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卷之一

2. 風門

(中風癱瘓癘風驚風附,傷風)

白話文:

(風門穴)主治中風導致的癱瘓、癩風、驚風,以及感冒。

3. 中風(附癱瘓癘風驚風)

脈脈訣云:浮為中風。又云:陽浮而滑。陰濡而弱者。為中風。寸浮而滑者為痰。微而弱者為虛。緩而澀者為血虛。微而遲或沉者為氣虛。浮大為風。浮數為熱。浮遲為寒。浮緩而澀為皮膚不仁。浮滑散大為癱瘓。浮弦急數為驚風發搐。大抵六經之脈。亦與傷寒同。但少瘥耳。

症內經曰:風之傷人也。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偏枯。(半身不遂是也)或為癘風。或為驚搐。皆風之所為也。抑考風有中腑中臟中血脈之異。中腑者。面如五色。惡風惡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後。或中身之前。皆易治。中臟者。唇吻不收。舌卷不轉而失音。鼻不聞香臭。

眼昏耳聾。大小便閉皆難治。中血脈者。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口吐涎沫。又有寒中熱中癱瘓癘風驚風之類。此皆屬濕熱。或痰火兼血虛也。亦有氣中。因七情所傷。與中風相似。若作風治。殺人多矣。蓋中風者身溫。且多痰涎。中氣者身涼。而無痰涎。有此不同。丹溪云。

真中風邪者甚少。若陰虛陽乏。痰火內熾。或內傷飲食。變為卒暴僵仆之病。類乎中風。則常有之。世醫不分。悉以風治。殺人多矣。又云。真中風邪。西北人有。東南之人。只是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張仲景云。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經絡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

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闢不仁。邪在於絡。肌膚不仁。在經則重不勝。入腑則不識人。入臟則吐沫難言。劉河間云。中風者。非為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亦非外中於風。由乎將息失宜。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蒸熱拂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用。

而卒倒無知也。或因喜怒思悲恐。五志過極。皆為火甚故也。李東垣云。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因憂喜忿怒傷其氣者多有之。若壯歲體肥。則間有之。亦是形盛氣衰所致。亦有賊風襲虛而傷者。說者謂昔人主乎風河間主乎火。東垣主乎氣。

丹溪主乎濕。而有昔人三子各得其一之說。殊不知河間之論實具於火類之下。而不以風言。且別注中風論治甚詳。東垣謂自內傷氣。且曰亦有襲虛挾風。而分在腑在臟之異。丹溪謂因於濕熱。必曰外中者亦有。三子何嘗偏於火氣濕而言無中風也耶。愚謂風者乃六淫之一。流行於四時。

浩蕩於天地。上下八方。無所不至。人居其中猶魚在水。水淡則魚瘦。氣乖則人病。體之虛者即感而傷之。但所受淺深不同。八方虛實有異耳。

治東垣云。中腑者多著四肢。有表症而脈浮。惡風寒。拘急不仁。或肢節廢。治宜汗之。中臟者。多滯九竅。唇緩失音。耳聾鼻塞。目瞀。大便秘結。或氣塞涎上。不語昏危多致不救。治宜下之。中血脈則口眼歪斜。三者治各不同。若中血脈而外有六經。之形症則從小續命湯加減以發其表。

白話文:

脈診法認為,脈浮則為中風。陽氣浮而滑,陰氣濡弱也為中風。寸脈浮而滑為痰證,微弱為虛證,緩澀為血虛,微遲或沉為氣虛。脈浮大為風證,浮數為熱證,浮遲為寒證,浮緩而澀為皮膚感覺遲鈍,浮滑散大為癱瘓,浮弦急數為驚風抽搐。總體而言,六經脈象與傷寒相似,只是較少痊癒。

《內經》記載,風邪侵襲人體,可能導致熱證、寒證、半身不遂(偏枯)、癘風、抽搐等,都是風邪作祟。此外,風邪侵犯部位不同,症狀也有差異。侵犯腑臟者,面色五花,惡風惡寒,肢體拘急麻木,或半身不遂,治療相對容易。侵犯臟器者,口唇不能閉合,舌頭捲曲不能轉動而失音,鼻嗅覺喪失,眼花耳聾,大小便閉塞,難以治療。侵犯血脈者,口眼歪斜,言語不清,流口水,也可能伴隨寒證、熱證、癱瘓、癘風、驚風等,多屬濕熱或痰火夾雜血虛,也可能因氣虛,由七情所傷,與中風相似,但若誤作風寒治療,則易致死。中風者身溫,多痰涎;中氣者身涼,無痰涎,此為兩者區別。

丹溪認為,真正由風邪引起的中風很少見。多因陰虛陽衰、痰火內盛或飲食內傷,導致突然昏倒,症狀類似中風,這種情況很常見。世醫不分真偽,都以風寒治療,導致許多人死亡。真正的風邪中風,西北地區較多見,東南地區則多為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

張仲景認為,風邪致病,常導致半身不遂,經絡空虛,邪氣不散,或左或右,邪氣緩,正氣急,正氣牽引邪氣,導致肢體麻痺,邪氣在經絡則肌膚麻木,在經脈則肢體沉重,入腑則不認識人,入臟則流口水,言語困難。

劉河間認為,中風非因肝木之風盛而突然發作,也非外感風邪,而是由於生活起居失調,心火暴盛,腎水虧虛,不能制約心火,導致陰虛陽盛,熱邪鬱結,心神昏迷,筋骨無力,突然昏倒。或因喜怒思悲恐等七情過度,皆因火盛所致。

李東垣認為,中風非外來風邪所致,而是內在元氣本身的疾病。年過四十,氣衰體弱,或因憂思喜怒傷氣者多見;即使壯年體胖,也可能因形盛氣衰而發病。當然也包括風邪乘虛而入者。

有人說,古人重風,河間重火,東垣重氣,丹溪重濕。其實河間的理論實質上包含在火證之中,並非單純以風論之,而且對中風的辨證論治論述詳盡。東垣認為中風源於內傷元氣,但也提到外邪乘虛夾雜風邪,並區分腑臟的不同。丹溪認為中風源於濕熱,但也承認有外感風邪的情況。三家學說並非單純強調火、氣、濕,而忽略風邪。

我認為,風邪是六淫之一,四季流行,遍佈天地,無處不在。人生活其中,如同魚在水中,水質差則魚瘦弱,氣候失調則人體生病。體虛者易受風邪侵襲,只是受邪的程度和部位有所不同。

治療方面,李東垣認為:侵犯腑臟者,多見於四肢,有表證,脈浮,惡風寒,肢體拘急麻木,或肢體功能喪失,宜發汗治療;侵犯臟器者,多見九竅不通,口唇鬆弛,失音,耳聾鼻塞,視力模糊,大便秘結,或氣機阻滯,涎液上湧,不能言語,昏迷危重,難以治療,宜下法治療;侵犯血脈者,口眼歪斜,三者治療方法不同。若侵犯血脈且有六經症狀,則應加減小續命湯以解表。