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症治方》~ 卷之二 (8)
卷之二 (8)
1. 瘧疾
脈,脈訣云:瘧脈自弦。弦遲多寒。弦數多熱。弦小緊者宜下。弦遲宜溫。弦數宜汗。浮大而滑宜吐。洪數無力為虛。代散則死。
症,內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痢瘧。蓋先熱後寒。名曰溫瘧。但熱不寒。名曰癉瘧。經年不瘥。結成癥瘕。名為老瘧。亦曰瘧母。寒熱身重。骨節煩疼。脹滿自汗。為濕瘧。寒熱不除。但慘慼振慄。病以時作。為牝瘧。因傷食而得為食瘧。一歲之中。長幼相似。謂之疫瘧。愚按內經、明言夏傷於暑所致。
何世醫悉謂脾寒。而用溫熱之藥。蓋戰慄惡寒者。火極似水。亢則害。承乃制故也。又按丹溪云:瘧因暑邪舍於榮衛之間。腠理不密。復遇風寒。閉而不出。舍於腸胃之外。與榮衛煎行。晝行於陽。夜行於陰。並則病作。離則病止。並於陽則熱。並於陰則寒。淺則日作。深則間日。
在氣則早。在血則晏。渴者燥勝。不渴者濕勝也。機要云:在太陽經為寒瘧。治多汗之。陽明經為熱瘧。治多下之。少陽經為寒熱瘧。治多汗之。此三陽經受病。謂之暴瘧。發在夏至後處暑前。乃傷之淺者。在三陰經。則總謂之溫瘧。發在處暑後冬至前。乃傷之重者。此說良是。
其三陰經則作於子午卯酉日。少陰瘧也。作於寅申巳亥日。厥陰瘧也。辰戌丑未日。太陰瘧也。臨症宜詳辨之。
治,丹溪云:瘧得於暑。當以汗解。或汗不得出。鬱而成痰。宜養胃化痰。發汗為主。邪氣得出。自然和也。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小柴胡,加川芎、蒼朮、升麻、葛根之類。有汗要無汗。扶正為主。帶散。以參、耆、歸、朮、芍藥、黃柏、麥冬、五味、之類。補而收之。
虛者。必用參朮一二帖托住。其氣不使下陷。後隨症用他藥。大渴大熱。頭疼如破。小柴胡,去半夏,加川芎、石膏、知母主之。暑瘧。宜人參白虎湯。有痰者。二陳加常山吐之。不食者。必從食上得。當以食治。平胃散。加山楂、神麯、草果、青皮主之。瘧母在左脅下。令人自汗作痛。
以青蒿、鱉甲為主。佐以三稜、莪朮、香附、青皮、桃仁、治之。凡瘧數發之後。便宜小柴胡,加常山、草果、青皮、烏梅、截之。久則中氣虛弱。病愈深而難治矣。
方,柴苓二陳湯治諸瘧。熱多寒少者宜服。
柴胡,白朮,蒼朮(各一錢五分),人參,半夏(薑製),黃芩(各一錢),藿香,川芎,茯苓,陳皮青皮(各八分),甘草(三分),厚朴(七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棗一枚。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服。
初發陰陽未分。加豬苓、澤瀉(各八分)、桂(四分)。
若一日一發。午前者邪在陽分。加黃耆(一錢)、添茯苓、半夏(各五分)。
熱甚。頭痛。加石膏(一錢五分)、蔥白汁(二匙)。
白話文:
標題:[瘧疾]
脈象方面,古訣說:瘧疾的脈象通常是弦脈。如果脈象弦而遲緩,表示體內寒氣較多;脈象弦而數,表示體內熱氣較多;脈象弦小且緊,適合採用瀉下的療法;脈象弦而遲緩,適合使用溫補的方法;脈象弦而數,適合發汗療法;脈象浮大而滑,適合吐法;脈象洪大而無力,表示體虛;脈象出現代脈或散脈,則可能病情危急。
症狀方面,《內經》記載:夏季若遭受暑熱傷害,秋季可能會引發痢疾或瘧疾。瘧疾的特點是先發熱後發冷,這種稱爲溫瘧;只發熱不發冷的,稱爲癉瘧;長期無法治癒,形成腫塊的,稱爲老瘧,也叫瘧母;感到身體沉重,關節疼痛,脹滿並自汗的,稱爲溼瘧;雖然寒熱交替,但主要表現爲顫抖的,稱爲牝瘧;由於飲食不當引起的,稱爲食瘧;在一年之中,無論老少,都出現類似症狀的,稱爲疫瘧。《內經》明確指出,瘧疾是由夏季遭受暑熱所導致的。
治療方面,丹溪先生認爲:瘧疾由暑邪侵入營衛之間引起,腠理不密,再遇風寒,邪氣閉塞不出,停留於腸胃之外,與營衛一起運行。白天在陽分,夜晚在陰分,當邪氣聚集時,病情發作;當邪氣分離時,病情緩解。聚集於陽分則發熱,聚集於陰分則發冷。病情較淺的,每天都會發作;病情較深的,則隔天發作。
在治療上,丹溪先生建議:瘧疾由暑邪引起,應該通過發汗來治療。或者,如果汗不能順利排出,鬱結成痰,應養胃化痰,並以發汗爲主。邪氣排出後,身體自然會恢復平衡。沒有汗的,要促進出汗,以散邪爲主,同時帶些補益藥物,如小柴胡湯,加入川芎、蒼朮、升麻、葛根等。有汗的,要抑制出汗,以扶正爲主,同時帶些疏散藥物,如人參、黃芪、當歸、白朮、芍藥、黃柏、麥冬、五味子等,用來補益並收斂。
對於虛證,必須使用人參、白朮等藥物一兩劑,以穩固正氣,防止氣虛下陷。之後根據病情使用其他藥物。極度口渴、高熱、頭痛劇烈的,使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加入川芎、石膏、知母。暑瘧的,適合使用人參白虎湯。有痰的,使用二陳湯加上常山催吐。不進食的,可能是飲食不當引起的,應該從飲食上調理,使用平胃散,加入山楂、神曲、草果、青皮。瘧母位於左側脅下,讓人自汗並疼痛,使用青蒿、鱉甲爲主,輔以三棱、莪術、香附、青皮、桃仁進行治療。瘧疾反覆發作後,應使用小柴胡湯,加入常山、草果、青皮、烏梅等藥物控制。時間長了,中氣虛弱,病情加深,治療難度也會加大。
方劑方面,柴苓二陳湯適用於各種瘧疾,尤其是熱多寒少的情況。
藥物組成包括:柴胡、白朮、蒼朮、人參、半夏(姜制)、黃芩、藿香、川芎、茯苓、陳皮、青皮、甘草、厚朴。將這些藥材煎煮後,在飯後服用。初期發作,陰陽未分時,可以加入豬苓、澤瀉、肉桂。如果一天發作一次,中午前發作,表示邪氣在陽分,可以加入黃芪、茯苓、半夏。熱重,頭痛劇烈的,可以加入石膏、蔥白汁。口渴的,可以加入石膏、知母、麥門冬。隔天或第三天發作,下午或晚上發作的,表示邪氣在陰分,可以加入當歸、芍藥、地黃、知母、酒紅花、酒柏、升麻,以提升陽氣。如果隔一天連續兩天發作,或者日夜各發作一次,表示氣血都受到影響,可以加入黃芪、人參、茯苓、當歸、芍藥、地黃。陽瘧多汗的,可以加入黃芪收斂汗液。無汗的,可以加入葛根促進發汗。陰瘧多汗的,可以加入當歸、芍藥、地黃、黃柏、知母收斂汗液。無汗的,加倍使用柴胡、蒼朮,加入升麻、葛根促進發汗。胃弱、食慾不佳的,可以加入人參、炒過的芍藥、麥芽、砂仁、扁豆。因飲食積滯引起的,可以加入山楂、神曲、枳實、草果、黃連。瘧疾轉爲痢疾的,以補虛清熱爲主,加入人參、砂仁、扁豆、黃連、木香、當歸、芍藥、檳榔、烏梅。想要控制瘧疾發作的,可以加入常山、檳榔、草果、烏梅。對於長期虛瘧或間歇性瘧疾,連續多年無法治癒的,可以去掉厚朴、蒼朮、川芎、藿香、青皮,減少柴胡、黃芩的用量,加入黃芪、當歸、白芍藥、知母、青蒿、地骨皮、鱉甲。熱多汗少,或者極度口渴的,可以加入石膏、知母、葛根、麥冬、山梔。寒多熱少,或者只有寒無熱的,可以加入丁香、官桂、乾薑、草果,嚴重時可以加入附子。春季瘧疾,可以加入防風、幹葛、白芷。夏季瘧疾,可以加入黃連、扁豆、香薷、麥冬、五味子。秋季瘧疾,可以加入知母、歸身、貝母、杏仁、麥冬。冬季瘧疾,可以加入杏仁、桂枝、乾薑,寒氣重的可以加入丁香。
對於長期瘧疾,寒熱不明顯,或者無寒僅微熱的,表示邪氣已經消散,夏季可以使用清暑益氣湯,其餘季節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麥冬、黃柏、知母,滋補氣血,控制瘧疾並調理身體。
另外,還有一種截瘧丹,用於控制各種瘧疾,效果顯著。每年五月五日,使用五家糉子製作藥丸,成人每次服用10粒,兒童每次服用5粒,在瘧疾發作前的五更時分,空腹服用,用無根水煎煮的青蒿湯送服。一個月內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雞肉、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