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症治方》~ 卷之四 (16)
卷之四 (16)
1. 暑濕門方(計方二十八條)
生脈散夏月常服。以救天暑之傷庚金也。
人參(三錢),麥門冬(二錢),五味子(一錢)
上作一服。水煎。不拘時服。
大順散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霍亂吐瀉。水穀不分。
甘草(三兩),杏仁(四錢),乾薑(四錢),肉桂(四錢)
上先將甘草。用白糖蜜同炒黃熟。次入乾薑同炒。復入杏仁同炒。候杏仁不作聲為度。取起出火毒。再入肉桂合和一處。搗為末。每服三錢。水一鍾。煎七分。溫服。如煩躁。以井花水調下。或以沸湯點服亦可。
益原散治中暑身熱。小便不利。
滑石(桂府者六兩),甘草(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加蜜少許。井水調下。如欲發汗。以蔥白淡豆豉湯調下。
五苓散治伏暑。身熱。煩渴。吐瀉。小便不利。此分陰陽藥也。
白朮,茯苓,豬苓(各一兩五錢),澤瀉(二兩五錢),桂(五錢或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調下。或㕮咀。每服七八錢。水煎服。
參苓平胃散治暑濕傷脾。泄瀉。脾胃不和。不伏水土。
人參(一兩),白朮(二兩),白茯苓(二兩),厚朴(二兩),甘草(一兩),陳皮(二兩),蒼朮(三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米飲調。或㕮咀。每服七八錢。水煎服亦可。或用神麯打糊為丸每服八十丸。米飲下亦妙。
保和丸治食積。虛者。以補脾藥調之。
山楂(二兩),神麯,半夏,茯苓(各一兩),陳皮,蘿蔔子(炒),連翹(各半),一方加白朮。(二兩),名大安丸。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米飲下。
木香檳榔丸治一切氣滯。心腹痞滿。大小便結滯不快。
木香,檳榔,青皮(去白),陳皮,枳殼(麩炒),莪朮,黃連(各一兩),黃柏,香附,大黃(各三兩),黑牽牛(生取頭末四兩)
上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後生薑湯下。
清暑助行丸夏月出行服。此能清暑爽神。
川百藥煎(一兩五錢),人參(三兩),甘草,麥門冬(去心),烏梅肉,乾葛粉(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雞頭實大。每服二丸。含化能解暑。
滲濕湯治寒濕身重腰冷。小便不利。大便泄瀉。此坐臥濕地。或陰雨所襲也。
白朮,白茯苓,蒼朮(各二錢),陳皮,乾薑,甘草(各一錢),丁香(二分)
上作一服。加棗一枚。煎服。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少陰脈沉。發熱。兼理寒濕。
麻黃,細辛(各一錢五分),附子(二錢五分)。
上作一服。先煎麻黃一二沸。次下二味同煎服。
吳茱萸湯溫中。去濕。止嘔。
吳茱萸,生薑(各三錢),人參(一錢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鍾。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白朮半夏天麻湯治風痰眩運。或濕痰身重。
天麻,白朮,半夏(各一錢),黃芩(炒),柴胡,陳皮(去白),白茯苓(各八分),甘草(生五分)
白話文:
暑濕門方(計方二十八條)
生脈散:夏天可以經常服用,用來預防暑熱損傷肺金。
配方:人參三錢、麥門冬二錢、五味子一錢。 將藥材煎水服用,時間不限。
大順散:治療中暑、伏暑、飲水過多、脾胃受濕、霍亂嘔吐腹瀉、飲食不消化等症狀。
配方:甘草三兩、杏仁四錢、乾薑四錢、肉桂四錢。 先將甘草用白糖蜜炒至黃熟,再加入乾薑同炒,然後加入杏仁同炒,直到杏仁沒有聲音為止,取出去除火毒,再加入肉桂混合,搗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煎成七分,溫服。如果煩躁,可以用井水調服,或用沸水沖服。
益原散:治療中暑發熱、小便不利。
配方:滑石(桂府產的)六兩、甘草一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少許蜂蜜,用井水調服。如果想發汗,可以用蔥白淡豆豉湯調服。
五苓散:治療伏暑、發熱、口渴、嘔吐腹瀉、小便不利。此方分陰陽藥。
配方:白朮、茯苓、豬苓各一兩五錢,澤瀉二兩五錢,桂枝五錢或一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沸水沖服,或嚼碎服用,每次服用七八錢,煎水服用。
參苓平胃散:治療暑濕傷脾、腹瀉、脾胃不和、水土不服。
配方:人參一兩、白朮二兩、白茯苓二兩、厚朴二兩、甘草一兩、陳皮二兩、蒼朮三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米湯調服,或嚼碎服用,每次服用七八錢,煎水服用也可以。或者用酒曲打成糊狀製成丸藥,每次服用八十丸,米湯送服也很好。
保和丸:治療食積,虛弱者,用補脾藥調服。
配方:山楂二兩、酒曲、半夏、茯苓各一兩、陳皮、蘿蔔子(炒)、連翹各半兩,一方加白朮二兩,名為大安丸。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酒曲糊做成丸藥,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八十丸,米湯送服。
木香檳榔丸:治療一切氣滯、心腹痞滿、大小便不通暢。
配方:木香、檳榔、青皮(去白)、陳皮、枳殼(麩炒)、莪朮、黃連各一兩、黃柏、香附、大黃各三兩、黑牽牛(取新鮮的頭部末端四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七十丸,飯後用生薑湯送服。
清暑助行丸:夏天出行服用,可以清暑提神。
配方:川貝母一兩五錢、人參三兩、甘草、麥門冬(去心)、烏梅肉、葛根粉各一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煉蜜做成雞頭實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丸,含服,可以解暑。
滲濕湯:治療寒濕身重、腰冷、小便不利、大便腹瀉,這是久坐濕地或受陰雨襲擊所致。
配方:白朮、白茯苓、蒼朮各二錢、陳皮、乾薑、甘草各一錢、丁香二分。 將藥材煎水服用,加一枚棗。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少陰脈沉、發熱,同時治療寒濕。
配方:麻黃、細辛各一錢五分,附子二錢五分。 先煎麻黃一二沸,然後加入其他藥材同煎服用。
吳茱萸湯:溫中、去濕、止嘔。
配方:吳茱萸、生薑各三錢,人參一錢五分。 用兩杯水煎成八分,飯後服用,加一枚棗。
白朮半夏天麻湯:治療風痰眩暈或濕痰身重。
配方:天麻、白朮、半夏各一錢,黃芩(炒)、柴胡、陳皮(去白)、白茯苓各八分,甘草(生)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