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症治方》~ 卷之一 (21)
卷之一 (21)
1. 內傷(脾胃附)
若挾外感。重以本方。加本經發散之藥治之。如見太陽症。加羌活、藁本、桂枝(各等分)、如見陽明症。加葛根(一錢)、倍升麻、如見少陽症,加黃芩、半夏(各一錢)、川芎(八分)、倍加柴胡(一錢)、如見大陰症。加枳實、厚朴(各一錢)、如見少陰症。加栝蔞根(一錢)、生甘草(五分)、如見厥陰症。
加川芎(一錢)、若變症發痰。加玄參、乾葛(各一錢)、倍升麻。
思慮傷心脾。神氣不安。夜臥不眠。加茯神(八分)、遠志(六分)、麥門冬、酸棗仁(各一錢)、辰砂(七分為末臨服投入)、圓眼(五個)、自汗。加桂枝(七分)、浮麥(一撮)。
盜汗。加知母、麥門冬、麻黃根(各一錢)。
骨蒸勞熱。日久虛損。加牡丹皮、地骨皮、黃柏、知母、熟地黃(各八分)、倍柴胡,去升麻、久患冷瀉冷痢。或元氣下脫者。加乾薑(炒黑五分)、熟附(八分)、肉果(一錢)、如身有疼痛。及身腫或風濕相搏。一身盡痛者。加羌活、防風、藁本(各一錢)、升麻、蒼朮(各八分)、勿用五苓散、所以然者。
蓋風藥已能勝濕。故別作一服與之。如病去勿再服。蓋風藥能損人元氣故也。
如心下痞脈遲。緩加半夏黃連、枳實(各八分)。
如脈弦。四肢滿閉。便難。而心下痞。加柴胡、黃連(各八分)、青皮(五分)。
心下痞而嘔逆。加生薑、二片、黃連、陳皮(八分)、冬月。加藿香、丁香(七分)。
心下痞。腹中氣上逆者。是衛脈逆也。加黃柏(五分)、黃連(五分)。
中脘當心痛。加草豆蔻仁(冬一錢夏五分)。
多吐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八分)。
如救胸水瀉伏火。加白芍藥(一錢)、黃連(五分)、秋冬不用。
男婦發熱。或捫之而肌表熱者。此表症也。只服本方二三服。得微汗則涼矣。
又方,香砂養胃湯。治飲食所傷。脾胃不和。四肢困倦。發熱。
人參(一錢),白朮(一錢五分),茯苓(八分),陳皮(八分),半夏(八分),甘草(三分),厚朴(八分),蒼朮(八分),藿香(八分),砂仁(七分),枳殼(八分),桔梗(七分)
上作一服。姜二片。棗一枚。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服。傷酒。頭痛。嘔吐。加黃連、扁豆、川芎(各八分)、葛根(一錢二分)。
傷肉食。加草果、枳實、山楂、麥芽(各八分)、砂仁(五分)。
傷豆粉面食辛辣濕熱之物。加黃連、連翹、山楂、麥芽(各八分)、神麯(八分)、砂仁(六分)。
傷生冷西瓜乳酪寒濕之物。加川烏、防風(各五分)、砂仁、白豆蔻仁(各七分)、丁香(四分)、乾薑(五分)、山楂(一錢)。
飲食間著惱悶不快。加香附(一錢)、木香、青皮、檳榔(各五分)。
白話文:
如果內傷還夾雜外感,就用原本的藥方,再加上對應經絡的發散藥物來治療。像是如果出現太陽經的症狀,就加入羌活、藁本、桂枝(各等分);如果出現陽明經的症狀,就加入葛根(一錢),並將升麻的用量加倍;如果出現少陽經的症狀,就加入黃芩、半夏(各一錢)、川芎(八分),並將柴胡的用量加倍(一錢);如果出現太陰經的症狀,就加入枳實、厚朴(各一錢);如果出現少陰經的症狀,就加入栝蔞根(一錢)、生甘草(五分);如果出現厥陰經的症狀,就加入川芎(一錢)。如果病症轉變,產生痰液,就加入玄參、乾葛(各一錢),並將升麻的用量加倍。
如果因為思慮過度傷及心脾,導致精神不安,夜晚難以入眠,就加入茯神(八分)、遠志(六分)、麥門冬、酸棗仁(各一錢),以及辰砂(七分磨成粉末,在服用前加入),還有圓眼肉(五個);如果出現自汗,就加入桂枝(七分)、浮小麥(一撮)。
如果出現盜汗,就加入知母、麥門冬、麻黃根(各一錢)。
如果出現骨蒸勞熱,長期虛損,就加入牡丹皮、地骨皮、黃柏、知母、熟地黃(各八分),並將柴胡的用量加倍,去掉升麻。如果長期患有冷瀉冷痢,或是元氣下脫,就加入乾薑(炒黑五分)、熟附子(八分)、肉豆蔻(一錢)。如果身上有疼痛,或是身體腫脹,或是有風濕相互搏擊,導致全身疼痛,就加入羌活、防風、藁本(各一錢)、升麻、蒼朮(各八分),不要使用五苓散,原因是風藥已經可以去除濕氣,所以另外調製一副藥給他服用。病好之後就不要再服用,因為風藥會損傷人的元氣。
如果心下痞悶,脈象遲緩,就加入半夏、黃連、枳實(各八分)。
如果脈象弦,四肢感到脹滿閉塞,大便困難,同時心下痞悶,就加入柴胡、黃連(各八分)、青皮(五分)。
如果心下痞悶,而且有嘔吐的現象,就加入生薑(兩片)、黃連、陳皮(各八分),冬天可以加入藿香、丁香(七分)。
如果心下痞悶,腹中氣向上逆行,這是衛脈逆亂的表現,就加入黃柏(五分)、黃連(五分)。
如果中脘(胃部)感到心痛,就加入草豆蔻仁(冬天一錢,夏天五分)。
如果吐出很多白色泡沫,這是胃部寒冷停滯的表現,就加入益智仁(八分)。
如果為了救治胸水,瀉除潛伏的火氣,就加入白芍藥(一錢)、黃連(五分),秋冬季節不用。
不論男女,如果發熱,或是摸起來皮膚表面發熱,這是表證,只要服用原本的藥方二三次,微微發汗就會退熱了。
另外有一個方子,叫做香砂養胃湯,可以治療因為飲食不當,導致脾胃不和,四肢困倦,發熱等症狀。
藥方組成:人參(一錢)、白朮(一錢五分)、茯苓(八分)、陳皮(八分)、半夏(八分)、甘草(三分)、厚朴(八分)、蒼朮(八分)、藿香(八分)、砂仁(七分)、枳殼(八分)、桔梗(七分)。
將以上藥材加薑兩片,紅棗一顆,用水一碗半,煎煮至剩八分,在飯後服用。如果是因為飲酒過度,導致頭痛、嘔吐,就加入黃連、扁豆、川芎(各八分)、葛根(一錢二分)。
如果是因為吃肉食過多而引起不適,就加入草果、枳實、山楂、麥芽(各八分)、砂仁(五分)。
如果是因為吃太多豆粉麵食、辛辣濕熱的食物引起不適,就加入黃連、連翹、山楂、麥芽(各八分)、神麴(八分)、砂仁(六分)。
如果是因為吃太多生冷、西瓜、乳酪等寒濕食物引起不適,就加入川烏、防風(各五分)、砂仁、白豆蔻仁(各七分)、丁香(四分)、乾薑(五分)、山楂(一錢)。
如果在飲食之間感到煩悶不快,就加入香附(一錢)、木香、青皮、檳榔(各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