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卷之一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5)

1. 傷寒

飲酒大過。或遍身發疽。或兩目昏黃。加茵陳(一錢五分)、山梔、赤茯苓(各一錢)。

傷酒嘔吐。加黃連、扁豆、葛根、半夏、藿香、蒼朮(各一錢),去蘇葉。

婦人產後。感風頭痛。壯熱。惡寒。不能轉側。加生料五積散。

產後感寒。頭痛發熱。加不換金正氣散。(一半)。

婦人產後。發熱不退。煩渴。加人參、麥門冬、生地黃(各八分)。

產後虛熱不退。加人參、黃耆、麥門冬(各一錢)。

產後腰痛不已。加當歸、官桂(各一錢)、木香(三分)。

感風后。日久。冷嗽不已。加杏仁(一錢)、五味子、乾薑(各六分)。

細辛(五分)。

腳氣。加木瓜、牛膝、紫金皮、吳茱萸、川楝子、黃柏、蒼朮(各一錢)、木香(五分)。

又方,柴藿湯治春末夏初傷寒。挾內傷者。宜用。此太陽少陽陽明太陰藥也。

柴胡(一錢五分),黃芩(一錢),藿香(一錢),甘草(三分),半夏(一錢),白朮(一錢),陳皮(八分),人參(八分),白茯苓(八分),厚朴(八分),蒼朮(一錢),川芎(八分),白芷(八分),枳殼(八分),桔梗(七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食遠熱服。春初挾感寒者。加紫蘇葉、防風、乾葛(各八分)。

凡感寒無汗。加紫蘇葉、淡豆豉(各一錢)、蔥白(三根)、有汗勿加。

熱甚。燥渴。加石膏(一錢五分)、知母、粳米(各一錢)、烏梅(二個)。

瘧疾。加草果、青皮(各八分)、烏梅(二個),欲截。再加常山(一錢五分)、檳榔(七分)

時氣熱病。加羌活、防風(各一錢)、山嵐瘴氣。加同上。

傷食發熱。胸滿嘔吐。加山楂、神麯、砂仁(各八分)。

傷酒發熱。頭痛嘔吐。加乾葛、黃連、扁豆(各八分),去柴胡、春夏肚腹作痛。加白芍藥、山梔、香附(各一錢)、乾薑炭、薄桂(各五分)。

夏至後感寒。加石膏(一錢五分)、桂枝(三分)。

暑月遠行受熱。加香薷(一錢五分)、扁豆(一錢)、滑石(八分),去柴胡、白芷。

霍亂轉筋。兩腳冷。汗出。上吐下瀉。日間感熱。夜間感冷。邪氣正氣。兩不分也。加木瓜、扁豆、砂仁(各八分)、乾薑(五分)、澤瀉、青皮(各七分)。

又方,雙解散治夏月傷寒傷風通用。

防風(一錢二分),川芎,當歸,白芍,白朮(一錢),蒼朮(各一錢),黃芩(七分),石膏(一錢二分),滑石(一錢五分),連翹,山梔(各八分),荊芥穗,薄荷(各六分),桔梗(各六分)甘草(三分)

上作一服。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一鍾。稍熱服。無汗。加麻黃、淡豆豉(各一錢)、蔥白(三根)、有汗。不用。

大便結燥。加大黃(三錢)、芒硝(一錢五分)。

白話文:

傷寒

如果因為飲酒過量,導致全身長瘡,或者兩眼昏花發黃,可以加入茵陳(1.5錢)、山梔子、赤茯苓(各1錢)。

如果是因為喝酒引起的嘔吐,可以加入黃連、扁豆、葛根、半夏、藿香、蒼朮(各1錢),去除蘇葉。

婦女產後,如果感受風邪導致頭痛、高熱、怕冷、身體無法轉動,可以加入生料五積散。

產後感受寒邪,導致頭痛發熱,可以加入不換金正氣散(一半劑量)。

婦女產後,發熱不退、煩躁口渴,可以加入人參、麥門冬、生地黃(各8分)。

產後虛熱不退,可以加入人參、黃耆、麥門冬(各1錢)。

產後腰痛不止,可以加入當歸、官桂(各1錢)、木香(3分)。

感冒風邪後,時間久了,咳嗽不止,可以加入杏仁(1錢)、五味子、乾薑(各6分)、細辛(5分)。

如果患有腳氣,可以加入木瓜、牛膝、紫金皮、吳茱萸、川楝子、黃柏、蒼朮(各1錢)、木香(5分)。

另外有個方子叫柴藿湯,適合在春末夏初治療傷寒,同時兼有內傷的人使用,這個方子是針對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四經的藥物。

這個方子的藥物組成是:柴胡(1.5錢),黃芩(1錢),藿香(1錢),甘草(3分),半夏(1錢),白朮(1錢),陳皮(8分),人參(8分),白茯苓(8分),厚朴(8分),蒼朮(1錢),川芎(8分),白芷(8分),枳殼(8分),桔梗(7分)。

以上藥物作為一劑,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用水兩碗煎成一碗,在吃飯後稍熱時服用。如果是初春時感受寒邪,可以加入紫蘇葉、防風、乾葛(各8分)。

凡是感受寒邪沒有出汗的,可以加入紫蘇葉、淡豆豉(各1錢)、蔥白(三根),有出汗就不要加。

如果發熱很嚴重,又感到口渴,可以加入石膏(1.5錢)、知母、粳米(各1錢)、烏梅(兩個)。

如果是得了瘧疾,可以加入草果、青皮(各8分)、烏梅(兩個),如果想要盡快控制病情,可以再加入常山(1.5錢)、檳榔(7分)。

如果是得了時氣熱病,可以加入羌活、防風(各1錢),如果是山嵐瘴氣引起的,也可以加入相同的藥。

因為飲食不當導致發熱、胸悶嘔吐,可以加入山楂、神曲、砂仁(各8分)。

因為喝酒導致發熱、頭痛嘔吐,可以加入乾葛、黃連、扁豆(各8分),去除柴胡。如果是春夏季節肚子痛,可以加入白芍藥、山梔子、香附(各1錢)、乾薑炭、薄桂(各5分)。

夏至過後感受寒邪,可以加入石膏(1.5錢)、桂枝(3分)。

如果是夏天遠行受熱,可以加入香薷(1.5錢)、扁豆(1錢)、滑石(8分),去除柴胡、白芷。

如果是霍亂導致腿抽筋,兩腳冰冷、出汗、上吐下瀉,白天發熱,夜晚發冷,這是邪氣和正氣混雜的情況,可以加入木瓜、扁豆、砂仁(各8分)、乾薑(5分)、澤瀉、青皮(各7分)。

另外有個方子叫雙解散,可以治療夏季常見的傷寒和感冒。

這個方子的藥物組成是:防風(1.2錢),川芎,當歸,白芍,白朮(1錢),蒼朮(1錢),黃芩(7分),石膏(1.2錢),滑石(1.5錢),連翹,山梔子(各8分),荊芥穗,薄荷(各6分),桔梗(6分),甘草(3分)。

以上藥物作為一劑,用水兩碗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成一碗,稍熱時服用。如果沒有出汗,可以加入麻黃、淡豆豉(各1錢)、蔥白(三根),如果有出汗就不要加。

如果大便乾燥,可以加入大黃(3錢)、芒硝(1.5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