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症治方》~ 卷之二 (6)
卷之二 (6)
1. 痢疾
上作一服。姜一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食遠服。腹痛。加砂仁、木香(各五分)、後重。加滑石(一錢五分)。
赤痢。加川芎、桃仁(各一錢)、再加當歸(五分)、初欲下之。加大黃(五錢或三錢量虛實用)。
白痢。加白茯苓(炒)、滑石(各一錢)、初欲下之。加大黃(五錢並量虛實增損)。
赤白相雜者。並加上二藥。蓋芎歸桃仁以理血。滑石茯苓陳皮以理氣初欲下者。亦加大黃(五錢)、食積。加山楂、枳實(各一錢五分)。
如白痢久。氣虛胃弱。或下後未愈。減芩連、芍藥(一半),去檳榔、枳殼、厚朴,加人參、黃耆、茯苓(各一錢)、砂仁、乾薑(各五分)。
赤痢久。血虛胃弱。或下後未愈。減芩、連、枳殼(三之一),加川芎、熟地黃、阿膠(各一錢)。
赤黑相雜。此濕勝也。或小便不利。及赤澀短少。加木通、澤瀉、茯苓(各一錢)、山梔(八分)、以分利之。
血痢。加川芎、生地、槐花、地榆(各一錢)、添當歸(五分)。
久不愈。減芩、連(各七分),去檳榔、枳殼、厚朴、蒼朮,加阿膠、地榆、側柏葉(各一錢五分)、荊芥穗(五分)。炒黑乾薑(七分)。
痢已久。重不去。此大腸墜下。去檳榔、枳殼,加升麻、荊芥穗(各五分)。
嘔吐。加石膏(一錢五分)、半夏、山梔(各一錢)、入薑汁(一盞)、緩呷之。以瀉胃口熱。
痢而腹痛。加乾薑、肉桂(各七分)。
痢久滑泄不禁。腹中已消。去檳榔、枳殼、厚朴、減芩連一半,加訶子肉果粟殼(各一錢)、烏梅(二個)。
痢久氣血兩虛。元氣下陷者。去芩、連、枳殼、檳榔、厚朴,加人參、黃耆(各一錢五分)、升麻柴胡(各五分)。
痢而渴者。加麥門冬、滑石(各一錢)、五味(十五粒)、烏梅(二個)。
秋後痢。加扁豆、炒黑乾薑、半夏(各八分)、減芩、連(三之一)。
春冬痢。加乾薑、肉桂(各七分)、藿香、白豆仁、砂仁(各八分)、肉果(一錢)、減芩、連(三之一)
痢而脈沉。四肢厥。自汗。下如鶩溏。或澄澈清冷者。寒也。減芩、連、檳榔、枳殼、厚朴、蒼朮,加人參、熟附子、乾薑(各一錢五分)、以溫之。
又方,加味香連丸治赤白痢疾。裡急後重。膿血稠黏者。黃連(去蘆毛淨一斤,用吳茱萸半斤、燒酒半斤、濕透同黃連盒一時、炒乾,去吳萸)、木香(四兩不見火)、肉果(六兩、用雞蛋清炒透)、滑石(六兩用牡丹皮三兩同煮半日,去丹皮)、當歸(二兩酒浸焙乾)、枳殼(麩炒二兩)、甘草(炙一兩)
上為末。每用粟米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大人八十丸。小兒五十丸。赤。燈心烏梅湯下。白。生薑粟米湯下。
又方,參苓白朮散痢後調理甚妙。(方見內傷類)。
白話文:
痢疾的治療方法:
基本藥方:用水兩碗,放入一片生薑、一顆紅棗,煎煮至剩下一碗,飯後服用。
- 腹痛: 在基本藥方的基礎上,加入砂仁、木香各少許。
- 裡急後重(想排便卻排不乾淨): 在基本藥方的基礎上,加入滑石。
- 赤痢(以血便為主的痢疾): 加入川芎、桃仁,再加當歸;如果想通便,加入大黃,用量根據體質強弱調整。
- 白痢(以白色黏液便為主的痢疾): 加入炒過的白茯苓、滑石;如果想通便,加入大黃,用量根據體質強弱調整。
- 赤白相雜的痢疾: 同時加入上述赤痢和白痢的藥物。其中,川芎、當歸、桃仁可以理血,滑石、茯苓、陳皮可以理氣;如果想通便,加入大黃。
- 因消化不良引起的痢疾: 加入山楂、枳實。
久痢或體虛的處理:
- 白痢久病,氣虛胃弱,或服藥後未痊癒: 減少黃芩、黃連、白芍的用量,去掉檳榔、枳殼、厚朴,加入人參、黃耆、茯苓、砂仁、乾薑。
- 赤痢久病,血虛胃弱,或服藥後未痊癒: 減少黃芩、黃連、枳殼的用量,加入川芎、熟地黃、阿膠。
- 赤黑相雜的痢疾(濕氣太重),或小便不順暢、赤澀短少: 加入木通、澤瀉、茯苓、山梔,以利小便。
- 血痢(以純血便為主的痢疾): 加入川芎、生地、槐花、地榆,再加當歸。
- 久病不癒的痢疾: 減少黃芩、黃連的用量,去掉檳榔、枳殼、厚朴、蒼朮,加入阿膠、地榆、側柏葉、荊芥穗、炒黑的乾薑。
- 痢疾很久,卻感覺排便不乾淨,可能是大腸下垂: 去掉檳榔、枳殼,加入升麻、荊芥穗。
- 痢疾伴隨嘔吐: 加入石膏、半夏、山梔,並用薑汁調和,慢慢服用,以瀉胃熱。
- 痢疾伴隨腹痛: 加入乾薑、肉桂。
- 痢疾持續腹瀉,腹中空虛: 去掉檳榔、枳殼、厚朴,減少黃芩、黃連的用量,加入訶子肉、罌粟殼、烏梅。
- 痢疾很久,氣血兩虛,元氣下陷: 去掉黃芩、黃連、枳殼、檳榔、厚朴,加入人參、黃耆、升麻、柴胡。
- 痢疾伴隨口渴: 加入麥門冬、滑石、五味子、烏梅。
- 秋季發作的痢疾: 加入扁豆、炒黑乾薑、半夏,減少黃芩、黃連的用量。
- 春冬季發作的痢疾: 加入乾薑、肉桂、藿香、白豆蔻、砂仁、肉豆蔻,減少黃芩、黃連的用量。
- 痢疾伴隨脈象沉、四肢冰冷、自汗、大便稀薄如鴨糞或清冷: 這是寒症,減少黃芩、黃連、檳榔、枳殼、厚朴、蒼朮,加入人參、熟附子、乾薑,以溫補身體。
其他方劑:
- 加味香連丸: 治療赤白痢疾,裡急後重,膿血黏稠。藥材包括:黃連(用吳茱萸、燒酒浸泡後炒乾),木香,肉豆蔻(用雞蛋清炒透),滑石(用牡丹皮同煮後去丹皮),當歸(酒浸後焙乾),枳殼(麩炒),甘草(炙)。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米糊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成人每次服用八十丸,小孩服用五十丸。赤痢用燈心草烏梅湯送服,白痢用生薑米湯送服。
- 參苓白朮散: 痢疾後調理身體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