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症治方》~ 卷之一 (16)
卷之一 (16)
1. 傷寒
瘟疫發散。加防風(五分)、羌活(一錢五分)、葛根、白芷(各一錢)。
其餘雜症。與防風通聖散加減同。茲不備錄。
又方,參蘇飲,治秋月傷寒傷風通用。(方見傷風類)。
又方,五積散,治冬月傷寒宜用。此太陽陽明太陰少陰藥也。若挾有內傷。或兼傷風者。宜用。若正傷寒。仍遵仲景法治。
川芎,當歸,白芍藥,蒼朮(各一錢),半夏,陳皮,厚朴,白茯苓,枳殼(各八分),白芷,桔梗(各七分),乾薑(炒),薄桂(各七分),麻黃(一錢五分或二錢無汗用。有汗去之。)
上作一服。姜五片。棗二枚。淡豆豉半合、水二鍾。煎鍾。食遠熱服。
潮熱。加柴胡、黃芩(各一錢)。
頭痛。加羌活(二錢)、細辛(五分)。
嘔吐。加藿香(一錢)、丁香(七粒)。
胃脘痛。加木香、吳茱萸(各六分)、香附(一錢)。
食積痛。加白朮(一錢)、枳實、山楂、神麯(各八分)、木香、檳榔、砂仁(各五分)。
一身盡痛如被杖。加羌活、獨活(各一錢)、柴、荊、皮(八分)。
腳氣。加羌活、獨活、防風、木瓜、牛膝、漢防己(各八分)。
咳嗽。加杏仁、款冬花(各八分)、五味子(五分),去薑桂。
痰嗽。加栝蔞仁、貝母、百合(各一錢),去薑桂。
嗽而聲啞。加天門冬(一錢)、百藥箭(八分)、烏梅(二個),去薑桂。
產後感寒。加柴胡、黃芩(各一錢)、人參(八分)。經水感寒。加柴胡、荊芥穗、防風(各一錢)、生地、紅花(各六分)。
上以上方。皆非正傷寒藥。乃劉張李諸公所立。治非時傷寒。或挾內傷者。或挾食。或兼風兼濕者。宜隨症加減用。若正傷寒。仍遵仲景六經傳變施治。庶無誤也。
白話文:
傷寒
瘟疫初期,可以用以下藥方來疏散:加入防風(五分)、羌活(一錢五分)、葛根、白芷(各一錢)。
其他雜症,可以參考防風通聖散來加減藥物,這裡就不一一記錄了。
另外有一個方子叫參蘇飲,可以治療秋天發生的傷寒和感冒,(藥方在感冒類別中)。
還有一個方子叫五積散,適合冬天發生的傷寒,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太陽、陽明、太陰、少陰等經絡的疾病。如果同時有內傷,或是兼有感冒,也適合使用。但如果是真正的傷寒,還是應該按照張仲景的《傷寒論》來治療。
五積散的藥方如下:川芎、當歸、白芍藥、蒼朮(各一錢),半夏、陳皮、厚朴、白茯苓、枳殼(各八分),白芷、桔梗(各七分),乾薑(炒過)、薄桂(各七分),麻黃(一錢五分,如果沒有出汗可以用到二錢,有出汗就去除)。
以上藥材作為一劑,加入生薑五片,紅棗二枚,淡豆豉半合,用水兩盅煎煮成一盅,在飯後溫熱服用。
如果發潮熱,可以加入柴胡、黃芩(各一錢)。
如果頭痛,可以加入羌活(二錢)、細辛(五分)。
如果嘔吐,可以加入藿香(一錢)、丁香(七粒)。
如果胃脘疼痛,可以加入木香、吳茱萸(各六分)、香附(一錢)。
如果因為飲食積滯而疼痛,可以加入白朮(一錢)、枳實、山楂、神麯(各八分)、木香、檳榔、砂仁(各五分)。
如果全身疼痛像被打了一樣,可以加入羌活、獨活(各一錢)、柴胡、荊芥、皮(各八分)。
如果患有腳氣,可以加入羌活、獨活、防風、木瓜、牛膝、漢防己(各八分)。
如果咳嗽,可以加入杏仁、款冬花(各八分)、五味子(五分),並去除生薑和桂枝。
如果咳嗽有痰,可以加入栝蔞仁、貝母、百合(各一錢),並去除生薑和桂枝。
如果咳嗽聲音沙啞,可以加入天門冬(一錢)、百藥箭(八分)、烏梅(二個),並去除生薑和桂枝。
如果是產後感冒受寒,可以加入柴胡、黃芩(各一錢)、人參(八分)。如果是月經期間感冒受寒,可以加入柴胡、荊芥穗、防風(各一錢)、生地、紅花(各六分)。
以上這些方子,都不是治療真正的傷寒的藥,而是劉完素、張元素、李杲等醫家所創,用來治療不正當季節的傷寒,或是同時有內傷、飲食積滯,或是兼有風邪、濕邪等情況。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如果是真正的傷寒,還是應該按照張仲景《傷寒論》的六經辨證來治療,這樣才不會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