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卷之三 (2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2)

1. 諸血

陰虛喘嗽。或吐紅者。加知母、貝母、黃柏、五味子(十二粒)、人參、麥門冬、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款冬花、紫菀(各等分如肺火盛者去人參換沙參)。

陰虛發熱。煩渴不能坐臥。加麥門冬、山梔、黃柏、知母(各一錢)。

陰虛潮熱。加柴胡、知母、黃芩、地骨皮(各一錢)。

半身不遂。左邊。加桃仁、紅花(各八分)、薑汁(半盞)、竹瀝(一盞)。

血痢。加黃連、荊芥穗、地榆(各一錢)、木香(五分)、枳殼(七分)。

風虛眩運。加天麻、秦艽、羌活(各一錢)。

腳氣衝心。加炒黃柏(一錢)。

口乾煩渴。加麥門冬、烏梅(各一錢)。

四肢冷氣痛。加良薑、玄胡索、木香、吳茱萸(各等分)。

血氣虛弱。起則無力而倒。加白朮、陳皮、人參(各一錢)。

血虛刺痛。五心熱。加山梔、香附、烏藥(各一錢)、官桂、青皮(各五分)。

血虛甚者。加人參、附子(各一錢)、暑月。再加麥門冬(八分)、五味子(十粒)。

腹中積血氣塊。加木香(五分)、三稜、莪朮、乾漆(各八分)。

乍寒乍熱。加人參、白茯苓、柴胡(各一錢)。

血虛成痿。加蒼朮、黃柏、下補陰丸。

老人性急作勞。兩腿痛。加桃仁、陳皮、牛膝(各一錢)、甘草(生五分)、入薑汁(半盞)服三四劑而安。

少年患痢。用濕藥大過。致痛叫號。此惡血入經絡也。加桃仁、紅花、牛膝、黃芩、陳皮、(各八分)、生甘草(五分)入薑汁半盞。水酒煎服三四帖。或十數帖而安。

午後嗽。即陰虛嗽也。加黃柏、知母、天門冬、栝蔞仁、貝母(各八分)。

貪勞人。秋深發熱。渾身發熱。手足皆疼如煆。晝輕夜重。倍川芎、芍藥,加人參(一錢五分)、五味子(十五粒)、如病加喘。手足仍疼。再加人參、白朮、牛膝、桃仁、陳皮(各一錢)、生甘草(五分)、檳榔(七分)、生薑三片。煎服五十帖而安。

衄血。加黑山梔仁、黃芩麥門冬、牡丹皮、扁柏葉(各一錢)、入童便(半鍾)。

又法、本方加麻黃(三錢)、蔥白三根一服汗即止、吐血。加牡丹皮、黑山梔仁、童便浸香附、犀角、藕節、京墨(各等分)入童便半鍾煎、又法以患人吐出血。取起烙干。研為細末。以當歸煎湯調下。此吳球子血導血歸之法也。

咯血。加麥門冬(一錢五分)、童便(二盞)、薑汁(半盞)、青黛(一錢)、山梔仁(炒黑一錢)

唾血。加天門冬、麥門冬、知母、貝母、百部、熟地黃(各一錢)、黃柏(八分)、桔梗、遠志(各五分)。

咳血。痰火傷血也。加貝母、栝蔞仁、青黛香附、杏仁、阿膠(各八分)、童便(二盞)、薑汁(半盞)腎虛肺痿咳血。加天門冬、麥門冬、知母、貝母、紫菀、桔梗、玄參、杏仁、阿膠、薏苡仁(各等分)。

白話文:

陰虛引起的喘嗽,或有吐血情況:加入知母、貝母、黃柏、五味子(十二粒)、人參、麥門冬、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款冬花、紫菀(各等份),如果肺火旺盛,就去掉人參,改用沙參。

陰虛導致發熱,煩躁口渴,無法安坐或躺臥:加入麥門冬、山梔、黃柏、知母(各一錢)。

陰虛引起的潮熱:加入柴胡、知母、黃芩、地骨皮(各一錢)。

半身不遂,發生在左側:加入桃仁、紅花(各八分)、薑汁(半盞)、竹瀝(一盞)。

血痢:加入黃連、荊芥穗、地榆(各一錢)、木香(五分)、枳殼(七分)。

因風邪引起的眩暈:加入天麻、秦艽、羌活(各一錢)。

腳氣上衝到心臟:加入炒過的黃柏(一錢)。

口乾舌燥、煩渴:加入麥門冬、烏梅(各一錢)。

四肢冰冷,疼痛:加入良薑、玄胡索、木香、吳茱萸(各等份)。

氣血虛弱,一起身就感到無力而倒下:加入白朮、陳皮、人參(各一錢)。

血虛導致刺痛、手心腳心發熱:加入山梔、香附、烏藥(各一錢)、官桂、青皮(各五分)。

血虛非常嚴重:加入人參、附子(各一錢),夏天時,再加入麥門冬(八分)、五味子(十粒)。

腹中有瘀血或氣塊:加入木香(五分)、三稜、莪朮、乾漆(各八分)。

時而發冷時而發熱:加入人參、白茯苓、柴胡(各一錢)。

血虛導致肌肉萎縮:加入蒼朮、黃柏,並服用補陰丸。

老年人性子急躁、過於勞累,導致兩腿疼痛:加入桃仁、陳皮、牛膝(各一錢)、甘草(生用五分),再加入薑汁(半盞)服用三四帖就能緩解。

年輕人患痢疾,使用過多濕性藥物,導致疼痛大叫:這是因為瘀血進入經絡所致。加入桃仁、紅花、牛膝、黃芩、陳皮(各八分)、生甘草(五分),再加入薑汁半盞,用水和酒煎服三四帖,或十幾帖就會痊癒。

午後咳嗽,是陰虛引起的咳嗽:加入黃柏、知母、天門冬、栝蔞仁、貝母(各八分)。

過於勞累的人,秋天時發熱,全身發熱,手腳都像被火燒一樣疼痛,白天較輕,晚上較重:加倍使用川芎、芍藥,再加入人參(一錢五分)、五味子(十五粒),如果病情加重出現喘息,手腳仍然疼痛,再加入人參、白朮、牛膝、桃仁、陳皮(各一錢)、生甘草(五分)、檳榔(七分)、生薑三片,煎服五十帖就能痊癒。

流鼻血:加入炒黑的山梔仁、黃芩、麥門冬、牡丹皮、扁柏葉(各一錢),再加入童子小便(半盅)。

另一種方法,用原方再加入麻黃(三錢)、蔥白三根,服用後發汗就能止血。 吐血:加入牡丹皮、炒黑的山梔仁、用童子小便浸泡過的香附、犀角、藕節、京墨(各等份),再加入童子小便半盅煎服。另一種方法是,將病人吐出的血取出,烙乾,研磨成細末,用當歸煎湯調服。這是吳球子「血導血歸」的方法。

咯血:加入麥門冬(一錢五分)、童子小便(二盞)、薑汁(半盞)、青黛(一錢)、山梔仁(炒黑一錢)。

唾血:加入天門冬、麥門冬、知母、貝母、百部、熟地黃(各一錢)、黃柏(八分)、桔梗、遠志(各五分)。

咳血:是痰火損傷血脈引起的。加入貝母、栝蔞仁、青黛、香附、杏仁、阿膠(各八分)、童子小便(二盞)、薑汁(半盞)。 腎虛導致肺功能衰弱引起的咳血:加入天門冬、麥門冬、知母、貝母、紫菀、桔梗、玄參、杏仁、阿膠、薏苡仁(各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