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回本書目錄

1. 氣門

2. 諸氣

脈,脈訣云:沉脈為氣。沉極則伏。澀弱難治。沉滑兼痰。沉弦兼怒。沉數兼熱。沉遲兼寒。沉濡兼濕。浮弦兼風。沉澀而結為郁。沉而有力為氣實。沉而無力為氣虛。隨各部見之。為本經之病。臨症宜詳審之。下仿此。

症,經云:諸痛皆因於氣。百病皆生於氣。怒則氣逆。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此九氣之不同也。古法治九氣。以所不勝者制之。如怒則以悲勝之之類是也。

治,辨疑錄云:喜樂恐驚。耗散正氣。怒憂思悲。鬱結邪氣。結者開之。木香香附之類。散者益之。人參黃耆之類。世人多泥於氣無補法之語。不審虛實。往往多用燥利之藥。若氣實者用之為當。氣虛不補。邪何由行。

方,四君子湯氣主方。扶胃降火。補虛固本。主男子用。若女子氣虛。亦宜用之。

人參(補中益氣去蘆一錢五分),白朮(扶胃健脾炒二錢),白茯苓(養心利水去皮一錢),甘草(和中降火炙四分)

上用姜一片。棗一枚。煎服。兼有他症。依後加減。勞瘵咯血。加山藥、黃耆、粟米、阿膠(各等分)。

吐血後虛損者。加黃耆(一錢五分),白扁豆(一錢),麥門冬(一錢二分)心煩口渴。加麥冬(一錢二分),竹葉(一錢),山梔(一錢),五味子(九粒)

心熱。加麥門冬、茯神、黃連(各八分)。

潮熱往來。加柴胡、地骨皮(各一錢)、黃芩(八分)。

腹痛。加白芍藥(一錢五分)、乾薑(炒)、官桂(各七分)、厚朴(八分)、青皮(五分)

胃冷。加丁香、附子(制)、砂仁(各等分)。

氣痛。加木香、玄胡索(各八分)、當歸(一錢)。

有痰。加陳皮(去白)、貝母、半夏(薑製各一錢二分),去人參、氣虛甚者。加黃耆(一錢五分)、熟附子(一錢)暑月亦加。

脾胃虛弱。加陳皮、山藥、當歸(各一錢)、黃耆(一錢二分)、遍身疼痛。加當歸(一錢五分)、木香(五分)、北五加皮(一錢)、去人參。

半身右邊不遂。加薑汁、竹瀝(各半盞)。

腹脹不思飲食。加砂仁、白豆蔻、枳實(各七分),去人參

氣虛成痿。加蒼朮、黃柏、黃芩、木瓜(各八分)。

心煩不定。加辰砂、酸棗仁、遠志(各七分)、麥門冬(一錢)。

咳嗽。加杏仁、桑白皮(各七分)、五味子(十粒)、貝母、栝蔞仁、陳皮(各八分)、去參朮。

暑月病熱。口渴。唇乾。譫語。脈虛細而遲。加黃耆、麥門冬(各一錢五分)、五味子(九粒)、川歸、白芍藥、附子(制熟各一錢)、氣短。小便利。加黃耆,去茯苓。

中風氣虛。加黃耆、有痰。加薑汁(半盞)、竹瀝(一盞)。

久瘧。熱多寒少。加黃耆(一錢五分)、柴胡、知母、地骨皮(各一錢)病後虛熱。加麥門冬、川歸黃耆(各一錢)、升麻、柴胡(各三分)、脾困氣短。加砂仁、木香(各五分)、白扁豆、黃耆(各八分)、盜汗不止。加黃耆、陳麥曲(各一錢五分)、麥門冬、酸棗仁(各八分)當歸(一錢二分)。

自汗不止。加黃耆(一錢五分)、當歸、麥門冬、熟地黃、麻黃根(各八分)。

心血虛。不眠。精神恍惚加當歸、酸棗仁(各一錢)、黃耆(一錢二分)、圓眼(三個去殼)。

四肢懶惰。嗜臥。加白扁豆、川藥、砂仁、當歸、陳皮(各八分)。

氣血虛。眩運。加黃耆、天麻、半夏、荊芥穗(各一錢)。

水瀉不止。加麩曲、木香、砂仁、肉豆蔻(各七分)、夏月。加黃連、扁豆(炒)、車前子、澤瀉(加七分)。

四肢惡寒。有熱。加麻黃、桂枝、川芎、當歸(各一錢)、去人參、婦人安胎。加黃芩、當歸、阿膠、艾葉(減半各一錢)、枳殼(五分)。

漏胎。加續斷、地榆、當歸、白芍藥、荊芥穗、黃芩(各八分)。

產後瀉痢。加厚朴、蒼朮、白扁豆、砂仁、肉果(各八分)。

產後脾胃弱。加砂仁、白扁豆、山藥、連子、陳皮(各一錢)。

小兒脾胃虛弱。不納食。易瀉。加山楂、肉果、砂仁、厚朴、蒼朮、陳皮(各八分)。

小兒諸疳。加胡黃連、銀柴胡、使君子肉、山楂(各一錢)。

小兒慢驚。加全蠍、白附子、天麻(各七分)、薄荷葉(七片)。

男婦虛勞。有熱。加當歸、白芍藥、熟地(各一錢)、柴胡、秦艽、地骨皮、牡丹皮(各八分)、黃柏(蜜炒五分)、青蒿(三分)。

男婦氣虛渴。加木瓜、乾葛、烏梅(各一錢)。

男婦五心煩熱。面色痿黃。加當歸、白芍藥、柴胡、麥門冬(各一錢)。

小兒痘瘡淡白不起者。氣虛也。加黃耆(八分)、官桂(五分)、木香(三分)

大人小兒夏月吐瀉。加藿香、白扁豆、陳皮、厚朴、蒼朮、乾葛(各八分)、木香(三分或五分)

中脘寒痛。或手足爪甲青。四末厥者。加乾薑(一錢)、去茯苓、甚者。加附子(一錢)

久瀉痢。元氣下陷者。加升麻(五分)、元氣脫者。去升麻,加附子(制熟一錢五分)。

老人氣短。小便短少。加黃耆、吞滋腎丸。

思慮過傷心脾。晝則困倦。夜反不寐。加黃耆、當歸、麥門冬、酸棗仁、圓眼肉(各一錢)、仍服天王補心丹。

遺精白濁。氣虛者。加山藥蓮子、芡實(各等分)。

諸瘡內托。加黃耆、防風(各一錢)、連喬、金銀花、黃柏、牛蒡子(各八分)。

諸瘡瘍後。氣血虛損者。加當歸、白芍藥、黃耆、黃柏(各分)。

諸虛眩運。眼旯黑花。加天麻、半夏、川芎、當歸(各等分)。

脾胃不和。加砂仁、厚朴(各七分)、陳皮、蒼朮(各一錢)。

嘔逆噁心。加半夏、生薑、陳皮(各八分)、砂仁(五分)、丁香(三分)。

皮黃。加黃柏、蒼朮(各一錢五分)。

婦人有孕惡阻。加陳皮、枳殼、砂仁(各等分)。

婦人赤白帶。屬氣虛者。加蒼朮(一錢)、升麻(五分)、芡實(八分)

氣虛潮熱。加麥門冬、地骨皮、柴胡(各八分)、黃芩(七分)。

氣虛惡寒。加黃耆(一錢)、桂枝(五分)、背惡寒同。

下元冷極。加乾薑、附子(炮各等分)、去茯苓。

上四君子湯。加減方法也。須量病輕重虛實。臨症斟酌方劑大小。庶無實實虛虛之誤。倘收未備。惟達者正之。幸甚。

白話文:

【各種氣象】

脈象:古人說,沉脈表示氣象。如果沉脈到極致就會轉為伏脈。脈象澀弱的情況通常較難治療。沉脈兼滑脈,代表可能有痰;沉脈兼弦脈,可能是怒氣造成的;沉脈兼數脈,代表可能有熱象;沉脈兼遲脈,可能是寒象;沉脈兼濡脈,可能是濕象;浮脈兼弦脈,可能是風象。沉脈兼澀脈且結脈,可能是鬱結。沉脈且有力,代表氣實;沉脈且無力,代表氣虛。根據不同部位的脈象,可以判斷是哪個臟腑的疾病。在診斷時,醫生應該詳細審查。以下的內容,都是依照這個原則。

病症:古書上寫著,所有的疼痛,都與氣有關。所有的疾病,也都源於氣。怒氣會讓氣上逆,歡喜會讓氣緩和,悲傷會讓氣消散,恐懼會讓氣下降,寒冷會讓氣收縮,熱度會讓氣發散,驚嚇會讓氣混亂,勞累會讓氣耗盡,思考會讓氣結塊。這就是九種不同的氣象。古代的治療方法,是以剋制的方法來對抗氣象,例如用悲傷來抑制怒氣。

治療:《辨疑錄》指出,喜悅、恐懼和驚嚇,會消耗正氣;怒氣、憂愁、思考和悲傷,會讓邪氣鬱結。鬱結的氣要透過開導來疏解,如使用木香、香附等藥物;消耗的氣要透過補充來恢復,如使用人參、黃耆等藥物。很多人因為聽信「氣無法補充」的說法,不分辨虛實,經常使用燥利的藥物。如果氣實的人使用這些藥物是適當的,但如果氣虛卻不補充,邪氣又如何能被驅除?

處方:四君子湯是調理氣象的主要處方,可扶助胃部,降低火氣,補虛固本,主要適用於男性。如果女性氣虛,也適合使用。

人參(補中益氣,去蘆,一錢五分),白朮(扶胃健脾,炒,二錢),白茯苓(養心利水,去皮,一錢),甘草(和中降火,炙,四分)

以上藥材,使用一片薑和一枚棗煎煮服用。如果併有其他症狀,可根據後面的說明進行加減。對於勞損導致的咳嗽、咯血,可以加入山藥、黃耆、粟米、阿膠(各等分)。對於吐血後虛損的病人,可以加入黃耆(一錢五分)、白扁豆(一錢)、麥門冬(一錢二分)。對於心煩口渴的病人,可以加入麥冬(一錢二分)、竹葉(一錢)、山梔(一錢)、五味子(九粒)。對於心熱的病人,可以加入麥門冬、茯神、黃連(各八分)。對於潮熱往來的病人,可以加入柴胡、地骨皮(各一錢)、黃芩(八分)。對於腹痛的病人,可以加入白芍藥(一錢五分)、乾薑(炒)、官桂(各七分)、厚朴(八分)、青皮(五分)。對於胃冷的病人,可以加入丁香、附子(制)、砂仁(各等分)。對於氣痛的病人,可以加入木香、玄胡索(各八分)、當歸(一錢)。對於有痰的病人,可以加入陳皮(去白)、貝母、半夏(薑製,各一錢二分),去掉人參。對於氣虛嚴重的病人,可以加入黃耆(一錢五分)、熟附子(一錢),在暑月也可以加入。

對於脾胃虛弱的病人,可以加入陳皮、山藥、當歸(各一錢)、黃耆(一錢二分)。對於全身疼痛的病人,可以加入當歸(一錢五分)、木香(五分)、北五加皮(一錢),去掉人參。對於半身右側不遂的病人,可以加入薑汁、竹瀝(各半盞)。對於腹脹不想飲食的病人,可以加入砂仁、白豆蔻、枳實(各七分),去掉人參。對於氣虛導致的萎縮,可以加入蒼朮、黃柏、黃芩、木瓜(各八分)。對於心煩不定的病人,可以加入辰砂、酸棗仁、遠志(各七分)、麥門冬(一錢)。對於咳嗽的病人,可以加入杏仁、桑白皮(各七分)、五味子(十粒)、貝母、栝蔞仁、陳皮(各八分),去掉人參和白朮。對於暑月患病、發熱、口渴、嘴脣乾燥、胡言亂語、脈象虛細而遲緩的病人,可以加入黃耆、麥門冬(各一錢五分)、五味子(九粒)、川芎、白芍藥、附子(制熟,各一錢)。對於氣短、小便順利的病人,可以加入黃耆,去掉茯苓。對於中風氣虛的病人,可以加入黃耆。對於有痰的病人,可以加入薑汁(半盞)、竹瀝(一盞)。對於長期患瘧、熱多寒少的病人,可以加入黃耆(一錢五分)、柴胡、知母、地骨皮(各一錢)。對於病後虛熱的病人,可以加入麥門冬、川芎、黃耆(各一錢)、升麻、柴胡(各三分)。對於脾困氣短的病人,可以加入砂仁、木香(各五分)、白扁豆、黃耆(各八分)。對於盜汗不止的病人,可以加入黃耆、陳麥曲(各一錢五分)、麥門冬、酸棗仁(各八分)、當歸(一錢二分)。對於自汗不止的病人,可以加入黃耆(一錢五分)、當歸、麥門冬、熟地黃、麻黃根(各八分)。對於心血虛、失眠、精神恍惚的病人,可以加入當歸、酸棗仁(各一錢)、黃耆(一錢二分)、龍眼(三個去殼)。對於四肢懶惰、嗜睡的病人,可以加入白扁豆、川芎、砂仁、當歸、陳皮(各八分)。對於氣血虛、眩暈的病人,可以加入黃耆、天麻、半夏、荊芥穗(各一錢)。對於水瀉不止的病人,可以加入麩曲、木香、砂仁、肉豆蔻(各七分)。在夏季,可以加入黃連、扁豆(炒)、車前子、澤瀉(加七分)。對於四肢怕冷、有熱感的病人,可以加入麻黃、桂枝、川芎、當歸(各一錢),去掉人參。對於懷孕的婦女,可以加入黃芩、當歸、阿膠、艾葉(減半,各一錢)、枳殼(五分)。對於漏胎的婦女,可以加入續斷、地榆、當歸、白芍藥、荊芥穗、黃芩(各八分)。對於產後瀉痢的婦女,可以加入厚朴、蒼朮、白扁豆、砂仁、肉果(各八分)。對於產後脾胃虛弱的婦女,可以加入砂仁、白扁豆、山藥、蓮子、陳皮(各一錢)。對於脾胃虛弱的小孩,不願進食,容易瀉肚,可以加入山楂、肉果、砂仁、厚朴、蒼朮、陳皮(各八分)。對於各種疳疾的小孩,可以加入胡黃連、銀柴胡、使君子肉、山楂(各一錢)。對於患慢驚的小孩,可以加入全蠍、白附子、天麻(各七分)、薄荷葉(七片)。對於虛勞的男女,有熱象,可以加入當歸、白芍藥、熟地(各一錢)、柴胡、秦艽、地骨皮、牡丹皮(各八分)、黃柏(蜜炒,五分)、青蒿(三分)。對於虛勞的男女,口渴,可以加入木瓜、乾葛、烏梅(各一錢)。對於五心煩熱、面色萎黃的男女,可以加入當歸、白芍藥、柴胡、麥門冬(各一錢)。對於小兒痘瘡淡白不起,這是氣虛的表現,可以加入黃耆(八分)、官桂(五分)、木香(三分)。對於大人和小孩,在夏季出現嘔吐和瀉肚,可以加入藿香、白扁豆、陳皮、厚朴、蒼朮、乾葛(各八分)、木香(三分或五分)。對於中脘寒痛,或手腳指甲青色,四肢冰冷的病人,可以加入乾薑(一錢),去掉茯苓。如果病情嚴重,可以加入附子(一錢)。對於長期瀉痢、元氣下陷的病人,可以加入升麻(五分)。如果元氣已經脫離,去掉升麻,加入附子(制熟,一錢五分)。對於老年人氣短、小便少的病人,可以加入黃耆,並吞服滋腎丸。對於思慮過度、傷心脾、白天疲倦、夜晚失眠的病人,可以加入黃耆、當歸、麥門冬、酸棗仁、龍眼肉(各一錢),同時服用天王補心丹。對於遺精、白濁、氣虛的病人,可以加入山藥、蓮子、芡實(各等分)。對於各種瘡內託的病人,可以加入黃耆、防風(各一錢)、連翹、金銀花、黃柏、牛蒡子(各八分)。對於各種瘡後、氣血虛損的病人,可以加入當歸、白芍藥、黃耆、黃柏(各等分)。對於各種虛弱、眩暈、眼睛黑花的病人,可以加入天麻、半夏、川芎、當歸(各等分)。對於脾胃不和的病人,可以加入砂仁、厚朴(各七分)、陳皮、蒼朮(各一錢)。對於嘔吐、噁心的病人,可以加入半夏、生薑、陳皮(各八分)、砂仁(五分)、丁香(三分)。對於皮膚黃色的病人,可以加入黃柏、蒼朮(各一錢五分)。對於懷孕的婦女,如果出現妊娠反應,可以加入陳皮、枳殼、砂仁(各等分)。對於有赤白帶的婦女,如果是氣虛引起的,可以加入蒼朮(一錢)、升麻(五分)、芡實(八分)。對於氣虛、潮熱的病人,可以加入麥門冬、地骨皮、柴胡(各八分)、黃芩(七分)。對於氣虛、怕冷的病人,可以加入黃耆(一錢)、桂枝(五分)。對於下元冷至極的病人,可以加入乾薑、附子(炮,各等分),去掉茯苓。

以上是四君子湯的加減方法。必須根據病情的輕重、虛實,臨牀斟酌方劑的大小,才能避免實實虛虛的錯誤。如果還有未盡事宜,請高明的醫生指正,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