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卷之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1)

1. 上部(眼耳口鼻舌牙咽喉是也)

上二十一味。除二冬二地酒煮搗膏。柏子仁另研。余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九十丸。空心鹽酒送下。忌煎炒五辛發物。

又方,和氣飲治耳鳴久聾。

川芎(一錢),當歸(一錢),烏藥(一錢五分),陳皮(八分),貝母(一錢),黃芩(酒炒一錢),山梔(八分),桔梗(七分),升麻(三分),木通(八分),木香(三分),石菖蒲(一錢五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煎熟。加蔥自然汁半盞。和服。

又方,加減涼膈散治口鼻舌諸病。皆由上焦壅熱所致。

連翹,梔子,黃芩,石膏,大黃(各一錢五分),防風,荊芥,薄荷(各八分),甘草(四分),當歸,川芎,白芍藥,生地黃,麥門冬(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一鍾半。煎。食後服。

口瘡。加黃連(一錢二分)、桂(二分)、唇瘡,加同上。

腮腫。加升麻(五分)、白芷(七分)、牛蒡子(一錢五分)、倍石膏。

舌腫脹。加白芍藥、黃連(各一錢)、玄明粉(八分)。

舌瘡。加黃連、青黛(各一錢)、舌胎。加同上。

牙縫舌根。無故出血。加牡丹皮、側柏葉、槐實(各一錢)。

牙疼。加升麻(五分)、白芷(八分)、黃連(一錢)、川椒(七粒)。

走馬牙疳。以女人溺桶中白垢。火煆一錢。銅綠(三分)、膽礬(二分)、麝香(一分)、研末敷上。立效。

咽喉腫痛。加黃連、山豆根(各一錢)、玄參、桔梗(各八分)、牛蒡子(一錢五分)、升麻(三分)、一法本方加馬蘭根、夏枯草(各二錢三錢)、大抵咽喉之症。所關甚急。煎藥則但能拔去火邪耳。惟以針刺出血。為急要法也。

白話文:

這部分主要講述眼睛、耳朵、嘴巴、鼻子、舌頭、牙齒和咽喉等部位的疾病治療方法。

第一個方子:

總共有二十一種藥材。其中麥冬和天冬、生地和熟地要用酒煮後搗成膏狀。柏子仁要另外研磨成粉末。其餘藥材一起研磨成細粉,然後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的種子。每次服用九十丸,在空腹時用鹽開水或酒送服。服藥期間要避免吃油炸、辛辣刺激和容易引發疾病的食物。

第二個方子:和氣飲,治療耳鳴和長期耳聾。

藥材包含:川芎(一錢)、當歸(一錢)、烏藥(一錢五分)、陳皮(八分)、貝母(一錢)、黃芩(用酒炒過,一錢)、山梔(八分)、桔梗(七分)、升麻(三分)、木通(八分)、木香(三分)、石菖蒲(一錢五分)。

以上藥材為一劑,加三片生薑一起煎煮,煮好後加入半小杯蔥的自然汁混合後服用。

第三個方子:加減涼膈散,治療因上焦積熱引起的口、鼻、舌等各種疾病。

藥材包含:連翹、梔子、黃芩、石膏、大黃(各一錢五分)、防風、荊芥、薄荷(各八分)、甘草(四分)、當歸、川芎、白芍藥、生地黃、麥門冬(各一錢)。

以上藥材為一劑,加一碗半水煎煮後,飯後服用。

針對不同口腔問題的加減方:

  • 口瘡: 在原方基礎上加入黃連(一錢二分)和桂枝(二分)。
  • 唇瘡: 和口瘡的加減藥材相同。
  • 腮部腫脹: 在原方基礎上加入升麻(五分)、白芷(七分)、牛蒡子(一錢五分),並且將石膏的用量加倍。
  • 舌頭腫脹: 在原方基礎上加入白芍藥和黃連(各一錢),以及玄明粉(八分)。
  • 舌瘡: 在原方基礎上加入黃連和青黛(各一錢)。
  • 舌苔: 和舌瘡的加減藥材相同。
  • 牙縫和舌根無故出血: 在原方基礎上加入牡丹皮、側柏葉和槐實(各一錢)。
  • 牙痛: 在原方基礎上加入升麻(五分)、白芷(八分)、黃連(一錢)和川椒(七粒)。
  • 走馬牙疳: 用婦女尿桶中附著的白色污垢,用火燒過後取出一錢,加入銅綠(三分)、膽礬(二分)和麝香(一分),研磨成粉末敷在患處,效果迅速。
  • 咽喉腫痛: 在原方基礎上加入黃連和山豆根(各一錢)、玄參和桔梗(各八分)、牛蒡子(一錢五分)和升麻(三分)。另一種方法是在原方基礎上加入馬蘭根和夏枯草(各二錢或三錢)。總體而言,咽喉疾病非常緊急,煎藥只能去除火邪,最重要的是用針刺放血,這是緊急處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