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卷之三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2)

1. 下部(淋濁疝及女人血崩帶下是也)

脈,淋家之脈。尺細而數。左尺脈數。婦人則陰中生瘡。男子則為氣淋。肺脈浮弦而澀。為便閉。鼻頭色黃者。小便難。尺寸急數。為小便閉。右寸肺主之。左尺腎膀胱主之。尺脈芤者。便血。尺脈實數者。熱結膀胱而小便淋瀝不利也。遺精白濁。女人帶下赤白。尺寸必洪大而澀。

按之無力。或細微。或沉緊而澀。皆為元氣不足。又云:急疾者難治。遲者易治。女人兩尺弦細者。必白帶。洪數者。必赤帶。淋濁帶下。皆下焦濕熱之所為也。疝脈。關尺弦急。或寸口弦緊為寒。豁大急搏為熱。沉遲浮澀皆為疝。痛視在何部。而知其臟。如心肝脾肺腎之屬。

各按本經脈症治之。又云:牢急者生。弱急者死。崩漏之脈。兩尺洪數而疾為熱。微遲弦細為寒。寸微。關弦。尺芤。為氣盛血衰。大抵血崩之脈。屬火者脈多洪數。又云:遲緩者易治。急疾者難治。

症,丹溪云:淋有五。皆屬於熱。又云小便滴瀝痛者淋。急滿不痛者。謂之閉也。亦有痰氣閉塞於上。熱結於下。宜吐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降。而熱自除。蓋氣乘其水。而氣不得下輸。熱結膀胱。而小便淋閉不利也。譬猶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下竅之水出焉。其斯之謂歟。

,戴氏云:便濁帶下。俱屬濕熱。雖有赤白之異。終無寒熱之分。河間云:天氣熱則水渾濁。寒則澄清。由此觀之。濕熱明矣。蓋寒則堅凝。而熱則流通故也。何疑之有哉。集成云疝之一症。專主肝經。腎經絕無相干。或曰:肝經與衝任督脈所會。聚於陰器。傷於寒。則陰縮。

傷於熱。則縱挺不收。蓋木性急速。火性暴。而痛亦暴也。前人論疝甚多。或曰膀胱。或曰腎。或曰小腸氣。其實皆歸於肝經也。大抵此病始於濕熱在經。遏而至久。又得寒氣外束。不得疏散。所以作痛。若只作寒論。恐為未備。必兼濕熱乃可。內經曰:陰虛陽摶謂之崩。

按東垣論云:由脾胃氣虧。下陷於腎。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而致崩也。亦有腎水枯竭。真陰虛損。不能鎮守胞絡相火。故血走而崩也。蓋脾胃氣血之本。心者血之府。脈者人之神。俱不足而生火。火得以乘虛。而迫血妄行也。宜詳治之。

治,治法云:淋屬濕熱。宜五苓,加山梔、木通、老人血氣虛而淋。宜參、耆、歸、朮、帶木通、山梔、腎虛者補腎。兼利小便。不可獨用利藥。死血者。四物湯,加牛膝主之。痰氣滯於上焦。宜二陳吐之。若濕熱流注下焦。熱結膀胱。而小便閉澀。用益原散。以黃柏、山梔、澤瀉、煎湯調下。

切當大抵淋閉之症。有肺燥不能生水。治宜清金。車前子、茯苓、麥門冬、黃芩之類。有熱結膀胱。宜瀉膀胱火。黃柏、知母之類。有脾濕不運。而精不升。故肺不能生水。當燥濕健脾。蒼白朮、陳皮之類。治各有別。丹溪云:濁與帶同是濕熱。白屬氣。赤屬血。治以清熱滲濕為主。

白話文:

下部(淋濁疝及女人血崩帶下)

脈象方面,淋證的脈象是尺脈細小而脈搏頻數。左尺脈頻數,婦女則陰部生瘡,男子則為氣淋。肺脈浮而弦細且澀滯,則為大便秘結;鼻頭發黃,則小便困難;寸脈和尺脈都急促而頻數,則為小便閉塞;右寸脈屬肺經,左尺脈屬腎經和膀胱經。尺脈虛浮,則便血;尺脈實大而頻數,則為膀胱熱結,小便淋漓不利。遺精、白濁,婦女帶下赤白,寸脈和尺脈必然洪大而澀滯,按之無力,或細小,或沉緊而澀,都是元氣不足的表現。病情急促者難治,病情緩慢者易治。婦女兩尺脈弦細,必有白帶;洪大而頻數,必有赤帶。淋濁帶下都是下焦濕熱所致。

疝氣的脈象,關脈和尺脈弦急,或寸口脈弦緊為寒證,脈象豁大急促有力為熱證;脈沉遲、浮澀,都屬於疝氣。根據疼痛部位,可以判斷受累臟腑,如心、肝、脾、肺、腎等,應根據經脈與症狀,對症下藥。疝氣,脈象牢固而急促者能治癒,脈象虛弱而急促者則難治癒。

崩漏的脈象,兩尺脈洪大而頻數且脈搏急促為熱證,脈象微弱遲緩而弦細為寒證;寸脈微弱,關脈弦緊,尺脈虛浮,則為氣盛血衰。總而言之,血崩的脈象,屬火者脈多洪大而頻數。病情緩慢者易治,病情急促者難治。

症狀方面,朱丹溪說:淋證有五種,都屬於熱證。小便點滴疼痛者為淋證;小便閉塞而不痛者,稱為閉證。也有些是痰氣阻塞於上焦,熱結於下焦,宜用吐法以升提氣機,氣機上升,則水液自然下降,熱邪自然消除。因為氣機阻滯於水液,氣機不能下降輸布,熱邪結聚於膀胱,導致小便淋漓閉塞不利,如同滴水的容器,必須上口暢通,下口的水才能流出。

戴氏說:小便混濁和帶下,都屬於濕熱,雖然有赤白之分,但終究沒有寒熱之別。李杲(河間)說:天氣熱則水液渾濁,天氣寒則水液澄清,由此可見濕熱之證。因為寒則凝固,熱則流通。疝氣這一症狀,專主於肝經,與腎經沒有關係。有人說:肝經與衝脈、任脈、督脈交會於陰器,受寒則陰莖縮小,受熱則陰莖勃起不收。因為木性急速,火性暴烈,所以疼痛也劇烈。前人對疝氣的論述很多,有人說是膀胱,有人說是腎臟,有人說是小腸氣,其實都歸屬於肝經。此病大抵始於經絡濕熱,久而日久,又遇寒邪外束,不得疏散,所以疼痛。如果只從寒證論治,恐怕不夠全面,必須兼顧濕熱才能治癒。《內經》說:陰虛陽盛稱為崩漏。

根據李東垣的論述:崩漏是由於脾胃氣虛,下陷於腎,與命門之火相合,濕熱下迫而導致崩漏。也有一些是因為腎水枯竭,真陰虧損,不能制約胞絡之火,所以血液外溢而崩漏。因為脾胃是氣血之源,心是血之府,脈象是人的神氣,這些都虧損則生火,火乘虛而入,迫使血液妄行,應該詳細辨證論治。

治療方法方面,淋證屬於濕熱,宜用五苓散,加山梔子、木通;老人血氣虛弱而患淋證,宜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並加木通、山梔子;腎虛者補腎,並兼利小便,不可單用利尿藥物;死血者,用四物湯,加牛膝主之;痰氣滯於上焦者,宜用二陳湯吐之;若濕熱流注下焦,熱結膀胱,小便閉塞,則用益原散,用黃柏、山梔子、澤瀉煎湯服用。

總而言之,淋證閉塞的症狀,有肺燥不能生津,治療宜清肺瀉金,可用車前子、茯苓、麥門冬、黃芩等藥;有熱結膀胱,宜瀉膀胱之火,可用黃柏、知母等藥;有脾濕不運,精氣不能上輸,導致肺不能生津,則應燥濕健脾,可用蒼朮、白朮、陳皮等藥。治療方法各有不同。朱丹溪說:小便混濁與帶下都是濕熱所致,白色帶下屬氣,紅色帶下屬血,治療以清熱滲濕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