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症治方》~ 卷之二 (16)
卷之二 (16)
1. 諸痛(頭心脾腹脅腰背是也)。
川芎、當歸為主。氣虛頭痛。人參、黃耆為主。氣血俱虛。調中益氣。少加川芎、蔓荊子、細辛、之類。又白朮、半夏、天麻湯、治痰厥頭痛藥也。清空膏、乃風熱頭藥也。羌活附子湯、厥陰藥也。如濕氣在上者。以苦藥吐之。全在活法。不可執方而治。心痛丹溪云:須分新久。
若明知身犯寒氣。口食冷物。於初得之時。便宜溫散。如草豆蔻丸之類。稍久。則成鬱熱。原病式中論之詳矣。若欲行溫散。寧無助火為病乎。故古方多以山梔為主。加熱藥為嚮導。則邪易伏。病易退。正氣復而愈矣。以二陳,加川芎、蒼朮、乾薑、焙梔子、煎服。予曾試驗極妙。
大實心痛者。金花丸主之。或煮雄丸下之。死血痛者。桃仁承氣湯下。食積痛者。備急丸主之。痰者吐之。梨蘆末一錢、入暇汁半碗、探吐得痰盡為妙、屬痛者。理中湯加烏梅主之。或苦楝根、錫灰、檳榔、鶴風草之類。為丸治之。脾疼者。制肝扶脾為主。越鞠二陳湯。加海石丸服效。
,腹痛屬寒者宜溫。吳茱萸、乾薑之類。甚者四逆湯。屬熱者。清痰降火。二陳、芩連山梔、白芍藥、順氣。木香檳榔、枳殼、香附、或越鞠丸,加木香、檳榔、亦可。死血者行血。川芎、當歸、桃仁、紅花、木香、玄胡索、甚者。桃仁承氣湯、下之。食積痛。宜消導之。白朮白芍藥、木香、砂仁、青皮、煎湯吞下保和丸。
甚者。木香檳榔丸下之。痰者、二陳加枳實山梔。屬痛者。苦楝根檳榔、鶴風之類。或理中湯。加烏梅亦佳。其餘風寒暑濕瀉痢。時氣。五臟攻刺。疝瘕淋秘等腹痛。自有本條。大抵腹痛宜分三陰部而治。中脘太陰。臍腹少陰。小腹厥陰。初起必推蕩之。虛與久病。宜升宜消。
,脅痛肝木氣實火盛。白芍藥、當歸、山梔、川芎、龍膽草、柴胡、青皮、或瀉青丸、死血宜行血為主。潤血為佐。桃仁、紅花牡丹皮、川芎、當歸、香附、青皮、玄明粉、大黃潤而下之。痰者。二陳,加南星、白芥子、枳實、香附、川芎郁。用越鞠丸,加青皮、咳而痛。二陳加青黛、栝蔞、薑汁、右脅痛。
二陳,加枳殼、片芩、貝母、兩脅痛。發寒熱者。小柴胡湯,加青皮、諸脅痛。必以柴胡、枳殼、青皮為主。腰痛腎虛者最多。大補陰丸。加杜仲、牛膝、枸杞子、五味子、豬脊髓丸、服。或用青娥煨腎丸、房勞精不足者。斑龍丸、痰者行痰。香附、半夏、貝母、濕者。燥濕。
杜仲、蒼朮桑寄生、川獨活、黃柏、之類。瘀血者。順而消之。當歸、杜仲、木香、桃仁、鬱怒憂思而痛者。當歸、貝母、香附、側柏葉、杜仲、黃柏、大抵諸腰痛。不宜補氣藥。及寒涼藥。亦有外感因虛而襲。如太陽少陰多中寒。陽明太陰多燥濕。少陽厥陰多風熱。臨症尤宜詳審。
白話文:
各種疼痛(包括頭痛、心痛、脾痛、腹痛、脅痛、腰痛、背痛)
頭痛:
- 一般情況下,以川芎和當歸為主要用藥。
- 若是氣虛引起的頭痛,則以人參和黃耆為主。
- 若氣血兩虛,則以調理中氣、補益氣血為主,可少量加入川芎、蔓荊子、細辛等藥材。
- 另外,白朮、半夏、天麻湯這類藥方,是用來治療痰濕引起的頭痛。
- 清空膏則是用來治療風熱引起的頭痛。
- 羌活附子湯是治療厥陰經頭痛的藥方。
- 若是濕氣在上部引起的頭痛,可以用苦味藥來催吐。
- 治療時要靈活運用,不可拘泥於固定藥方。
心痛:
- 丹溪認為,心痛要區分新發和久病。
- 如果明確知道是身體受寒、吃了生冷食物引起的,初期宜用溫熱藥來發散,例如草豆蔻丸。
- 若是時間久了,可能會轉成鬱熱,這個在《原病式》中有詳細論述。
- 如果想用溫散的方法,又怕助長火邪,因此古人用山梔子為主,再用一些溫熱藥來引導,這樣邪氣容易被制伏,病也容易痊癒,正氣恢復就自然好了。
- 可以用二陳湯,加上川芎、蒼朮、乾薑、炒過的梔子,煎服,效果很好。
- 實證心痛,可以用金花丸,或者煮雄丸來服用。
- 死血(瘀血)引起的心痛,可以用桃仁承氣湯來瀉下。
- 食積引起的心痛,可以用備急丸。
- 痰引起的心痛,要催吐,可以用梨蘆末一錢,加入半碗藕汁,催吐出痰後效果最佳。
- 屬於痛症的心痛,可以用理中湯,加上烏梅來治療,或用苦楝根、錫灰、檳榔、鶴風草等磨成藥丸服用。
脾痛:
- 脾痛要以制肝扶脾為主。
- 可以用越鞠二陳湯,加上海石丸來服用,效果很好。
腹痛:
- 腹痛若是屬於寒證,宜用溫熱藥,例如吳茱萸、乾薑等。嚴重的可以用四逆湯。
- 若是屬於熱證,則要清熱化痰降火,可以用二陳湯,加上黃芩、黃連、梔子、白芍藥來順氣。
- 也可以用木香檳榔丸、枳殼、香附,或者越鞠丸,加上木香、檳榔。
- 死血(瘀血)引起的腹痛要活血化瘀,可以用川芎、當歸、桃仁、紅花、木香、玄胡索,嚴重者可以用桃仁承氣湯來瀉下。
- 食積引起的腹痛要消食導滯,可以用白朮、白芍藥、木香、砂仁、青皮煎湯,吞服保和丸。
- 嚴重者可以用木香檳榔丸來瀉下。
- 痰引起的腹痛,可以用二陳湯,加上枳實、山梔。
- 痛症引起的腹痛,可以用苦楝根、檳榔、鶴風草等,或者用理中湯加上烏梅。
- 其他像是風、寒、暑、濕、瀉痢、時氣、五臟攻刺、疝氣、淋病、便秘等引起的腹痛,都有相應的治療方法。
- 大體上,腹痛要根據三陰經來治療:中脘屬太陰經,臍腹屬少陰經,小腹屬厥陰經。
- 剛開始發病時,要用推蕩的方法,虛證和久病則要用升提或消導的方法。
脅痛:
- 脅痛多為肝木氣實火盛所致,可以用白芍藥、當歸、山梔、川芎、龍膽草、柴胡、青皮等藥,或者用瀉青丸。
- 死血(瘀血)引起的脅痛,要以活血為主,潤血為輔。可以用桃仁、紅花、牡丹皮、川芎、當歸、香附、青皮、玄明粉、大黃等來潤腸通便。
- 痰引起的脅痛,可以用二陳湯,加上南星、白芥子、枳實、香附、川芎鬱等,可以搭配越鞠丸,加上青皮。
- 咳嗽引起的脅痛,可以用二陳湯,加上青黛、瓜蔞、薑汁。
- 右側脅痛,可以用二陳湯,加上枳殼、黃芩、貝母。
- 兩側脅痛,而且發冷發熱,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青皮。
- 各種脅痛,都必須以柴胡、枳殼、青皮為主。
腰痛:
- 腰痛多為腎虛所致,可以用大補陰丸,加上杜仲、牛膝、枸杞子、五味子,或用豬脊髓丸來服用。
- 也可以用青娥煨腎丸。房事過度導致精血不足,可以用斑龍丸。
- 痰濕引起的腰痛,要化痰濕,可以用香附、半夏、貝母。
- 濕氣重的腰痛,要用燥濕藥,例如杜仲、蒼朮、桑寄生、川獨活、黃柏等。
- 瘀血引起的腰痛,要用活血化瘀的藥,例如當歸、杜仲、木香、桃仁。
- 因為鬱怒憂思引起的腰痛,可以用當歸、貝母、香附、側柏葉、杜仲、黃柏。
- 大體上,各種腰痛都不適合用補氣藥和寒涼藥。
- 也有因為外感而導致虛弱,像是太陽和少陰經容易受寒,陽明和太陰經容易燥濕,少陽和厥陰經容易風熱。
- 臨床治療時要仔細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