各一錢五分)、大黃(三錢或五錢)、甘草梢(五分)。
腸風臟毒下血。痔漏等症。皆胃與大腸素有積火。及風熱所致。加槐實(膽制)、荊芥、防風(各一錢二分)、生地黃、當歸(各一錢五分)、地榆、連翹、人參、白朮(各一錢),補而清之。
五淋赤白濁。小便秘澀。皆心肺與小腸膀胱。素有鬱火復因外邪所觸。騷動其火。所致。加木通、赤茯苓(各一錢五分)、車前子、澤瀉、郁李仁、甘草梢(各錢)、大黃(三錢)、血淋尿血。加當歸、生地黃、地榆(各一錢五分)、發灰(五分)、牛膝(一錢)。
氣淋氣秘。加木香(五分)、青皮(一錢)、木通(一錢五分)、烏藥(八分)。
癲癇狂妄。屬痰與火。實者。本方對二陳湯。加南星、竹瀝、薑汁、先服十數劑。清其痰。後用牛黃琥珀丸主之。虛者。先用十全一補湯。減去川芎、官桂,加麥門冬、酸棗仁、黃連(各一錢)、遠志(五分),滋培其血氣。後亦用牛黃琥珀丸主之。(丸方見後附方內)。
婦人產後驚風搐搦。語言恍惚。治亦同上。但不去川芎、官桂,加防風、天麻、白芷(各一錢)以上加減法亦大概耳。臨症斟酌。方能盡變通之妙。按先賢云:凡火盛者驟用寒涼。必須溫散。火急甚者。必緩之。生甘草兼瀉兼緩。虛者。參耆甘草亦可用。人壯氣實。火盛癲狂者可用。
前法正治。或硝水、冰水與之。虛火狂者。薑汁、竹瀝制之。若依前法正治立死。又有補陰則火自降之說。炒黃柏生地之類。經曰:壯火之主。以制陽光是也。噫。虛實施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機。應若影響。可不深思而明辨哉。
又方,調中散火湯治症熱發熱。虛火通用。
人參,黃耆(蜜炙各八分),當歸,白芍藥,白朮(各一錢),甘草(四分),柴胡(六分),升麻(五分),葛根,防風,羌活,黃芩(七分)
上作一服。薑棗煎。食遠服。兼有他症。依後加減。
陰虛發熱。加麥門冬、黃柏、知母、地骨皮(各一錢),倍柴胡。
手心發熱。加山梔、香附(各一錢)、川芎、白芷(各七分)。
虛熱不能食。自汗氣短。加茯苓、陳皮(各八分)。
天明時發熱。加麥門冬、地骨皮(各八分)、倍柴胡。
肺經發熱。按之熱在皮毛。日西甚。加石膏、知母、地骨皮(各一錢)。
心經發熱微。重按之。熱在血脈。日中甚。加麥門冬、黃連(各一錢)。
肝經發熱。重按至肉下骨上熱。寅卯甚。倍柴胡,加青皮(七分)。
上焦發熱。加知母、天門冬、麥門冬(各一錢)、保定肺氣。
中焦發熱。屬脾虛、倍參朮,加陳皮、白茯苓(各一錢)。
下焦發濕熱。或膀胱有火邪。加漢防己、龍膽草、黃柏(各一錢)。
蒸蒸發熱。晝夜不退者。加知母、秦艽、牡丹皮、地骨皮(各一錢)、柴胡倍用。
晝則發熱。夜則安靜。四君子湯。加麥門冬、胡黃連、秦艽、地骨皮(各等分)。
夜則發熱煩躁。晝則安靜。四物湯對小柴胡湯。一二服愈。
涼血解除五心煩熱。四物湯。加麥門冬、連翹、山梔、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