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症治方》~ 卷之二 (1)
卷之二 (1)
1. 卷之二
2. 暑門
(傷暑,霍亂,泄瀉,痢疾,瘧疾)
白話文:
(因暑熱引起的疾病,包含:霍亂、腹瀉、痢疾、瘧疾)
3. 傷暑(附暑風)
脈,脈訣云: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脈浮自汗。或浮大而散。或洪而大。或弦細芤遲而隱。伏而弱。或虛遲無力中。得洪緩。皆曰暑病也。或浮而虛者。暑風也。
症,戴氏云:暑乃夏令炎暑也。有冒。有傷。有中。三者有輕重之分。或腹痛泄瀉水者。胃與大腸受之。作嘔者。胃口有痰。此二者冒暑也。宜黃連、退暑熱。香薷、消蓄水。或身熱頭疼。燥亂不寧。或身如針刺者。為傷暑。此為熱傷血分也。宜人參白虎湯。加黃芩、柴胡、或咳嗽。
發熱發寒。盜汗不止。脈數者。熱在肺經。乃火乘金也。此為中暑。宜清肺黃連香薷飲。清暑益氣湯之類。急治則可。少遲則難治矣。暑風。乃相火行令也。感之自口鼻而入。傷心包絡之經。故卒倒不省人事也。其脈虛浮。外症頭疼口乾。面垢自汗。倦怠少氣。或背寒惡熱。
名曰暑風也。
治,按潔古云動而得之。乃辛苦之人。動而火勝。熱傷氣也。脈洪而大。宜人參白虎湯主之。靜而得之。乃安樂之人。靜而濕勝。火傷金位。脈沉而實。宜大順散。或蒼朮白虎湯主之。有陰勝陽者。宜清暑益氣湯。大抵暑症。只宜黃連香薷飲。清暑益氣湯。五苓散白虎湯等藥。
挾痰。加半夏、虛。加參耆之類。暑風。有挾火挾痰者。二陳湯。加黃連主之。實者。可用吐法。昏迷不省人事者。先以蘇合香丸。次以黃連香薷飲。加羌活、或用雙解散。加香薷、尤妙。
方,黃連香薷飲治暑症。自汗。煩渴而噪。
香薷(三錢),厚朴(薑製),扁豆(姜炒各二錢),黃連(一錢五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鍾。煎一鍾。井水沉冷服。
遠行受熱者。加人參、石膏、滑石(各等分)、甘草(五分)、此動而得之。
噪渴引飲。自汗。脈沉。加人參(一錢五分)、麥門(二錢)、五味(一錢)、此靜而得之。
虛煩身熱。自汗。清暑益氣湯。
傷暑挾痰。加半夏、南星(各一錢)、薑汁竹瀝傳送。
嘔吐。加乾薑(五分)、藿香、半夏、陳皮(各一錢)。
挾瀉。加五苓散(五錢)
暑風。加防風、羌活(各一錢)、有痰壅盛。再加半夏、陳皮(各八分)。
又方,清暑益氣湯養脾。清肺。補中。行濕。夏秋治暑通用。
黃耆,人參,白朮(各一錢五分),當歸,蒼朮,陳皮,麥冬(各一錢),神麯,澤瀉,黃柏(各七分),青皮,甘草,升麻,乾葛(各五分),五味(十二粒)
上用姜一片。棗一枚。煎。食遠稍熱服。
暑瀉。加厚朴、扁豆(各一錢),去當歸、麥門冬。
暑痢。加黃芩、黃連、檳榔、枳殼(各八分)、木香(六分)、烏梅(二個)。
暑瘧。加柴胡、黃芩(各一錢)、川芎、草果(各八分)、倍用青皮。
暑渴。加石膏(二錢)、知母、粳米(各一錢五分)。
白話文:
傷暑(附暑風)
脈象:
脈象的訣竅說:脈象虛弱,身體發熱,這是因為受到暑氣侵襲。脈象浮在表面且容易出汗,或脈象浮大而散亂,或脈象洪大有力,或脈象細而弦,或脈象沉弱遲緩且不易察覺,或脈象虛弱無力且遲緩,或脈象洪大而緩和,這些都屬於暑病的脈象。如果脈象浮在表面卻虛弱,那就是暑風的表現。
症狀:
戴氏說:暑是指夏天炎熱的氣候。暑邪侵犯人體有冒暑、傷暑、中暑三種情況,它們的輕重程度不同。如果腹痛、腹瀉,拉出水樣便,是胃和大腸受到暑邪影響;如果噁心嘔吐,是胃裡有痰。這兩種情況屬於冒暑,可以用黃連來退暑熱,用香薷來消除體內積聚的水分。如果出現身體發熱、頭痛、煩躁不安、身體感覺像針刺一樣,這屬於傷暑,是熱邪傷及血分的表現,可以用人參白虎湯,再加黃芩、柴胡。如果出現咳嗽、發熱發冷、盜汗不止、脈象快,這是熱邪在肺經,屬於火克金的現象,是中暑。可以用清肺黃連香薷飲或清暑益氣湯之類的藥方,及時治療可以治好,如果延誤治療就會很難治癒。暑風,是相火在主導,從口鼻侵入人體,傷害心包絡的經脈,所以會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它的脈象虛浮,外在症狀是頭痛、口乾、臉色骯髒、容易出汗、倦怠乏力、氣短,或背部發冷卻怕熱,這就叫做暑風。
治療:
潔古認為:動而得病,是勞動辛苦的人,因為勞動過度,火氣旺盛,熱邪傷了氣,脈象洪大有力,可以用人參白虎湯來治療。靜而得病,是安逸享樂的人,因為安逸過度,體內濕氣重,火邪傷害到肺,脈象沉實,可以用大順散或蒼朮白虎湯來治療。如果體內陰氣過盛,就要用清暑益氣湯來治療。大致來說,暑病都適合用黃連香薷飲、清暑益氣湯、五苓散、白虎湯等藥方來治療。如果兼有痰,就要加半夏;如果身體虛弱,就要加人參、黃耆等藥材。暑風,有兼夾火邪或痰邪的,可以用二陳湯加黃連來治療;如果症狀嚴重,可以用催吐的方法。如果昏迷不醒,先用蘇合香丸,再用黃連香薷飲加羌活,或者用雙解散加香薷,效果更好。
藥方:
黃連香薷飲 治療暑病,自汗、煩渴不安。
藥材:香薷(三錢)、厚朴(用薑炮製過)(二錢)、扁豆(用薑炒過)(二錢)、黃連(一錢五分)
用法:將以上藥材加水兩碗,煎至一碗,放涼後服用。
遠行受熱者,加人參、石膏、滑石(各等分)、甘草(五分),這是勞動後得病的。
煩躁口渴想喝水、自汗、脈象沉弱者,加人參(一錢五分)、麥門冬(二錢)、五味子(一錢),這是安靜時得病的。
身體虛煩發熱、自汗,用清暑益氣湯治療。
傷暑兼有痰,加半夏、南星(各一錢),用薑汁和竹瀝送服。
嘔吐,加乾薑(五分)、藿香、半夏、陳皮(各一錢)。
兼有腹瀉,加五苓散(五錢)。
暑風,加防風、羌活(各一錢)。如果痰多,再加半夏、陳皮(各八分)。
清暑益氣湯 滋養脾胃、清肺、補中氣、祛濕,夏秋季治療暑病通用。
藥材:黃耆、人參、白朮(各一錢五分)、當歸、蒼朮、陳皮、麥門冬(各一錢)、神麯、澤瀉、黃柏(各七分)、青皮、甘草、升麻、葛根(各五分)、五味子(十二粒)
用法:加薑一片、紅棗一枚,煎好後,在吃飯過後稍熱時服用。
暑瀉,加厚朴、扁豆(各一錢),去掉當歸、麥門冬。
暑痢,加黃芩、黃連、檳榔、枳殼(各八分)、木香(六分)、烏梅(二個)。
暑瘧,加柴胡、黃芩(各一錢)、川芎、草果(各八分),青皮加倍使用。
暑渴,加石膏(二錢)、知母、粳米(各一錢五分)。
伏暑時,頭痛、身體發熱、腳軟、精神不振、四肢無力、不想吃飯、疲憊嗜睡,俗稱「注夏」,加白芍藥、半夏(各一錢)、川芎(七分),去掉澤瀉、青皮。
暑風,加防風、羌活、荊芥穗、香薷(各一錢),去掉澤瀉、青皮、黃柏。
中暑,脈象微弱遲緩,或隱伏不易察覺,口渴腹瀉,四肢冰冷,不省人事。
本方加熟附子(一錢),以幫助人參、黃耆發揮作用,使藥力到達四肢,身體自然會溫暖起來。不要當成寒症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