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火門

(火熱顛狂附,潮熱陰虛火動附,上部,下部,瘡瘍)

2. 火熱(顛狂附)

脈,脈洪大而數。或燥疾而急。來往緊大堅實者。為火。左寸洪滑為心火。洪數為小腸火。左關弦大而長為肝火。弦小而數為膽火。左尺沉數為腎膀胱火。右寸浮數為肺火。洪大而數為大腸火。右關洪數為胃火。洪實為脾火。右尺沉數為命門火。沉微為命門火衰。浮數為三焦火。

白話文:

脈,脈搏洪大而頻繁。或乾澀快速的來回跳動,緊大堅實。為火症。左寸脈洪滑為心火。洪數為小腸火。左關脈弦大而長為肝火。弦小而數為膽火。左尺脈沉數為腎膀胱火。右寸脈浮數為肺火。洪大而數為大腸火。右關脈洪數為胃火。洪實為脾火。右尺脈沉數為命門火。沉微為命門火衰。浮數為三焦火。

沉細浮數為陰虛火動。六部脈洪有力者易治。反沉難細者難治。脈訣云:脈浮弦而數為發熱。洪數為煩熱。滑數為心下壅熱。弦緊而數為寒熱往來。沉細數疾為熱兼寒。寸緊數。尺沉微。為上熱下寒。浮緊而滑。為外熱內寒。輕手微遲。重按緊滑。為外寒內熱。兩寸浮大而數。

白話文:

  1. 脈沉細而數,表示陰虛火旺。

  2. 六部脈洪大有力,表示容易治療。

  3. 相反,脈沉難以細小,則難以治療。

  4. 脈訣雲:脈浮弦而數,表示發熱。洪數,表示煩熱。滑數,表示心下壅熱。弦緊而數,表示寒熱往來。沉細數疾,表示熱兼寒。

  5. 寸口脈緊數,尺脈沉微,表示上熱下寒。

  6. 浮緊而滑,表示外熱內寒。

  7. 輕手觸診時脈微遲,重按時脈緊滑,表示外寒內熱。

  8. 兩寸脈浮大而數,表示熱盛。

熱在心肺。兩關弦滑而數。熱在肝脾。兩尺洪實。或沉數。皆為熱在下焦。右寸關洪實。熱在脾肺。右關滑數。溢過寸口。為熱在胃口。主嘔吐。六脈短澀而數。或沉細而數。皆熱在陰分。洪大而長。或浮洪滑數。皆為熱在陽分。經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王注云:病熱而脈數。

白話文:

1.熱在心肺:兩關脈弦滑而快數。

2.熱在肝脾:兩尺脈洪實,或沉而數(較正常脈搏快),都表示熱在下焦。

3.右寸關脈洪實:熱在脾肺。

4.右關脈滑數,溢過寸口:熱在胃口,主嘔吐。

5.六脈短澀而數,或沉細而數:熱在陰分。

6.洪大而長,或浮洪滑數:熱在陽分。

7.經典上說:脈搏到來時,從容不迫。按壓脈搏時,不鼓動。所有的陽脈都是這樣。王注說:患有熱病而脈搏快。

按之不鼓動。乃寒盛格陽而致之。非熱也。形症是寒。按之而脈氣擊於指下盛者。此為熱盛拒陰。而生病。非寒也。又曰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傷寒論曰:寸口脈微為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尺脈弱為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與難經云:覆溢相乘。

及浮損小沉實大之義相同。皆診法之至要。於熱症大宜。

白話文:

按壓時脈搏不震動。這是因為寒氣盛體陽氣而造成的,並不是熱(邪),身體症狀是寒(症)。按壓脈搏脈搏跳動強勁、有力,這時(陽盛)排斥了陰(氣),因此會生病。並不是寒(症)。又說:向裏推壓時,脈象發現在體外,而不在體內。(這時)身上有熱(邪)。《傷寒論》說:寸口脈搏微弱表明陽氣不足,陰氣上升進入陽分,就會打寒戰惡寒。尺脈脈搏微弱表明陰氣不足,陽氣下降陷入陰分,就會發熱。這與《難經》所說的(陰陽)覆溢互相增強是一致的。

症,按丹溪云:素問病機一十九條。屬火者五。而河間推廣其說。火之致病者甚多。深合內經之意。其曰諸病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渾濁。腹脹大。鼓之有聲。癰疽瘡瘍。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閉身熱。惡寒戰慄。或悲笑譫妄。衄衊血汙之病。

白話文:

症狀,根據丹溪說:<素問.病機十九條>中稱:五行屬火的病症有五種。而河間醫派擴展了這個說法。火氣致病的種類很多,這與《內經》的思想非常吻合。火氣引起的多種疾病,如哮喘、嘔吐酸水、腹瀉、腹中的東西向下衝迫、小便渾濁、肚子脹得很大,敲打時有聲響、癰、瘡、疔、瘍、瘤、氣滯、結核、吐瀉、霍亂、昏沉抑鬱、腫脹、鼻子阻塞、乾咳且出血、血氣外溢、腹瀉帶血、淋閉、身體發熱、惡寒戰慄、或者悲傷、發笑、胡言亂語、流鼻血、吐血、血液污穢的疾病。

皆少陰君火之火。乃心小腸之氣所屬也。若瞀瘈暴喑。冒昧燥擾。狂越罵詈。驚駭胕腫疼酸。氣逆衝上。禁慄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痹耳鳴。及聾。嘔湧。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瘈。暴病暴死。皆少陽(相火)之熱。乃心胞絡三焦之氣所屬也。原病式云:諸風掉眩。

白話文:

以上症狀皆為少陰君火之火,乃心小腸之氣所屬;若瞀瘈暴喑、冒昧燥擾、狂越罵詈、驚駭胕腫疼酸、氣逆衝上、禁慄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痹耳鳴及聾、嘔湧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瘈、暴病暴死,皆為少陽相火之熱,乃心胞絡三焦之氣所屬。《原病式》說:諸風掉眩。

屬於肝火之動也。諸痛癢瘡瘍。屬於心火之用也。諸濕腫滿。屬於脾火之勝也。諸氣憤郁病痿。屬於肺火之升也。此皆火之為病。出於臟腑者然也。若夫五志之交攻。七情之妄動。其火隨起。如大怒則火起於肝。醉飽則火起於脾。房勞則火起於腎。悲哀動中。則火起於肺。心為君火。

白話文:

這些都是肝火的發作。各種疼痛、瘙癢、瘡瘍,都屬於心火的功用。各種濕熱腫脹、滿腹脹氣,都屬於脾火得勢。各種氣鬱、鬱悶、疾病和痿痺,都屬於肺火上升。這些都是由於內臟火熱所致。至於人的五種情緒互相交攻,七種感情胡亂發作,火氣隨之升起。比如大怒就會導致肝火上升,醉酒暴食就會導致脾火上升,房事過度就會導致腎火上升,悲哀的情緒就會導致肺火上升。心是君主之火。

自焚則死矣。辨疑錄云:人稟五行各一。惟火有二。有君相之分。君不主令。相火代之。寄於肝腎之內。附於脾肺之間。凡諸經動者。皆屬於火。起於肝。謂之風火。生於脾。謂之痰火。入於氣為無根之火。動於腎為消陰伏火。存於心肺。入於血分。為有餘之火。散於各經。

白話文:

被火焚燒,就會死亡。辨疑錄上說:人生來五行俱全,只有火有兩個。分別是君火和相火。君火不主宰命令,相火代替了它。寄居在肝腎裡面,附屬於脾肺之間。凡是所有經絡病症,都屬於火。在肝裡引起病症叫做風火,在脾裡生出的是痰火,進入氣中是無根之火,在腎裡活動的叫做消陰伏火。儲存在心肺、進入血中的叫做有餘之火,分散在各經絡中的火。

為浮游之火。故曰火者化也。善行數變。莫測其機。經又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注云:取之陰者,所以補腎水之不足。而制心火之有餘也。東垣云:發熱之症、有元氣虛損。而熱有五臟。熱有內中外熱。是故輕手捫之而熱。熱在皮毛血脈也。心肺主之。重按至骨。蒸手而熱。

白話文:

火就像漂浮不定,變化無常,難以捉摸。經書說,所有因寒而發熱的疾病,都要從陰中取補。意思是,要補腎水的不足,來抑制心火過旺。東垣說,發熱的病症,可能是元氣虛損,也有可能是五臟生熱,或是內熱、外熱。因此,輕輕摸上去就感覺熱的,是熱在皮毛血脈,由心肺主導;用力按到骨頭才感覺熱的,是熱在骨髓,由腎主導。

熱在筋骨也。腎肝主之。不輕不重而熱。熱在肌肉也。脾主之。又云: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為熱入血室。晝夜不分。是重陽無陰也。亟瀉其陽。峻補其陰。難經云:重陽者狂。六脈洪實。宜以苦寒藥瀉之。

白話文:

熱在筋骨,腎與肝主之。不輕不重而發熱,熱在肌肉,脾主之。又有說法是:白天發熱,晚上安靜,這是陽氣旺盛於陽分。白天安靜,晚上發熱,煩躁,這是陽氣下陷於陰中,稱為熱入血室。晝夜不分,這是重陽無陰。應當急於瀉其陽,嚴峻地補其陰。難經說:重陽者狂,六脈洪實,應當用苦、寒藥物瀉之。

重陰者癲。六脈沉微。宜以甘溫藥補之。仲景云:病人身大熱反欲近衣者。此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此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治宜詳別。

白話文:

陰盛陽虛的人會癲癇。六種脈象均沉微。宜用甘溫藥物來補益。仲景說過:病人身體很熱卻反而想靠近衣服的人。這是熱在皮膚,寒在骨髓造成的。身體很冷。反而不想靠近衣服的人。這是寒在皮膚,熱在骨髓造成的。辨證時要仔細區分。

治,戴氏云:火之為病。其害甚大。其變甚速。其勢甚彰。其死甚暴。何者。蓋能燔灼飛走。驀越燒爍。於物莫能御之。遊行於三焦虛實之兩途。曰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濕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惟黃連之屬可以制之。曰相火者。龍火也。不可以水濕。不可以直折。從其性而伏之。

白話文:

戴氏說:火邪致病傷害極大,變化極快,發展極烈,死亡極速。因為火邪能焚燒飛走之物,一旦蔓延開來可燒毀很多東西,對各種東西都不能抵禦。火邪遊行於三焦的虛實兩途。稱作君火的就是心火,可以用寒濕遏制,可以用水撲滅,可以用平直剛烈的方法挫制,只有像黃連之類的藥物才能剋制它。稱作相火的就是腎火,不能用寒涼之藥遏制,也不能用平直剛烈的方法挫制,只能順從它的特性,用滋陰清熱的補法來遏制它。

惟黃柏之屬。可以降之。噫,瀉火之法。豈止如此。虛實多端。不可不察。以臟氣加之。如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芍藥瀉脾火。柴胡瀉肝火。知母瀉腎火。柴胡黃芩瀉三焦火。木通瀉小腸火。石膏瀉胃火。黃柏瀉膀胱火。此皆苦寒之味。能瀉有餘之火耳。若飲食勞役。內傷元氣。

白話文:

只有黃柏等藥材才能降低它。唉,瀉火的方法豈止如此,虛實情況多種多樣,不可不加以辨別。再配合臟腑之氣,如使用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芍藥瀉脾火,柴胡瀉肝火,知母瀉腎火,柴胡黃芩瀉三焦火,木通瀉小腸火,石膏瀉胃火,黃柏瀉膀胱火。這些都是苦寒的藥味,只能瀉除多餘的火。但是,如果飲食勞役過度,會損傷體內元氣。

火不兩立。為陽虛之病。以甘溫之劑降之。如參朮歸耆之屬。若心火亢極。鬱熱內實。為陽狂之病。以寒咸之劑折之。如硝黃之屬。若腎水受傷。真陰失守。無根之火妄炎。為陰虛之病。以壯水之劑制之。如黃柏地黃玄參之屬。若右尺命門火衰。為陽脫之病。以溫熱之劑制之。

白話文:

  1. 火不兩立:是指身體內陰陽失衡,陽氣過盛,陰氣不足,陰陽水火不能相容。

  2. 為陽虛之病:屬於陽氣虛弱的疾病。

  3. 以甘溫之劑降之:使用甘溫的藥物來促進身體的陽氣降下,緩解陽氣過盛的症狀。

  4. 如參朮歸耆之屬:常用的甘溫藥物包括人參、白朮、當歸、熟地等。

  5. 若心火亢極:如果心火過於旺盛。

  6. 鬱熱內實:體內鬱積著過多的熱量。

  7. 為陽狂之病:屬於陽氣過盛的疾病。

  8. 以寒鹹之劑折之: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抑制心火,緩解陽氣過盛的症狀。

  9. 如硝黃之屬:常用的寒涼藥物包括硝石、黃連等。

  10. 若腎水受傷:如果腎水不足。

  11. 真陰失守:身體的陰氣不足,無法控制陽氣。

  12. 無根之火妄炎:體內虛火旺盛,無法被腎水抑制。

  13. 為陰虛之病:屬於陰氣虛弱的疾病。

  14. 以壯水之劑制之:使用滋陰補水的藥物來增強腎水,抑制虛火,緩解陰虛的症狀。

  15. 如黃柏地黃玄參之屬:常用的滋陰補水藥物包括黃柏、地黃、玄參等。

  16. 若右尺命門火衰:如果右尺脈搏的命門之火衰弱。

  17. 為陽脫之病:屬於陽氣脫離身體的疾病。

  18. 以溫熱之劑制之:使用溫熱的藥物來補益陽氣,緩解陽氣脫離身體的症狀。

如薑附之屬。若胃虛過食冷物。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為火鬱之病。以升散之劑發之。如升麻葛根之屬。又治法云: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甚熱之氣。汗而發之。發之不盡。則逆取之。又云:暴熱病在心肺。積熱病在腎肝。虛熱不能食。自汗。氣短。屬脾虛。

白話文:

像生薑附子這一類藥的。如果因為胃部虛弱,又過量吃了一些寒涼的食物,導致脾胃中的陽氣鬱結,就會患上火鬱的疾病。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使用升散的藥物將病氣發散出來。比如升麻葛根這一類的藥。另一種治療方法說:如果身體發生的熱氣比較小。可以用養涼性的方法來平息。如果身體發生的熱氣比較大。可以用寒涼性的藥物來治療。如果身體發生的熱氣非常嚴重。就應該通過發汗的方法將熱氣驅散出來。如果這樣還不能完全治好。就應該使用相反的方法來治療。還有一種說法:急性的熱性病會集中於心肺。慢性的熱性病會集中於腎肝。如果因身體虛弱導致的發熱,會沒有食慾。自汗並且氣短,是屬於脾虛所造成的。

以甘寒溫而行之。實熱能食。口乾舌燥。便難。屬胃實。以辛苦大寒藥下之。火鬱而熱。乃心火下陷脾土。抑而不伸。五心煩熱。宜汗之發之。心神煩亂。血中伏火。蒸蒸然不安。宜鎮心火。硃砂安神丸治之。骨蒸勞熱。乃五臟齊損病。憔悴發熱。盜汗失血。宜滋陰養血。苟不明此諸火熱之病。

白話文:

用甘寒藥來滋潤和緩和身體,適合實熱能吃能喝、口乾舌燥、大便困難,屬於胃熱症狀的患者。用辛苦大寒藥來瀉下,適合因為火鬱導致發熱,又因為心火下陷脾土、壓抑無法舒展而引起的五心煩熱症狀的患者。應該發汗來宣通和治療;如果心神煩亂、血中伏火、蒸蒸然不安,應該鎮壓心火可以用硃砂安神丸來治療。骨蒸勞熱是五臟都有損傷的疾病,症狀是憔悴發熱、盜汗失血,應該滋陰養血來治療。如果不明白這些火熱證的種類,就無法正確治療。

施治何所依據。故集其略以備參考。庶免實實虛虛之禍也。

方,三補湯治實熱實火通用。虛者不宜。

黃芩(酒炒二錢五分),黃連(薑汁炒一錢五分),黃柏(鹽酒炒二錢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遠熱服。兼有他症。依後加減。

白話文:

治療要根據病症,所以我將一些常用的方子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希望能避免誤用藥物造成的傷害。

這個方子適用於實熱實火,虛症不適用。

藥方如下:

黃芩(酒炒二錢五分)、黃連(薑汁炒一錢五分)、黃柏(鹽酒炒二錢五分)

將以上三味藥一起煎成一劑,飯後熱服。如果有其他病症,可以根據情況增減藥量。

心火實熱。加生地黃。麥門冬(各一錢五分)、生甘草(五分),加黃連(一錢)

白話文:

心火很旺、過熱。加入生地黃、麥門冬(各 1.5 公克),生甘草(0.5 公克),再加黃連(1 公克)。

肝火實熱。加川芎(一錢)、赤芍藥(一錢)、龍膽草(一錢五分)、大黃(三錢)。

脾火實熱。加白芍藥(一錢)、山梔(一錢五分)。

白話文:

肝火實熱。加入川芎(一錢)、赤芍藥(一錢)、龍膽草(一錢五分)、大黃(三錢)。

肺火實熱。加石膏、天門冬(各一錢五分)、桑白皮(一錢)、山梔(一錢五分)。

白話文:

肺火確實過旺。加入石膏、天門冬(各七點五公克)、桑白皮(五公克)、山梔(七點五公克)。

腎火。加熟地黃、知母(各一錢五分)、玄參(一錢)、澤瀉(八分)、減芩連。

白話文:

腎臟發炎。再加入熟地黃、知母(各 7.5 公克)、玄參(5 公克)、澤瀉(4 公克),減少黃芩和黃連的用量。

小腸火加木通(二錢)、活石(一錢五分)、甘草梢(五分)、赤茯苓(一錢)。

白話文:

一、木通(兩錢)具有清熱、利尿、通淋的作用,可治療小便不利、水腫、淋病等症狀。

二、活石(一錢五分)具有清熱、利濕、化痰的作用,可治療小便不利、水腫、痰多咳嗽等症狀。

三、甘草梢(五分)具有補氣、益氣、生津的作用,可治療脾胃虛弱、氣短乏力、口渴等症狀。

四、赤茯苓(一錢)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的作用,可治療水腫、脾虛泄瀉、小便不利等症狀。

上述四種中藥材合用,可以清熱、利濕、化痰、健脾,適用於治療小便不利、水腫、痰多咳嗽、脾胃虛弱等症狀。

膽火。加柴胡(一錢五分)、竹茹(八分)、青皮(七分)。

白話文:

膽火的情況,可以使用柴胡(一錢五分)、竹茹(八分)、青皮(七分)進行調理。

胃實火輕者。加石膏、知母(各二錢)、甘草(七分)、粳米(一錢五分)。甚者。加大黃(三錢或五錢)、芒硝(一錢)。

白話文:

胃有實火的輕症患者。加石膏、知母(各二錢)、甘草(七分)、粳米(一錢五分)。病情嚴重的患者。加大黃(三錢或五錢)、芒硝(一錢)。

大腸火。加當歸(一錢五分)、連翹、槐實(各一錢五分)。

白話文:

大腸有熱像火。再加入當歸(七點五公克) 、連翹、槐實(各七點五公克)。

膀胱火。加澤瀉(一錢)、白茯苓(一錢五分)、細辛(五分)。

白話文:

膀胱火。加入澤瀉(一錢)、白茯苓(一錢五分)、細辛(五分)。

三焦火。加連翹、防風、荊芥、山梔(各一錢五分)。

白話文:

「三焦火」是指一種中醫病症,表現為發熱、口渴、小便黃赤、大便乾結等。而「加連翹、防風、荊芥、山梔」是治療這種病症的方劑。

連翹: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防風:一種中藥材,具有解表散寒、透疹止癢的功效。

荊芥:一種中藥材,具有解表散寒、透疹止癢、消炎止痛的功效。

山梔: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因此,這個方劑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透疹止癢、涼血止血等作用,從而治療「三焦火」的症狀。

命門火盛。以四制黃柏丸降之。火衰。以茸附丸溫之。

白話文:

命門火旺盛。用四制黃柏丸來降低它。火勢減弱。用茸附丸來溫暖它。

鬱火。去芩柏,加香附、山梔(各一錢五分)、青黛、川芎(各一錢)。

白話文:

鬱火。去除芩柏,加入香附、山梔(各1.5錢)、青黛、川芎(各1錢)。

心肝肺熱甚。兩目紅腫疼痛。加赤芍藥、川芎(各一錢)、當歸、生地黃(各一錢五分)、龍膽草、甘菊花(各一錢二分)、防風、荊芥、薄荷(各七分)。

白話文:

心肝肺熱很嚴重。雙眼紅腫疼痛。加入赤芍藥、川芎(各一錢)、當歸、生地黃(各一錢五分)、龍膽草、甘菊花(各一錢二分)、防風、荊芥、薄荷(各七分)。

心火亢極。胃肝火盛。狂亂譫妄。加石膏(二錢)、山梔(一錢五分)、大黃(三錢或五錢)、芒硝(一錢),即三黃石膏湯也。

白話文:

心火極度亢盛、胃和肝火旺盛。導致病人狂亂說胡話。再加入石膏(二錢)、山梔(一錢五分)、大黃(三錢或五錢)、芒硝(一錢),這就是三黃石膏湯。

中上二焦火熱。涼膈散主之。本方去黃連、黃柏,加山梔、連翹、大黃(各二錢)、朴硝、薄荷、甘草(各七分)。

白話文:

中焦和上焦有火熱的現象。涼膈散是主要的治療方劑。原本的方劑去除黃連、黃柏,加入山梔、連翹、大黃(各二錢)、朴硝、薄荷、甘草(各七分)。

上焦火熱。喉痛喉痹。舌腫口瘡。加山豆根(一錢五分)、玄參(一錢)、桔梗、甘草(各八分)。

白話文:

上焦火熱。喉嚨痛,喉嚨長瘡。舌頭腫大,口腔潰瘍。添加山豆根(一錢五分)、玄參(一錢)、桔梗、甘草(各八分)。

陽明火盛攻上。頭面腫。或腮頰腫。牙齦腫。齒痛。加升麻(五分)、白芷(八分)、防風(一錢)、細辛(五分)、石膏(二錢),去黃柏一半。

白話文:

陽明火盛上升。頭面腫脹。或腮頰腫脹。牙齦腫脹。牙齒疼痛。增加升麻(五分)、白芷(八分)、防風(一錢)、細辛(五分)、石膏(二錢),去除黃柏的一半。

少陽火盛。耳腫痛。頸項腫痛。加川芎(一錢)、柴胡(一錢五分)、夏枯草、牛蒡子、連翹(各一錢五分)、防風(八分)、甘草、青皮(各五分)。

白話文:

少陽之火旺盛。耳朵腫痛。脖子腫痛。增加川芎(一錢)、柴胡(一錢五分)、夏枯草、牛蒡子、連翹(各一錢五分)、防風(八分)、甘草、青皮(各五分)。

太陽火盛。頭痛痰盛。加石膏(二錢)、升麻(五分)、羌活(一錢)、半夏、南星(膽制各一錢五分)、川芎(一錢)、本方各減半。

熱結下焦。大小便秘不通。加山梔、木通(各一錢五分)、大黃(三錢或五錢)、甘草梢(五分)。

白話文:

太陽膀胱經的火氣旺盛。頭痛,痰液過多。加入石膏(二錢)、升麻(五分)、羌活(一錢)、半夏、南星(膽汁制約,各一錢五分)、川芎(一錢),再將原方劑量減半。

腸風臟毒下血。痔漏等症。皆胃與大腸素有積火。及風熱所致。加槐實(膽制)、荊芥、防風(各一錢二分)、生地黃、當歸(各一錢五分)、地榆、連翹、人參、白朮(各一錢),補而清之。

白話文:

腸風和臟毒下血、痔漏等症狀,都是因為胃和大腸本身就積蓄著火熱,加上風熱所引起的。加入槐實(膽制)、荊芥、防風(各一錢二分)、生地黃、當歸(各一錢五分)、地榆、連翹、人參、白朮(各一錢),來進補和清熱。

五淋青皮。小便秘澀。皆心肺與小腸膀胱。素有鬱火復因外邪所觸。騷動其火。所致。加木通、赤茯苓(各一錢五分)、車前子、澤瀉、郁李仁、甘草梢(各錢)、大黃(三錢)、血淋尿血。加當歸、生地黃、地榆(各一錢五分)、發灰(五分)、牛膝(一錢)。

白話文:

五種尿淋症,用《青皮》治療。小便排泄困難。這皆因心肺與小腸、膀胱天生就有鬱熱,又因外來邪氣侵襲,使鬱熱騷動,所致。加上木通、赤茯苓(各十五公克)、車前子、澤瀉、郁李仁、甘草梢(各十公克)、大黃(三十公克),治療血淋尿血。加上當歸、生地黃、地榆(各十五公克)、發灰(五公克)、牛膝(十公克)。

氣淋氣秘。加木香(五分)、青皮(一錢)、木通(一錢五分)、烏藥(八分)。

白話文:

淋病小便不通,祕結不通暢。加木香(五分)、青皮(一錢)、木通(一錢五分)、烏藥(八分)。

癲癇狂妄。屬痰與火。實者。本方對悲哀。加南星、竹瀝、薑汁、先服十數劑。清其痰。後用牛黃琥珀丸主之。虛者。先用十全一補湯。減去川芎、官桂,加麥門冬、酸棗仁、黃連(各一錢)、遠志(五分),滋培其血氣。後亦用牛黃琥珀丸主之。(丸方見後附方內)。

白話文:

癲癇發作狂暴,與痰火相關。對於實證癲癇,可以使用治療悲哀的藥方,再加入南星、竹瀝、薑汁,先服用十幾劑以清除痰。之後,服用牛黃琥珀丸以作為主要治療手段。虛證癲癇,先用十全一補湯,減去川芎、官桂,加上麥門冬、酸棗仁、黃連(各一錢)、遠志(五分),以滋養血氣。之後,亦使用牛黃琥珀丸作為主要治療手段。(丸方請見後附方)。

婦人產後驚風搐搦。語言恍惚。治亦同上。但不去川芎、官桂,加防風、天麻、白芷(各一錢)以上加減法亦大概耳。臨症斟酌。方能盡變通之妙。按先賢云:凡火盛者驟用寒涼。必須溫散。火急甚者。必緩之。生甘草兼瀉兼緩。虛者。參耆甘草亦可用。人壯氣實。火盛癲狂者可用。

白話文:

婦女產後如果發生驚風搐搦,言語恍惚的症狀,治療方法基本與前面介紹的方法相同,但不需要去掉川穹、官桂,只需要加上防風、天麻、白芷(各一錢),以上加減藥物的辦法也都只是大概,需要醫生根據具體症狀來斟酌,才能充分發揮變通的奧妙。

關於這一病症,前人曾經說過:凡是火氣旺盛的患者,不要突然使用寒涼的藥物,一定要注意溫暖、疏散的身體。如果火氣很急很嚴重,一定要緩和一下。生甘草既能瀉火也能緩和,體虛的患者也能用。如果患者身體強壯、氣血充足,火氣旺盛而表現出癲狂症狀的,可以用川穹、官桂等藥物。

前法正治。或硝水、冰水與之。虛火狂者。薑汁、竹瀝制之。若依前法正治立死。又有補陰則火自降之說。炒黃柏生地之類。經曰:壯火之主。以制陽光是也。噫。虛實施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機。應若影響。可不深思而明辨哉。

白話文:

人參、黃耆(以蜂蜜各炙八分),當歸、白芍藥、白朮(各一錢),甘草(四分),柴胡(六分),升麻(五分),葛根、防風、羌活、黃芩(各七分)

又方,調中散火湯治症熱發熱。虛火通用。

人參,黃耆(蜜炙各八分),當歸,白芍藥,白朮(各一錢),甘草(四分),柴胡(六分),升麻(五分),葛根,防風,羌活,黃芩(七分)

上作一服。薑棗煎。食遠服。兼有他症。依後加減。

陰虛發熱。加麥門冬、黃柏、知母、地骨皮(各一錢),倍柴胡。

手心發熱。加山梔、香附(各一錢)、川芎、白芷(各七分)。

虛熱不能食。自汗氣短。加茯苓、陳皮(各八分)。

天明時發熱。加麥門冬、地骨皮(各八分)、倍柴胡。

肺經發熱。按之熱在皮毛。日西甚。加石膏、知母、地骨皮(各一錢)。

心經發熱微。重按之。熱在血脈。日中甚。加麥門冬、黃連(各一錢)。

肝經發熱。重按至肉下骨上熱。寅卯甚。倍柴胡,加青皮(七分)。

上焦發熱。加知母、天門冬、麥門冬(各一錢)、保定肺氣。

中焦發熱。屬脾虛、倍參朮,加陳皮、白茯苓(各一錢)。

下焦發濕熱。或膀胱有火邪。加漢防己、龍膽草、黃柏(各一錢)。

白話文:

先服用一劑藥,用薑和棗煎煮。飯後服用。若同時有其他症狀,可依情況增減藥材。

陰虛發熱者,加麥門冬、黃柏、知母、地骨皮(各一錢),柴胡加倍。

手心發熱者,加山梔、香附(各一錢)、川芎、白芷(各七分)。

虛熱體弱食慾不振,自汗氣短者,加茯苓、陳皮(各八分)。

清晨發熱者,加麥門冬、地骨皮(各八分),柴胡加倍。

肺經發熱,按壓時熱感在皮膚表面,傍晚症狀加重者,加石膏、知母、地骨皮(各一錢)。

心經發熱輕微,重壓時熱感在血管中,中午症狀加重者,加麥門冬、黃連(各一錢)。

肝經發熱,重壓至肉下骨上感到熱,寅卯時(凌晨1-3點)症狀加重者,柴胡加倍,加青皮(七分)。

上焦發熱者,加知母、天門冬、麥門冬(各一錢),以保肺氣。

中焦發熱者,屬於脾虛,參朮加倍,加陳皮、白茯苓(各一錢)。

下焦發熱伴有濕熱,或膀胱有火邪者,加防己、龍膽草、黃柏(各一錢)。

蒸蒸發熱。晝夜不退者。加知母、秦艽、牡丹皮、地骨皮(各一錢)、柴胡倍用。

白話文:

持續發熱,即使晝夜也不退燒。加入知母、秦艽、牡丹皮、地骨皮(各一錢)、柴胡加倍的劑量。

晝則發熱。夜則安靜。四君子湯。加麥門冬、胡黃連、秦艽、地骨皮(各等分)。

白話文:

白天發熱,晚上較安靜。四君子湯加減麥門冬、胡黃連、秦艽、地骨皮(各等分)。

夜則發熱煩躁。晝則安靜。四物湯對小柴胡湯。一二服愈。

涼血解除五心煩熱。四物湯。加麥門冬、連翹、山梔、薄荷。

白話文:

晚上發燒不安煩躁,白天則安靜平和。四物湯合用小柴胡湯,服用一、二次即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