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卷之一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9)

1. 內傷(脾胃附)

脈,脈大而無力為內傷。氣口脈大於人迎二倍。或三倍。其急大而數。重按無力。為勞後內傷。右關脈弦滑而沉。或弦大而數。或浮滑而疾者。為飲食內傷也。右關弱甚。或隱而不見者。為脾胃虛損也。左關脈緩。右關脈弦者。為肝木乘脾土也。右關脈數。為胃熱。弦滑為胃寒。脈結為思傷脾也。

症,謹按東垣論。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傷。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外傷則寒熱齊作而無間。內傷則寒熱間作而不齊。外傷惡寒。雖近烈火不能除。內傷惡寒。得就溫暖則解。外傷惡風。乃不禁一切風寒。內傷惡風。惟惡些小賊風。外傷症顯在鼻。故鼻氣不利而壅盛有力。內傷症顯在口。

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傷則邪氣有餘。故發言壯厲。且先輕而後重。內傷則元氣不足。出言懶怯。且先重而後輕。外傷手背熱。手心不熱。內傷則手心熱。手背不熱。東垣辨法。大略如此。有內傷而無外感。有外感而無內傷。以此辨之。則判然矣。又王節齋云。東垣以飲食勞倦傷。

為內傷不足之病。謂因傷飢失飽。傷損脾胃所致。蓋人之所藉以生者脾胃為本。必賴飲食滋養。若調養失宜。勞後過傷。失其所養。則脾胃氣虛。不能升達。降下陰分而為內熱。非有飲食停蓄者也。故用補中益氣等藥。若飲食停積不化。郁發為熱。乃是不足之中。繼之有餘。

此為飲食所傷。宜消導之。又或先因飲食而後犯於房勞。或先因勞役而後犯於飲食。此皆不足之中。兼之有餘。須於數者之間。審察明白也。

治,丹溪云世之病此者為多。但有挾痰者。有挾外感者。有熱鬱於內而發者。有飲食所傷者。皆以補元氣為主。看所挾而兼用藥。挾痰者。補中益氣。加半夏。以薑汁竹瀝傳送。挾外感者。補中益氣。加發散。如防風羌活白芷之類。挾食者。補中益氣。加消導。如山楂枳實之類。

氣虛熱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參耆之功。又盧氏云。若內傷外感兼病而相合者。則其脈症必並見而難辨。尤宜細密求之。若顯內症多者。則是內傷重而外感輕。宜以補養為先。而發散次之。若顯外症多者。則外感重而內傷輕。宜以發散為急。而補養次之。此東垣未之及也。因並贅於此。

用者詳之。

方,補中益氣湯治勞役所傷。時作虛熱。四肢無力。怠惰嗜臥。

人參(去蘆一錢五分),黃耆(一錢五分蜜炙),甘草(五分),陳皮(八分),當歸(一錢二分),白朮(一錢二分),升麻(四分),柴胡(五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棗一枚。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氣血虛甚者。加熟附子(一錢五分)、以竹參耆之功(陽旺則生陰也)。

挾外感。加防風、羌活(各一錢五分)、乾葛、白芷、川芎(各八分)、倍柴胡。

白話文:

內傷(脾胃附)

脈象方面,脈搏大而無力是內傷的表現。氣口脈搏比人迎脈搏大一倍或兩倍,而且脈搏急促、有力度,重按卻無力,這是勞累後內傷的症狀。右關脈搏弦滑而沉,或弦大而數,或浮滑而疾,則為飲食內傷。右關脈搏非常微弱,甚至摸不到,是脾胃虛損的表現。左關脈緩,右關脈弦,則表明肝氣犯脾。右關脈搏頻數表示胃熱,弦滑則為胃寒,脈搏結代是思慮傷脾的表現。

症狀方面,根據《東垣論》的說法,人迎脈搏大於氣口脈搏為外傷,氣口脈搏大於人迎脈搏為內傷。外傷則寒熱同時出現且不間斷,內傷則寒熱交替出現且不規律。外傷怕冷,即使靠近火也無法緩解;內傷怕冷,只要靠近溫暖的地方就能緩解。外傷怕風,任何風寒都無法抵禦;內傷怕風,只怕些微的風邪。外傷症狀明顯表現在鼻子,所以鼻塞不通,氣息壅盛有力;內傷症狀明顯表現在口,所以味覺遲鈍,腹部不適。外傷邪氣盛,所以說話聲音洪亮有力,且病情先輕後重;內傷元氣不足,說話聲音低弱懶散,且病情先重後輕。外傷手背熱,手心不熱;內傷則手心熱,手背不熱。大致上,《東垣論》的辨證方法就是如此。有內傷而無外感的,也有外感而無內傷的,以此來辨別,就能清楚分辨了。此外,王節齋也說,《東垣論》認為飲食勞倦損傷導致的內傷,是不足之病,指的是由於飢飽失調,損傷脾胃所致。因為脾胃是人體賴以生存的根本,必須依靠飲食來滋養。如果調養不當,勞累後又過度損傷,失去了滋養,就會導致脾胃氣虛,不能向上輸送,向下則陰分化熱,並不是因為飲食停滯積累所致。因此,常用補中益氣類的藥物。如果飲食停滯積累不化,鬱結化熱,則是在不足的基礎上,又兼之有餘。這是飲食所傷,應該用消導的藥物。也可能先因飲食損傷,後又犯了房事勞累,或先因勞役,後又犯了飲食過度,這些都是不足的基礎上,又兼之有餘,必須在多方面仔細審察才能明白。

治療方面,丹溪翁說,世上患這種病的人很多,但有夾雜痰濕的,有夾雜外感的,有內熱鬱結而發病的,有飲食所傷的。都以補益元氣為主,再根據夾雜的情況,兼用其他藥物。夾雜痰濕者,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用薑汁竹瀝送服;夾雜外感者,用補中益氣湯,加發散藥,如防風、羌活、白芷等;夾雜飲食停滯者,用補中益氣湯,加消導藥,如山楂、枳實等。氣虛而熱盛者,少加附子,以增強人參、黃耆的功效。盧氏又說,如果內傷和外感同時患病,則脈象和症狀都可能同時出現而難以辨別,更應該仔細觀察。如果內證明顯較多,則內傷較重而外感較輕,應以補益為主,發散為輔;如果外證明顯較多,則外感較重而內傷較輕,應以發散為急,補益為輔。這是《東垣論》沒有提到的,所以在此補充說明。使用者應詳細參考。

藥方:補中益氣湯治療勞役所傷,時有虛熱,四肢無力,倦怠嗜睡。

人參(去蘆1.5錢),黃耆(1.5錢,蜜炙),甘草(0.5錢),陳皮(0.8錢),當歸(1.2錢),白朮(1.2錢),升麻(0.4錢),柴胡(0.5錢)

以上藥物為一劑量,加生薑一片,大棗一枚,水兩杯,煎至八分,飯後服用。

氣血非常虛弱者,加熟附子(1.5錢),以增強人參、黃耆的功效(陽氣旺盛則陰氣也生)。

夾雜外感者,加防風、羌活(各1.5錢),葛根、白芷、川芎(各0.8錢),柴胡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