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症治方》~
1. 附載名方
2. 風門方(計方九條)
大秦艽湯治血虛中風。及一切血虛風症。
川芎,川歸,白芍藥,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白朮,白茯苓(各一錢),細辛(五分),白芷,生地黃,熟地黃(各八分),秦艽,天麻(各一錢五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煎溫服。如天陰雨。加姜七片。春夏加知母。(一錢)。
羌活愈風湯治中風。內外邪已除。宜服此藥。以行導諸經。久服大風悉去。初覺風動。服此不致倒僕。
羌活,甘草,蔓荊子,川芎,防風,細辛,枳殼,人參,麻黃,枸杞,甘菊花,薄荷,黃耆前胡,地骨皮,黃芩,獨活,川歸,知母,厚朴,柴胡,半夏,杜仲,白芷,熟地,防己(各一錢),白茯苓,秦艽,白芍(各一錢五分),石膏,生地黃,蒼朮(各二錢),桂心(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鍾。姜五片。煎空心服。吞下二丹丸。為之重劑。臨臥時。服渣。吞下四白丹。為之輕劑。動以安神。靜以清肺。假令一氣之微汗。用愈風湯三兩。麻黃一兩。作四服。一服後。以粥投之。得微汗則佳。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風湯三兩。大黃一兩。亦分四服。臨臥時一服。
得微利為妙。常服之藥。不可失四時之轉運。如春初。大寒之後。加半夏(一錢)、木通(二錢)、柴胡、人參(各一錢)、此迎而奪少陽之氣也。夏加石膏、黃芩、知母(各一錢)此迎而奪陽明之氣也。季夏。加防己、白朮(各一錢)、茯苓(一錢五分)以勝脾土之濕也。
秋。加厚朴(一錢)、藿香(五分)、桂(三分)此迎而奪太陰之氣也。冬。加附子(五分)、桂(三分)、當歸(一錢)以勝少陰之氣也。此四時加減之法也。
三化湯治中風。外有六經之形症。先以續命湯隨症治之。內有便溺之阻隔。後以此湯導之。
厚朴(薑製),大黃,枳實,羌活(各等分)
上每服一兩。姜三片。煎服。
桃仁承氣湯治血症。小腹急。胸脅脹痛。宜此下之。
桃仁(二十枚),桂枝(一錢),芍藥(一錢五分),甘草(五分),大黃(三錢),芒硝(七分)
上作一服。姜煎。先煎藥熟。後入芒硝溶化服。
烏藥順氣散治中中風。順氣疏風。
麻黃,陳皮,烏藥(各一錢),殭蠶,川芎,枳殼,甘草(炙),白芷,桔梗(各八分),乾薑(五分)
上用薑棗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溫服。
瓜蒂散治中風。痰涎塞盛。以此吐之。
瓜蒂,赤小豆(各等分)
上各研為細末。合和再研勻。每服一錢。以香豉一合。水一鍾。煎七分。調下。取吐為度。
蘇合香丸治中風。順氣。化痰。並治傳屍瘵疾。鬼疰瘴瘧。瀉痢赤白。小兒驚風等症。
沉香,丁香,訶梨勒(煨用皮),麝香,青木香,安息香(另為末用無灰酒一升熬膏),香附子(炒),蓽茇,白朮,白檀香(各二兩),薰陸香(另研),蘇合香油(和入安息香膏內),龍腦(另研各一兩),硃砂(另研飛過),烏犀角(鎊各一兩)
上藥和勻。用安息香膏。並煉蜜和丸。如芡實大。蠟包。每服大人一丸。小兒半丸。隨症調引下。
硃砂安神丸治心風失志。健忘。言語錯亂。
硃砂(七錢另研),黃連(膽汁炒一兩),當歸(一兩),甘草(三錢)
上用淮生地黃二兩。熬膏。入少蜜為丸。金箔為衣。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蓮子湯下。
牛黃清心丸治風熱驚風。
南星(制),半夏曲(各一兩),甘草(五錢),牛黃(一兩另研),辰砂(七錢另研),雄黃(五錢另研),麝香(三錢另研),人參(一兩五錢),白朮(一兩五錢),白茯苓(一兩五錢),山藥(四兩),黃連(膽汁炒一兩五錢),當歸,川芎,麥冬,防風,白芍藥(各一兩),黃芩,柴胡,杏仁,桔梗(各八錢),犀角末(七錢),大棗(五十個),乾薑(五錢),肉桂(五錢),金銀箔(各五帖),龍腦(一錢),珍珠(五錢另研),琥珀(五錢另研),羚羊角末(七錢)
上藥除另研外。余共為細末。薄荷二兩。麻黃三兩。熬膏。入煉蜜為丸。如芡實大。硃砂金箔為依。每服大人一丸。小兒半丸。隨症調引下。
白話文:
[風門方(計方九條)]
-
大秦艽湯:治療因血虛引起的中風,以及所有由血虛導致的風症。 成份包括:川芎、川歸、白芍藥、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白朮、白茯苓(各一錢),細辛(五分),白芷、生地黃、熟地黃(各八分),秦艽、天麻(各一錢五分)。以上材料製成一份藥物。加入三片薑煮沸溫服。若天氣陰雨,薑可增至七片。春夏季節可加入知母(一錢)。
-
羌活愈風湯:治療中風,當體內外邪已清除,適合服用此藥以引導經絡,長期服用可消除風症。剛感到風動時服用,可避免倒地。 成份包括:羌活、甘草、蔓荊子、川芎、防風、細辛、枳殼、人參、麻黃、枸杞、甘菊花、薄荷、黃耆前胡、地骨皮、黃芩、獨活、川歸、知母、厚朴、柴胡、半夏、杜仲、白芷、熟地、防己(各一錢),白茯苓、秦艽、白芍(各一錢五分),石膏、生地黃、蒼朮(各二錢),桂心(五分)。以上材料製成一份藥物。加入二鍾水和五片薑,空腹服用。同時服用二丹丸作為重劑,睡覺前服用殘渣,同時服用四白丹作為輕劑。活動以安定精神,靜止以清肺。例如,輕微出汗時,使用三兩愈風湯和一兩麻黃,分四次服用,服用後喝粥以促進發汗。如果需通利,使用三兩愈風湯和一兩大黃,亦分四次服用,睡覺前服用一次。
-
三化湯:治療中風,若有六經病症狀,先用續命湯對症治療,若內有大小便阻塞,再用此湯導通。 成份包括:厚朴(薑製)、大黃、枳實、羌活(各等分)。每次服用一兩,加入三片薑煮沸服用。
-
桃仁承氣湯:治療血癥,小腹緊張,胸脅脹痛,適用於此湯下藥。 成份包括:桃仁(二十枚)、桂枝(一錢)、芍藥(一錢五分)、甘草(五分)、大黃(三錢)、芒硝(七分)。以上材料製成一份藥物,薑煎。先煮藥至熟,後加入芒硝溶解服用。
-
烏藥順氣散:治療中風,順暢氣息,疏風解表。 成份包括:麻黃、陳皮、烏藥(各一錢),殭蠶、川芎、枳殼、甘草(炙)、白芷、桔梗(各八分),乾薑(五分)。以上材料用薑棗水一鍾半煮至八分,飯後溫服。
-
瓜蒂散:治療中風,痰多,可用此湯催吐。 成份包括:瓜蒂、赤小豆(各等分)。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一錢,以香豉一合,水一鍾煮至七分,調勻服用,直至嘔吐為度。
-
蘇合香丸:治療中風,順暢氣息,化痰,還能治療傳屍瘵疾、鬼疰瘴瘧、瀉痢赤白、小兒驚風等症。 成份包括:沉香、丁香、訶梨勒(煨用皮)、麝香、青木香、安息香(另為末用無灰酒一升熬膏)、香附子(炒)、蓽茇、白朮、白檀香(各二兩),薰陸香(另研)、蘇合香油(和入安息香膏內)、龍腦(另研各一兩)、硃砂(另研飛過)、烏犀角(鎊各一兩)。以上材料混合均勻,用安息香膏和煉蜜製成丸,如芡實大小,外包蠟。每次成人服用一丸,兒童服用半丸,根據症狀調整。
-
硃砂安神丸:治療心風失志、健忘、言語錯亂。 成份包括:硃砂(七錢另研)、黃連(膽汁炒一兩)、當歸(一兩)、甘草(三錢)。以上材料使用淮生地黃二兩熬膏,加入少量蜂蜜製成丸,外包金箔,丸如綠豆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以蓮子湯送服。
-
牛黃清心丸:治療風熱驚風。 成份包括:南星(制)、半夏曲(各一兩)、甘草(五錢)、牛黃(一兩另研)、辰砂(七錢另研)、雄黃(五錢另研)、麝香(三錢另研)、人參(一兩五錢)、白朮(一兩五錢)、白茯苓(一兩五錢)、山藥(四兩)、黃連(膽汁炒一兩五錢)、當歸、川芎、麥冬、防風、白芍藥(各一兩)、黃芩、柴胡、杏仁、桔梗(各八錢)、犀角末(七錢)、大棗(五十個)、乾薑(五錢)、肉桂(五錢)、金銀箔(各五帖)、龍腦(一錢)、珍珠(五錢另研)、琥珀(五錢另研)、羚羊角末(七錢)。以上材料除特別研磨外,其餘混合為細末,加入薄荷二兩、麻黃三兩熬膏,再加入煉蜜製成丸,如芡實大小,外包硃砂金箔。每次成人服用一丸,兒童服用半丸,根據症狀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