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卷之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5)

1. 瘡瘍(疔瘡瘰癧)

脈,訣云:數而無力為瘡瘍。集驗云:脈沉實。發熱。煩躁。外無焮腫赤痛。其邪深在裡。宜先疏通以絕其源。浮大而數。焮腫在外。當先托裡。恐邪氣入內也。脈不浮不沉。內外症無知。其在經當和榮衛。脈數身無熱內有癰膿。脈數。應當發熱。而反惡寒。若有痛處。當發癰疽瘡瘍。脈沉遲而緩者生。急疾而數者死。

白話文:

脈象:中醫診斷學中,將脈搏的節律、速度、力量等特徵,稱為脈象。

  1. 數脈而無力:脈搏跳動快而無力,是瘡瘍的徵兆。

  2. 沉實脈:脈搏深沉有力,伴有發熱、煩躁,但體表沒有紅腫熱痛的症狀。這種情況提示邪氣深入內臟,應先疏通氣血,以消除邪氣的根源。

  3. 浮大而數脈:脈搏浮大而跳動次數多,伴有表證,如紅腫熱痛。這種情況當先託裡,以防止邪氣入內。

  4. 不浮不沉脈:脈搏既不浮也不沉,內外症狀都不明顯。這種情況應當和榮衛,以調整氣血的平衡。

  5. 數脈身無熱內有癰膿:脈搏跳動次數多,但身體沒有發熱的症狀,預示體內有癰膿。

  6. 數脈應當發熱而反惡寒:脈搏跳動次數多,按理說應該發熱,但反而出現惡寒的症狀。這種情況,若有疼痛的部位,應當診斷為癰疽瘡瘍。

  7. 沉遲而緩脈:脈搏跳動緩慢而遲緩的人可以活下去,脈搏跳動急促而次數多的人會死亡。

症,按外科論云:夫外科以癰疽發背冠於篇首。為諸瘡之先者何。蓋此症變化在於須臾。性命懸於毫髮故也。然癰疽之名。雖有二十餘症。其要則有二焉。陰陽是也。凡發於陽者。為癰。為熱。為實。發於陰者。為疽。為冷。為虛。夫陽發則皮薄。色赤。腫高。多有椒眼數十。

白話文:

症狀:根據外科論的說法,外科以癰疽、發背等疾病排在篇首,為什麼這些疾病會被視為諸瘡之首呢?這是因為這些疾病變化快,常常在短時間內就威脅到生命。雖然癰疽的種類有二十多種,但其根本的病理機制只有兩個,那就是陰陽。凡是發於陽氣旺盛之處的,就稱為癰,表現為熱、實證。凡是發於陰氣旺盛之處的,就稱為疽,表現為寒、虛證。如果陽氣發作,則皮膚薄、顏色紅、腫脹高,常有數十個像胡椒粒一樣的紅點。

而痛。陰發則皮厚。色淡。腫堅硬。狀如牛頸之皮。不痛。又有陽中之陰。似熱非熱。雖腫而虛。赤而不燥。作痛而無膿。時浮時消。盛而內腐。陰中之陽。似冷非冷。不腫而實。微赤而燥。有膿而痛。外雖不盛。而內煩悶。陽中之陰。其人多肥。肉緊而內虛。陰中之陽。其人多瘦。

白話文:

陽包陰的腫塊,會疼痛。陰包陽的腫塊,皮厚,顏色淺淡,腫塊堅硬,像牛的頸部皮,不痛。

而有陽中之陰的腫塊,類似熱性腫塊,但不是熱性,雖然腫脹,卻是虛性,發紅而不乾燥,疼痛但不化膿。有時腫塊會浮出,有時會消失,腫塊嚴重時裡面會潰爛。

而有陰中之陽的腫塊,類似寒性腫塊,但不是寒性,不腫脹卻是實性,微紅而乾燥,有膿且疼痛。外觀雖然不嚴重,但內部煩悶。

陽中之陰的腫塊,患者大多肥胖,肌肉緊實而內部虛弱。陰中之陽的腫塊,患者大多瘦弱。

肉緩而內實。又有陽變為陰。因草醫涼劑之過也。陰變為陽,因火艾熱藥之驟也。然陽變陰。多猶可返於陽。故多生。陰變陽。多不能復於陽。故多死。間有生者。此醫偶合於法。百中得一耳。所謂發者。積於中而發於外者也。人之一身。所自本於五臟。五臟之氣。皆稟於胃氣。

白話文:

血肉飽滿,內臟堅實。有陽變為陰,這是因為醫生開給的草藥偏寒涼造成的。陰變為陽,這是因為用灸法熱藥太過造成的。然而,陽變陰,大多數情況下還可以恢復到陽。因此,這種情況下存活的機率比較高。陰變陽,大多數情況下就難以恢復到陽。因此,這種情況下死亡的機率比較高。偶爾有能夠存活的,那是因為醫生的治療正好符合療法的規律,這一百個病人中可能只有一個。所謂的發,是指在體內積累的病邪,向體外發散出來。人的身體,其根本在於五臟。五臟之氣,都稟承於胃氣。

胃為五臟之根本。故胃受谷。脾化之以生氣血。脾主肌肉。胃氣傳五臟。以行血脈。經絡。灌溉一身。而晝夜一周。雖癰疽有虛實寒熱。皆由氣鬱而成。其因有三。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內因候於人迎。人迎者。左手關前一分是也。外因候於氣口。氣口者。右手關前一分是也。

白話文:

胃是五臟的根本。所以胃接受食物。脾胃把食物轉化成氣血。脾臟主導肌肉。胃氣傳輸到五臟。運行血脈經絡,灌溉全身。晝夜不停地循環。即使是癰疽,也分虛實寒熱,都是由氣血鬱結而成的。其原因有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內因可以通過人迎穴來判斷。人迎穴在左手關節前一分。外因可以通過氣口穴來判斷。氣口穴在右手關節前一分。

人迎氣口之脈。和平。則為不內外因也。其原有五。一天行時氣。二己情內郁。三體虛外感。四身熱摶於風冷。五食燒炙。飲醇酒。服丹石熱毒等藥。以五者為邪。氣鬱於胃中。胃氣盛而體實。則邪氣相摶。而流注於經絡。澀於所滯。血脈經絡。壅結而成癰。胃氣弱而體虛。

白話文:

人迎、氣口的脈象。平穩調和,不因內在或外在原因所致,其緣由有五。一、自然界時令變化的影響。二、內在的情緒鬱結。三、體弱多病,容易感染外邪。四、風寒外侵,而導致體溫升高。五、飲食辛辣刺激,或飲用烈酒,服食含有丹石類藥物,這些溫熱有毒的藥物,會形成邪氣,鬱積於胃中。胃氣強盛,體質健壯的人,邪氣則隨之散佈於經絡中,阻滯於某處,造成血脈經絡的壅結,而形成瘡癰。若是胃氣虛弱,體質虛弱的人,可能會因邪氣鬱結,而導致瘡癰的形成。

則邪氣盛而宿於經絡。凝澀流積。血脈不潮。內腐而成疽。故曰外形如粟。中可容轂。外貌若錢。中可安拳。惡毒膿管。寸長深滿。膿血相黏。用藥可痊。臭穢無絲。血敗氣衰。陽絕陰盛。仙難救命。善用藥者。當審人虛實。察病冷熱。推其所因。究其所原。而後治之。內外相應。

白話文:

邪氣盛行,停留經絡之中,凝滯不通,血脈不通暢,內部腐敗化膿,所以說外觀就像小米,裡面可以容納車輪;外觀像銅錢,裡面可以容納拳頭。膿毒深長,膿血相粘,用藥可痊癒。但是如果氣味腐臭濃烈,血氣敗壞,陽氣消盡,陰氣盛行,神仙也難救活。善於用藥的人,要判斷病人的虛實,觀察病情的寒熱。推測病因,追究病根,然後才能治療。內外相應,才能取得好的療效。

不可一概而論。如病發於陽。而極熱必當順其氣。勻其血。氣順則宜通而不滯。血勻則流動而自散。氣乃為陽。血乃為陰。陰陽調和。其病自安。外則用涼藥而觸之。內熱反盛。熱盛則血得涼而易散。甚則熱已痿。而血凝於涼。以致血不散。此陽變為陰。漸成壞爛之根。急投溫劑以治。

白話文:

不可一概而論。比如疾病起因於陽,有極度的熱,就必定要順著氣血運行,使其均衡。氣順暢則應通而不滯,血均衡則流動而自行散開。氣屬於陽,血屬於陰。陰陽調和,則疾病自然安穩。反之,若只用涼藥來治療,就會導致內熱反盛。熱盛則血得涼而易於散開,嚴重的話,熱已消退,而血卻凝聚在涼中,以致血不能散開。這就讓陽變成陰,逐漸形成壞死的根源。此時需要趕緊投以溫和的藥劑來治療。

解其外攻四圍之血路。出其中間已成之膿毒。然後依法以收其功。如病發於陰而極冷。則內用平補之藥。以宣其氣。滋其血。助其元陽。從其脾胃。待其飲食進。而後須順氣勻血。如常法。外用熱藥以潮一身之氣血。回死肌。拔毒氣。後用溫藥以散之。其極冷者。或又為涼藥所誤。

白話文:

疏通它向外感染的四面八方的血路,放出血膿來,然後依法收功。如果發病部位在體內,又非常寒冷,就用平補的藥物來宣導它的氣,滋養它的血,幫助它元陽不衰,順應它的脾胃,等它能進食了,之後就順氣補血,照一般方法治療。在外用藥方面,用熱藥來溫暖周身氣血,使壞死的肌肉再生,把毒氣拔除。之後用溫和的藥物來讓它散發出去。那些病情極冷的,或者又是用涼藥誤治的。

不得已。於三建湯而回陽病。必旁出再作為佳。此陰變為陽之候。更生之兆也。若內不回。外症不見。是為獨陰絕陽。不可治矣。蓋陽者氣也。陰者血也。陽動則陰隨。氣運則血行。氣耗則血死。血死則病死矣。冷症則用熱藥。不過行其氣血。氣血遇熱則行。遇冷則止。須斟酌用之。

白話文:

不得已的情況下,只能使用三建湯來調理陽病。一定同時使用其他方法來調理,這樣纔是最好的。這是陰性轉化為陽性的徵兆,也是病情好轉的跡象。如果內部陽氣不恢復,外部症狀也不見好轉,那麼就是獨陰絕陽之證,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癒的。陽氣是氣,陰氣是血。陽氣運動則陰氣跟隨,氣血運行暢通則血行順暢。陽氣耗盡則血死,血死則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對於寒症,使用熱藥治療。但不能過度,否則會導致氣血運行過快。氣血遇到熱量會運行,遇到寒冷會停止。必須斟酌用藥。

當先以乳香輕粉救其心。護其膜。蓋心為一身之主宰。膜為五臟之囊槖。病之初起。毒上攻心之胞絡。故先嘔逆而後癰疽。或先癰疽而後嘔逆者。皆由毒攻於胞絡。根於心也。心主受毒。神無所舍。元氣昏瞑。毒之始萌。傍腐肌肉。治若不早。毒氣透膜。膜透則元氣泄。臟腑失養。

白話文:

一開始用乳香輕粉來拯救他的心臟。保護他的心包膜。因為心臟是一身的主人。心包膜是五臟的袋子。疾病的初期,毒氣向上侵犯心臟的脈絡。因此先會嘔吐,之後才長膿瘡。或者先長膿瘡,之後才嘔吐,都是因為毒氣侵犯脈絡,根源在於心臟。心臟會首先受到毒氣的侵害,神識無處安放,元氣昏沉。毒氣開始發作,會腐蝕肌肉。若治療不早,毒氣會穿透心包膜。心包膜穿透,則元氣洩漏,臟腑失去滋養。

精神枯槁。脈自壞絕。病有至盛。內見五臟。可得其生者。膜完故也。病有至微。肌肉未潰而死者。膜先透也。是以救心護膜。當為治者之先務。亦外科之良法也。此乃論癰疽之要。其神聖功巧。不可具述。非尋常醫流。一草一木。一針一刀。所可以得其要者也。

白話文:

精神憔悴,脈象自壞而絕。病情有極盛的,內部可見五臟。能夠存活,是因體表肌肉完好。病情有極微的,肌肉尚未潰破而死。體表肌肉已經潰透。所以搶救心臟,保護體表肌肉,應該是醫生首先要做的。也是外科的良方。這是論述癰疽的主要內容。其中神奇奧妙的功效和技巧,無法一一表述。不是平庸的醫生,一味中藥,一味草藥,一針一刀,所能掌握要領的。

方,加味托裡散治發背癰疽。無分腦乳附骨等處。及諸疔瘰癧。一應腫毒。腫未成即散。已成即潰。敗膿自出。腐肉自去。痛苦自減。大有神效。非常功也。

白話文:

這個方子,加上補虛散,用來治療發背癰疽。不論是腦乳附骨等部位,以及各種疔瘡腫毒,各種腫毒,腫在還未成形就讓它散去,腫已經成形就讓它潰爛。敗壞的膿液自己流出來,腐爛的肉自己掉落,患者的痛苦自然會減輕。有非常神奇的效果,是藥效很強的藥方。

人參黃耆桔梗防風(並去蘆),川芎當歸,官桂,厚朴白芷(各一錢),甘草(五分)白芍藥,木香,大腹子,烏藥枳殼,紫蘇(各一錢)

白話文:

人參、黃耆、桔梗、防風(去掉蘆頭)、川芎、當歸、桂枝、厚朴、白芷(各一錢),甘草(五分),白芍藥、木香、大腹子、烏藥、枳殼、紫蘇(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一鍾半。生薑二片。蔥白一根。煎至七分。加酒一呷。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兼有他症。依後加減。

白話文:

將中藥材製成一副藥。加入一鍾半的水,兩片生薑和一根蔥白,煎煮至七分熟。 加入一口酒。如果疾病在身體上部,飯後服用。如果疾病在下部,飯前服用。如果同時伴有其他症狀,根據具體情況增減藥物種類和劑量。

病不退。加白朮、白茯苓熟地黃(各一錢)。

白話文:

病情一直沒有好轉。加服白朮、白茯苓、熟地黃(各一錢重)。

不進飲食。加砂仁(七分)、香附(一錢)

痛不住。加乳香、沒藥(另研煎熟放下各一錢)。

水不幹。加知母、貝母(各一錢)瘡不穿。加皂角刺(一錢)。

咳嗽。加陳皮半夏杏仁(各一錢)。

白話文:

咳嗽。加入陳皮、半夏、杏仁(各十五克)。

大便秘。加大黃(三錢)、枳殼(一錢)

小便澀。加麥門冬木通車前子(各一錢)、燈草(二十根)。

白話文:

小便困難。加入麥門冬、木通、車前子(各一錢)、燈草(二十根)。

腳氣。加木瓜黃柏(各一錢)。

又方,仙方活命飲治外科一切病症。已成即潰。未成即散。二三服立效。輕者一服即效。予用此方治乳癰瘰癧。大有奇效。

白話文:

現代醫學之外科一切潰瘍、癰疽、瘡癤之治療。

滴乳(另研藥熟化下),防風,白芷,貝母,赤芍藥,當歸尾,明沒藥(研),皂角刺,天花粉甘草節穿山甲(炮以上各一錢),陳皮,金銀花(各三錢)

白話文:

  • 滴乳(另加研好的藥粉):1 錢

  • 防風:1 錢

  • 白芷:1 錢

  • 貝母:1 錢

  • 赤芍藥:1 錢

  • 當歸尾:1 錢

  • 明沒藥(研成粉狀):1 錢

  • 皁角刺:1 錢

  • 天花粉:1 錢

  • 甘草節:1 錢

  • 穿山甲(炮製過):1 錢

  • 陳皮:3 錢

  • 金銀花:3 錢

病在背俞。皂角刺為君(就本方加作三錢)。

在腹募。白芷為君(加作三錢)。

在胸次。加栝蔞仁(去殼二錢)。

在四肢。金銀花為君(依本方)。

疔瘡。加紫河車、草根(三錢)。

瘰癧。加夏枯草(三錢)。

乳癰。加夏枯草(三錢)、青皮(一錢)。

上作一服。無灰酒五茶鍾。裝入有嘴瓶內。以厚紙封口。勿令泄氣。煎至三大鐘去渣。作三次服。接連不斷。隨瘡上下。食前後服。能飲酒者。服藥後。再飲三五杯。此藥並無酒氣。不動臟腑。不傷氣血。忌酸薄酒銕器。服後側臥。覺痛定回生也。神效不可具述。

白話文:

將藥物調製好一次服用量,用無灰酒五小盅,裝入有嘴瓶內,用厚紙封住瓶口,不要讓藥氣跑掉。煎到三大盅,去掉渣滓,分成三次喝,間隔時間不要太長。要根據瘡毒的發展情況來服用,飯前飯後都可以喝。如果能喝酒的人,喝完藥後,再喝三五杯酒。這種藥根本沒有酒味,不會影響臟腑,也不會傷氣血。要注意忌口,不要吃酸味或辛辣的東西,也不要喝酒和接觸鐵器。喝完藥後側臥,感覺到疼痛停止了,生命力就會恢復。藥效非常神奇,無法詳細描述。

真人偈云,真人活法世間稀,大惡癰疽總可醫,消毒只如湯潑雪,化膿漸使肉生肌,陰功何止萬人活,神效何須刻日期,留下仙方誠信授,存仁修制上天知

白話文:

真人偈語中說,真正有道術的人在世上很少見,即使是惡毒的毒瘡都能夠醫治,消滅病菌就像用熱水潑雪一樣容易,膿腫漸漸會消失並長出新的肌肉,他暗中拯救的人不只超過數萬,神奇的效果根本不必特別標明日期,留下仙方誠心誠意地傳授給別人,存好心行好事,修心養性,上天都知道。

按此方。不問陰陽虛實。善惡腫潰。或大痛。或不痛。先用此劑。大勢已退。然後隨症調治。其功甚捷。誠仙方也。

白話文:

根據這個方劑,不論是陰虛還是陽虛,是良性腫瘤還是惡性潰瘍,無論是疼痛還是不痛,先用這一劑藥,腫痛的情況就會大幅消退。然後再根據具體病情進行調理治療。這個方劑的療效非常迅速,真是神仙的方劑啊。

又方,瘰癧炙法不問遠年近日。一切瘰癧。但炙立愈。

男左女右手。以草心於中指第二節起。比至臂上挨掌第一橫紋止。剪斷。再將草心於百勞穴骨尖上比起。至草心盡處是穴。以墨記之。於墨上炙。一歲一壯。立愈。

白話文:

男性左手、女性右手。取艾草莖從中指第二節開始數起,數到前臂靠近手掌的第一條橫紋處,剪斷。再取艾草莖以百勞穴骨尖上為起始點,直到艾草莖盡頭,就是穴位所在地。以墨汁作記號,然後在墨記處施灸。每天灸一次,滿一年後,疾病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