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

1. 卷之四

2. 痰門

3. 諸痰

脈,脈滑者多痰。脈滑大為痰火。寸口洪滑為痰。右寸浮滑而疾為痰嗽。兩關洪滑而細為胃中濕痰。宜下之。左寸關弦滑為痰厥頭痛。關脈滑大者。膈中有痰。宜吐之。病人諸藥不效。兩關脈。或伏或大者。痰也。按經云。浮滑為風痰。沉滑為痰氣。緊滑為寒痰。或結或伏為郁痰。

又曰痰飲。又脈弦甚者飲也。脈浮滑而緊為痰嗽。病人眼皮及眼下如灰煙黑者痰也。

症,按丹溪云:有熱痰。食積痰。風痰。老痰。寒痰。郁痰之異。又云:諸病尋痰火。痰火生異症。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王節齋云:痰屬濕。乃津液所化。因風寒濕熱之感。七情飲食所傷。以致氣逆濁液。變為痰也。或吐咯上出。或凝滯胸膈。或留聚腸胃。或客於脈絡四肢。

隨氣升降。遍身上下。無處不到。但有新久輕重之殊耳。新而輕者。形色清白稀薄。氣味亦淡。久而重者。黃濁稠黏凝結。咳之難出。漸成惡味。宜詳辨之。

治,按節齋云:痰生於脾胃。宜實脾燥濕為主。又曰痰隨氣而升。宜順氣為先。分導次之。蓋氣升屬火。故順氣在於降火。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積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中氣虛者。因中氣以運之。若攻之太重。則胃氣虛而痰愈甚矣。用者詳之。

方,二陳湯痰主方。總治一身之痰。如要上行。加引上藥。如要下行。加引下藥。

陳皮(和脾、消痰、溫中,去白、一錢五分)。

白茯苓(利竅、行濕、和中,去皮、一錢二分)。

半夏(燥濕、除痰、溫中、薑製、一錢二分)。

甘草(和中、瀉火、炙、三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煎。不拘時服。兼有他症。依後加減。

春月。宜加川芎、夏。加黃連、秋。加知母、冬。加生薑。

熱痰。加青黛、黃連、栝蔞仁、枳實(各等分)

濕痰。加黃芩、蒼朮、白朮、枳實、香附、倍半夏(余各等分)。

酒痰。加青黛、栝蔞仁、葛粉、蒼朮、黃連、扁豆(各等分)。

食積痰。加白朮、枳實、山楂、神麯、白豆蔻仁(各等分)。

風痰。加南星、白附子、殭蠶、皂角、天麻(各等分)、竹瀝、薑汁。

頑痰。加海石、栝蔞仁、香附、青礞石(煆金色)、或煎或丸。

寒痰。加白朮(一錢五分)、薑汁(半盞)、枳殼、南星、白附子(各八分)、殭蠶、牙皂(各五分)。

郁痰。加蒼朮、川芎、香附、栝蔞仁、海石(各等分)。

痰厥頭痛。加川芎(七分)、石膏(一錢五分)、倍半夏。

痰因火逆上。降火為先。加白朮(一錢五分)、枳實(一錢)、黃芩、黃連(各八分)、軟石膏(煆一錢五分)

血虛有痰。加天門冬、麥門冬、知母、當歸、香附、栝蔞仁(各等分)、竹瀝(一盞)、姜汗(半盞)、帶血者。再加黃芩、白芍藥、桑白皮(各八分)

白話文:

諸痰

脈象滑利者多屬痰症。脈滑而有力則為痰火。寸口脈洪大而滑利也為痰症。右寸脈浮而滑利且有力,則為痰嗽。兩關脈洪大而細弱,為胃中濕痰,宜用瀉下之法。左寸關脈弦細而滑利,則為痰厥頭痛。關脈滑利而有力,表示膈中有痰,宜用吐法。病人服用各種藥物皆無效,而兩關脈象時隱時現或忽大忽小者,也是痰症。經書記載,脈象浮而滑利為風痰,沉而滑利為痰氣,緊而滑利為寒痰,脈象時隱時現或結聚者為鬱痰。

另有痰飲之症,脈弦急有力者也為飲證。脈浮滑而緊者為痰嗽。病人眼瞼及眼下皮膚呈現灰黑色如煙塵者,也屬痰症。

症狀方面,丹溪先生論述,痰症可分為熱痰、食積痰、風痰、老痰、寒痰、鬱痰等不同種類。又說,各種疾病都需考慮痰火因素,痰火會導致各種不同的病症。痰液這種物質,隨著氣機的升降運行,遍佈全身,無處不到。王節齋先生認為,痰屬濕邪,是由津液變化而成,由於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或七情內傷、飲食不節等因素,導致氣機逆亂,濁液停滯而化為痰液。痰液有的可以咳吐出來,有的停滯於胸膈,有的積聚於腸胃,有的則阻滯於經脈四肢,隨著氣機升降,遍佈全身,無處不到,只是新舊、輕重程度不同而已。新的輕痰,顏色清白稀薄,氣味也淡;久而重的痰,則顏色黃濁稠黏,凝結成塊,咳嗽也很難咳出,逐漸產生惡臭氣味,需仔細辨別。

治療方面,王節齋先生認為,痰液產生於脾胃,治療應以健脾燥濕為主。又說,痰液隨著氣機上升,治療應以順氣為先,然後再分導痰液。因為氣機上升屬火,所以順氣在於降火。熱痰則清熱,濕痰則燥濕,風痰則散風,鬱痰則行氣,頑痰則軟堅,食積痰則消導。痰在上者則用吐法,在中者則用下法。如果中氣虛弱,則應先益氣以運化痰液。如果攻邪過猛,則會傷及胃氣,反而使痰液加重,用藥需謹慎。

處方方面,二陳湯是治療痰證的主方,可以治療全身痰證。如果痰液向上逆,則添加引經藥向上引導;如果痰液向下沉,則添加引經藥向下引導。

二陳湯藥方:

陳皮(和脾、消痰、溫中,去白,一錢五分) 白茯苓(利竅、行濕、和中,去皮,一錢二分) 半夏(燥濕、除痰、溫中,薑製,一錢二分) 甘草(和中、瀉火,炙,三分)

以上藥物共為一劑,加薑三片,煎煮服用,不拘時間。如有其他症狀,可根據情況加減藥物。

春月宜加川芎,夏月宜加黃連,秋月宜加知母,冬月宜加生薑。

熱痰:加青黛、黃連、栝蔞仁、枳實(各等分)

濕痰:加黃芩、蒼朮、白朮、枳實、香附、倍半夏(余各等分)

酒痰:加青黛、栝蔞仁、葛粉、蒼朮、黃連、扁豆(各等分)

食積痰:加白朮、枳實、山楂、神麴、白豆蔻仁(各等分)

風痰:加南星、白附子、殭蠶、皂角、天麻(各等分)、竹瀝、薑汁

頑痰:加海石、栝蔞仁、香附、青礞石(煆金色),可煎服或製成丸劑。

寒痰:加白朮(一錢五分)、薑汁(半盞)、枳殼、南星、白附子(各八分)、殭蠶、牙皂(各五分)

鬱痰:加蒼朮、川芎、香附、栝蔞仁、海石(各等分)

痰厥頭痛:加川芎(七分)、石膏(一錢五分)、倍半夏

痰因火逆上逆:應先降火,加白朮(一錢五分)、枳實(一錢)、黃芩、黃連(各八分)、軟石膏(煆一錢五分)

血虛有痰:加天門冬、麥門冬、知母、當歸、香附、栝蔞仁(各等分)、竹瀝(一盞)、薑汁(半盞);若痰中帶血,再加黃芩、白芍藥、桑白皮(各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