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症治方》~ 卷之三 (10)
卷之三 (10)
1. 上部(眼耳口鼻舌牙咽喉是也)
去腸胃中之伏火。則牙床清寧。而齒自安固矣。以防風通聖散。去芒硝主之。丹溪云:喉痹之病。多屬痰熱。雖有數種之名。輕重之異。乃火之微甚故也。微者以酸耎之。甚者以辛散之。甚而急者。惟用針砭刺出血。最為上策。人火以涼治之。龍火以火逐之。或用吐法尤妙。
經云:咽與喉。會厭與舌。同在一門。而用各異。喉以候氣。故通於天。會厭管乎其上。少司開闔。掩其厭。則食下不掩。其喉必錯。必舌抵上齶。則會厭能閉其喉矣。四者相交為用。缺一。則飲食廢而死矣。
方,四物菊花湯治一切眼疾。清熱。養血。疏風。
川芎(七分),當歸(酒浸一錢五分),白芍藥(一錢五分),淮生地(一錢),甘菊花(一錢五分)防風(七分),黃連(八分),白扁豆(七分),甘草(生用五分),甘州枸杞子(八分)
上作一服。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後服。兼有他症。依後加減。
肝經壅熱。加龍膽草(一錢)、黃芩(一錢)、赤芍藥(八分)、青皮(五七分)、甚者。加大黃、酒蒸過(三錢)、下之。
肺經壅熱。白睛紅。加桑白皮、黃芩、山梔、麥門冬、石膏(各等分)。
心經壅熱。睛紅內障。加赤茯苓、麥門冬、倍黃連、膽腑熱。睛紅腫痛。隱澀難開。加龍膽草、柴胡(各一錢)、青皮(七分)。
胃中伏火上攻。赤腫脹痛。加連翹、黃芩、石膏(各一錢五分)、大黃(三錢)。
肝腎虛眼暗。加熟地黃、山藥(各一錢二分)、黃柏(八分)、五味子(五分),去黃連。翳膜遮睛。加草決明、密蒙花(各一錢)、木賊(八分)、外用點藥。
能遠視。不能近視。乃血盛氣虛。加人參、白茯苓(各一錢)、石菖蒲(五分)。
能近視。不能遠視。乃氣盛血虛。倍當歸,加熟地黃(一錢五分)。
風熱火眼。加羌活、柴胡、黃芩(各一錢)、連翹、赤芍藥(各八分)、大黃(三錢)。
目疾久服寒涼傷脾。致脾胃虛損。不能生血。反昏暗者。宜服清神益氣湯。
又方,固本還睛丸(出醫學正傳),治肝腎脾肺虛損。風熱乘之。以致目暗不明。視物昏花。或翳膜朦蔽。內外障痛。一切眼疾。並宜服之。
久服誠有奇效。非惟明目。且能滋養百骸。調和五臟。
天門冬(去心二兩),淮生地黃(二兩),人參(一兩五錢),麥冬(去心二兩),淮熟地黃(二兩)當歸(一兩五錢),五味子(七錢),青相子(一兩),石斛(一兩五錢去根),牛膝(酒洗一兩)犀角(一兩炒),川芎(一兩),枳殼(麩炒一兩),黃連(酒炒一兩),菟絲子(酒洗去土蒸熟搗碎曬乾一兩五錢),枸杞子(甘州者去梗一兩五錢),柏子仁(去殼淨炒一兩五錢),決明子(炒一兩五),杜仲(薑汁炒斷絲一兩),羚羊角(白者一兩),黃柏(鹽酒炒一兩五錢)
白話文:
上部(眼耳口鼻舌牙咽喉是也)
去除腸胃中潛藏的火氣,牙齦就會清淨安寧,牙齒自然穩固。可以服用防風通聖散,去除其中的芒硝為主。朱丹溪說:喉嚨腫痛的病,大多屬於痰熱引起,雖然有各種不同的名稱,症狀也有輕有重,其實都是火氣的輕微或嚴重造成的。症狀輕微的,可以用酸味藥物來緩和;嚴重的,用辛散的藥物來疏散;嚴重且情況緊急的,最好用針刺放血,這是最好的方法。人體的火氣要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虛火則要用補火的藥物來消除。或者用催吐的方法也很有效。
古書說:咽喉、會厭、舌頭,雖然都在同一個門戶,作用卻各自不同。喉嚨負責呼吸,所以與天相通;會厭在喉嚨上方,稍微控制開合,掩蓋住會厭,食物才能順利進入,如果沒有掩蓋住,喉嚨就會出問題。一定要舌頭抵住上顎,會厭才能閉合喉嚨。這四者互相配合作用,缺一不可,否則飲食功能就會喪失而死亡。
藥方:四物菊花湯,治療各種眼疾,能清熱、養血、疏風。
藥材:川芎(七分)、當歸(用酒浸泡過,一錢五分)、白芍藥(一錢五分)、淮生地(一錢)、甘菊花(一錢五分)、防風(七分)、黃連(八分)、白扁豆(七分)、甘草(生用,五分)、甘州枸杞子(八分)。
將以上藥材加水一碗半,煎至八分,飯後服用。若有其他症狀,可依照後面的說明加減藥材。
**肝經鬱熱:**加入龍膽草(一錢)、黃芩(一錢)、赤芍藥(八分)、青皮(五至七分),情況嚴重者,加入大黃(用酒蒸過,三錢)來瀉火。
**肺經鬱熱,眼睛白睛發紅:**加入桑白皮、黃芩、山梔、麥門冬、石膏(各等分)。
**心經鬱熱,眼睛發紅,有內障:**加入赤茯苓、麥門冬、加倍的黃連。膽腑有熱,眼睛紅腫疼痛,難以睜開:加入龍膽草、柴胡(各一錢)、青皮(七分)。
**胃中潛藏的火氣往上攻,眼睛紅腫脹痛:**加入連翹、黃芩、石膏(各一錢五分)、大黃(三錢)。
**肝腎虛弱,眼睛昏暗:**加入熟地黃、山藥(各一錢二分)、黃柏(八分)、五味子(五分),去除黃連。眼睛有翳膜遮擋:加入草決明、密蒙花(各一錢)、木賊(八分),外用點眼藥。
**能看遠處,不能看近處,是血氣旺盛但氣虛:**加入人參、白茯苓(各一錢)、石菖蒲(五分)。
**能看近處,不能看遠處,是氣盛但血虛:**加倍的當歸,加入熟地黃(一錢五分)。
**風熱引起的眼睛紅腫:**加入羌活、柴胡、黃芩(各一錢)、連翹、赤芍藥(各八分)、大黃(三錢)。
**眼睛疾病長期服用寒涼藥物,傷害脾胃,導致脾胃虛弱,不能產生血液,反而更加昏暗:**應該服用清神益氣湯。
**另一個藥方:固本還睛丸(出自《醫學正傳》),治療肝、腎、脾、肺虛弱,又被風熱侵襲,導致眼睛昏暗不明,視物模糊,或有翳膜遮蔽,眼睛內外疼痛等各種眼疾。**都適合服用此藥。
長期服用效果顯著,不僅能明目,還能滋養全身,調和五臟。
藥材:天門冬(去除內心,二兩)、淮生地黃(二兩)、人參(一兩五錢)、麥門冬(去除內心,二兩)、淮熟地黃(二兩)、當歸(一兩五錢)、五味子(七錢)、青相子(一兩)、石斛(一兩五錢,去除根部)、牛膝(用酒洗過,一兩)、犀角(炒過,一兩)、川芎(一兩)、枳殼(用麩皮炒過,一兩)、黃連(用酒炒過,一兩)、菟絲子(用酒洗過去除泥土,蒸熟搗碎曬乾,一兩五錢)、枸杞子(甘州產的,去除梗,一兩五錢)、柏子仁(去除外殼,炒過,一兩五錢)、決明子(炒過,一兩五錢)、杜仲(用薑汁炒過,切斷絲,一兩)、羚羊角(白色的,一兩)、黃柏(用鹽和酒炒過,一兩五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