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卷之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8)

1. 上部(眼耳口鼻舌牙咽喉是也)

精脫腎敗。則耳聾矣。治之之法。風者散之。熱者涼之。腎虛者補而養之。痰火者清而降之。各隨其宜。不可不察也。口臭生瘡。皆脾胃中有濁熱所致。蓋脾熱則口乾燥。胃熱則唇破裂。又云:五臟之氣。皆通於口。是以脾熱則口甘。肝熱則口酸。腎熱則口咸。肺熱則口辛。

心熱則口苦。胃熱則口淡。膽熱則口酸苦。皆因謀慮不決而得。丹溪云:鼻乃肺之竅。因心肺上病而不利也。有寒有熱。寒邪傷於皮毛。氣不利而壅塞。熱壅清道。所以塞而不聞香臭矣。又有面鼻紅紫黑。皆熱傷血而血熱所致。蓋面乃陽中之陽。鼻居面中。一身之血運到面鼻。

皆為至清至精之血。多酒之人。酒氣熏蒸於上。面鼻得酒熱之氣。血為極熱。血熱復遇感冷。汙濁凝結不行。面鼻紫黑而腫。俗名酒齄鼻是也。治宜清熱。化滯血。生新血。或曰酒齄鼻者。皆由肺經壅熱所致。蓋肺氣通於鼻。清氣出入之道路。或因飲酒。氣血壅滯上焦。邪熱伏留不散。

為鼻瘡矣。或肺經素有風熱。雖不因酒。亦自生也。齆鼻塞肉。亦由於此。舌病。乃心肝脾壅熱所致。說見脈下。牙齒腫痛。按東垣論云:齒者腎之標。骨之餘。上齦隸於脾土。足陽明胃之脈貫絡也。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足陽明。喜寒飲而惡熱。熱甚則齒動齦脫。作痛不已。

有惡寒痛者。有惡熱痛者。有惡寒惡熱痛者。有惡熱飲。少寒飲多痛者。有動搖痛者。有齒袒則痛者。有齒齦為疳所蝕。血出而痛者。有齚腫起而痛者。有脾胃中有風邪。但覺風而痛者。有痛而臭不可近者。蓋齒為關門。腎之榮。骨之餘也。腎衰則齒豁。精固則齒堅。大腸虛。

則齒露。大腸壅。則齒浮。挾風則攻於頭面。眼目疳䘌則齲脫為痔。亦有氣鬱而致者。醫者誠能求其本而療之。厥疾弗瘳者。未之有也。喉痹。按子和云:熱氣上行。搏於喉之兩旁。近外腫作。以其形似。是謂乳蛾。一為單。兩為雙也。比乳蛾差小者。名喉痹。熱結於舌下。

復生一小舌。名曰重舌。脹熱。結於舌中腫起。名曰水舌。脹熱結於咽喉。腫繞於外。且麻且癢。腫而大者。名曰纏喉風。喉痹暴發暴死者。名曰走馬喉痹。其名雖殊。火則一也。夫少陰君火。心主之脈。手少陽。相火三焦之脈。二火皆主其脈。並絡於喉。氣熱則內結。結甚則腫脹。

腫脹甚則閉。閉甚則不通而死矣。至於嗌乾咽痛。頷腫舌本強。皆君火之為也。惟喉痹急。連屬相火也。經云:甚者從之。又云:龍火以火逐之。故古人療喉痹等症。用甘桔等湯治之。世醫不達此旨。妄云大寒之劑。或至冷草藥服之。扞挌其氣而不救者。吾見多矣。其出血之法。

最為緊要。但人畏針。委曲旁求。若病之急者。即閉而死。良可痛哉。

白話文:

上部(眼耳口鼻舌牙咽喉)

如果精氣耗盡、腎氣衰敗,就會導致耳聾。治療的方法,如果是風邪引起的,就用發散的方法;如果是熱邪引起的,就用清涼的方法;如果是腎虛引起的,就用補益的方法;如果是痰火引起的,就用清化降火的方法。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不可不仔細辨別。

口臭和口瘡,都是因為脾胃中有濁熱引起的。脾熱就會導致口乾,胃熱就會導致嘴唇破裂。還有一種說法,五臟的氣都通於口,所以脾熱就會覺得口中發甜,肝熱就會覺得口中發酸,腎熱就會覺得口中發鹹,肺熱就會覺得口中發辣,心熱就會覺得口中發苦,胃熱就會覺得口中無味,膽熱就會覺得口中酸苦,這些都是因為思慮過多、猶豫不決所導致的。

丹溪說過,鼻子是肺的孔竅,是因心肺的病變而導致功能失調的。鼻子不通的原因有寒邪和熱邪,寒邪侵犯皮毛,導致氣機運行不暢而壅塞;熱邪壅塞清道,也會導致鼻子不通,聞不到香臭。還有些人面部和鼻子紅紫發黑,都是因為熱邪損傷血液,導致血熱。面部是陽中之陽,鼻子位於面部中央,全身的血液會流經面部和鼻子,而且流經的都是最清澈精純的血液。經常喝酒的人,酒氣會向上熏蒸,面部和鼻子吸收酒的熱氣,血液變得過熱。血液過熱又遇冷,就會導致汙濁凝結,血液運行不暢,面部和鼻子就會出現紫黑腫脹,俗稱酒渣鼻。治療這種情況,應該清熱、化瘀、生成新血。

還有人說,酒渣鼻都是由於肺經壅熱導致的,因為肺氣通於鼻,是清氣出入的通道,如果因為飲酒,導致氣血壅滯在上焦,邪熱潛伏不能消散,就會形成鼻瘡;還有些是肺經本身就有風熱,即使不喝酒,也會自己產生。鼻子不通,鼻塞長肉,也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舌頭的疾病,都是心、肝、脾壅熱造成的。具體情況,可以參考脈象篇的描述。牙齒腫痛,東垣認為,牙齒是腎的外在表現,也是骨骼的餘氣。上牙齦屬於脾土,足陽明胃經貫穿絡脈。手陽明經,怕冷飲而喜熱飲;足陽明經,喜冷飲而怕熱飲。熱邪過盛,就會導致牙齒鬆動,牙齦脫落,疼痛不止。有的人怕冷痛,有的人怕熱痛,有的人既怕冷又怕熱痛,有的人怕熱飲,稍微喝點冷飲就更痛,有的人牙齒會晃動疼痛,有的人牙齒外露就痛,有的人牙齦被疳蝕壞,出血疼痛,有的人牙齦腫起疼痛,有的人脾胃中有風邪,只感覺風吹過就痛,有的人牙齒痛且發出難聞的臭味。牙齒是關口,是腎氣充榮的地方,是骨骼的剩餘物質。腎氣衰敗,牙齒就會脫落;精氣固盛,牙齒就會堅固;大腸虛弱,牙齒就會外露;大腸壅滯,牙齒就會浮起。如果夾雜風邪,就會侵犯頭面。眼目有疳疾,牙齒會被蛀壞脫落。還有些是因氣鬱造成的。醫生如果能尋求病根,對症治療,沒有治不好的疾病。

喉痹,子和說,熱氣向上運行,在喉嚨兩側聚集,腫脹像乳頭一樣,所以稱為乳蛾。一個腫脹的叫單乳蛾,兩個腫脹的叫雙乳蛾。比乳蛾小一點的,稱為喉痹。熱邪聚集在舌頭下面,又長出一個小舌頭,稱為重舌。熱脹聚集在舌頭中間,腫脹起來,稱為水舌。熱脹聚集在咽喉,腫脹環繞在外面,又麻又癢,腫脹很大的,稱為纏喉風。喉痹突然發作而死亡的,稱為走馬喉痹。雖然名稱不同,但都是火熱引起的。少陰君火,是心經的脈象;手少陽,是相火三焦的脈象。這兩種火都主導著喉部的脈絡。氣熱就會在內部聚集,聚集嚴重就會腫脹,腫脹嚴重就會堵塞,堵塞嚴重就會不通而死。至於咽喉乾燥、咽痛、下巴腫脹、舌根僵硬,都是君火所為。只有喉痹病情緊急,和相火關係密切。《黃帝內經》說:「病情嚴重,要順著它的趨勢治療」,還說「用龍火去驅除火邪」。所以古人治療喉痹等病症,用桔梗甘草等藥來治療。現在的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妄稱要用大寒的藥,或者用寒涼的草藥,反而阻礙了氣機運行,導致治療無效,我見過很多這樣的例子。

放血是最重要的治療方法。但是人們害怕針刺,往往採取迂迴的方法,如果病情危急,很快就會因堵塞而死,實在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