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

1. 諸痰

脈,脈滑者多痰。脈滑大為痰火。寸口洪滑為痰。右寸浮滑而疾為痰嗽。兩關洪滑而細為胃中濕痰。宜下之。左寸關弦滑為痰厥頭痛。關脈滑大者。膈中有痰。宜吐之。病人諸藥不效。兩關脈。或伏或大者。痰也。按經云。浮滑為風痰。沉滑為痰氣。緊滑為寒痰。或結或伏為郁痰。

白話文:

脈象,脈滑的人大多有痰。脈搏滑大的人痰比較多。寸口洪滑的是痰。右寸脈浮滑而急的是痰嗽。兩關脈洪滑而細的是胃中濕痰。應當往下瀉。左寸關脈弦滑的是痰厥頭痛。關脈滑大的人,膈中有痰。應當吐出來。病人服用各種藥物都不見效。兩關脈,有時伏有時大的人,是痰。根據經文所說,浮滑的是風痰。沉滑的是痰氣。緊滑的是寒痰。有時結實有時伏藏的是鬱痰。

又曰痰飲。又脈弦甚者飲也。脈浮滑而緊為痰嗽。病人眼皮及眼下如灰煙黑者痰也。

症,按丹溪云:有熱痰。食積痰。風痰。老痰。寒痰。郁痰之異。又云:諸病尋痰火。痰火生異症。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王節齋云:痰屬濕。乃津液所化。因風寒濕熱之感。七情飲食所傷。以致氣逆濁液。變為痰也。或吐咯上出。或凝滯胸膈。或留聚腸胃。或客於脈絡四肢。

白話文:

症狀:丹溪說,有熱痰、食積痰、風痰、老痰、寒痰、鬱痰的區別。又說,一切疾病都應尋求痰火,痰火生發出各種各樣的症狀。痰這種東西,隨著氣的升降,沒有地方不到。王節齋說,痰屬於濕,是津液所化。由於感受風寒濕熱,七情飲食所傷,導致氣逆濁液,變成痰。痰或向上吐咯而出,或凝滯在胸膈,或停留積聚在腸胃,或客於脈絡四肢。

隨氣升降。遍身上下。無處不到。但有新久輕重之殊耳。新而輕者。形色清白稀薄。氣味亦淡。久而重者。黃濁稠黏凝結。咳之難出。漸成惡味。宜詳辨之。

白話文:

(風邪)隨著氣血的升降。在全身上下。無處不到。但有新舊輕重的區別而已。新的和輕的。形狀和顏色是清白稀薄的。氣味也淡。時間長了變重的。黃濁稠黏凝結。咳嗽時很難出來。逐漸變成惡臭。應該詳細辨別。

治,按節齋云:痰生於脾胃。宜實脾燥濕為主。又曰痰隨氣而升。宜順氣為先。分導次之。蓋氣升屬火。故順氣在於降火。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積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中氣虛者。因中氣以運之。若攻之太重。則胃氣虛而痰愈甚矣。用者詳之。

白話文:

治療痰病,根據節齋所說:痰液是由脾胃疾病而產生的。應該以健脾化濕為主要治療方法。又說痰液會隨著氣血而上升。應該以疏通氣血為主要治療方法,然後再進行分解導出。因為氣血上升是屬於火熱的性質,所以要疏通氣血就必須要清熱降火。熱痰就要清化它。濕痰就要燥化它。風痰就要散解它。鬱痰就要疏展開它。頑痰就要軟化它。食積痰就要消導它。在上焦的痰,就要用吐法。在中焦的痰,就要用下法。中氣虛弱的人,就要因氣血虛弱的緣故,用中氣來運化。如果攻伐痰液的方法太過激烈,就會導致胃氣虛弱而痰液更加嚴重。因此,使用這些方法時要仔細斟酌。

方,二陳湯痰主方。總治一身之痰。如要上行。加引上藥。如要下行。加引下藥。

白話文:

方,二陳湯是治療痰的主方。能夠治療全身的痰。如果痰想要往上升。就加引上藥。如果痰想要往下行。就加引下藥。

陳皮(和脾、消痰、溫中,去白、一錢五分)。

茯苓(利竅、行濕、和中,去皮、一錢二分)。

半夏(燥濕、除痰、溫中、薑製、一錢二分)。

甘草(和中、瀉火、炙、三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煎。不拘時服。兼有他症。依後加減。

春月。宜加川芎、夏。加黃連、秋。加知母、冬。加生薑

白話文:

春季,宜加入川芎;夏季,宜加入黃連;秋季,宜加入知母;冬季,宜加入生薑。

熱痰。加青黛、黃連、栝蔞仁、枳實(各等分)

濕痰。加黃芩蒼朮白朮、枳實、香附、倍半夏(余各等分)。

白話文:

濕痰。加入黃芩、蒼朮、白朮、枳實、香附和加倍份量的半夏。(其他各味藥材用量相同)。

酒痰。加青黛、栝蔞仁、葛粉、蒼朮、黃連、扁豆(各等分)。

食積痰。加白朮、枳實、山楂、神麯、白豆蔻仁(各等分)。

白話文:

食物堆積引起的痰。加入白朮、枳實、山楂、神曲、白豆蔻仁(等份)。

風痰。加南星、白附子、殭蠶、皂角、天麻(各等分)、竹瀝、薑汁。

白話文:

風痰:加入南星、白附子、殭蠶、皁角、天麻(各等份)、竹瀝、薑汁。

頑痰。加海石、栝蔞仁、香附、青礞石(煆金色)、或煎或丸。

寒痰。加白朮(一錢五分)、薑汁(半盞)、枳殼、南星、白附子(各八分)、殭蠶、牙皂(各五分)。

白話文:

寒痰。加入白朮(1.5錢)、薑汁(半杯)、枳殼、南星、白附子(各0.8錢)、殭蠶、皁角刺(各5分)。

郁痰。加蒼朮、川芎、香附、栝蔞仁、海石(各等分)。

痰厥頭痛。加川芎(七分)、石膏(一錢五分)、倍半夏。

痰因火逆上。降火為先。加白朮(一錢五分)、枳實(一錢)、黃芩、黃連(各八分)、軟石膏(煆一錢五分)

血虛有痰。加天門冬麥門冬、知母、當歸、香附、栝蔞仁(各等分)、竹瀝(一盞)、姜汗(半盞)、帶血者。再加黃芩、白芍藥、桑白皮(各八分)

白話文:

血虛帶痰。再加入天門冬、麥門冬、知母、當歸、香附、栝蔞仁(各等量)、竹瀝(一杯)、薑汁(半杯)、帶血者。再加入黃芩、白芍藥、桑白皮(各八分之)。

眩暈嘈雜者。火動其痰也。加梔子、黃芩、黃連、白朮(各一錢)

脾虛。宜補中氣以運痰。加人參、白朮、白芍藥、神麯、麥芽(各等分)、兼升提。

白話文:

脾氣虛弱。應該補益中氣以運行痰液。加入人參、白朮、白芍藥、神曲、麥芽(各等分),兼具升提的作用。

內傷挾痰。加人參、白朮、當歸、黃耆、白芍藥(各等分)、兼竹瀝(一盞)、薑汁(半盞)、傳送。

白話文:

因內傷而出現痰症,加入人蔘、白朮、當歸、黃芪、白芍藥(各等分),再加入竹瀝(一茶杯)、薑汁(半杯),和成爲劑,服用。

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痰結也。加海石、栝蔞仁、杏仁桔梗連翹、香附、玄明粉(各等分)、竹瀝、薑汁(各半盞)

白話文:

喉嚨中有異物,咯不出來,咽不下去。這是痰液凝結造成的。加入海石、栝蔞仁、杏仁、桔梗、連翹、香附、玄明粉(各等份)、竹瀝、薑汁(各半杯)。

痰在脅下。加白芥子、貝母、青皮(各等分)、竹瀝、薑汁(各半盞)

白話文:

痰液堆積在脅肋部位加用白芥子、貝母、青皮(三者等分),竹瀝、薑汁(各半杯)。

風嗽。加川芎(七分)、細辛、五味(各五分)、款冬花、貝母(各一錢)寒嗽。加杏仁、麻黃旋覆花、貝母、桔梗(各等分)。

白話文:

風寒咳嗽。加入川芎(0.42公克)、細辛、五味子(各0.3克)、款冬花、貝母(各0.6克)。

風熱咳嗽。加入杏仁、麻黃、旋覆花、貝母、桔梗(各等量)。

痰嗽。加桑白皮、杏仁、貝母、栝蔞仁(各一錢)、五味子(五分)

白話文:

咳嗽、咳痰。加入桑白皮、杏仁、貝母、栝蔞仁(各十公克)、五味子(五克)。

熱嗽。加桑白皮、地骨皮、天門冬、黃芩、貝母(各等分)

嗽而脅肋痛。加枳殼、桔梗、香附、青黛、白芥子(各等分)

傷風咳嗽生痰。加黃芩、前胡、紫蘇、桔梗、川芎、白芷(各等分)。

白話文:

傷風咳嗽生痰。加入黃芩、前胡、紫蘇、桔梗、川芎、白芷(各等分)。

食鬱有痰。加南星、香附、黃連、枳實(各等分)。

中脘停痰不下。作嘔。加砂仁、黃連、枳實(各八分)、薑汁(半盞)。

頭眩。加川芎、白芷、天麻(各八分)。

寒熱往來。屬痰。加黃芩(八分)、柴胡(一錢)。

嘔逆屬寒。加丁香、砂仁(各七分)、薑汁(一盞),屬。加黃連、薑汁、竹瀝。

白話文:

嘔吐反胃屬於寒症。加入丁香、砂仁(各七分)、薑汁(一盞),可治癒。如果加入黃連、薑汁、竹汁,也可治癒。

脾胃不和。加白朮、白扁豆、砂仁(各等分)。

心下怔忡。屬痰。加麥門冬、枳實、竹茹(各等分)。

脾黃。加白朮、厚朴、蒼朮(各一錢)、草果(七分)。

白話文:

脾虛。再加上白術、厚朴、蒼術(各一錢)、草果(七分)。

胃脘有熱。吞醋吐酸水。加黃連、吳茱萸(炒)、白扁豆、白朮(各一錢)、厚朴、蒼朮、(各八分)、青皮(五分)、砂仁(五分)。

白話文:

胃部有熱氣,吞食醋之後會吐出酸水。另外加入黃連、炒過的吳茱萸、白扁豆、白朮(各一錢)、厚朴、蒼朮(各八分)、青皮(五分)、砂仁(五分)。

諸心痛。並胃脘痛。加白芍藥(醋炒)、香附、黑乾薑、蒼朮、厚朴(各等分)、桂(少許)

白話文:

治療各種心痛。並且胃脘痛。再加上白芍藥(醋炒)、香附、黑乾薑、蒼朮、厚朴(各等分)、桂(少許)

肥人嘈雜。加撫芎、蒼朮、白朮、梔子(各等分)。

聞食氣即嘔。加砂仁、白朮(各八分)、青皮(五分)。

鼻塞聲重。加麻黃、杏仁、桔梗、桂枝(少)。

濕症兼痰。加酒芩、羌活、蒼朮(各等分)。

痰流注。胸背腰脅作痛。加南星、蒼朮、白朮、川芎、當歸、羌活(各八分)。

濕痰成痿。加蒼朮、白朮、黃芩、黃柏(各等分)。

便濁屬痰。加黃柏、蒼朮、白朮(各八分)、升麻(三分)、柴胡(五分)。

赤濁。再加白芍藥、木通(各八分)。

小便不通。本方加香附、木通、煎服。探吐即通。

婦人脾痛後。二便不通。此痰隔氣聚所致。加木通(一錢五分)煎服。再服探吐。

關格寒在上。熱在下。有痰。本方探吐之。

項強。微動則痛。加酒洗黃芩、羌活、紅花(各八分)。

頸下生核。屬痰。加連翹、桔梗、柴胡、貝母、牛蒡子、青皮(各等分)。

臂下有核。作痛。加連翹、川芎、皂角刺、防風、黃芩(各八分)、蒼朮(一錢)、白芷(六分)。

白話文:

  1. 腋下有腫塊。疼痛加劇。

  2. 用連翹、川芎、皁角刺、防風、黃芩各八分,蒼朮一錢,白芷六分。

經水過期。色淡者。痰多也。加川芎(各一錢)腹痛。再加白芍藥(一錢)、阿膠(八分)、艾葉(七分)、官桂(五分)。

白話文:

月經超過一個週期。月經顏色淡者。痰多。加入川芎(各一錢)腹痛。再加入白芍藥(一錢)、阿膠(八分)、艾葉(七分)、官桂(五分)。

孕婦惡阻。本方用半夏曲,加砂仁(七粒)、青皮(五分)。

血運。因氣血俱虛。痰火流上。作運。加芎、歸、參、朮、天麻、荊芥穗(各等分)。

白話文:

血行的通道。由於氣血俱都虧虛。痰火流到頭部。而出現了運作的症狀。因此加入川芎、當歸、黨參、白朮、天麻、荊芥穗(各等分)。

氣虛有痰。加參朮(各一錢)、竹瀝(一盞)、薑汁(半盞)。

氣實有痰。加香附、枳殼、枳實(各一錢)、荊瀝(一盞)、薑汁(半盞)。

血虛有痰。加當歸、天門冬、知母、栝婁仁、香附(童便制各一錢)。

血實熱有痰。加黃芩、白芍藥、桑白皮(各一錢),俱用竹瀝薑汁。

脾虛者。宜補中益氣以運痰。加參、朮、歸、耆(各一錢)、白芍藥(八分)、升麻(三分)、柴胡(五分)。

痰在脾里膜外。或四肢經絡之中。俱加貝母、白芥子(各一錢)、竹瀝(一盞)、韭汁、薑汁(各半盞)、以開之。

白話文:

痰液堆積在脾臟表面的薄膜外,或堵塞在四肢的經絡中。用貝母、白芥子(各一錢)、竹瀝(一茶杯)、韭汁、薑汁(各半茶杯)一起服用,以疏通痰液。

小兒驚風多痰。加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蠍、殭蠶、牙皂、薄荷(各七分)、薑汁、竹瀝(共一盞)。

白話文:

小兒驚風多痰。若再加入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蠍、殭蠶、牙皁、薄荷(各七分),薑汁、竹瀝(共一盞)。

小兒尾骨痛。有痰。加知母、黃柏、澤瀉(各八分)、前胡(五分)、木香(三分)。

白話文:

小朋友尾骨疼痛。有痰。加上知母、黃柏、澤瀉(各八分)、前胡(五分)、木香(三分)。

中脘痰火吐酸水。加黃連、吳萸(炒錢)、青皮(六分)、白朮(一錢二分)、乾薑(三分)。

痰膈。加貝母、香附、黃連、吳萸(炒一錢)、木香(五分)、扁豆(八分)、蘆根汁(二盞)、竹瀝(一盞)、薑汁(半盞)。

白話文:

痰膈。加入貝母、香附、黃連、吳萸(炒製一錢)、木香(五分)、扁豆(八分)、蘆根汁(兩盞)、竹瀝(一盞)、薑汁(半盞)。

痰流注經絡。臂膊腰腿作痛。加南星、蒼朮、烏藥(各一錢)、羌活、木香(各七分)、當歸、白朮(各一錢五分)、白芥子(八分)

白話文:

痰液流注於經絡。使臂膀、腰與腿部疼痛。另外加入南星、蒼朮、烏藥(各一錢)、羌活、木香(各七分)、當歸、白朮(各一錢五分)、白芥子(八分)。

諸痰火。加貝母、黃芩、黃連、白朮、枳實(各等分)、或煎或丸。

痰火鬱於喉內。作痛。加貝母、黃芩、黃連、山豆根玄參、桔梗(各等分)、甘草(生三分)

白話文:

痰熱之火鬱積在咽喉之內,發生疼痛。加味使用貝母、黃芩、黃連、山豆根、玄參、桔梗、甘草(生三分)等分。

痰火妄行。迷塞心竅。身熱狂言。如見鬼神者。加黃芩、黃連、枳實(各一錢)、石膏(二錢)甚者。加大黃(三五錢)、下之。

白話文:

痰火胡亂運行,阻塞迷惑了心神。身體發熱,說胡話。比如看見鬼神一樣。加入黃芩、黃連、枳實(各一錢)、石膏(二錢)。病情嚴重的,加大黃(三五錢),瀉下。

諸癇症。加黃連、南星、川芎、白附子(各一錢)、雄黃、辰砂(各五分為末、後放入)

白話文:

各種癲癇病症。加入黃連、南星、川芎、白附子(各一錢)、雄黃、辰砂(各五分研磨成粉末,之後放入)。

哮喘。加麻黃(一錢五分)、杏仁(一錢)、桔梗、桑白皮(各七分)、貝母(一錢二分)、石膏(二錢五分)。

白話文:

哮喘。加入麻黃(1.5錢)、杏仁(1錢)、桔梗、桑白皮(各0.7錢)、貝母(1.2錢)、石膏(2.5錢)。

諸瘧。皆屬於痰。俗云:無痰不作瘧。加柴胡、青皮(各一錢)、常山(一錢二分)、草果(七分)、烏梅(五個)。

白話文:

所有的瘧疾都與痰有關。民間有句俗語說:「沒有痰就不會得瘧疾。」治療瘧疾時,可以加入柴胡、青皮(各一錢)、常山(一錢二分)、草果(七分)、烏梅(五個)這些中藥材。

作嘔。加藿香、扁豆、生薑(各等分)。

吞酸。加黃連、吳萸(炒一錢)、枳實(八分)。

頭風。加川芎、當歸、天麻、荊芥穗、防風(各等分)。

眉骨痛。屬痰。兼火。加黃芩、白芷、蔓荊子(各等分)。

中風痰涎。牙關緊急。加南星、白附子、天麻防風(各一錢)、竹瀝、薑汁、皂角(七分)、中痰。加同上。

痰厥。加當歸、白附子(各一錢)、桂枝、牙皂、乾薑(炒黑各五分)、竹瀝、薑汁、蔥汁(各一盞)。

白話文:

痰厥:加入當歸、白附子(各一錢)、桂枝、皁角、乾薑(炒黑各五分)、竹瀝、薑汁、蔥汁(各一盞)。

上二陳湯加減方法也。須量病人虛實。斟酌用之。庶無差忒。用者宜致思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