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卷之一 (2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0)

1. 內傷(脾胃附)

挾痰者。加半夏(一錢五分)、茯苓(一錢)、薑汁(半盞)、竹瀝(一盞)。

兼鬱熱者。加川芎、山梔、香附(各等分)。

腹中痛者。加白芍藥(一錢二分)、官桂(六分)。

腹中惡寒冷痛者。加桂心(五分)。

腹中惡熱喜寒而痛者。加白芍藥(一錢二分)、黃芩(八分)。

夏月腹痛。不惡熱。加炒黑乾薑(七分)、藿香(一錢)、薄、桂(三分)。

天時熱腹痛者。加白芍藥、山梔(各一錢)、桂(三分)。

天時寒腹痛。加半夏(一錢)、益智仁(八分)、乾薑(五分)、桂(三分)。

頭痛。加蔓荊子、川芎(各八分)、細辛(五分)。

頂腦痛。加藁本(七分)、諸頭痛。並用此四味足矣。

臍下痛甚者。加熟地黃(一錢)、其痛立止。如不止者。乃大寒也。更加桂心(五分)。

咽乾。加葛根(七分)、麥門冬(一錢)。

心下刺痛。加香附(一錢)、當歸(倍用)。

精神短少。加麥門冬(一錢五分)、五味子(七分)、夏月亦加。救天暑傷庚金。

有痰。嗽。加貝母、杏仁、栝蔞仁、款冬花(各一錢),去參耆。虛者勿去。

咳嗽。春。加款冬花、佛耳草(各一錢)、川芎(五分)、夏。加麥門冬(一錢五分)、五味子、(五分或七分)、秋冬。加連節、麻黃(一錢)、久嗽肺中伏火。去人參、黃耆,加石膏(一錢五分)、黃芩(一錢)、食不下。乃胸中有寒。或氣澀滯。加青皮(七分)、木香(五分)、陳皮(一錢)、冬月。

更加草豆蔻、益志(各五分)、夏月。更加姜炒芩連(各七分)、秋月。更加檳榔、砂仁(各五分)、春月。更加川芎、藿香(各七分)。

心下痞滿。加枳實、黃連(各八分)、白芍藥(一錢)、桂(二分)。

腹脹。加枳實(八分)、木香、砂仁(各五分)、厚朴(七分)、秋月。加乾薑、肉桂(各五分),去甘草。

脅痛。或急縮。春月。乃肝木盛以致生火。加青皮、枳殼(各一錢)、倍柴胡、余月。加山梔、蒼朮、香附、貝母(各一錢)、青皮、枳殼、黑乾薑(各五分)。

大便秘。加當歸(一錢五分)、桃仁(一錢)、大黃(煨二錢)。

腳軟乏力。或痛。加黃柏、防己(各一錢)、桂(三分)。

時時發熱。乃下元陰火蒸發也。加生地黃(一錢)、黃柏(八分)

大便虛坐。或了而不了。腹中迫急。氣虛血澀也。加木香、檳榔(各五分)、倍用當歸。

身熱沉重。雖小便多。亦加茯苓、澤瀉(各七分)、黃柏(五分)、蒼朮(一錢)。

脾胃不和。加茯苓、半夏(各八分)、砂仁、扁豆(各六分)、生薑(三片)。

注夏。加白芍藥、茯苓、黃柏(各八分)、厚朴、蒼朮(各一錢),去柴胡升麻。

痰厥頭痛。此太陰脾經所作也。加半夏、石膏(各一錢五分)、川芎(八分)、薑汁(二匙)、蔥汁(二匙)。

白話文:

內傷(脾胃相關)

如果伴隨痰液,加入半夏(4.5克)、茯苓(3克)、薑汁(半小杯)、竹瀝(半杯)。

如果兼有鬱熱,加入川芎、山梔、香附(各等量)。

如果腹部疼痛,加入白芍藥(3.6克)、官桂(1.8克)。

如果腹部怕冷而疼痛,加入桂心(1.5克)。

如果腹部怕熱喜冷而疼痛,加入白芍藥(3.6克)、黃芩(2.4克)。

夏天腹痛,但不怕熱,加入炒過的乾薑(2.1克)、藿香(3克)、薄荷和桂枝(各0.9克)。

天氣熱時腹痛,加入白芍藥、山梔(各3克)、桂枝(0.9克)。

天氣冷時腹痛,加入半夏(3克)、益智仁(2.4克)、乾薑(1.5克)、桂枝(0.9克)。

頭痛,加入蔓荊子、川芎(各2.4克)、細辛(1.5克)。

頭頂或後腦勺痛,加入藁本(2.1克)。以上四味藥可用於各種頭痛。

肚臍下方疼痛劇烈,加入熟地黃(3克),疼痛會立即停止。如果仍未止痛,表示體內寒氣極重,再加入桂心(1.5克)。

咽喉乾燥,加入葛根(2.1克)、麥門冬(3克)。

心口刺痛,加入香附(3克)、當歸(加倍量)。

精神不濟、容易疲勞,加入麥門冬(4.5克)、五味子(2.1克)。夏天也需加入,以補救因天氣炎熱而損傷的肺金。

有痰且咳嗽,加入貝母、杏仁、瓜蔞仁、款冬花(各3克),並去除人參和黃耆。體虛的人則不需去除。

咳嗽,春天,加入款冬花、佛耳草(各3克)、川芎(1.5克);夏天,加入麥門冬(4.5克)、五味子(1.5克或2.1克);秋冬,加入連節、麻黃(各3克)。久咳,肺中有伏火,去除人參、黃耆,加入石膏(4.5克)、黃芩(3克)。食慾不振,表示胸中有寒氣,或氣機阻滯,加入青皮(2.1克)、木香(1.5克)、陳皮(3克)。冬天,更加草豆蔻、益智仁(各1.5克);夏天,更加薑炒黃芩和黃連(各2.1克);秋天,更加檳榔、砂仁(各1.5克);春天,更加川芎、藿香(各2.1克)。

心下痞滿,加入枳實、黃連(各2.4克)、白芍藥(3克)、桂枝(0.6克)。

腹脹,加入枳實(2.4克)、木香、砂仁(各1.5克)、厚朴(2.1克)。秋天,加入乾薑、肉桂(各1.5克),並去除甘草。

脅肋疼痛,或是抽痛,春天,多為肝火旺盛所致,加入青皮、枳殼(各3克)、柴胡(加倍量);其他月份,加入山梔、蒼朮、香附、貝母(各3克)、青皮、枳殼、黑乾薑(各1.5克)。

大便秘結,加入當歸(4.5克)、桃仁(3克)、大黃(煨製6克)。

腿腳軟弱無力或疼痛,加入黃柏、防己(各3克)、桂枝(0.9克)。

時常發熱,多為下焦陰火上蒸所致,加入生地黃(3克)、黃柏(2.4克)。

大便虛坐,或是解不乾淨,腹部急迫,屬於氣虛血滯,加入木香、檳榔(各1.5克)、當歸(加倍量)。

身體發熱沉重,即使小便多,也加入茯苓、澤瀉(各2.1克)、黃柏(1.5克)、蒼朮(3克)。

脾胃不和,加入茯苓、半夏(各2.4克)、砂仁、扁豆(各1.8克)、生薑(三片)。

暑熱時的腹瀉,加入白芍藥、茯苓、黃柏(各2.4克)、厚朴、蒼朮(各3克),並去除柴胡和升麻。

因痰阻而引起的昏厥頭痛,這是太陰脾經所引起的,加入半夏、石膏(各4.5克)、川芎(2.4克)、薑汁(兩湯匙)、蔥汁(兩湯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