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症治方》~ 卷之二 (15)
卷之二 (15)
1. 諸痛(頭心脾腹脅腰背是也)。
是痰者。隱然痛。而小便不利。得辛熱湯則暫止也。戴氏又云。死血痛者。痛有常處。不動移者是食積痛者。痛甚欲大便。便後痛減者是。宜詳審之。脾疼者。起於心口。連於兩脅。嘔吐不食。乃肝木火甚。乘於脾土也。亦有挾痰與火者。大抵因七情所觸者多。腹痛丹溪云:有沉寒積熱。
死血氣滯。食積蟲痰之異。亦有風寒暑濕。冷熱瀉痢。腳氣五臟血氣攻刺。積聚疝瘕淋秘。飲食客忤。等痛。必審虛實而施治也。戴氏又云:綿綿痛而無增減者寒也。時作時止者熱也。脈微自汗。得食而略定者虛也。宜補。脈弦實。大痛不休者實也。宜下。或上或下或往或來。
痛無定處。喜溫而惡寒者氣也。宜散其餘。死血食積痰蟲。皆與心痛相類。故不細錄。宜詳辨之。脅痛左屬肝有餘。右屬肺不足。有餘則乘脾土土虛則不能生金。金不足。則木無所制。而反欺土。故治必以制肝為主。丹溪云:有肝木氣實火盛。有死血。有痰有郁。注云:木氣實火盛者。
或因怒氣傷肝。肝氣大逆。或風中於肝。皆使木氣實生火。火盛則肝急而脅痛。死血者。因瘀血惡血。血停留於肝。歸於脅下。而痛多在左。其候則自汗而痛。按之益甚。痰者。因痰積流注於厥陰之經。亦使脅下痛。肺病則咳而急引。脅下痛郁者。因謀不決。或因怒氣逆於經絡而不散。
亦令胸脅作痛。須詳別之。腰痛戴氏云:久痛不已者。腎虛也。日輕夜重者。瘀血也。遇天陰雨而痛。或久坐而痛者濕也。四肢緩。足寒逆。腰冷如冰。冷汗精滑扇痛。是濕熱也。大抵因於房室過傷而腎虛者為多。蓋腎虛則火旺。火旺則陰愈消。不能營養。故作痛也。久而不治。
則成骨痿。蓋腰者。腎之府。乃一身之大關節。故經曰轉搖不能。腎將憊矣。又或六氣乘虛而外入。七情感觸而內傷。如恣志傷腎。鬱怒傷肝。或負重損傷或行走脞閃。瘀血蓄而不行。皆使氣停血滯。著而成病矣。肩背痛因風熱乘肺太陰經。肺氣鬱甚不行。病則頰頷腫。頸項肩臑肘臂外後膁痛。
汗出。小便數而欠者。皆風濕乘肺也。小便遺失者。皆肺金虛也。痛不可回顧者。此太陽經氣鬱而不行。以風藥散之。脊背項強。腰似折。項似拔。此是太陽經不通。如身重沉沉然。此寒濕也。宜疏風。勝濕。瀉火。和血。順氣。若傷濕流於關節。遍身盡痛者。治如上法。
治,按東垣治法云:頭痛之候。惟多以風藥治效者何。蓋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故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自地昇天者也。然亦有三陰三陽之異。故太陽頭痛惡風。脈浮緊。川芎、羌活、獨活、麻黃為主。少陽經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小柴胡為主。陽明頭痛。自汗。發熱惡寒。
脈浮緩長實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為主。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為痰癖。其脈沉緩。蒼朮、半夏、南星為主。少陰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而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為主。厥陽頭項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脈浮緩。吳茱湯主之。血虛頭痛。
白話文:
諸種疼痛(頭、心、脾、腹、脅、腰、背都包含在內)。
如果是痰引起的疼痛,會感覺隱隱作痛,而且小便不順暢,喝下辛辣溫熱的湯會暫時緩解。戴氏又說,死血引起的疼痛,痛處固定不移動;食積引起的疼痛,會痛到想排便,排便後疼痛會減輕。這些情況都需要詳細審查判斷。
脾臟疼痛,是從心口開始,連到兩側脅肋,會想嘔吐,吃不下東西,這是因為肝木火氣太旺盛,侵犯到脾土。也有些是因為夾雜著痰和火。大致上來說,很多都是因為情緒波動引起的。
腹痛,丹溪認為有沉寒積熱、死血氣滯、食積、蟲積、痰等不同原因。也有因為風寒暑濕、冷熱瀉痢、腳氣、五臟血氣侵襲、積聚、疝氣、淋病、飲食不適等引起的疼痛。必須仔細分辨虛實狀況來治療。戴氏又說,如果疼痛綿綿不絕,沒有加劇也沒有減輕,那是寒症;如果疼痛時而發作時而停止,那是熱症;如果脈象虛弱,容易出汗,吃東西後稍微好轉,那是虛症,適合補養;如果脈象弦實,疼痛劇烈不止,那是實症,適合瀉下。如果疼痛的位置忽上忽下,或者來來去去沒有固定,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那是氣痛,適合疏散。至於死血、食積、痰、蟲引起的疼痛,和心痛很相似,所以不詳細說明,應該仔細分辨。
脅肋疼痛,左邊通常屬於肝有餘,右邊屬於肺不足。如果肝氣太過旺盛,就會侵犯脾土,脾土虛弱就不能產生金氣,金氣不足,木就沒有東西制約,反而會欺負土。所以治療重點在於抑制肝氣。丹溪認為,有肝木氣實火盛、有死血、有痰、有鬱結等原因。木氣實火盛,可能是因為怒氣傷肝,肝氣逆亂,或是風邪侵入肝臟,導致肝木生火,火氣旺盛就會讓肝臟痙攣而引起脅痛。死血引起的疼痛,是因為瘀血惡血停留在肝臟,歸結於脅肋下方,疼痛多在左邊,症狀是容易出汗且疼痛,按壓會更加疼痛。痰引起的疼痛,是因為痰積聚在足厥陰肝經,也會使脅肋下方疼痛。肺臟有疾病,則會咳嗽而且急促,牽引到脅肋下方疼痛。鬱結引起的疼痛,是因為猶豫不決,或因怒氣衝逆經絡而不散,也會造成胸脅疼痛。這些情況都需要詳細分辨。
腰痛,戴氏認為,如果疼痛很久都沒有好轉,是腎虛;如果白天輕微晚上加重,是瘀血;如果遇到陰雨天或久坐就會疼痛,是濕氣;如果四肢無力,腳冷,腰部像冰一樣寒冷,出冷汗,遺精滑精而腰痛,那是濕熱。大多是因為房事過度傷到腎臟而導致腎虛。腎虛火就會旺盛,火旺陰液就會更加消損,無法滋養身體,所以會疼痛。如果久病不治,就會造成骨痿。腰是腎臟的府邸,是全身的大關節,所以古書說,如果轉動身體困難,代表腎臟已經衰弱。另外,也可能是因為六種外邪侵入、七情內傷,例如過度放縱損傷腎臟、鬱悶發怒損傷肝臟、或是負重跌傷、走路扭傷,導致瘀血停滯不行,都會讓氣血不通暢,久了就會形成疾病。
肩背痛,是因為風熱侵犯肺經,導致肺氣鬱結不行,症狀是臉頰和下巴腫脹,脖子、肩膀、上臂、手肘外側後方疼痛,容易出汗、小便頻繁且短少。這些都是風濕侵犯肺臟。小便失禁,都是肺金虛弱的表現。如果疼痛到無法回頭看,這是太陽經氣鬱結不行,可以用祛風藥來治療。如果脊背僵硬,脖子強硬,腰部像要斷裂、脖子像要脫落,這是太陽經不通。如果身體感覺沉重,這是寒濕,適合疏散風邪,祛除濕氣,瀉火,調和氣血,順氣。如果濕邪流竄到關節,導致全身疼痛,治療方法和上述相同。
東垣的治療方法說,頭痛大多用祛風藥治療有效,因為頭頂是最高處,只有風邪容易到達。所以味道輕薄的藥,屬於陰中之陽,可以從地升到天上。然而,頭痛也有三陰三陽的差異。太陽經頭痛會怕風、脈象浮緊,使用川芎、羌活、獨活、麻黃為主。少陽經頭痛脈象弦細、時冷時熱,使用小柴胡湯為主。陽明經頭痛會自汗、發熱怕冷、脈象浮緩長實,使用升麻、葛根、石膏、白芷為主。太陰經頭痛一定會有痰、身體沉重、或是腹痛等痰症,脈象沉緩,使用蒼朮、半夏、南星為主。少陰經頭痛是因為三陰三陽經氣不通暢,導致腳冷氣逆而寒厥,脈象沉細,使用麻黃、附子、細辛為主。厥陰經頭痛,或會吐痰沫、感覺冰冷,脈象浮緩,使用吳茱萸湯為主。血虛引起的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