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卷之三 (2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3)

1. 諸血

痰涎血。出於脾也。本方去川芎、地黃,加黃耆、黃連、甘草、陳皮、山藥、薏苡仁(各等分)

大便下血。即腸風下血也。熱者。本方加炒山梔、牛膽、槐實、黃連、枳殼、阿膠、荊芥穗、升麻(少余各等分)虛者。加人參、白朮(各一錢五分)、黑乾薑、升麻(各五分)、陳皮(八分)、甘草(三分)。

小便溺血。加山梔、木通、小薊琥珀(各等分)或本方煎調下牛膝膏亦妙。(按小便血痛者為血淋。自有本條。不痛者。為溺血也。)。

小兒尿血。本方煎調發灰。(一錢五分)、生甘草末(五分)或本方煎調五苓散,加棕櫚灰髮灰(各一錢)大人小兒俱妙。

血淋。加木通、大黃(各一錢五分)、桃仁、紅花(各一錢)、車前子、琥珀(各八分)、,赤茯苓、甘草梢、澤瀉、青皮(各七分),或本方調下牛膝膏。

女人血崩。加白朮、黃連、地榆(各一錢五分),虛崩。加人參、白朮、黃耆、麥門冬、山藥、陳皮(各等分)、升麻、甘草(各三分)。

血虛眼暗。或腎水虛不能遠視。加甘菊花、枸杞子(各一錢五分)。

風熱赤腫。火眼。加防風、甘菊花、黃連、黃芩、龍膽草(各分)。

痔漏。加人參、白朮、黃連、生地黃槐實(制)、條芩(各一錢)、荊芥穗、枳殼(各七分)、升麻、甘草(生各三分),腸風臟毒加同。脫肛血虛。加阿膠、枳殼(各八分)、升麻(三分)。

下焦無血。小便澀數。加黃柏、知母、牛膝、甘草梢(各等分)。

瘧疾。若間一日連發二日。或日夜各發。加人參、白朮、黃耆、知母、柴胡、青皮(各等分)。

老人氣短。小便不通。加人參、黃耆(各一錢),煎吞滋腎丸。性急人味厚。常服燥熱之藥。左脅紅點痛。必有膿在內。加桔梗、生甘草(少)、香附(多),生薑煎服、十餘帖。痛處腫。針出膿。再用本方十餘帖調理。

老人因疝多服烏附熱藥。發疽淋痛。叫號困憊。加牛膝濃煎大劑。服五七帖。

中風血虛。加薑汁(半盞)、竹瀝(一盞),能食。去竹瀝,加荊瀝。筋骨痛。及頭痛。脈弦如瘧狀。加羌活、防風、北五加皮(各八分)。

喉乾躁痛。加玄參、桔梗、荊芥、黃柏、知母(各等分),立已。

血虛頭痛。加天麻、細辛、甘菊花(各八分)、倍川芎。

血虛兩脅肋痛。加木香、玄胡索(各七分)、官桂、青皮(各四分)、枳殼(六分)、香附(一錢)。

小腹繞𤹷痛。加官桂、木香、玄胡索、沒藥(各等分)

瘀血結塊作痛者。加桃仁(一錢五分)、大黃(三錢)、芒硝(一錢五分)。

下盡黑血。痛即止。婦人血滯。同此加用。

男婦虛勞氣弱。加人參、白朮、陳皮、黃耆(各一錢二分)、甘草(三分)。

喘嗽胸滿。晝輕夜重。加枳實、麻黃、杏仁、半夏(各一錢二分)煩躁加人參、知母(各八分)、石膏(一錢五分)、竹葉(二十片)。

白話文:

各種出血症狀

**痰液帶血:**這是因為脾臟功能失調。原本的藥方去掉川芎和地黃,加入黃耆、黃連、甘草、陳皮、山藥、薏苡仁,各藥材等量。

**大便出血:**這就是腸風下血的症狀。如果是因為熱引起的,原本的藥方加入炒山梔、牛膽、槐實、黃連、枳殼、阿膠、荊芥穗、升麻,除了升麻稍微少一點,其他藥材等量。如果是因為虛引起的,加入人參、白朮各一錢五分,黑乾薑、升麻各五分,陳皮八分,甘草三分。

**小便出血:**加入山梔、木通、小薊、琥珀,各藥材等量。或者用原藥方煎煮後,調入牛膝膏服用也很好。(按:小便時有疼痛感的出血是血淋,有單獨的條文描述。沒有疼痛感的出血,就是溺血。)

**小孩尿血:**用原本的藥方煎煮後,調入煅燒的髮灰(一錢五分)和生甘草末(五分)。或者用原藥方煎煮後,調入五苓散,並加入棕櫚灰和髮灰,各一錢。大人小孩都適用。

**血淋:**加入木通、大黃各一錢五分,桃仁、紅花各一錢,車前子、琥珀各八分,赤茯苓、甘草梢、澤瀉、青皮各七分。或者用原藥方煎煮後,調入牛膝膏服用。

**婦女血崩:**加入白朮、黃連、地榆各一錢五分。如果是虛弱引起的血崩,加入人參、白朮、黃耆、麥門冬、山藥、陳皮,各藥材等量,升麻、甘草各三分。

**血虛導致眼睛昏暗:**或者因為腎虛無法看遠,加入甘菊花、枸杞子,各一錢五分。

**風熱導致眼睛紅腫:**俗稱火眼,加入防風、甘菊花、黃連、黃芩、龍膽草,各藥材等量。

**痔瘡或瘺管:**加入人參、白朮、黃連、生地黃、槐實(炮製過的)、條芩各一錢,荊芥穗、枳殼各七分,升麻、甘草(生的)各三分。腸風或臟毒也用此方。如果是脫肛且血虛,加入阿膠、枳殼各八分,升麻三分。

**下焦沒有血、小便澀滯且次數多:**加入黃柏、知母、牛膝、甘草梢,各藥材等量。

**瘧疾:**如果間隔一天發作,或者連續兩天發作,或者白天晚上都發作,加入人參、白朮、黃耆、知母、柴胡、青皮,各藥材等量。

**老年人氣短、小便不通:**加入人參、黃耆各一錢,煎煮後服用滋腎丸。性情急躁的人,如果常吃燥熱的藥物,導致左邊脅肋出現紅點疼痛,必定是有膿在裡面。加入桔梗、生甘草(少許)、香附(多量),用生薑煎煮服用,十幾帖後。如果痛的地方腫起來,用針排出膿液,再用原藥方調理十幾帖。

**老年人因為疝氣吃了太多烏頭、附子等熱性藥物,導致長瘡、淋痛,痛苦難耐:**加入牛膝,濃煎後大量服用,五到七帖。

**中風後血虛:**加入薑汁半杯、竹瀝一杯,如果能進食,就去掉竹瀝,加入荊瀝。如果筋骨疼痛或者頭痛,脈象呈現弦脈,類似瘧疾發作,加入羌活、防風、北五加皮各八分。

**喉嚨乾燥疼痛:**加入玄參、桔梗、荊芥、黃柏、知母,各藥材等量,可立即緩解。

**血虛導致頭痛:**加入天麻、細辛、甘菊花各八分,川芎加倍。

**血虛導致兩側脅肋疼痛:**加入木香、玄胡索各七分,官桂、青皮各四分,枳殼六分,香附一錢。

**小腹周圍疼痛:**加入官桂、木香、玄胡索、沒藥,各藥材等量。

**因為瘀血結塊導致疼痛:**加入桃仁一錢五分,大黃三錢,芒硝一錢五分。

**排出黑血後,疼痛就會停止:**婦女因為血滯導致的疼痛,也可以用這個方子並加用其他藥物。

**男女因為虛勞導致氣虛:**加入人參、白朮、陳皮、黃耆各一錢二分,甘草三分。

**喘嗽、胸悶、白天輕微晚上嚴重:**加入枳實、麻黃、杏仁、半夏各一錢二分。如果煩躁,加入人參、知母各八分,石膏一錢五分,竹葉二十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