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卷之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3)

1. 上部(眼耳口鼻舌牙咽喉是也)

脈,眼病寸脈浮數。關脈弦數。為風熱內障。寸關浮弦而澀。為風濕腫癢。寸脈弦而沉。為氣熱癢痛。弦而滑。為痰火攻上。寸浮。關弦。尺澀。為血虛。火盛。水衰。眼目昏暗。耳病,腎脈浮而盛。為風。浮而數為熱。澀而濡為虛。右寸滑數。為肺經痰火上攻於耳。口病,關脈洪數。

白話文:

脈象:眼疾:寸脈浮數。關脈弦數。是風熱內障。寸關浮弦而澀。是風濕腫癢。寸脈弦而沉。是氣熱癢痛。弦而滑。是痰火攻上。寸浮、關弦、尺澀。是血虛、火盛、水衰。眼目昏暗。耳朵疾病:腎脈浮而盛。是風。浮而數是熱。澀而濡是虛。右寸滑數。是肺經痰火上攻於耳朵。口瘡:關脈洪數。

脾氣通於口。脾熱則口臭。熱甚則口縻。口瘡。胃熱則唇口生瘡。口內腥臭。鼻病,右寸脈洪數。鼻乃肺之竅。鼻病皆肺熱所致。肺傷風熱。右寸浮數。而鼻塞不聞香臭。舌病,左寸脈滑數。蓋舌乃心之苗。舌病皆心熱所致。心脈系舌本。脾脈絡於舌傍。肝脈絡舌本。心熱盛。

白話文:

脾氣通於舌頭,脾熱則口臭,熱氣嚴重則口舌乾燥,口瘡。胃熱則嘴脣和舌頭長瘡,嘴巴裡有腥臭味。鼻病,右寸脈洪數。鼻子是肺的孔竅,鼻病都是肺熱引起的。肺傷風熱,右寸脈浮數,鼻子不通聞不到香味。舌病,左寸脈滑數。舌頭是心的苗,舌病都是心熱引起的。心脈連著舌根,脾脈連著舌頭旁邊,肝脈連著舌根。心熱嚴重時。

則舌生瘡破裂。肝熱盛。則血上湧。脾熱則舌強。甚則滑而胎。風寒所中。則舌捲縮而不能言。牙病,屬腎虛胃火。右關洪數。溢過寸口。兼浮者。為風。兼沉者。為寒。濡細者。為濕。咽喉,腫痛。兩寸必浮洪而數。雖有數種之名率皆上焦風熱所致。

白話文:

  • 如果舌頭生瘡破裂,是肝火旺盛的表現。

  • 如果血液上湧,是肝火旺盛的表現。

  • 如果舌頭僵硬,甚至光滑而腫脹,是脾熱的表現。

  • 如果舌頭捲縮不能說話,是風寒所致。

  • 牙齒疾病,與腎虛胃火有關。

  • 右關脈洪數,溢過寸口,兼浮的,是風。兼沉的,是寒。濡細的,是濕。

  • 咽喉腫痛,兩寸脈必浮洪而數。雖然有數種名稱,但大多是上焦風熱所致。

症,按東垣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清陽氣上散於目。而為精。其氣走於耳而為聽。若因心煩事冗。飲食失節。勞役過度。致脾胃虛弱。心火旺盛。則百脈沸騰。血脈逆行。邪害空竅。猶天明而日月不明也。夫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上注於目。脾者諸陰之首也。

白話文:

證狀,依照東垣所說:人的身體有十二條經脈,以及三百六十五個絡脈。其中清陽之氣上達並散佈於眼睛,而成為瞳孔。耳朵能聽見聲音,也是這股氣的作用。一旦因為心裡煩躁、事情太多,導致飲食不節制,勞累過度,導致脾胃虛弱,心火旺盛,那麼全身的脈絡就會沸騰,血脈也會逆行,邪氣就會傷害空竅,就像天亮了,太陽和月亮都不明亮一樣。五臟六腑的精氣都由脾臟吸收,再向上輸送至眼睛,脾臟是所有陰經的開始。

目者。血脈之宗也。脾虛。則五臟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於目矣。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精。宜靜而安。相火化行其令。相火者,包絡也。主百脈。皆營於目。既勞役運動。勢乃妄行。又因邪氣所並。而損血脈。故諸病生焉。經曰。目得血而能視。血氣盛。則精盛。血氣衰。

白話文:

眼睛是血脈的根本。脾虛,則五臟的精氣都會失去職守,不能歸屬於眼睛了。心是君主之火,主管人的精神,應該靜定而安寧。相火運行其命令,相火就是包絡,主管一百條脈絡,全都運行於眼睛。一旦勞役運動過度,神志勢必錯亂,又因邪氣所侵,而損傷血脈,所以各種疾病就產生了。經典上說:眼睛得到血而能視物。血氣旺盛,則精神旺盛。血氣衰弱,而精神也衰弱。

則精弱。精弱則水虛。水虛則火動。火動則東方實。東方實則肝邪盛。而視物不真矣。所以視植物為動物者。有之。視動物為植物者有之。然血有太過不及。皆能為痛。太過則目壅塞而障痛。不及則無血養而枯痛。目之銳。皆少陽經也。血少氣多。目之上綱。太陽經也。血多氣少。

白話文:

腎精虛弱,水液精華就會虧少,水液虧少,虛火就會旺盛。虛火旺盛,東方的肝臟就會實熱。肝臟實熱,肝邪就會盛。這時就會視物不清,甚至出現幻視。因此,有人把植物看成動物,或把動物當作植物。血液過多或過少,都會引起眼睛疼痛。血液過多,眼睛就會充血疼痛。血液不足,眼睛得不到滋養,就會發乾疼痛。眼神銳利,通常是少陽經的問題。血少氣多,就會上綱到太陽經。血多氣少,就會上綱到陽明經。

目之下綱。陽明經也。血氣俱多。惟足厥陰經。連於目系而已。血太過者。血得熱而溢於上。所以作痛。治之之法。風熱者。發以散之。血少神勞。腎虛者。補血滋陰以調之。實者決之。虛者補之。辛以散之。涼以清之。隨其病而藥之。無不愈也。按諸書論耳症不一。有氣聾。

白話文:

眼科的各種病症。陽明經也。血氣都很多。只有足厥陰經連接著眼睛的系膜而已。血太多的人。血遇到熱就會溢於上。所以會疼痛。治療的方法。風熱的人。用疏風散熱的藥物來治療。氣血不足、精神勞累。腎虛的人。用補血滋陰的藥物來調治。實證的人放血。虛證的人補益。辛溫的藥物用來疏散。涼性的藥物用來清熱。根據病症用藥。沒有治不好的。根據各家醫書的論述,耳症病症種類繁多。有氣血虛弱,導致耳鳴耳聾的。

熱聾。陰虛聾。膿耳。聤耳。氣厥而聾。又挾風與勞損而聾者。蓋十二經脈。上絡於耳。其陰諸經。適有交併。則臟氣逆而厥。厥氣摶入於耳。是為厥聾。必兼眩運。況耳為宗脈之所附。若脈虛而風邪乘之。經氣閉而不宣。謂之風聾。必兼頭痛。如瘦悴力怯。昏昏積積而暗暗然者。

白話文:

熱聾:因火熱之邪侵犯耳竅,導致耳聾。

陰虛聾:因陰虛津虧,腎水不足,不能濡養耳竅,導致耳聾。

膿耳:因耳道生膿,阻塞耳竅,導致耳聾。

聤耳:因耳道腫脹,阻塞耳竅,導致耳聾。

氣厥而聾:因氣血逆亂,導致耳竅閉塞,導致耳聾。

挾風與勞損而聾者:因風寒之邪侵襲耳竅,或勞累過度,導致耳竅閉塞,導致耳聾。

蓋十二經脈,上絡於耳:十二經脈皆上行於頭面,耳竅位於頭面,故十二經脈皆與耳竅相絡。

其陰諸經,適有交併:陰經脈絡於耳竅處,恰好有交匯之處。

則臟氣逆而厥:若臟腑之氣逆亂,則會導致氣厥。

厥氣摶入於耳,是為厥聾:氣厥之氣搏入耳竅,則導致厥聾。

必兼眩運:厥聾者,常伴有眩暈。

況耳為宗脈之所附:耳為宗脈所附著之處,宗脈即任脈。

若脈虛而風邪乘之:若脈虛,則風邪易於乘虛而入。

經氣閉而不宣,謂之風聾:風邪侵襲耳竅,經氣閉塞而不宣通,則稱為風聾。

必兼頭痛:風聾者,常伴有頭痛。

如瘦悴力怯,昏昏積積而暗暗然者:若患者形體瘦弱,乏力,昏昏沉沉,精神萎靡,則為陰虛之證。

為勞聾。必兼虛怯等症。此好色腎虛者有之。有痰火上升。鬱於耳中而鳴。有熱氣乘虛。隨脈入耳。結為膿汁。謂之膿耳。或耳有津液。風熱摶之。結硬成核塞耳。亦令暴聾。為聤耳。大抵耳屬足少陰之經。腎之寄竅也。腎氣通於耳。所主者精。精氣充足。則耳聞而聰也。若勞傷氣血。

白話文:

勞聾。必定合併虛弱膽怯等症狀。這是好色腎虛的人常有的。有痰火上升。鬱積在耳中而出現耳鳴。有熱氣趁虛而入。沿著經脈進入耳朵。凝結成膿汁。叫做膿耳。或者耳朵有津液。風熱之邪將它凝結。變硬成核塞住耳朵。也會突然耳聾。叫做耳核。總的來說,耳朵屬於足少陰經。是腎臟的寄寓竅道。腎氣通於耳朵。所主的是精。精氣充足。則聽覺靈敏。若因勞累而損傷氣血。

精脫腎敗。則耳聾矣。治之之法。風者散之。熱者涼之。腎虛者補而養之。痰火者清而降之。各隨其宜。不可不察也。口臭生瘡。皆脾胃中有濁熱所致。蓋脾熱則口乾燥。胃熱則唇破裂。又云:五臟之氣。皆通於口。是以脾熱則口甘。肝熱則口酸。腎熱則口咸。肺熱則口辛。

白話文:

腎氣虧損、腎精衰竭,就會導致耳聾。治療的方法,如果是因為風邪引起的,就用散風的方法;如果是因為熱邪引起的,就用清熱的方法;如果是因為腎虛引起的,就用補益腎氣、滋養腎精的方法;如果是因為痰熱引起的,就用清熱化痰、降濁的方法。具體採用哪種方法,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決定,不能不加辨別地亂用藥。口臭並發口瘡,都是由於脾胃中有濁熱引起的。脾胃有熱,就會導致口腔乾燥;胃熱過盛,就會導致脣舌破裂。另外,五臟之氣,都通過口來表現。所以脾熱的人,口裡會有甜味;肝熱的人,口裡會有酸味;腎熱的人,口裡會有鹹味;肺熱的人,口裡會有辣味。

心熱則口苦。胃熱則口淡。膽熱則口酸苦。皆因謀慮不決而得。丹溪云:鼻乃肺之竅。因心肺上病而不利也。有寒有熱。寒邪傷於皮毛。氣不利而壅塞。熱壅清道。所以塞而不聞香臭矣。又有面鼻紅紫黑。皆熱傷血而血熱所致。蓋面乃陽中之陽。鼻居面中。一身之血運到面鼻。

白話文:

  1. 心熱則口苦:如果心臟熱盛,就會出現口苦的症狀。

  2. 胃熱則口淡:如果胃部熱盛,就會出現口淡無味的症狀。

  3. 膽熱則口酸苦:如果膽囊熱盛,就會出現口酸苦的症狀。

  4. 這些症狀都是由於思慮過多、憂慮不決而引起的。

  5. 丹溪說:鼻子是肺的竅。如果肺部有病,就會影響鼻子的功能,導致鼻子出現不通暢、聞不到氣味等症狀。

  6. 有些人會出現鼻子發紅、發紫、發黑的情況。這都是熱邪傷血、血熱所導致的。

  7. 因為面部是陽中之陽,鼻子位於面部中央,全身的血液都要運送到面部和鼻子。

皆為至清至精之血。多酒之人。酒氣熏蒸於上。面鼻得酒熱之氣。血為極熱。血熱復遇感冷。汙濁凝結不行。面鼻紫黑而腫。俗名酒齄鼻是也。治宜清熱。化滯血。生新血。或曰酒齄鼻者。皆由肺經壅熱所致。蓋肺氣通於鼻。清氣出入之道路。或因飲酒。氣血壅滯上焦。邪熱伏留不散。

白話文:

這些都是最清淨、最精純的血液。多喝酒的人,酒氣燻蒸上面。臉部和鼻子接觸到酒的熱氣,血液變得極度炎熱。血液過熱,再接觸到寒冷,污濁凝結、無法流動。臉部和鼻子紫黑而腫脹,俗稱酒糟鼻。治療方法應該清熱、化瘀血、生新血。也有人說酒糟鼻是肺經壅熱引起的。肺氣與鼻子相通,是清氣出入的道路。有些人喝酒後,氣血壅滯在胸部之上,邪熱潛伏不散。

為鼻瘡矣。或肺經素有風熱。雖不因酒。亦自生也。齆鼻塞肉。亦由於此。舌病。乃心肝脾壅熱所致。說見脈下。牙齒腫痛。按東垣論云:齒者腎之標。骨之餘。上齦隸於脾土。足陽明胃之脈貫絡也。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足陽明。喜寒飲而惡熱。熱甚則齒動齦脫。作痛不已。

白話文:

這是鼻瘡的症狀。或者肺經一直有風熱。即使沒有喝酒,也會自然發生。鼻子塞住有肉塊,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舌頭生病,是心肝脾壅熱造成的。說明見脈象下。牙齒腫痛。根據東垣的理論說:牙齒是腎的標誌,是骨頭的餘氣。上顎隸屬於脾土,足陽明胃經的脈絡貫通。手陽明,怕冷飲而喜歡熱飲。足陽明,喜歡冷飲而怕熱飲。熱盛則牙齒活動,牙齦脫落,疼痛不止。

有惡寒痛者。有惡熱痛者。有惡寒惡熱痛者。有惡熱飲。少寒飲多痛者。有動搖痛者。有齒袒則痛者。有齒齦為疳所蝕。血出而痛者。有齚腫起而痛者。有脾胃中有風邪。但覺風而痛者。有痛而臭不可近者。蓋齒為關門。腎之榮。骨之餘也。腎衰則齒豁。精固則齒堅。大腸虛。

白話文:

  1. 有的人怕冷怕疼。

  2. 有的人怕熱怕疼。

  3. 有的人既怕冷又怕熱。

  4. 有的人怕喝熱的。

  5. 有的人喝涼的多,就比較疼。

  6. 有的人一動就疼。

  7. 有的人牙齦暴露在外面就疼。

  8. 有的人牙齦被癌腫腐蝕,出血疼痛。

  9. 有的人牙齒腫痛。

  10. 有的人脾胃中有風邪,只要受風就疼。

  11. 有的人疼痛有臭味,讓人無法靠近。

牙齒是身體的關門,是腎精的榮華,是骨頭的多餘部分。腎虛了,牙齒就會鬆動。腎精充實,牙齒就堅固。大腸虛弱。

則齒露。大腸壅。則齒浮。挾風則攻於頭面。眼目疳䘌則齲脫為痔。亦有氣鬱而致者。醫者誠能求其本而療之。厥疾弗瘳者。未之有也。喉痹。按子和云:熱氣上行。搏於喉之兩旁。近外腫作。以其形似。是謂乳蛾。一為單。兩為雙也。比乳蛾差小者。名喉痹。熱結於舌下。

白話文:

牙齒外露。大腸適應不良。牙齒浮腫。與風邪相合,就會攻擊頭面。眼部有炎症,則牙齒脫落成痔。也有因氣鬱而引起的。醫生如果能確實找出病因並予以治療,就沒有治不好的病。喉嚨痛。按子和說:熱氣上升,衝擊喉嚨兩側。外腫,因其形狀像乳頭,所以稱之為乳蛾。一邊腫是單乳蛾,兩邊腫是雙乳蛾。比乳蛾小的是喉痹。是熱氣積結於舌下。

復生一小舌。名曰重舌。脹熱。結於舌中腫起。名曰水舌。脹熱結於咽喉。腫繞於外。且麻且癢。腫而大者。名曰纏喉風。喉痹暴發暴死者。名曰走馬喉痹。其名雖殊。火則一也。夫少陰君火。心主之脈。手少陽。相火三焦之脈。二火皆主其脈。並絡於喉。氣熱則內結。結甚則腫脹。

白話文:

又生了一個小舌頭,稱作重舌,腫脹發熱,結成在舌中腫起,稱作水舌。腫脹發熱結成在咽喉,腫脹環繞在外面,既麻又癢,腫而大的,稱作纏喉風,喉嚨疾病突然發作而暴死的,稱作走馬喉痹。它們的名稱雖然不同,但都是由火引起的。少陰君火,心主之脈,手少陽,相火三焦之脈,二火皆主其脈,並絡於喉嚨。氣火熱則內部結成,結成得很嚴重就會腫脹。

腫脹甚則閉。閉甚則不通而死矣。至於嗌乾咽痛。頷腫舌本強。皆君火之為也。惟喉痹急。連屬相火也。經云:甚者從之。又云:龍火以火逐之。故古人療喉痹等症。用甘桔等湯治之。世醫不達此旨。妄云大寒之劑。或至冷草藥服之。扞挌其氣而不救者。吾見多矣。其出血之法。

白話文:

如果腫脹嚴重,就會造成閉塞。閉塞嚴重,不通氣,就會導致死亡。至於咽喉乾澀疼痛,頸部腫脹,舌根僵硬疼痛,這些都是肺火盛所引起的。只有喉嚨腫痛急劇加重,是心火盛造成的。經典中說:症狀嚴重的,就應該順著這個思路去治療。又說:龍火用火攻之。所以古人治療喉嚨腫痛等症狀,都用甘桔等湯劑來治療。世間的醫生不懂得這個道理,胡亂說要用大寒的藥方,或者服用極其寒冷的草藥。這樣阻滯了氣機,反而治不好病,我見過很多這樣的例子。出血療法

最為緊要。但人畏針。委曲旁求。若病之急者。即閉而死。良可痛哉。

治,河間云:目疾在腑為表。當除風散熱。在臟為里。當養血安神。如暴失明。昏澀翳膜。眵淚斑瘡。入眼暴散。皆表也。此風熱所幹。宜表散以去之。如昏弱不欲視物。內障見黑花。瞳散睛背。久病。皆里也。此血少神勞。腎虛所致。宜養血補水安神。王節齋云:眼痛亦腫。

白話文:

治眼疾,河間名醫說:眼疾在腑為表證。應當祛風解熱。在臟為裡證。應當養血安神。如突然失明、昏澀、翳膜、眵淚、斑瘡、入眼暴散。全都屬於表證。這是風熱所致,宜用表散的方法來治療。如昏弱、不願看東西,內障看到黑花,瞳孔散大、白睛外露,長期患病。全屬於裡證。這是血少,神經勞累,腎虛所致。宜用養血、補水安神的方法來治療。王節齋說:眼痛兼腫。

古方用藥。內外不同。在內湯藥。則用苦寒辛涼之劑。以瀉其火。在外點洗。則用辛熱辛涼之藥。以散其邪。故點藥莫要於冰片。而冰片大辛熱。以其辛性急。故藉以拔出火毒。而散其熱氣。古方用燒酒洗眼者。皆此意也。大概火眼是火邪上攻於目。故內治用苦寒之藥治其本也。

白話文:

古時候的中醫用藥方法,內服和外用是不一樣的。內服的湯藥,通常會使用苦寒辛涼的藥物,來瀉火氣。而外用的點洗藥,則會使用辛熱或辛涼的藥物,來驅散邪氣。因此,點洗藥中最重要的是冰片。冰片性辛熱,辛性急,可以拔出火毒,散熱氣。古時候的醫書中,有許多用燒酒洗眼睛的記載,也是這個道理。總的來說,火眼是火邪上攻於眼睛所引起的,所以內治要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根本。

然火邪既客於目。從內出外。若外用寒涼以阻逆之。則鬱火內攻。不得散矣。故點藥用辛熱。而洗眼用熱湯。是火抑則發。因而散之。從內達外法也。治法云:久病目昏暗。熟地當歸為君。防風羌活甘菊佐之。暴發赤腫。芩連、防風為君。以瀉火。四物為佐。以涼血養血。

白話文:

如果眼睛受到火邪侵襲,從內而外發病。若使用寒涼藥物來治療,則會阻遏火邪的外散,導致鬱火內攻,無法消散。因此,點眼藥應使用辛熱的藥物,而洗眼則應使用熱水。這是因為火邪受到抑制就會發散,因此要順應其發散的趨勢,從內而外地治療。治療方法如下:

  1. 久病目昏暗:使用熟地、當歸為君藥,防風、羌活、甘菊為佐藥。

  2. 暴發赤腫:使用芩連、防風為君藥,以瀉火;四物為佐藥,以涼血養血。

羌活、柴胡、甘菊為使。以疏風散熱。血氣壅盛而痛。四物、加龍膽草大黃以下之。肥人多是痰火。宜涼血清熱行痰。痛人多是血少火盛。宜養血藥為主。少加風藥佐之。丹溪云:耳聾。屬少陽厥陰二經鬱熱多。有氣閉者。有痰火上攻而鳴。或聾。治宜開痰散風熱。通聖散滾痰丸之類。

白話文:

羌活、柴胡、甘菊用作疏通風熱藥。痛是血氣壅盛造成的。四物加上龍膽草、大黃可以治療。體胖者多是痰火,宜用清熱涼血、行痰化瘀的藥物治療。疼痛者多是血虛火旺,宜以補血藥為主,少加疏風藥作為輔助。丹溪認為:耳聾多是少陽、厥陰兩經鬱熱,有氣閉不通,或痰火上攻而致。治療應該疏通痰風熱,可以選用通聖散、滾痰丸等藥物。

皆可用。大病後與陰虛火動而聾者。宜滋陰降火。以四物湯,加知母黃柏、耳鳴。宜當歸龍會丸。飲酒厚味之人。宜木香檳榔丸。王節齋云:耳鳴一症。世人多作腎虛。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鬱於耳中而為鳴。郁甚則壅閉矣。大抵此症。多因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惱怒而得。

白話文:

  1. 對於大病後和陰虛火動引起耳聾的人,應該滋陰降火。可以用四物湯,加入知母、黃柏,可以治療耳鳴。如果是飲酒厚味之人,則可以用木香檳榔丸。

  2. 王節齋說:「耳鳴這個症狀,世人大多認為是腎虛,治療卻沒有效果。其實這多半是痰火上升,鬱結於耳中而發出聲音的。鬱積久了就會閉塞了。總之,這種症狀,基本上都是由於以前就有痰火在上面,加上惱怒而得來的。」

怒則氣上逆。而少陽之火客於耳也。若腎虛而鳴者。其鳴不甚。治宜詳之。口病或瘡。皆中上二焦積熱。輕者瀉黃散。重者涼膈散主之。口病服涼藥不愈者。此酒色過度。勞役不睡。或因憂思損傷中氣。虛火泛上無制。用理中湯。加附子、或官桂、冷服。一方、治口瘡。以黃連六錢、官桂一錢、為未。

白話文:

發怒時,氣就會上升而逆行,而少陽之火就乘虛而入,客於耳中。如果腎氣虛而耳鳴的話,耳鳴的聲音就不會很響。治療時應該仔細診斷。口腔疾病或瘡瘍,都是中焦、上焦積熱所引起。輕微的,可以用瀉黃散治療;嚴重的,可以用涼膈散治療。口腔疾病服用涼藥後仍未治癒,這是由於過度飲酒、縱慾、勞累、不眠,或憂思傷中氣,虛火上炎而無所制約造成的。可用理中湯,加入附子或官桂,冷服。另外一方,治療口腔瘡瘍,可以用黃連六錢,官桂一錢,研為細末。

噙下。或調付瘡上。甚效。口臭以黃連、生甘草藿香、蘭草、扁豆、砂仁為末。清茶調下。鼻塞不利。有肺熱。或肺經素有火邪。久鬱於內。遇寒便塞。宜清肺降火。而佐以通氣之劑。亦有感冒風寒而致。鼻塞聲重。或流清涕者。作風寒治。宜表而散之。鼻或紅。及酒齄鼻者。

白話文:

含服在口中。或將藥末敷在瘡口。效果很好。口臭可以用黃連、生甘草、藿香、蘭草、扁豆、砂仁研成細末,用清茶送服。鼻塞不通氣,有肺熱或肺經長期有火邪,久積於內,遇寒則閉塞。宜清肺降火,佐以通氣的藥物。也有感冒風寒導致鼻塞、聲音沉重或流清涕的,應以風寒論治,宣散表邪。鼻子發紅或酒糟鼻的,

皆熱傷肺經。以致血氣壅滯。宜涼血化滯。清肺藥主之。舌腫舌瘡。皆心熱所致。治宜瀉心湯。甚者黃連解毒湯。舌胎者。治各有法。如傷寒舌胎。或黃或黑者。諒輕重下之。詳見本門。雜病舌胎。宜清之。黃連解毒湯。或涼膈散。選而用之。王節齋云、牙床腫痛。或齒動搖。

白話文:

以上皆為肺經濕熱所傷。導致血氣運行不暢,宜涼血化瘀,清肺藥為主。舌腫舌瘡,皆因心火過盛所致,宜使用瀉心湯治療,嚴重的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舌苔的治療方法各不相同。例如,傷寒舌苔,如果黃或黑,可以根據病情輕重決定是否瀉下。詳情請參考本門。雜病舌苔,宜清之,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或涼膈散。王節齋雲,牙牀腫痛,或牙齒鬆動。

或黑爛脫落。世人皆作腎虛治。殊不知此屬陽明經濕熱。蓋齒雖屬腎。而生於牙床。上下牙床屬陽明大腸與胃。猶木生於土也。腸胃傷於美酒厚味。膏粱黏滑之物。致濕上攻。則牙床不清。而為腫為痛。或出血。或生蟲。故齒不得安。而動搖黑爛脫落矣。治宜瀉陽明經之濕熱。

白話文:

牙齒變黑腐爛或脫落。世人都認為是腎虛引起的。殊不知這是陽明經濕熱引起的。牙齒雖然屬於腎,但它生長在牙牀上。上下牙牀屬於陽明大腸和胃經,就像樹木生長在土壤中一樣。腸胃如果受到美酒厚味、膏粱黏滑食物的損傷,濕熱就會上攻,導致牙牀不清,出現腫痛或出血,甚至生蟲。因此,牙齒不能安穩生長,就會動搖變黑、腐爛、脫落。治療時應以瀉除陽明經濕熱為宜。

去腸胃中之伏火。則牙床清寧。而齒自安固矣。以防風通聖散。去芒硝主之。丹溪云:喉痹之病。多屬痰熱。雖有數種之名。輕重之異。乃火之微甚故也。微者以酸耎之。甚者以辛散之。甚而急者。惟用針砭刺出血。最為上策。人火以涼治之。龍火以火逐之。或用吐法尤妙。

白話文:

去除腸胃中的虛火,牙牀就會清涼安寧,牙齒自然穩固。可以用防風通聖散,去除芒硝為主藥。丹溪說:喉嚨的疾病,大多是痰和熱。雖然有幾種名稱和輕重不同的症狀,但都是因為火氣的多少不同造成的。火氣輕微的,可以用酸味和滑膩的東西治療。嚴重的,可以用辛辣的藥物來疏散。如果火氣很強,而且很急迫,最好的辦法是用針灸或刺血的方法來治療。人火要用涼的方法來治療,龍火要用火的方法來驅逐。或者用嘔吐的方法,效果也非常顯著。

經云:咽與喉。會厭與舌。同在一門。而用各異。喉以候氣。故通於天。會厭管乎其上。少司開闔。掩其厭。則食下不掩。其喉必錯。必舌抵上齶。則會厭能閉其喉矣。四者相交為用。缺一。則飲食廢而死矣。

白話文:

經典中說:咽喉和會厭和舌頭。同處在一個門戶。但功能各不相同。喉嚨用來呼吸空氣。所以與天相通。會厭管在喉嚨的上面。少司命開合會厭。會厭蓋住喉嚨。食物才能往下嚥。如果會厭蓋不住喉嚨。喉嚨必定堵塞。如果舌頭抵住上顎。會厭就能閉住喉嚨了。四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缺了其中一個,飲食就中斷,人就會死亡。

方,四物菊花湯治一切眼疾。清熱。養血。疏風。

川芎(七分),當歸(酒浸一錢五分),白芍藥(一錢五分),淮生地(一錢),甘菊花(一錢五分)防風(七分),黃連(八分),白扁豆(七分),甘草(生用五分),甘州枸杞子(八分)

白話文:

川芎(七分),當歸(浸入酒中一錢五分),白芍藥(一錢五分),淮山藥(一錢),甘菊花(一錢五分),防風(七分),黃連(八分),白扁豆(七分),生甘草(五分),甘州枸杞子(八分)。

上作一服。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後服。兼有他症。依後加減。

肝經壅熱。加龍膽草(一錢)、黃芩(一錢)、赤芍藥(八分)、青皮(五七分)、甚者。加大黃、酒蒸過(三錢)、下之。

白話文:

肝經有熱。再加入龍膽草(一錢)、黃芩(一錢)、赤芍藥(八分)、青皮(五七分)。如果更嚴重的話,再加大黃,用酒蒸過(三錢),作為瀉藥服用。

肺經壅熱。白睛紅。加桑白皮、黃芩、山梔、麥門冬石膏(各等分)。

白話文:

肺經有熱壅滯。眼睛發白發紅。加入桑白皮、黃芩、山梔、麥門冬、石膏(各等分)。

心經壅熱。睛紅內障。加赤茯苓、麥門冬、倍黃連、膽腑熱。睛紅腫痛。隱澀難開。加龍膽草、柴胡(各一錢)、青皮(七分)。

白話文:

心經壅熱。眼睛發紅有內障。加入赤茯苓、麥門冬、加倍的黃連,膽腑有熱。眼睛發紅腫痛。隱隱作痛難以睜開。加入龍膽草、柴胡(各一錢)、青皮(七分)。

胃中伏火上攻。赤腫脹痛。加連翹、黃芩、石膏(各一錢五分)、大黃(三錢)。

白話文:

胃裡面上火,火氣上升。胃的內部發紅腫脹疼痛。增加連翹、黃芩、石膏(各0.75公克)、大黃(1.5公克)。

肝腎虛眼暗。加熟地黃、山藥(各一錢二分)、黃柏(八分)、五味子(五分),去黃連。翳膜遮睛。加草決明、密蒙花(各一錢)、木賊(八分)、外用點藥。

白話文:

肝腎陰虛導致視力模糊,同時加入熟地黃、山藥(各 6 公克)、黃柏(4 公克)、五味子(2.5 公克),去除黃連。眼球被翳膜覆蓋,同時加入草決明、密蒙花(各 6 公克)、木賊(4 公克),外用點眼藥。

能遠視。不能近視。乃血盛氣虛。加人參、白茯苓(各一錢)、石菖蒲(五分)。

白話文:

能夠看遠,卻不能看近,這是血液旺盛但是氣虛所造成的。加入人參、白茯苓(各一錢)、石菖蒲(五分)。

能近視。不能遠視。乃氣盛血虛。倍當歸,加熟地黃(一錢五分)。

風熱火眼。加羌活、柴胡、黃芩(各一錢)、連翹、赤芍藥(各八分)、大黃(三錢)。

目疾久服寒涼傷脾。致脾胃虛損。不能生血。反昏暗者。宜服清神益氣湯

白話文:

眼睛疾病長期服用寒涼之物損傷脾臟,導致脾胃虛弱,不能生血,反而導致視力昏暗。適合服用清神益氣湯來治療。

又方,固本還睛丸(出醫學正傳),治肝腎脾肺虛損。風熱乘之。以致目暗不明。視物昏花。或翳膜朦蔽。內外障痛。一切眼疾。並宜服之。

白話文:

另一種方劑,固本還睛丸(出自《醫學正傳》),用於治療肝腎脾肺虛損。風熱之邪乘虛而入,導致視物昏暗不明確,視物模糊不清。或者翳膜遮蔽,內外障痛。一切眼疾,都適合服用。

久服誠有奇效。非惟明目。且能滋養百骸。調和五臟。

天門冬(去心二兩),淮生地黃(二兩),人參(一兩五錢),麥冬(去心二兩),淮熟地黃(二兩)當歸(一兩五錢),五味子(七錢),青相子(一兩),石斛(一兩五錢去根),牛膝(酒洗一兩)犀角(一兩炒),川芎(一兩),枳殼(麩炒一兩),黃連(酒炒一兩),菟絲子(酒洗去土蒸熟搗碎曬乾一兩五錢),枸杞子(甘州者去梗一兩五錢),柏子仁(去殼淨炒一兩五錢),決明子(炒一兩五),杜仲(薑汁炒斷絲一兩),羚羊角(白者一兩),黃柏(鹽酒炒一兩五錢)

白話文:

  • 天門冬(除去中心的,二兩)

  • 淮生地黃(二兩)

  • 人參(一兩五錢)

  • 麥冬(除去中心的,二兩)

  • 淮熟地黃(二兩)

  • 當歸(一兩五錢)

  • 五味子(七錢)

  • 青相子(一兩)

  • 石斛(一兩五錢,除去根部)

  • 牛膝(以酒清洗,一兩)

  • 犀角(一兩,炒製過)

  • 川芎(一兩)

  • 枳殼(以麩皮炒製,一兩)

  • 黃連(以酒炒製,一兩)

  • 菟絲子(以酒清洗,去除泥土,蒸熟搗碎,曬乾,一兩五錢)

  • 枸杞子(甘州產的,除去果梗,一兩五錢)

  • 柏子仁(除去外殼,淨炒,一兩五錢)

  • 決明子(炒製,一兩五錢)

  • 杜仲(以薑汁炒製,切成細絲,一兩)

  • 羚羊角(白色的,一兩)

  • 黃柏(以鹽酒炒製,一兩五錢)

上二十一味。除二冬二地酒煮搗膏。柏子仁另研。余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九十丸。空心鹽酒送下。忌煎炒五辛發物。

白話文:

以上二十一種藥材,除了二冬和二地用酒煮熟搗成膏狀,柏子仁另外研磨以外,其餘的藥材一起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九十丸,空腹時用鹽酒送服。忌諱煎炒五辛和發物。

又方,和氣飲治耳鳴久聾。

川芎(一錢),當歸(一錢),烏藥(一錢五分),陳皮(八分),貝母(一錢),黃芩(酒炒一錢),山梔(八分),桔梗(七分),升麻(三分),木通(八分),木香(三分),石菖蒲(一錢五分)

白話文:

  • 川芎(六公克):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的功效。

  • 當歸(六公克):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 烏藥(九公克):具有溫中止痛、理氣化痰的功效。

  • 陳皮(四點八公克):具有理氣健脾、化痰止咳的功效。

  • 貝母(六公克):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 黃芩(酒炒六公克):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 山梔(四點八公克):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 桔梗(四點二公克):具有宣肺止咳、祛痰排膿的功效。

  • 升麻(一點八公克):具有升陽舉陷、透疹解肌的功效。

  • 木通(四點八公克):具有通利小便、清熱解毒的功效。

  • 木香(一點八公克):具有行氣止痛、調中止瀉的功效。

  • 石菖蒲(九公克):具有開竅醒神、化痰止咳的功效。

上作一服。姜三片。煎熟。加蔥自然汁半盞。和服。

又方,加減涼膈散治口鼻舌諸病。皆由上焦壅熱所致。

連翹,梔子,黃芩,石膏,大黃(各一錢五分),防風,荊芥薄荷(各八分),甘草(四分),當歸,川芎,白芍藥,生地黃,麥門冬(各一錢)

白話文:

連翹、梔子、黃芩、石膏、大黃(每樣各15公克),防風、荊芥、薄荷(每樣各8公克),甘草(4公克),當歸、川芎、白芍藥、生地黃、麥門冬(每樣各10公克)。

上作一服。水一鍾半。煎。食後服。

口瘡。加黃連(一錢二分)、桂(二分)、唇瘡,加同上。

腮腫。加升麻(五分)、白芷(七分)、牛蒡子(一錢五分)、倍石膏。

白話文:

腮腺腫脹,增加升麻(五分)、白芷(七分)、牛蒡子(一錢五分)、倍石膏。

舌腫脹。加白芍藥、黃連(各一錢)、玄明粉(八分)。

舌瘡。加黃連、青黛(各一錢)、舌胎。加同上。

牙縫舌根。無故出血。加牡丹皮側柏葉、槐實(各一錢)。

白話文:

牙齒縫隙和舌根部位無緣無故出血。可加入牡丹皮、側柏葉、槐實(各一錢)同服。

牙疼。加升麻(五分)、白芷(八分)、黃連(一錢)、川椒(七粒)。

走馬牙疳。以女人溺桶中白垢。火煆一錢。銅綠(三分)、膽礬(二分)、麝香(一分)、研末敷上。立效。

白話文:

咽喉腫痛。加入黃連、山豆根(各一錢)、玄參、桔梗(各八分)、牛蒡子(一錢五分)、升麻(三分),一種方法是本方加馬蘭根、夏枯草(各二錢三錢),大致上咽喉的疾病。所涉及的非常緊急。煎中藥只能消除火邪。只有用針刺出血。是最急迫的方法。

咽喉腫痛。加黃連、山豆根(各一錢)、玄參、桔梗(各八分)、牛蒡子(一錢五分)、升麻(三分)、一法本方加馬蘭根、夏枯草(各二錢三錢)、大抵咽喉之症。所關甚急。煎藥則但能拔去火邪耳。惟以針刺出血。為急要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