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卷之四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7)

1. 暑濕門方(計方二十八條)

上作一服。姜三片。水一鍾半。煎八分服。

當歸拈痛湯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

羌活(一錢五分),防風(去蘆一錢),升麻,葛根(各七分),白朮(一錢),蒼朮,當歸(一錢),人參,甘草,黃芩,苦參(各七分),知母,豬苓(各八分),澤瀉(一錢),茵陳(一錢五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水煎。食遠服。以善膳壓之。

羌活附子湯治胃寒咳逆。

羌活,附子,茴香(各一錢五分),木香(一錢),乾薑(五分)

上作一服。水一鍾。食鹽一捻。煎半鍾。熱服。

羌活勝濕湯治肩背項強痛不能回顧。腰似拆。項似拔。此足太陽經。氣鬱不行。以風藥散之。

羌活,獨活(各一錢),藁本,防風,川芎(各五分),蔓荊子,甘草(各三分),如身重沉沉然。此經中有寒濕也。加漢防己(一錢),輕則加附子(一錢),重加桂枝(一錢),水煎服。

越鞠二陳湯治濕痰鬱痛。

香附(一錢五分),蒼朮(一錢五分),川芎,山梔(各一錢),半夏(制一錢五分),茯苓,陳皮(各一錢),甘草(五分),神麯(炒一錢)

上作一服。姜三片。煎服。

三拗湯治痰喘水氣。

麻黃(三錢),杏仁(去皮尖二錢),甘草(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溫服。

神秘湯治喘急不得臥者。

陳皮(去白),桔梗,紫蘇,五味,人參,桑白皮,茯苓(各等分),木香(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服。

調胃承氣湯治陽明胃實。大便秘。譫語。

大黃(四錢),甘草(二錢),芒硝(一錢)

上作一服。先煎大黃甘草待熟。再下芒硝。即去渣。溫服。

平胃散治濕傷脾胃不調。

蒼朮(二兩),厚朴(薑製),陳皮(各一錢五分),甘草(七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米飲調服。或每服五錢。煎服亦可。

錢氏白朮散治一切吐瀉。

人參,白朮,白茯苓(各一錢),甘草,乾葛(各八分),藿蘆香(八分),木香(五分)

上作一服。薑棗煎服。或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草豆蔻丸,治寒濕心腹作痛。

草豆蔻(去殼麵裹煨一兩四錢),橘紅,吳茱萸,乾薑,益志,人參,黃耆(各八錢),生甘草炙甘草,當歸,青皮(各六分),澤瀉,半夏(各五錢),桃仁(七十粒),麥芽,神麯(各七錢),薑黃,柴胡(各四錢)

上為末炊餅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薑湯下。

金花丸治嘔吐。制肝補脾。

半夏(湯泡七次薑汁浸炒二兩),檳榔(一兩),雄黃(五錢另研)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煮雄丸治大實心痛。

雄黃(一兩另研),巴豆(五錢),白麵(二兩)

上為末。以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時。先煎沸湯下藥二十四粒。煮二三十沸。澇入冷水。沉冷一時。下二丸煮藥湯。晝夜二十四丸。服盡得微利為度。備急丸治傷寒冷之物。及治心腹卒痛。

白話文:

暑濕門方 (共二十八條)

第一條: 將以上藥材作為一劑。用三片生薑,加一碗半水煎煮,煎至剩八分時服用。

第二條: 當歸拈痛湯,治療因濕熱引起的疾病,症狀為肢體關節疼痛,肩背沉重,胸部和膈膜感到不適。 藥材包括:羌活(一錢五分),防風(去除蘆頭一錢),升麻,葛根(各七分),白朮(一錢),蒼朮,當歸(一錢),人參,甘草,黃芩,苦參(各七分),知母,豬苓(各八分),澤瀉(一錢),茵陳(一錢五分)。 將以上藥材作為一劑。加一片生薑,用水煎煮,在吃飯前空腹服用。之後可用一些食物來壓住藥性。

第三條: 羌活附子湯,治療因胃寒引起的咳嗽和氣逆。 藥材包括:羌活,附子,茴香(各一錢五分),木香(一錢),乾薑(五分)。 將以上藥材作為一劑。加一碗水和少許食鹽,煎煮至剩半碗,趁熱服用。

第四條: 羌活勝濕湯,治療肩背和頸部僵硬疼痛,無法轉頭,腰部像要斷裂,頸部像被拔出一樣的症狀。這是足太陽經氣血鬱結不通,用發散風邪的藥物來治療。 藥材包括:羌活,獨活(各一錢),藁本,防風,川芎(各五分),蔓荊子,甘草(各三分)。如果身體感覺沉重,這是經絡中有寒濕的表現,可加漢防己(一錢)。症狀較輕可加附子(一錢),症狀較重則加桂枝(一錢)。用水煎服。

第五條: 越鞠二陳湯,治療因濕痰引起的鬱悶疼痛。 藥材包括:香附(一錢五分),蒼朮(一錢五分),川芎,山梔(各一錢),半夏(炮製過的一錢五分),茯苓,陳皮(各一錢),甘草(五分),神麯(炒過的一錢)。 將以上藥材作為一劑。加三片生薑煎服。

第六條: 三拗湯,治療因痰導致的喘氣和水腫。 藥材包括:麻黃(三錢),杏仁(去皮尖二錢),甘草(五分)。 將以上藥材作為一劑。用水煎煮後溫服。

第七條: 神秘湯,治療喘氣急促,難以躺臥的症狀。 藥材包括:陳皮(去白),桔梗,紫蘇,五味子,人參,桑白皮,茯苓(各等分),木香(三分)。 將以上藥材作為一劑。用水煎服。

第八條: 調胃承氣湯,治療陽明經胃部實熱,導致大便秘結,胡言亂語。 藥材包括:大黃(四錢),甘草(二錢),芒硝(一錢)。 將以上藥材作為一劑。先煎大黃和甘草,等藥熟後再加入芒硝,去除藥渣後,溫服。

第九條: 平胃散,治療因濕氣損傷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 藥材包括:蒼朮(二兩),厚朴(用薑製過),陳皮(各一錢五分),甘草(七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米湯調服。也可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服。

第十條: 錢氏白朮散,治療一切嘔吐和腹瀉。 藥材包括:人參,白朮,白茯苓(各一錢),甘草,乾葛(各八分),藿香(八分),木香(五分)。 將以上藥材作為一劑。用生薑和紅棗煎服。也可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調下。

第十一條: 草豆蔻丸,治療因寒濕引起的腹部疼痛。 藥材包括:草豆蔻(去除外殼,用麵包裹煨過,一兩四錢),橘紅,吳茱萸,乾薑,益智仁,人參,黃耆(各八錢),生甘草,炙甘草,當歸,青皮(各六分),澤瀉,半夏(各五錢),桃仁(七十粒),麥芽,神麯(各七錢),薑黃,柴胡(各四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蒸熟的餅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三十粒,用薑湯送服。

第十二條: 金花丸,治療嘔吐,調理肝臟,補益脾臟。 藥材包括:半夏(用湯泡七次後,用薑汁浸泡並炒過,二兩),檳榔(一兩),雄黃(五錢,另外研磨)。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粒,用薑湯送服。

第十三條: 煮雄丸,治療嚴重的實證心痛。 藥材包括:雄黃(一兩,另外研磨),巴豆(五錢),白麵(二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水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時,先將二十四粒藥丸用開水煮沸,再煮二三十次,撈出放入冷水中,浸泡冷卻後,再取兩粒藥丸放入煮過藥的湯中服用。白天和晚上各服用二十四粒。服完後,如果出現輕微腹瀉就停止服用。

第十四條: 備急丸,治療因受寒引起的疾病,以及治療突發的心腹疼痛。 (此處未提供具體藥材,應參照其他醫書或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